“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志读后感篇一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感觉《三国演义》把这些扩大化了。
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紧接着,我想说说荀彧。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看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王佐之才。也许很多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是,我只能说,《三国演义》夸大了妙计,奇谋的作用。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他谋的是天下。他是方眼整个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
他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多次纠正曹操的错误的战略决策。简单的说,荀彧就是为曹操研究,把谁谁谁放在哪个州,对付谁谁谁。我军应该先进攻谁,先跟谁停战议和,先得那一块地方,然后再怎么怎么样。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和曹操就是下棋的人。这是我的理解。
再来说说蜀国刘备。
陈寿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是个大英雄,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与曹操相比,刘备的机权干略,略显不足。所以创下的基业不如曹操。但是,也能称为一代雄主。
这个评价比较中肯。刘备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昏庸无能,心慈手软,爱哭鼻子的人。他是个英雄,他有自己的抱负,也有自己的能力。并且,具备了成为曹操最大对手的资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东坡这首千古绝唱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周瑜。周瑜的一生是完美的,他的谋略,胆识,胸襟,抱负,也是我十分佩服的。
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一展他的抱负。对他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段话:“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大致是要周瑜率军抢先占领西川,吞并汉中张鲁,然后回师襄阳与孙权北拒曹操,二分天下,并且可以图谋北伐,一统中原。可惜英年早逝,大计无人主持啊。
三国真实个群英荟萃,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和感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我不由想起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好:“湮没了荒城古道,远去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但当生前事,何计生后评。”
三国志读后感篇二
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等等。
读过《三国志》后,我对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从《三国志》中可知第一英雄乃曹操也。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奸雄,可能也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在《三国演义》的一些细节中可以找到反应曹操胸怀宽广的一面,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我们读过曹操的短歌行,就被他的文采和文章中的胸襟抱负深深打动。从《观沧海》,《龟虽寿》这两篇千古绝唱中,我们能感觉到,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要给结束分裂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安定生活的大英雄。
《三国志。魏武本纪》对曹操的事迹的记载,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看到了曹操的人格魅力。当然,人人都有缺点的,曹操也不例外。最后,陈寿也对曹操进行了很公正,客观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他可称得上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全才。
说到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那非曹操莫属。早期董卓作乱,是曹操先起义讨伐,各地纷纷响应,后组成了一支盟军,可大家谁也不愿当先锋,怕打战会损失自己的兵力,削弱自己的势力。各官僚整天沉迷于声色,甚至还在内部内讧,发生火并的丑事。此时,只有曹操胆识过人,带着自己微弱的部队追击董卓,虽然因寡不敌众而败,但也不失大将风度。并使他由本“名微而众寡”而逐渐“名扬诸侯”。
曹操还具有远见卓识。在其他军阀都忙着打战时,只有曹操采用谋士的建议开始命令军队屯田。因而后来袁绍军在吃桑葚,袁术军在吃河蚌,而更惨的是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时,只有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我想:那些挨饿的士兵正想着怎么逃出去,投奔曹操的大军吧。这也是曹操军能不灭的原因。
曹操本人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凡是谋士想到的,曹操也基本可以想到,这是没谋士时,他还能胜的原因。在延津,得胜的曹军返回途中突然遇见文丑军,部下都认为应抛弃辎重撤退,而曹操下令等敌军抢辎重时出击,把辎重当诱饵,结果袁军败,文丑阵亡。据记载,就连赤壁大战,功劳也不全归周瑜、诸葛亮。主要还是曹操军中出了疫病,曹操的损失非常大,再加上赤壁大火,曹操只得把剩下的船烧了撤退。
曹操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有许多诗作大气磅礴,流传千古。如《龟虽寿》:“老2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激励了古今中外多少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呀!
曹操在生活是个很好的戏剧演员。他有一个招牌——“笑”!不管遇到什么难事,都大笑面对,不管悲伤还是高兴,可见他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也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的地方。
三国志读后感篇三
几百年来三国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巨作之一。在写一篇三国读后感之前,先学习一下读后感的写法,这样才能有更加精彩的文章。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三国志读后感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
“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
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说到风起云涌的三国,人们都会想起那本著名的《三国演义》,但是,真正的三国历史其实是被人们所忽视的。翻开《三国志》,那份书香伴着历史厚重感直入心脾。
孙权自建立吴以来,更注重他的海上交流,他派人去过台湾,还为台湾取名为夷洲,还去过很多地方,不仅到国外促进文化交流,还加强台湾的管理,实现统一等目标。他的做法到现在看来都是明智之举。如今的`中国,西方元素无处不在。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国家的不断发展与繁荣,更带来了外国的文化,这些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给人们带来更加饱满的文化盛宴。由此可见,孙权也做了一件完美的创举。中国人,中国梦,文化的梦,这未尝不是一件文化统一之举!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表现的奸诈多疑,真实历史其实不然。他攻下半壁江山,在领土内减轻服役,为民着想;在军队中善于任用贤才干将,多计多谋,他的梦想是完成祖国的统一!直到病死,他依旧嘱托儿子去好好管理领土,完成霸业。曹操对于祖国统一的愿望一直埋藏在心里,那是真正的统一!时至今日,香港澳门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已经投入了祖国的怀抱,,现在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们的宝岛台湾。我们的心里流淌着与他们一样的热血,那份祖国统一的中国梦必会在有朝一日实现,宝岛台湾有朝一日必会在中国梦的推动下与大陆手拉手成为一家人。
可是在如今,我们的中国梦是否超越了他们,他们在追梦的道路上不断拼搏,我们也在追梦之路上不断拼搏了吗?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心中树立一个目标,更要我们像古人一样在道路上不断拼搏!
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作为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三国志》,仿佛借着那一篇传记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英杰辈出时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蜀汉征战四方,成就一番霸业;孙吴据江东而虎视天下;曹操一统北方,但兵败于赤壁。自此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最终,三国同归于晋。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而驱使他的是却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三国志》中,我最为敬佩的,是同样秉持着对汉室的忠贞的人物,曹操帐下的谋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这个人物,如果没读过《三国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他。
颍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马懿也曾言:“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或许有人说荀彧没出过什么奇谋妙计。但荀彧,他谋的不是一场小战斗的胜负,而是放眼天下为曹操出谋划策。“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这是制定大的战略。如果说出谋划策的谋士是棋子的话,荀彧便是助曹操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为人传颂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的高尚人格。
向来忠于汉室的他,辅佐曹操是为了借其力以匡扶汉室。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请加九锡,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时曹操权势滔天,荀彧却敢于冒其不韪,进言“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对匡扶汉室的信念,或许会被称为愚忠,但我认为这更体现了他对于志向与理想的坚定,并甘心为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谖忘。荀彧,堪称三国乱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乱世之中,英雄辈出,但更为动人的,是在这乱世之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们的勇气与坚定。让我们炎黄子孙把这种品格铭记于心,永世相传。
三国志读后感篇四
相信大家对赤壁之战都不怎么陌生,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一场战役,同时也给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从促进孙刘联盟,还是火烧赤壁。整场战役,好像都是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步步为营,把曹操赶回老家。
通过上述一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搓合孙齐联盟不是诸葛亮。为什么呢?因为孙权不可能因为诸葛亮的一面之词,就与刘备联盟。所以搓和孙刘联盟的人应该是鲁肃。因为鲁肃曾经也为孙权规划过蓝图霸业,其中就有说到让刘备强大,令其与曹操争霸,孙权再坐收鱼翁之利。但现在孙权却犹豫了,如果不和刘备联盟,鲁肃的计划就泡汤了,所以鲁肃很着急。而孙权又为什么犹豫,因为他在算账,全盘考虑攻打曹的好处与坏处,考虑联盟的好处与坏处。而两军阵前那容得你犹豫,所以鲁肃就来劝孙权:“张昭等人主张投降,是求自保,可主公您不一样。”之后鲁肃把账给孙权一一算清,孙权才接受了与刘备联盟。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搓合孙刘联军的第一功臣,因是鲁肃,而不是诸葛亮。
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当然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考卷上有一道难题,我们不能空着不做,得通过脑子的思考来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小偷,你想好了怎么抓住他,可你们没有勇气不敢与小偷去拼搏,你也就抓不住她。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生活中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智勇双全,方得天下。
三国志读后感篇五
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学史上,有二十四部史书熠熠闪亮,它们取材广泛,记事详实,被后人并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全部都是纪传体史书,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素材,其功勋不可磨灭。而《三国志》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三国志》是由晋代陈寿撰写,裴松之作注。它分为《魏书》,《蜀书》,《吴书》三个部分,分别记录了魏、蜀、吴三国在长达一百多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涌现出的许多杰出人才。其中《魏书。荀彧传》使我深有感触。
《荀彧传》是陈寿关于荀彧的传记,荀彧为人雅量高致,有“王佐之才”,曹操称赞他为“吾之子房”,对他十分器重。然而,这样一个旷世奇才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汉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先投奔了袁绍,未得到重用,后来投奔曹操,才得以施展自己胸中的抱负。荀彧先后向曹操推荐了经商的戏志才以及自己的好友郭嘉,彻底摒弃了当时的门户观念,礼贤下士。事实证明,荀彧和萧何一样慧眼识珠,戏志才神机妙算,而郭嘉更是被称为“鬼才”,算无遗策。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较量中,荀彧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卓越才能,因为有荀彧出谋划策,曹操得以守甄城,定兖州,降官渡,灭荆州,他的历史功勋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对于“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来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他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扫除一切障碍——包括那个亲密无间的战友,相互信任的朋友,忠心耿耿的属下,荀文若。虽然荀彧身在曹营,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汉臣,他一直天真地认为曹操起兵只是为了光复汉室。他一直忠于汉室。所以当曹操意欲加爵魏公,进封九锡时,荀彧表示坚决反对,“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定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两人之间陷入信任危机,终使得曹操做出最后的决定。之后发生的事情并不像电视剧中的老套情节一样皆大欢喜,而是走向悲剧。
曹操出兵讨伐东吴,荀彧留守寿春。建安十七年的冬夜里,荀彧独自坐在堆满公文的清冷房间里,曹操的使臣突然送来了一个食盒。他知道,曹操想要杀他,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里面会是什么,匕首,还是白绫。荀彧边想边打开了食盒。里面竟然空无一物。是啊,曹操给了他权力,给了他名声,给了他财富,还能再给他什么——除了死亡。荀彧不动声色地合上盒盖,批完堆积如山的文书,从桌下摸出一个白玉小瓶。望向窗外泛起鱼肚白的天空,他整理好衣冠,向着西方的许昌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而后将瓶中鸩酒一饮而尽。不知道为什么,荀彧想起了西汉的.淮阴侯,韩信。
确实,荀彧的命运与韩信有太多相似之处,一文一武,都是旷世奇才,都曾身居高位,都为帝王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都因为君主的猜忌而惨死,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故国破,谋臣亡”。“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果然,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更讽刺的是,荀韩二人还都有一个最后得以善终的蓝颜知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过,似乎唯一的不同点在于韩信之死有他自身的责任,他总归是在楚汉相争时小小的要挟了刘邦一下,而荀彧之死却是因为他过于忠贞不贰,忠于已经倾頽的东汉王朝。“谋反”必死,可是忠贞也不得善终,看来当真是伴君如伴虎。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荀彧与韩信的命运固然使人唏嘘,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过失,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即使历史真相无比残酷,也不会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有牢记历史,认真学习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篇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近日都在读三国,看的有点不知所措。记得小时候也读过,但当时怎么会知道里面的意思,只不过知道里面的一些典故,还有象古代书生一样的寻章摘句,以求能在写作文的时候卖弄一下,让我的老师同学们夸耀自己一番,得到一点钦佩之情。如今,许多年过去了,本来不喜欢看战争故事的我,突然由于易中天老师和央视的轮番轰炸,我突然来了兴趣,重新捧起读起来。
看书的过程也是一个释疑和解惑的过程,本来我对诸葛亮充满了偏见,听信了一句话,诸葛一生谨慎;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但看到大半,我不由的由衷佩服诸葛军师,他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人,创造了很多军事上的奇迹,如八卦图,木牛流马,还有很多深谋远虑的军事战略,这些对于奉行仁义只会示弱的刘备来说,是诸葛亮让他能够三足鼎立而居起一,为什么这样说,大家只要看看他为了关羽之死,就要大起倾国之兵而伐吴,为一己之私而废国家大义,不听任何人的意见,更不用说总结经验制定战略,终被陆逊不费吹灰之力而置于死地。由此就可以看出刘备在军事上与政治上较曹操差的太远,所以他的胜利可以说大部分是有了诸葛亮。
读三国,同时也看到了性格决定了命运,不管你是王侯将相,还是一介草民,张飞真是厉害,有勇有谋,但是他有缺点,而且是致命的缺点,就是视手下如粪土不如,最终他被自己的手下轻割头颅。关羽也是厉害,诸葛都要捧他敬他,但是他自恃无人能及,最终因为轻敌而败在陆逊之手。由此可见,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只有了解自己才可以去了解别人。
为什么诸葛亮可以战到最后,我想他的谨慎帮助了他,如果打不赢,何苦拿着脑袋去拼?试问曹操出征几次又胜过几回?但是他过的比谁差,反而所有大臣都认为这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要他称帝而他自己不干而已!想到现在的人和事,不是以前的刀兵相见,但也是几番成败!想当年说过"摸着石头过河"是让很多人因此暴富,但是带来的问题也是接踵不断,暴富后面带来的问题是什么,贫困带来的又是什么,人们现在不相信政府,安居乐业的反而比以前少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着迷雾,都感觉不到自己的未来,时刻怕下一个冲击的是自己,所以现在房地产大盛其道,无予争锋!
其实,现在的人们根本没必要去做无畏的烦恼,想天生我才必有用,没必要为现前的烦恼遮住了双眼,人的一生,成败只是一瞬,获得一个好心情,有一个健康美满的人生也许就是上天赐予的快意。
三国志读后感篇七
我想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吧,其实《三国演义》里有的故事并不是事实,真正的历史记录书是《三国志》!
其实我决定读《三国志》是因为我正在玩关于三国的`游戏,就对三国有了兴趣,于是就托舅舅买了本《三国志》。
《三国志》里讲的是每一位将士的经历,每读到一位我都情不自禁的赞叹。关羽水淹七军,张飞义释严颜。虽然本书对每个战争没有详细介绍,但是介绍东西非常全面,如爵位,食岜等等。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对每个将士的评语,每个评语都非常精彩,把将士的习惯,性格和品行说的非常清楚。也把短处和死因说到点上了。读了《三国志》之后,让我对历史又走深了一步,相信我在读这本是之前肯定说不出蜀国,魏国和吴国的大将各二十个,但是现在我肯定把各国大将说出二十五个!没有骗你。我相信这对以后肯定有用。在这里,我为这本书做一下广告,希望大家也来买这本书,全套五本(我全读了,三本魏书,蜀书吴书各一本)仅售九十二元!只有一个字“值”。
三国志读后感篇八
公元184年,张角兄弟三人举兵数十万,发起著名的“黄巾起义”,汉末战乱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起义军被消灭之后,汉王朝名存实亡,各地英雄豪杰和官员们都已无心为汉王朝办事,互相之间展开斗争,希望在这乱世中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他们就是我们熟知的孙权、刘备和曹操。
有些人看过《三国演义》,便说曹操是奸雄。其实不然,在《三国志》中,曹操可是个十足的英雄。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竭尽全力,思贤若渴;为了战胜对手,他博采众议,择善而从;为了巩固实力,他积极号召发展生产,造福一方,即便是在晚年,他也仍然纵横沙场,征战不休。一生孜孜以求,斗志永不削减。我们可以看到的曹操是一个胸怀壮志、鞠躬尽瘁的政治家,是英雄而不是奸雄。
在《三国志》中,我最敬仰的是陆逊,他可能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三国志》中,在刘备失去关羽、张飞以后怒火中烧,率军伐吴时,是他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冷静面对,调兵遣将,用“火烧连营”之计,以少胜多,大败了蜀军,保住了吴国。他是功不可没的,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要想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不仅要一个明智的君主,更要一个好的军师,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尽心竭力辅佐刘备,不求回报,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家都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努力着,不曾放弃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可贵的精神,不怕困难与挫折,勇往直前,这样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当这首歌响起时,我的耳边都会响起浪涛拍石的声音,眼前会浮现出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
三国志读后感篇九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充满了叹息!特别是对于角色,各种角色都有不同的个性,有些会让人们笑,有些会让人们发誓,有些会让人们不得不从内心钦佩。
好了,不多说了。让我们直接进入正题吧!看,我对这些角色有不同的感受!
首先,让我谈谈我喜欢的人。他是诸葛亮,字孔明,全名诸葛孔明。刘备的军师足智多谋。可以说,他帮了刘备很多忙,让周瑜生气了。但所谓的智慧,杰出的精神!
接下来是我最钦佩的人。他是关羽,字云长,全名关云长,还有人叫关公。他是刘备的'崇拜兄弟之一。他是一个勇敢的士兵,也是军队中的一只老虎。他手里拿着青龙燕月刀,可以说是一个血腥的人,一个铁血的精英,一个正直的领袖!
接下来,我认为最有趣的角色是张飞。说外表,胖,胡子,大脸,甚至睁开眼睛睡觉都很有趣。张飞,名叫永德,是张一德。
最后说说我最讨厌的人,刘备的字玄德,全名刘玄德。我最恨他。有三点。丑陋,傲慢,不忠诚,违背誓言。
我的演讲结束了。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三国志读后感篇十
我看完《三国志》已经快2个月了,由于一直懒于写博,因此,篇的事情也就被耽搁下来。
我家的《三国志》依然是中华书局的版本。《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远没有现在我正读的《史记》好看。
现在回想《三国志》,要属吴书部分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则,是孙权的雄才大略远高于刘备,识人用人炉火纯青不逊曹操;二则,孙权之后,吴国陷入了“强臣压君”的'困境。
其次,对曹操很佩服。《三国志》中的曹操,相比《三国演义》所刻画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三国第一人物应属曹操。
第三,对刘备很意外,特别意外的是,《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居然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刘备所为。厉害,不愧为英雄人物。
看完《三国志》,我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三国志读后感篇十一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三国志》讲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悠久历史。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
三国志读后感篇十二
说到风起云涌的三国,人们都会想起那本著名的《三国演义》,但是,真正的三国历史其实是被人们所忽视的。翻开《三国志》,那份书香伴着历史厚重感直入心脾。
孙权自建立吴以来,更注重他的海上交流,他派人去过台湾,还为台湾取名为夷洲,还去过很多地方,不仅到国外促进文化交流,还加强台湾的管理,实现统一等目标。他的做法到现在看来都是明智之举。如今的`中国,西方元素无处不在。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国家的不断发展与繁荣,更带来了外国的文化,这些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给人们带来更加饱满的文化盛宴。由此可见,孙权也做了一件完美的创举。中国人,中国梦,文化的梦,这未尝不是一件文化统一之举!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表现的奸诈多疑,真实历史其实不然。他攻下半壁江山,在领土内减轻服役,为民着想;在军队中善于任用贤才干将,多计多谋,他的梦想是完成祖国的统一!直到病死,他依旧嘱托儿子去好好管理领土,完成霸业。曹操对于祖国统一的愿望一直埋藏在心里,那是真正的统一!时至今日,香港澳门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已经投入了祖国的怀抱,,现在唯一的遗憾就是我们的宝岛台湾。我们的心里流淌着与他们一样的热血,那份祖国统一的中国梦必会在有朝一日实现,宝岛台湾有朝一日必会在中国梦的推动下与大陆手拉手成为一家人。
可是在如今,我们的中国梦是否超越了他们,他们在追梦的道路上不断拼搏,我们也在追梦之路上不断拼搏了吗?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心中树立一个目标,更要我们像古人一样在道路上不断拼搏!
三国志读后感篇十三
第一次接触诸葛亮,是从长辈们那里听来他的传闻,听说他神机妙算,听说他无所不能,从那时起,我就喜欢听他们讲那个叫诸葛亮的故事,崇拜传神的他。
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诸葛亮,是电视剧《三国》,唐国强演绎的诸葛亮,让我觉得,这样一个人,是应该被人喜欢的。看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觉得,或许我应该读一下真实的他……。
关于《三国志》的评价,历来就有争议。《三国志》撰成之后,当时人即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据说当时夏侯湛正在撰《魏书》,“见寿所作,便坏书而罢。”张华将陈寿比之于司马迁、班固,并且对陈寿说:“当以《晋书》付耳。”……。
陈寿做史,出于政治需要,却有些曲笔的地方,但不能否认他的“良史之才”。在史料的取舍上,态度严谨,善于去伪存真…。
此外,陈寿的文字驾驭能力很强,文章简洁有力,概括能力很强,他对张飞关羽的评价,谓其“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非暴而无思,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样的概括,极其简洁恰当。
其内容,也是极其丰富震撼的。
三国是群英荟萃、英雄辈出的时代。所谓“时势造英雄。”那里有枭雄曹操,有风流倜傥的周瑜,有猛将关羽张飞赵云,有谋臣郭嘉荀?更有那个“运筹帷幄”的孔明,那里有杜康,有建安文学……。可战争、动乱,让农民流离失所,让人们有家归不得。三国时看似那辉煌的文明,那些英雄人物,却都是踩着人民的白骨站上去的,虽然说他们没有错,错的是这个时代。
不论影视作品还是历史典籍所见,战争过后,都是些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景象,乡邑无行人,经过的村庄都是十室九空,偶尔见到一些人要么是逃难的难民要么是拦路打劫的山贼,而且一个一个都是衣衫褴褛满面菜色。驾车行驶在满是残肢块肉的驿道上,听着远远近近高低盘旋的乌鸦的凄厉的叫声,纵使冷血自私如曹昂,也忍不住心生不恻。三国也是一个残忍的时空。而自己所理解的残忍,在三国的世界里,不过九牛一毛。三国,三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无怪乎有人语:“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昔日在电脑屏幕前看三国,只注意到那些名传千古豪气万丈的武将,想到他们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威风,想到他们在千军万马中杀出杀进的英勇,却从来未曾想到到底是多少无名小卒的死亡才成就了他们的英名!难怪在三国后期陈群曾说,我们魏国现在的人数只是东汉末年一个郡的人数。而当时,魏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国家!魏国如此,蜀汉,东吴可想而知!
据《后汉书》中记载,东汉的人口极盛时期当在桓帝在位期间。此时汉朝治下人口大约同于西汉巅峰时期,即,5400万到5700万。则此时的口户比约为5。2。而经过多年混战和兼并,3世纪初中国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这时全国人口总数下降到有系统官方统计以来的最低点,即魏国504万人,蜀国128万人,吴国256万人,合计868万人。考虑到战乱时期必有大量逃亡、隐匿和缺漏,官方统计必有所偏低,估计三国初期全国实有人口在2500万人左右,与东汉最高人口数相比减少了65%以上,曾经繁华的黄河流域竟然也有“千里无鸡鸣”的记录。何等的让人心痛!
三国志读后感篇十四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人;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读后感篇十五
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以下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三国志读后感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我看完《三国志》已经快2个月了,由于一直懒于写博,因此,读后感的事情也就被耽搁下来。
我家的《三国志》依然是中华书局的版本。《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远没有现在我正读的《史记》好看。
现在回想《三国志》,要属吴书部分的印象最为深刻。一则,是孙权的雄才大略远高于刘备,识人用人炉火纯青不逊曹操;二则,孙权之后,吴国陷入了“强臣压君”的困境。
其次,对曹操很佩服。《三国志》中的曹操,相比《三国演义》所刻画的形象简直是大相径庭。三国第一人物应属曹操。
第三,对刘备很意外,特别意外的是,《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居然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刘备所为。厉害,不愧为英雄人物。
看完《三国志》,我很可能就不会再读《三国演义》了。
这次读《三国志》,对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没有看。等我以后对三国有兴趣时,再细看。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
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
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一一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历朝历代之必然之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写的是就是三国时期的事情。
东汉末年,皇帝接连昏庸无道。导致天下群雄并起,割据天下。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
——这是来自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对诸葛亮的客观评价!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地方上称其卧龙、伏龙。受刘备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变而为无往不胜。实乃为一大忠臣,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统一中原还于旧都为己任,却天妒英才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一代枭雄,却被三国演义误导成为一个小人,实则不然。但我却认为他不仅不是一个小人反而应该是真英雄,真豪杰。其实在为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皇,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曹操他在北方实行囤田对农业生产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贵神速);曹操在文学方面亦有所作为,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善于以诗歌抒写政治理想和抱负,雄心壮志,诗中充满奋发进取的精神。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之陨,也是无可奈何。但是他对历史的贡献确实不容忽视的。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中国北方近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中国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国君主——刘备,孙权,曹丕,哪一位得到了天下?尤如海市蜃楼,荣华富贵稍纵即逝,功名,名利,权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国,风光一时,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