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散文随笔的特点篇一
一部献给初恋的电影《属于你的我的初恋》让我陷入了初恋的回忆。就像人们常说的,初恋都是美好而短暂的,开始的时候我像所有人一样相信我的初恋一定会摆脱这个厄运,但最终还是事与愿违。
我们有很长时间去恋爱,我们有时间去爱很多人,可是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自己的生命有多长,那么你会怎样去爱?逞8岁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活不过20岁,也知道了他和茧的爱情期限。他说,我们的爱情是有期限的,这个期限比旁人的都要短暂,所以我们没有时间相互纠缠,就像夏季焰火一般必须瞬时绽放光华。很羡慕他们清楚自己的爱情期限,这样他们会很珍惜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很心疼他们清楚自己的爱情期限,继续着这种知道结果的爱情会很辛苦吧。
朋友中有人说宁愿看到最后的结局是逞和茧分开了,而不是逞死去了。 在我看来,我更喜欢这种死别而不是生离的结局。我不能忍受两个明明很相爱的人遭受分离,如果这样我宁愿看到其中一方死去,至少这样能让爱永恒。逞也曾想过要离开茧。逞说,我最爱的茧,我第七次住院时在想,若顺利出院的话,我要吻你,牵你的手,紧紧拥抱你,然后离开你,因为跟我在一起你总是在流泪,总是担心我会不会随时就离开这个世界。可是当逞向茧提出分手之后,他发现自己不能没有茧,即使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于是他又回到茧身边了。我很庆幸逞最后死在茧的身边。朋友说我对待爱情的态度太悲观了,可是我偏偏认为爱情就是这样不顾一切的冲动和自私,相爱的两个人就应该不顾一切的守着对方。
初恋的美好,在于当时的我们太年轻太单纯,喜欢就是喜欢了,毫不犹豫的想给对方最好的。不会像后来的感情,要考虑到现实,物质,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也是因为当时的我们太年轻太单纯,所以不懂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自以为感动了全世界,可也许这并不是对方想要的,反而给对方添了麻烦吧。年少的我们又太骄傲,这样的爱情又怎能长久呢?所以我相信一生中只谈一次恋爱就能找到与自己相伴一生的人是最幸运的人。尽管初恋大多以失败结尾,但这第一次的爱,始终无法轻描淡写。这便成了一生的回忆。
很久以后再想起我的初恋,我依然清晰的记得我们的每一个细节。我喜欢在无聊的时候翻看以前的日记,然后又忍不住想那时候那么幸福的两个人怎么就散了呢?想起当初分手的时候,纵然我伤心,我舍不得,却也没有说过一句挽留的话。明知挽留没有用,我便不会去做那无用功。若还相爱,我一定会不顾一切的去争取,只是他已不爱了,我能做的便是还他自由。如今再想起那段时光,心中已不再有很大波澜了。当我在夜深人静睡不着时,我总会想起那段感情,遗憾的是我已经不能清晰的回想起他的面容了。我已经不能确定我一直在回忆的到底是那时的他还是那时的我或者仅仅是那时的我付出的感情了。我问自己,你恨他吗?开始恨过吧,只是现在早就不恨了,我不知道他过得怎么样,我已经很久没有他的消息了。可是我知道他过的好与不好都与我无关了。他过得好,我不会祝福他,因为我曾固执的相信他的幸福是我,当他的身边站的是别人时,我怎么能说得出祝福的话?他过得不好,我不会笑话他,毕竟那是我曾经爱过的人,真心爱过的人。
如果那一天,我不曾和你相遇,那么我将不会拥有那份痛苦,那份悲伤,而又饱含泪水的回忆。然而,若不是遇到你,我也无法体会到这份愉悦,这份心动,这份珍贵,而又充满幸福的感觉。这就是爱情吧。
散文随笔的特点篇二
时光错弹之间,初见那一抹倾城色早已随了这时光,入了这水过无痕。回首间,故人已悄然远去,再没有初见的惊艳,再没有班婕妤的秋风,她的画扇也早已烟云尽散。
忆当时,浅笑回眸,一刹那便静止了时光。初遇的美,犹如一盏清茗,淡淡的香,却甘甜润喉。初遇时的情怀,犹如一缕清风,轻轻的柔。忆曾昔,景依然,只把念相牵,怎奈心绪不与旧时同。那时,漫天星光,灵动的是如莲的心事,而今,独对一轮冷月,你的笑靥还在眼前,却再也寻不见你的身影。
初见,你说相思恨晚,我答“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
初见,你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初见,你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到如今,劳燕两分飞。
初见,你说“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到如今,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初见,你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而今却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初见,三月陌上,花开正好。而今流年辗转,四季偷换了容颜,已是风细雨斜,一场盛大的江南烟雨不约而至,似是专为祭奠那场时光里的美好初见。想来,短暂的初见,不过是一场烟花雨,烟雨过后,无了踪影,便也淡了当时那份·执恋。初见,爱得愈深,陷得愈深,()到后来,余下的却终止于一滴清泪,静静的绻于枕间,午夜梦回之际,还能感受它冰冰的凉。
若是可以,多愿初时不曾见,便不曾回眸,便不会有回首处,影不现的悲伤。风细细,雨斜斜,旧故里,草木已深,而你已不是一人。繁花似雨,纷纷然零落。却不经意间想起那时也曾一起倚栏听风雨,而今独自凭栏,望断天涯路。再也说不清,初见是一眼定情,还是添了其他色彩。若初见时,伊人容颜已老去,少年已无白衣,那么,那般如樱花雨的唯美邂逅可还会有?若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那是不是说前生,我们也曾擦肩而过。
时光凝聚的瞬间,独倚轩窗,淡淡的忧愁在眉间游转,随手拿起一轶书卷,封面堆满了满满的尘。那是初见的见证。只是而今各散一方,不知安否?海棠春深,玉兰清零,信手拿来一片飘落窗棂的花瓣,浅浅的粉,浅浅的忧愁。
月光清幽,梦也清幽,闭上眼,初见是你的容颜还在我眼前。只是,灯火已阑珊,回首处,不见了你的身影。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果真如此。四季流转,人事易分,初见已经年。
叹一句,认识若真只如初见,那该是怎样一番光景。随笔心情心情随笔。
散文随笔的特点篇三
鼎湖山庆云寺莲花峰后山山腰上,山棯花开的.很是灿烂。每年六月都开花,今年雨水较多,山棯花更加争芳斗艳。大红大紫,淡淡清香,招蜂惹蝶,漫山遍野。
那天早课后,坐在莲花峰寺庙后门欣赏清晨的山岚、沉醉在晨雾朦朦里那大象追小象,代代出和尚的意境中,微风拂过,闻到阵阵清香,透过薄雾,看见林岚中沐浴在云液飞泉里的那一簇簇山棯花,灿若红霞,绚丽多彩,扭着柔美的身姿,更显娇俏妩媚,出落得楚楚动人。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记起师傅说过的,脚踏庆云一块砖,为人一世无仇冤,如果笼一袖庆云山棯花,大概人生一世都将铺满鲜花。正想着移步去摘一簇庆云山棯花,一对中年夫妇走了过来,鼎湖山一般八点才卖门票,大清早上山的游客比较少见。中年夫妇径直走到跟前跟我打招呼问师傅,请问庆云寺的曼陀罗花在什么地方?,他们叫我师傅,倒不是他们把我当庆云寺的师傅,而是北方一种打招呼的习惯,如同南方人习惯叫先生。狗儿也在新疆石油城呆过十多年,很久违的招呼声,觉得格外亲切。曼陀罗花?曼陀罗花是冬天才开花的,现在没有。,有的,昨晚我们就梦见了,很是洁白艳丽,漂亮可爱,就像我们的女儿。原来,这中年夫妇俩是新疆克拉玛依的一对夫妻,在克拉玛依开过三个连锁饭店的大老板,去年夏天,上高中的女儿来饭店找爸爸,当时爸爸正在厨房吩咐厨师宰杀一条眼镜蛇,没有想到,被斩杀的眼镜蛇蛇头突然飞起来,反跳回来咬住了站在爸爸身后的女儿的嘴巴,这种天方夜谭一样不可思议的奇缘奇葩奇事,使他们猛然间意识到,冥冥之中,有宿命的注定。年近五十岁,独生女没有了,突然间什么都变得没有了,生活的寄托没有了,百无聊赖,感觉人生无常,觉得女儿的死可能是自己饭店天天杀戮,怨气太重,轮回报应孽缘的结果,于是,把三间饭店关闭了,到全国各大寺庙去求佛拜菩萨为自己忏悔,替女儿超度。昨天从南华寺过来,晚上住在山下的鼎湖山庄,梦见女儿说庆云寺的曼陀罗花,今天一大早就起来上山寻找梦中女儿说的曼陀罗花。
庆云寺二代祖堂前的二棵白茶花,又叫曼陀罗花。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历史,依旧年年冬天繁花满树,是庆云寺镇山三宝之一,但现在是夏天,不是开花季节。看着夫妇俩殷切渴望的目光,不忍心让他们失望,猛然间顿悟,物我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眼前这漫山遍野、花瓣娇贵,鲜嫩鲜嫩的庆云山棯花,不就是那曼陀罗花,夫妇俩曾经青春靓丽女儿的化身,花之精灵。
阿弥陀佛,施主,狗儿昨晚也梦见佛菩萨说,今天早上将有二位菩萨来揖拜曼陀罗花,让我在此等候。有幸遇见二位菩萨,也是几世几劫的缘分。旁边这开的艳丽的就是夏天的曼陀罗花。为令爱争艳吐芳的曼陀罗花。夫妇俩诧异地看了一下旁边的庆云山棯花,布满辛楚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不约而同地把山棯花搂在怀里,小心翼翼地摘了几朵放入提包,曼陀罗花,曼陀罗花!
看着夫妇俩满足的样子,本来是不忍心让他们失望,现在又不忍心欺骗他们,实实在在地告诉他们,冬天圣洁的曼陀罗花在庆云寺二代祖堂前,曼陀罗花或者别的什么花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在自己心里,是自己心里的彼岸之花,幸福之花。苦情众生,世事无常。人生无常怪事多,蛤蟆上山摸田螺,老鼠拖猫下油锅,鸡仔腿脚踩死鹅。这庆云山棯花不就是曼陀罗花,红尘的繁杂、世俗的喧嚣与它无关,庆云山棯花,曼陀罗花,成佛作祖之花。
庆云山棯花,花开花落,蝴蝶翩跹,云液飞泉,打湿了我的心。我在此岸,你在彼岸。山棯,善念,心存仁慈,常积善意,万事随缘不攀缘,求缘不逆缘,多少人理解了这期间的轮回缘由?每一朵庆云山棯花都是照亮娑婆众生心灵的灯,灯火相传,千盏灯火依山明,百尺飞瀑响万峰,无限禅机。
散文随笔的特点篇四
这片海,美,美的让人沉醉,不想离开,可是那毕竟是梦里的海,它不属于现实。
也许这就是我的悲哀,却是你的幸运。
什么东西到了最后,都会留不住,包括你和我。
呵呵,心不悲伤,只有怀念,只会坦然。这是琦琦生存的习惯。习惯了的一种逃避,毕竟,我已经不再是个小女孩了。人生如戏,只有入戏的'人才无法出离,这个圈子不属于我。
我只喜欢洒脱的活,自然的活,无论我有多么的喜欢,你懂么?
散文随笔的特点篇五
很多考过驾考科目三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科三考的都是细节问题。考试上车前教练就会对我说:“考科三就要胆大心细,不要紧张,不要慌。”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多,也让印象最深刻。
就是教练的心理安慰,让我摒弃了对考试的恐惧。因为以前只要我上车就会感到无比紧张和心慌,特别是加减档的时候,总害怕时间不够用,总是慌里慌张去换挡,去加速,然后猛踩刹车,这样就会让车速不稳,不能平稳加减档。心慌是考试的大忌,每到我心慌的时候,我就会想想教练说过的这句话:“要胆大心细,不要慌。”去自我调节一番。当我考试的时候就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心平气和走上测试车,然后自我安慰说:“不要慌,就当平时练车一样,过不过顺其自然。”终于让自己那颗一直砰砰直跳的心安静了下来。在我认真心细的操作下,终于顺利通过了考试。
考试结束,再次回到自己的讲台上,由于今年教的是五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就是小数除法。孩子们在做小数除法的时候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不是小数点位置点错了,就是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了。所以我发现自己经常给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做小数除法不要慌,要沉下心来,慢慢想好再做,一定要心细,认真。”每到我给孩子们说这些道理的时候,总会想起教练的那段话。我发现自己竟然和教练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学得更好,能够考出好成绩,每次考试都能够顺利过关。
五年级是孩子们小学阶段的高年级段,这个学段就是考察孩子们做题是否认真心细,是否能够自我调节自己,能否主动去学习,做题能不能注意一些细节。平时在生活中是否懂得体谅父母,懂得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懂得自己的事情独立去完成。进入五年级意味着孩子们已经长大了,这些道理学生都懂,都明白。但是以前做题总是马马虎虎,学习状态总是处在松松垮垮的状态中,所以猛然让孩子们沉下心来去认真学习,孩子们一时半会还不能够调整过来。就连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都还没有调整过来。
于是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就给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坚持去做,一直坚持到最后才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现在我让孩子们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起床读书半小时,有的孩子坚持得很好,从开学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每天都能够按时起床,然后认真读书,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没有坚持下来,过了刚开始的新鲜劲,现在已经把老师布置的任务抛之脑后了,还有的孩子们总会给自己的不能坚持找借口,逃避责任,不能够按时督促自己去完成任务,所以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了最起码的毅力和耐心。
学习贵在坚持,毅力和耐心需要慢慢培养,五年级我一定把这个好习惯让孩子们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培养起来,让孩子们能够懂得责任,懂得坚持,懂得做事要有耐心,做题要有足够的心细和勇气,大胆去做,认真去想,多角度去开发自己的潜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散文随笔的特点篇六
写了好多故事,仍学不会自知。看了很多结局,还是不知道自己怎么接下去。道理活生生地摆在那里,但只是用来看看而已,并不适用于现实。
人生来的事儿就很多,个个都要赶着奔向未来,忙着离开。低着头,在前路上看不到以往飞扬的神采。而站在原地的,自顾自地转着笔,不时辗转反侧失失眠,面临早衰。早衰的前因无非是面对某人某事要做出选择,而做出选项的后果便是早衰。毕竟无论哪个选项,都要等待经历一番波折来印证后面的故事或者事故。但他们不擅长用后悔来告慰自己,也不喜欢用忏悔去缅怀过去,所以在这样的年纪里,灵魂总想要发疯,肉体也不愿意正经。于是乎让意识保持着漠视,只用躯壳去经历。不再苛求自己假戏惺惺。
每部连续剧里都有个正儿八经的主角和一个腰上系着酒葫芦的逸人。因为每个主角在维持正面形象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个内心的自己,飘俊洒逸。但人呐,都是荣耀的寄居蟹,躲在虚假的鎏金壳子里兀自愉悦。那个不羁的角色最后都会死去,否则主角不合规则的那面没能收敛,就永远不成预期的大圆满结局。因此生活没有悲喜剧,只有如何自持。
回想起以前,那些日子有穿梭的十字剑,有长军靴踏在木地板上的铿锵,到现在只剩下落灰的字典,和提及就会苦笑的明天。很多人握不住时光,留不住过往,在自己的战场上损兵折将,败得只剩虚妄。于是他们变成了昨天的未亡者,眼看自己未遂的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偷偷藏起羡艳,默默点赞,暗自苦逼。文艺点说,苦成了一首诗。然而别人的小城是个很美的故事,你的一方土三块旮旯只是不毛之地。放在都市的天桥上,车辆照样川流不息,而你站在边缘,无人问津,一文不值。满腹苦水的你兀自走在成双成对的路上觉得孤单,可这孤单却是城市的狂欢施舍你的残羹剩饭,没有灯火琉璃的喜宴,你都看不到自己颓败的泥脸。世界这么大,你什么都没有,连这孤单都不属于你。
人人都想活得像首诗,可思想不够手头上的东西差强人意,就都活成了败笔。晴天有雨三两滴,蓦然回首人去时。古藤老树雁归去,日落秋霞,无人寂地。意境就摆在那里,喜欢就自行体会。生活既得写意,也需要写实。有月亮在你梦里唱歌,有窗边的风轻轻附和,有衣衫褴褛的浪人背着破吉他自娱自乐。
战争年代你跟我说什么情和爱?我只是灿烂千阳下我的蝼蚁。
散文随笔的特点篇七
一个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青翠的日月堆砌而成,无论时光走的有多远,来时的路和去时的路,还是一如既往。我们在属于自己的界限里,安稳的成长,我们的生命与万物相比渺若微尘。有时候我们会彷徨,有时候我们会忧郁,甚至于感叹命运的束缚而怨天尤人。只有爱能点燃我们对生活的激情,只有爱能化解我们内心的烦乱。爱始终伴随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伫立在光阴的路口,去努力寻求生活的美满,打捞出尘世间的快乐,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拥有了自己可以拥有的一切,品味了五味俱全的人生情感。
自从有了天地万物,爱就伴随着这个星球,也许是宇宙大爆炸把整个炙热的爱燃变了苍郁,也许是创世纪开始,耶和华赋予了这个世界爱的灵性,让爱变得多姿而绚丽,让爱变得深沉而委婉。看到幽静的小溪我们会喜悦,看到岚气缭绕的群山我们会神往,看到飘逸的彩虹我们会去遐想,爱在我们心底会自然的流露。爱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人灵魂的升华。
隔帘听雨,推窗看月,那种深重心底的爱,是由衷的对自然的情感。为一段情缘,为一个约定,为一个故事,低眉含笑语呢喃,这是清纯的爱恋。执子之手,牵手白头这种至死不渝的真情让生活变得丰满而充盈。一幅画能流淌出婉转的爱意,一支悠闲的曲子,能让人感触到爱的温度。
爱,首先要爱自己,要把自己融入这个世界里,去爱生活,爱自然,爱朋友。爱心是一个人的本质体现,为对方无条件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就像母亲对孩子的付出一样,这种无私的情怀是一种博大的爱。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对褒姒的爱是一种残缺的爱。爱就是一个人,在口渴之时,递给他一杯白开水;在风起之时,替他添一件轻衫,在他孤独的时候,给他一个温柔的拥抱;在生死之间,让她生自己死。这种超越生死的界限,天上人间也可相随的爱,会让人刻骨铭心。
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每个人都很关爱自己,但我们在关爱自己的同时,也应该去关爱别人,得到爱是一种幸福,付出爱更是一种幸福,爱心是发自内心无私的奉献。一个人有了爱心,比千万种戒律和苦行更能发出圣洁美善,会活得轻松,安静和自由。
现实中有很多人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物欲世界,有的有地位,有的有金钱,但他们都感到活得不那么充实,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了爱心,多了贪念之心。一个人缺少了爱心就会被贪恋之心所控制,会迷失心性,失去自我,为了追求金钱不择手段,为了追求地位深陷囹圄,为了追求春色而坠落,被虚幻的物质世界所迷惑。去争名,去夺利,以貌取人,以利为人,心被贪欲之心驱使,虽然享受了物质世界的纸醉金迷,但却永远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当他厌倦了想退出的时候,却发现找不到了来时的路,陷入了苦海而不能自拔。
人最大的神通是爱心。九八年大洪水,全国人民的一片爱心铸成了铜墙铁壁的长堤,汶川的地震,爱心的奉献抚慰了受伤的群众,激励了人们的斗志,爱心让贫困山区的孩子看到了希望,爱心让让人们携手同舟,和谐共处。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银的日子,但离开了爱心,就会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爱心是生命的黄金。爱心可以美化人们的心灵,爱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爱心是不讲回报的,爱心是无价的,用物质来交换爱心,爱心就失去了韵味。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只要我们都付出爱心,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只要心中有爱的人,才能去播撒阳光,才能让生活里处处有光明。
我记得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狮子问妈妈,爱在什么地方?妈妈说爱在你的尾巴上啊!于是小狮子不停的追着自己的尾巴,追了一天也没追到。他又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你不用刻意的去寻找爱,只要你一直往前走,爱就会陪伴着你的左右,有了爱,你就会是最幸福的。
是啊!爱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都来摒弃虚无的贪念,慷慨施舍,乐于助人,牺牲小我,勇于奉献,用一颗爱心去温暖这个世界吧!让我们放下欲念,明无自心,拈花微笑,不担忧未来,不执著现在,找寻心灵方向,品味爱心之美,把我们的思想放怀天地外,交汇在感觉间吧!
散文随笔的特点篇八
生命的尽头是新的开始,还是漫长的等待?生命的终结是灰飞烟灭,还是疲惫的沉睡?前世的尽头,是在踏过奈何桥的那一刻,哭着看着对方化作一缕尘埃,消失在浩淼无边的银河系。我坚信组成生命的粒子是可以轮回的,会重新排列组合幻化成新的生命。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源于前世的轮回,都是由一个微小的粒子演变成长而来,这个等待是漫长的。前世离去的那一刻,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记住你的模样,今生能够找到你。等待是漫长的,每一秒钟都在期待下一秒钟的奇迹,沉睡的时间里,不知疲倦地数着时间。
多少个寒暑更迭,多少个春秋交替,等待是一座深爱化作的石桥,在我们前世走散的地方坚守,不敢也不愿意离开,只为等到你的出现。因为我坚信你一定会来,履行我们前世的约定,因为我答应过你,会用一辈子去照顾你。等你,是我不变的承诺。
就这样沉默了一千年,就这样沉寂了一千年,就这样枯等了一千年,就这样沉睡了一千年。我的脑海里只有你的轮廓,我一直在等待与你的相遇,我把我的爱紧锁,期待交到你的心灵里。是前世的未了情缘,是前世的深刻修行,是前世的牵挂难舍,是前世的不离不弃。
终于等到你,在20xx年的春天里,让我找到你,缘分再一次把你我牵牢。与你的相遇,在沉睡中跟随春天一起苏醒,你的模样是前世刻在我心上的记号,是打开我心门的钥匙。当印记再次吻合时,我的爱终于苏醒,沉睡太久的`爱恋如潮水般涌现,冲垮我的防御彻底沦陷。
终于等到你,你的出现再次激活我的心跳,终于盼到你,你的爱恋再次点燃我的生命。红尘中太多寂寞如冰封雪藏,都无法动摇我的等待;红尘中太多诱惑如过眼烟云,都无法唤醒我的爱恋。一千年的枯等,在那一刻逆袭释怀,一千年的执着,在那一刻修成正果。
最爱你的高傲,那是我找到你的密码,你的高傲是我前世给你的崇拜,是我给的骄纵。那是只有你才会有的魔力,高傲而高贵,也是我的生命里,最奢侈的享受。我很幸运能够拥有这种享受,并且让这种享受陪伴我生命的每一天,让我的世界精彩无限。
忘不了也删不掉的爱你的誓言还在书写,是前世埋下的伏笔,也是下一个轮回能够找到你的证据,终于被你唤醒。剪不断也抹不去的爱你的崇拜还在坚守,是命运完美的安排,在我们的命运的剧本里,你永远是我的主角。就这样让我为你而苏醒,就这样让我为你紧紧跟随。
散文随笔的特点篇九
关于于丹,下面从受众的角度来谈一下。
我们把于丹讲座的受众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别人都说这个好,跟风,将来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可以作为一个谈论的资本。这就像看电影,一部大片出来,不管评价好不好,总要去看一下。
第二种,不管出于什么一种情况看了于丹的讲座,觉得讲的很不错,讲的很有道理,但是这个讲座并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这种人就像没事在家里看了一个电视剧,自己感动得流点泪,但是纯作一种消遣。
第三种,我个人觉得是听讲座的最高境界,就是听了,信了,然后就照着去做了。现在有些评论说于丹是“文化奶娘”,听众是怎样的被麻痹了,怎么样的不能自己思考了。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是真是这样不好吗?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听了一个道理,就按着做了,这才是真正的上士。整天想来想去而不见实行的人才是最失败的,时间浪费了,精力浪费了。有人要问了,那听到的要是错的呢?我要说,如果一个道理你第一次听没有发现什么不妥,就说明它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合理性。如果能做到“定于一”,守住一个观念去好好地实行,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很简单的,是很轻松的。于丹讲的有道理吗?你也许会说她俗套,她讲的是老生长谈的那些东西。那么为什么大家讲了几千年还是这些东西呢?就是因为它们是真理。所以与其辛辛苦苦地再去找什么捷径,方法,不如老老实实地照着这些去做。但是这是很不容易的,非上智与下愚不能办,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正是夸他们的意志坚定。
第四种,由于我们大部分是处于上智与下愚中间的普通人,所以我们很难做到第三种人。记得中央电视台做过一个关于于丹的节目,主持人是阿丘和张泉灵,张泉灵最后总结说:“我们可能学不到于丹的口才,可能学不到于丹的思想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学到于丹总结生活的态度。”学会于丹总结生活的态度,我把这作为第四种人。有一次看报纸,上面说于丹坚持写日记坚持了四十年,我觉得这正是她总结生活的明证,也可见她“定于一”的功夫。于丹的讲座,首先明确一点,不是学术讲座,而是“心得”,也就是个人的见解。当然很多人可能看到她教授的名头,往往不加细想就以为这是专家在研究的《论语》。但是《论语》本来就是讲生活的,从一个角度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把它仅仅作为一个学术来研究本身就是对它的不尊重?其实于丹也是借《论语》下蛋,借《论语》之名阐发个人的想法,也就是她总结生活的成果。之所以能借,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那些道理,所以她不但可以借《论语》,还可以借《庄子》,她再去借别的书来阐发思想我们也不用惊诧。于丹怎么可能对这么多的书都有这么深入的研究呢?做第三种人很难,做第四种人也不易,而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聪明累,即是对此类人说。最令人烦心的是有时意识到一个道理很好,但是往往不得定下心来去实行。难得糊涂!真羡慕第三种人啊。(我不谦虚的说一句,我大概是第四种人了,但不是从于丹学来,而是另有一些原因。)。
第五种人就是批评于丹的人,对于这一种人,我不再细分。这里的讲的“批评”,我们用专业的说法,包括“夸”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批评”。我上面之所以在自认第四种人时声明是“不谦虚”的说法,正是因为我还有一部分停留在这个阶段。这一种人是聪明而没有到一定程度(即上所谓的“上智”),或者自作聪明,他们没有像第三种人那样学到于丹的“质”(基本上就是生活的质,讲出生活的质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很多人都可以讲),也没有像第四种人那样学到于丹的“神”(总结生活的方法)。他们听了于丹的讲座,或是出于反思的精神,或是有抵触的情绪,不甘心直接接受。好点的,比较要强,不甘原接受嚼过的东西,要自己去找,或许可以成为第四种人;不好的,根本没想过于丹讲的东西可以用在生活中,就开始从什么社会意义,影响来讨论“于丹”现象。
大家看一下,受众中哪种人比较多呢?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有些人说什么大众被麻痹,于丹讲座中有什么政治意识,其实没必要那么杞人忧天,有多少人真正在关注于丹讲的内容?我说这话是带着遗憾和失望的。第五种好像也不少。不过也许我划的界线太分明,中间应该还应允许存在过渡,比如虽然没有达到第三种,但是对于丹讲的某些东西丢特别有感触。又每个人似乎都在总结生活,不过大多比较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