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一
在城市中小学生中,小胖乎乎的这一比例已经超过20%,这是哈尔滨中小学生健康保险研究所最近一项学生身体健康监测数据的结果。
调查小胖乎乎的占20%以上。
在这个7个在对18岁学生的身体健康调查中。小胖乎乎的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在80年代和90年代,它又瘦又高豆芽。一型的孩子很多,但是现在发展到两个极端。中小学生医疗保健中心主任鞠波告诉记者,今天的孩子很健康。豆芽类型,一方面,小胖乎乎的'类型,和小胖乎乎的学生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学生总数的20%。
原因是吃得太多好运动量太少。
主要原因是饮食不科学,运动量少。鞠波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吃得很好,但是饮食不科学、不均衡,而且有很多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很多孩子脂肪沉积。此外,缺乏锻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在学校有一定的活动时间外,许多孩子在业余时间很少锻炼。即使上下学,一般也是坐公交车,走路或者骑自行车的孩子越来越少。
影响给健康成长带来一些麻烦。
肥胖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些困扰。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健康与妇幼保健研究所教授王怡君说,由于肥胖,现在一些学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容易患的疾病。心理上,小胖乎乎的很容易自卑,因为肥胖等原因,学生闹笑话,然后不喜欢和学生交流,导致自闭症。
每天一小时饮食和运动的适当搭配措施。
专家认为小胖乎乎的减轻负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父母不仅要为孩子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习惯,多陪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此外,社会应该为儿童的户外活动创造更多的条件和空间,让儿童有地方可去。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二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在为期二十多天的社会实践里我对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乡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乡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乡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
(一)、现状一:教育经费严重短。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我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二)、现状二:师资力量薄。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三)、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我的家乡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四)、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五)、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六)、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我在大山包乡马路村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我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3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本乡镇质的师资被强行抽调到“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要却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像我家乡这样的“民办”学校面临的冲击和生存的风险与日俱增。
(七)、现状七: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淡薄,追逐个人名利、动辄跳槽厌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厌教的表现不仅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立,同时也是导致学生厌学之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家长们认为孩子升学无望,纷纷通过各种关系把孩子转到区直学校就读,家庭条件较差的便索性让孩子辍学。
根据调查的情况,我和我的老师同伴们建议,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应当采取以下策。
(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推行所谓的“末位淘汰”机制,广大农村教师因担心自己本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贪黑长时间同学生泡在一起,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学生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有的教师生怕下岗,便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长期自主加压,延长工作时间,更有甚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由于担心教学质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岁左右中年教师最为突出。此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边户”(夫妻只有一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个人收入有限,他们往往身心俱疲。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四)、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业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抓紧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社会生活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正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致使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时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有机结合传统美德,把握新时代特点,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形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深化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国家要着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针对我乡“国有民办”实验学校举债办学、举步维艰,而且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冲击较大,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状况,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在充分征求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进行收购,恢复公办学校的名分,并且将优质的师资资源与另外几所义务教育中小学进行平衡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分期偿还建校债务,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促进我乡义务教育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进程。
(七)、针对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死灰复燃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一盘棋工程,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八)、回归农村之路和走向城市之路。
1、“回归农村之路”的历史实践。
上世纪20年代,晏阳初、梁潄溟和陶行知等人发起近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力图改变农村的边缘化境遇。
晏阳初提出要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期望能使中国农民成为富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能够创建新中国的“新民”。
梁漱溟借助中国乡村治理的传统资源,在农村创办村学、乡学和乡农学校,试图以乡村学校为载体,综合性地解决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和自卫等问题。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并立下“募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个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计划,发誓要从根本上改造“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不会生产劳动,只想往城里跑的农村教育。为此,他提出“教育与农业携手”、“为农民服务”等原则,作为改造乡村教育的纲领。
“乡村教育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农村教育边缘化的境遇,但其意义是深远的,提出的以农为本的农村教育理念,对当今的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当今“回归农村之路”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要解决农村问题,必须重新重视发展农业,推出“新重农主义”,通过努力,使农业收入从总体上有可观的增长前景。而农村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所以农村教育应该培养出更多能够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
部分教育学家和学者提出,农村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当地的自然、文化环境,联系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背景,为他们提供在当地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农村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能改变自身生存状态和当地面貌。因此,应该积极推行以教授“本土化知识”为职志的素质教育,改革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让教材适合农村是重要的,让教育适合农村,培养农村孩子具备适应外部和本土两种环境的知识与能力。
3、“走向城市之路”的观点。
与“回归农村之路”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试图维系“田园风光”的浪漫幻想,任何“反城市化”的主张,都会被现代化的大潮席卷而去。一些学者认为,农村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加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通过职业意义上“消灭农民,将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逐渐融入社会产业分工、并逐渐提升其劳动技能的过程,它是社会现代化无法避免、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预期,当城市化率达到75—80%的时候,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也就基本上解决了。
在这一思路下,农村教育问题就会在“消灭农民”后,被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自然而然地“拆解”掉。从统计调查来看,我国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所以,学校要担负起社会“上升阶梯“的职能,把更多的农民子弟送到城市去;传授的知识,是能使未来的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打工生活的要求。农村教育要配合经济体制的转轨,积极跟进与创新,使农村学生—未来的农民工,有效地完成的城市化过程,完成其从职业、身份、文化心理向城市社会的转化过程,防止一种脱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化群体蔓延扩大,从而防止出现贫民社会,实现公平、和谐的社会格局。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受益匪浅。在此,真诚感谢学校团委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配合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书声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校党委和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恩师谆谆教诲和学友的相互勉励下,发奋苦学,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三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
问卷调查法。
本次抽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调查问卷80份,有效问卷80份。
解大学生旅游状况以及大学生对待旅游的相关看法。
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进行调查,然后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每年旅游次数适中,并且对待旅游态度较合理。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我院学生43.75%每年旅游两次,且仅有7.5%的少量学生每年旅游次数多于4次。对于大学生而言,每年旅游4次以上为过度旅游,这将花费很多的时间以及金钱。所以我们应该适量控制,合理对待旅游。
(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旅游花费较合理。统计数据表明:我院学生22.5%旅游花费在300元以下,48.75%的大学生旅游花费在300~500元,仅有28.75%的学生花费在500元以上。对于广大的大学生而言,我们的生活费及其有限,除在校的日常开销之外,我们没有过多的积蓄。所以旅游的每次花费不应该过多,300~500之间较合理。
(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更喜欢与熟人一起旅游。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与朋友一起旅游的占统计总数的60%,和班级同学一起出游的占1.25%,这都是与熟人一起出游。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单独出游不能给予自己安全感,依赖感较强的90后更喜欢与熟人一起旅游。所以单独出游的人数仅占13.75%,和旅游团出游占到18.75%。
(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更热衷于选择短期假日出游。我院学生一部分需要通过转本来提高自己的学历,有的则要面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他们更需要通过旅游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周末时间短暂,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出游的人数较少,仅占总人数的11.25%。寒暑假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兼职,所以此时出游不是最好的时机,只有30%的同学会选择。而像清明五一这样的短期假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这个时候去放松一下。
(五)费用问题成为我院学生旅游出行的决定性因素,旅游的安全性不受重视。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如果没有足够的旅游费用,那么出游就变得异常艰难。所以我院40%的人选择费用作为影响旅游的决定性因素。只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途中的安全十分重要,这才是关键因素。当今交通事故频发,在旅游中受伤甚至丧命的游客层出不穷。作为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安全,而不能将安全问题忽视。
(一)南京信息职业学院学生旅游现象普遍,并且旅游在大学生心目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不难看出,我院学生基本每年至少都有一次旅游经历。这对放松心情舒缓压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一年两次旅游安排较为合理,部分学生一年旅游次数达到四次以上。对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也能够充分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与便利。所以我们更应该支持与提倡大学生旅游。
(二)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旅游上的花费比较合理。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十分有限,除日常开销之外,每个月也只剩下很少一部分钱,所以在旅游的花费上应该做到用钱有度。48.75%的学生旅游花费合理,花费适中,值得提倡。多于500元的同学应该适量控制,避免多余的开销,杜绝过度消费的现象。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以节约为荣,适度消费。
(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忽视旅游过程中安全问题。“旅游热”这一词汇为大家所熟知,如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往往是这些问题不受大家重视。每次到短期假日,黄金周,大家纷纷选择出游来缓解工作或者学习的压力。这使得安全问题凸显,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在旅游中受伤的游客。安全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我院学生则把旅游的费用放在首位,作为制约旅游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极少一部分同学重视安全,我们更应该通过这份调查问卷让大学生重视安全问题,维护好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只有这样,旅游才具有意义与价值。
(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较多选择与熟人一起旅游。对于爱旅游的游客来说,当自己看到喜爱的景色时更多的是分享。这时就需要一个或者多个好友结伴而行,既能相互照应又能分享喜悦,这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在此我想提以下几点建议:
1:随着旅行社数目的不断增加,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我们更应该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自己权益被侵犯,要学会拿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不可以走极端做违法的事情。
2: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它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很多虚假信息通过网络传播,我们千万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信息。在选取旅游目的地信息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网站,必要时可以到旅行社亲自解相关信息。
3:现在经常出现导游强制游客消费的情况,我们对此应该学会抵制,必要时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同时做到理性消费。
4:旅游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家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一定要做好规划,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注意出行的安全。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四
发放调查问卷、与中学生当面交谈、网上了解。
xx:出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xx:实地调查,协助撰写。
xx:实地调查、统计汇总。
20xx年7月5日、7月20日。
新华书店天一店、中山店。
中学生目前还属于无收入阶层,但却已经在部分地区成为消费领域的强势群体。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所以正确引导中学生消费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利用暑期开展了中学生日常消费情况的调查,试图了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探讨其中潜藏着的相关问题。希望能通过本文的调查与分析,为中学生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与帮助。
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以及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我们通过随机走访的形式对市内60名中学生与10位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形式以调查问卷与交谈为主。发放调查问卷共70份,均有效。
1.消费前。
在对每月零花钱来源的调查中,大多数中学生零花钱都来自于父母,达56人,占93%;来自于其他亲属的有4人,占7%;没有靠劳动(做家务)得到零花钱的中学生。
在对零花钱额度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中学生的零花钱是需要时向家人要的,达32人,占53%;将近一半的中学生的零花钱为每月固定,有28人,占47%;同样,没有中学生是靠劳动(做家务)得到酬劳的。
在是否为零用钱作系统计划的调查中,一定作计划的只有7人,占12%;超过一半的中学生偶尔作计划,达32人,占53%;从不作计划的有20人,占33%;作过但未实施的仅有1人,占2%。
2.消费过程中。
在对消费心态的调查中,认为必要才买的中学生有14人,占23%;选择合适就买的达29人,占48%;怀有从众心理的有16人,占27%;怀有求异心理的仅1人,占2%。
在对消费内容的调查(可多选)中,买文具的有35人,占58%;买零食的有36人,占60%;买书的有31人,占52%,用于娱乐的有5人,占8%。
3.消费后。
在每月是否有结余的调查中,大部分中学生选择有,达46人,占77%;只有14人选择没有,占23%。
在每月消费金额的调查中,消费100元以下的最多,有26人,占43%;消费100到200元的其次,有21人,占35%;消费200到300元的有9人,占15%;消费300元以上的只有4人,占7%。
4.消费理念。
消费理念是否受父母影响。
在消费理念是否受父母影响的调查中,选择是的有32人,占53%;选择否的有28人,占47%。
5.关于家长。
在是否关心子女消费情况的调查中,家长们选择关心的达8人,占80%;选择很少过问的有1人,占10%;选择不过问的也有1人,占10%。
在关于子女的零花钱来源的调查中,选每月规定的有5人,占50%;是他(她)要就给的也是5人,占50%;选择做家务付酬的没有人。
在有没有教育子女如何消费的调查中,选择有的达9人,占90%;选择没有的仅1人,占10%。
1.中学生在零花钱的来源上体现随意性。一是绝大部分中学生的零花钱来源于父母,而且为数不少的同学在有需要时可随时向家人要;二是零花钱数额比较巨大,超过半数的中学生每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上,有的还甚至超过了300元;三是没有中学生以做家务付酬的方式得到零花钱。我们认为上述现象的产生和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密切相关。
2.中学生在零用钱的使用上缺少计划性。调查显示,中学生在消费前一般都不作计划,有23%的中学生没有结余,在实际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中学生在填写消费金额时态度有一些迟疑。我们认为消费经验也是一种自理能力,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个人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在平时就应该计划每月消费数目与项目,建立合理的消费开支预算,及时总结自己的消费状况。
3.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反映出较强的可塑性。较普遍的心态是遇到合适就买,或认为有必要的时候才会买,但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正是各种理念的定型期,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在消费问题上也是如此。
4.中学生的'消费内容呈现多样性。平时的消费内容以买零食居多,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文具和书籍,用于娱乐上的消费为最少。这个结果比较符合学生的本性,说明中学生的消费内容还是比较健康的。
5.学生和家长之间对消费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性。一半左右的中学生认为消费理念受到父母的影响,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相比有八成的家长表示平时关心或者教育子女消费,说明家长对子女消费问题的关注度较大。在中学生消费观的形成期,除了家庭教育,中学生作为思维活跃的新生代,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将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学生日常消费看似小问题,实则蕴含大道理。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曾规定,孩子的零花钱必须通过干家务获得,以此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艰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导学生正确消费有益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是学校和家庭面临的教育课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五
我们班近年来的近视学生越来越多,我想知道一下其中的原因。
想让我们班戴眼镜学生的数量减少。
近视背后的“真实原因” 。全市中小学生近视率惊人,小学达到20%~30%,初中达到40%~50%,高中达60%~70%,高中高年级甚至达到80%~90%。这个结果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小学生40%,初中生60%,高中生70%,大学生76%。现在全国戴眼镜的中小学生已经非常之多。我想出了几点原因:
1、看电视距离太近
2、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3、所看电视的画面浓度太深
4、 写作业时的姿势不正确
5、在光线太强的阳光下看书
6、在光线太弱的光下看书
7、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8、不合理饮食
9、看激光
10、在车厢里看书
11、不认真做眼保健操
我想出了几点办法:
1.看电视的距离要远、时间要短。
2.写作业时姿势正确、端正。
3.不要长时间的在电脑前。
4.不要在晃荡的车厢内看书
5.要认地每天坚持地做眼保健操。
因此我们以后都要做到这几点就可以预防近视、远离近视,让近视离我们“十万八千里”。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六
一.现象。
择校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的择校与我国规定的及社会上认为的义务教育相悖,与我国规定的免试就近入学相抵触。社会上的呼声大部分是批评和反对,而学者们的意见也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如今基础教育选择制度在各国教育领域大行其道,而在我国学校的选择尚未得到真正的倡导。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择校现象应运而生。关于学校的选择一直被认为是引发教育不平等的教育现象,我国也多以限制择校为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与市场竞争体制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学校选择和家长择校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的一种主要制度和措施,并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在我国择校的矛盾日益激化,是全盘否定还是大力推行,择校是否会使社会的不平等愈演愈厉呢?20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问题成为我国多数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关于择校问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是建立在研究人员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缺乏来自实践层面数据的检验,无法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择校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家长选择学校,使得学校需要雇佣和保留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因而,择校可能会影响学校教学岗位的设置和对教师的付薪。人们也许以为择校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会很慢,但至少可以说这种观点不是完全正确。在择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择校的看法是怎样的?持肯定还否定的态度,择校是否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增加更多的工作负担,对于教育技能和管理技能上是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原计划抽取60所学校,其中小学12所,初中18所和高中30所。每所小学共有2个年级和2个班级,每所初中共有2个年级和2个班级,每所高中共有1个年级和1个班级,合计共有班级90个。每个班级一名教师填写问卷,计划教师问卷发放90份。由于各区学校配合情况不同,择校又是相当敏感的问题,所以实际抽样学校只有48所。此外,教师的工作繁忙,教师问卷中一些问题与政策相关,所以回收率一般。我们回收了丰台区、海淀区、门头沟区、西城区、朝阳区、昌平区、宣武区7个区,共46名中小学教师问卷,其中小学教师共8人,初中教师25人,高中教师9人;男教师10人,女教师36人。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其中,对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对于择校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择校生对于教师的影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频数分析;对于教师认为“择校的原因”和对“择校的看法”进行了多选题的统计分析;对于教师的月收入和课时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对于择校前后的家访次数进行了配对t检验;在考察有择校生是否会对教师的收入带来显著影响时应用了方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参考和借鉴,得出相应结论,并在报告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原因13128.2%。
学校的老师素质好原因23330.0%。
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原因32220.0%。
交通便利原因476.4%。
有特色教育原因51311.8%。
有亲戚朋友在这里工作原因643.6%。
在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的原因中,共有42个有效案例数据,4个缺失值;其中42人共做了110次回答。有31人次选择“学校的教学质量高”,33人次选择了“学校的老师素质好”,还有22人次选择了“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42人做了110人次的选择,其中pctofcountresponses:选择原因1——“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占比例为31/110=28.2%;选择原因2——“学校的老师素质好”占比例为33/110=30.0%,选择原因3——“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好”占比例22/110=20.0%。综上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认为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更注重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设施,而交通等其它原因,并不是主要的。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择校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结果说明,教师已经认识到家长择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素质要好,教师也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出,特色教育也占据了选择原因的很大比重,所以中小学教育应朝着多元方向发展,重视特色教育,以满足学生及家长的特殊教育需求。
不同年级对于择校原因的分析。
66.7%。从整体上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高”要略高于高中教师对于这个原因的选择;高中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原因更看中“教师的素质好”,占88.9%,小学教师选择这个原因的相对比较低,占62.5%,而小学教师认为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硬件”这个方面在择校原因相对初中和高中老师要高,所占比例为62.5%,相应初中教师有48.0%的人选择这个原因。我们会发现到了高中,“交通便利”要比小学和初中重要很多。而小学则对于是否“有特色教育”非常看重,占62.5%;在高中,几乎没有选择“有特色教育”这个原因。发现“有亲戚朋友在这里工作”高中教师比初中和小学教师要认为重要的多。
在学生问卷中,高中学生的交通工具大部分是自行车,所以到了高中家长会把交通便利放入择校原因的主要方面,学生到了高中有了很高的独立性,绝大部分学生不再用父母接送。在小学的教育中教师认为特色教育会很大的吸引择校生。可以看出,现在儿童教育中家长更多看中孩子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则择校的时候会考虑到学生的特长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不容乐观的是高中对于特色教育的重视程度太低。高中生在择校时,几乎不再看中“特色”教育,而更多看中“教师的素质好”。由于我国的高考压力大,高考成为绝大部分高中生的必经之路,无形中高中学校在选择教师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中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有亲戚朋友在的学校,这样会便于有“大人”看管自己的孩子。高中教师普遍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所教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的教师都会把孩子放在“身边”。其重要原因是:
3、便于找到辅导孩子的教师,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总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辅导老师,而且可以请老师多多知道和帮助。
四、主要结论。
(一)小学重视特色教育,而高中则相反。小学对于是否有特色教育非常看重,这是很好的一面,但是高中对于特色教育却非常低,这似乎也体现我们的高中教育对应试教育格外关注。到了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到达了顶峰,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家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不惜用重金来选择重点学校就读。从教师的角度看出,到了高中阶段,家长择校不再重视特色教育,而更多地注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学生的特色教育到了高中似乎就停止了。这样发展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岂不是千篇一律,都成了考试的机器。
(二)家长择校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是教师和办学质量。教师认为学生及家长择校时主要考虑的还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无论存在择校与否,这两方面都是管理学校中最主要加强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择校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次调查对教师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的影响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社会上对于学校的评价一方面是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就集中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
(三)教师认为择校费的收取应该视情况而定。教师从职业的特点还是倾向于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大部分教师认为“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或特长应该免收择校费”,而对于“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差应该根据家庭条件的情况”。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更多不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提出了看法。有时,这种从单纯的教育资源利用角度上看待“择校费”是不合乎市场竞争的,但未尝不是一种合乎人道和教育公平的视角。
(四)择校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对其职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但其收入并没有明显上升。“择校”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技术和班级管理技能的要求,而且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工作时间。虽然并没有给教师带来巨大的负担,但是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接受择校生后教师家访的次数明显提高了,择校加大了教师课下的工作量。值得关注的是加大工作量的同时,择校对教师的收入却是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五)择校生的加入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班级成绩。由于择校生的加入,教师认为会对班级的成绩带来一定的影响,会降低班级的成绩,而对班级的学习氛围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择校生由于学习方法不理想往往成绩会低于其他同学,但是择校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好的。
五、建议。
行为要公开,杜绝暗箱操作的方式。要引入社会评价和中介机构评价的制度。
(二)均衡各个学校之间的办学力量。由于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不同,致使“择校”现象加大。目前,国家对于“重点”校和“示范”校的投资力度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当然在教师的待遇方面也是不同的。所以很多教师会利用一切机会进入重点学校或者示范学校,在人力资源上也产生了很大的流动性。北京很多普通学校都成为了“中转站”,很多教师没有交上几年就离开寻找更好的学校。这样,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产生了恶性循环。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是不足的,为了更多的学生得到好的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于普通学校的扶植,而不能一味地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重点”学校和“示范”校。
(三)建立健全教师的按“业绩”获得报酬的机制。许多教师确实希望教师专业化,成为一个按业绩获得报酬的高生产力的人们的集聚地。但是,在教师领域很难,也很少体现这一点。从择校带给教师的问题看,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压力也提高,而且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技能要求和班级管理要求,但是教师普遍认为加入择校生后,工资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教师的工作量在工资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有这样一种说法“教师就是一种良心活”。所以在拿着同样工资的同时,只能凭借教师的“良心”来把教学和教育工作提高,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评判方式。所以,应该建立、健全教师的是奖励和报酬机制,使教师的薪酬也能按“业绩”得到衡量,更好的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是依法维护我国义务教育全民性、公平性原则的根本保证,也是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矛盾的治本之策。对于工作不力,学校管理不良的基础薄弱学校,要从充实和调整领导班子人手,注意选配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懂教育会管理的校长,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六、结语。
择校作为当前社会矛盾在教育中的集中体现,对它的治理需要多种措施同时实施,而每一种措施实施后,又会带来新的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治理方式。这一切都决定了解决择校的负面性,同时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效率,需要有长期的、完整的战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面临着一个非完美的状态,但是,不管怎样,就择校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对于培育社会理性选择行为,奠定素质教育改革的群众基础,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一次次的教育改革的课程改革,目的无疑是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水平,而对当代的中国教育而言,实事求是地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朝着理想的教育目标迈进,但通往完美、理想的教育的这条路走得并不平稳,一路总有障碍崎岖,如教育乱收费、教育公平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困难重重等问题,都在磕绊着教育完善化进程的脚步,有些问题甚至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其中中,小学阶段激烈的“择校问题”是当前社会反响最强烈的教育问题。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产生“择校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择校问题”的产生根源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也就是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何谓“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呢?在了解“不均衡”之前,先要明确“教育的均衡”。即指一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二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城镇、农村之间的均衡发展;三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四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就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样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必然结果,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内,由于历史、制度的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性也很大,有些学校成为大家追逐的热门学校,有些学校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导致这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因素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地方重点学校的重视,对非重点学校的漠视,使得学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忽视这种差距,对重点学校越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越导致好的学校发展得越好,不好的学校越来越不好,使得家长不得不选择学校。
正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学校才有好有坏,进一步导致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的教育公平性出现不公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择校”的出现,导致教育的不公平。但家长们希望公平,如果现实是不公平,那么家长只有靠自己的方法去追求现实中仅有的公平了,那“择校”的产生便不言而喻,而“择校费”只是限制人们都追求最好的学校的一种手段罢了。这又进一步致使教育不公平,一步步地恶性循环下去,使教育公平只剩口号,存留下的只有越演越烈的择校现象。
(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划分导致的择校。
虽然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但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并没有将教育经费均匀地用于各个学校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而是出于快出人才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至今这种现象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在家长心目中,依然存在着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很显然,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谁不会让孩子重点校就读呢?这也是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家长高期待值。
现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同时,能有更多的余力关注孩子的教育,谁都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让孩子一路顺利,念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高中直至最好的大学,这种心理是盲目的,是导致“择校问题”的原因之一。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七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经说过:“学外语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给予足够的时间,坚持下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查字典。”给英语学习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大学英语阅读理解作为一种衡量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题型和手段,大学生一定要准确把握其解题技巧,通过阅读能力的提升,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英语学习者语言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手段和目的,是英语学习者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
英语学习者通过英语阅读培养了阅读能力,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去发展其他各种语言能力,如写、听、说、译的能力。随着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语言知识的不断增加,英语学习者的阅读量也会不断增加,最终达到运用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的目的。就短期目标而言,良好的阅读技能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就长期目标而言,较强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及时获取所需资料及信息,甚至有利于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该始终注重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当前大学生英语阅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我们特地组织了这次的调查。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现场测试和统计报表三种形式。以下就是我们调查的一些数据。
在学期初的第一堂课上,在没有任何引导的情况下,老师让我们班34名学生按照我们原有的速度和习惯进行阅读,通过仔细观察,结果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以下问题。
(1)有3~4名同学用直尺比着逐行阅读。
(2)有5~6名同学拿笔指着逐字阅读。
(3)有4~5名同学边阅读嘴唇在不自觉地动。
(4)有些同学在不停地回读。
(5)有4~5名同学遇到生词直接去查电子词典。
(6)只有1~2名同学在课本上边读边做一些标记。
(7)有很多同学读过之后,对每个词的意思都基本了解,但对全句意思并不是很清楚。
三、调查分析。
首先,我们从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始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词汇量不足是影响阅读水平的主要原因,英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中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虽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但多数学生词汇量不足,还没有达到熟练运用词汇的程度。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停止连贯的阅读活动,将注意力放在对某个单词的猜测上,导致整个阅读速度的减慢,从而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语法知识虽然已在中学阶段系统地学习过,大学阶段主要是对语法的灵活运用,但是不少学生对语法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在阅读中遇到长句或难句时,理不清句子中各层次间的语法关系,以至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2、知识面和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语言知识固然是进行阅读的基础,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会对读者形成文化干扰,造成阅读短路(指没有获得有意义的阅读)。学生不了解文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只好从字面上理解。英语文章中不仅涉及大量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习俗、政治、经济、名胜等各种背景知识,还涉及到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如果阅读时不具备这些知识,必然会影响到对句子段落的理解,并出现误解。
3、语感差。要提高阅读能力,最终得依靠泛读,大量的泛读可以增强语感。语感在阅读理解中非常重要,良好的语感会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就会读得快、读得多,反过来再次增强语感,这样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会很快提高阅读能力,就会自如地应对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如果阅读量小,就会语感差,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4、缺乏大量阅读。只靠课堂学习,没有课外大量泛读的配合,提高阅读能力亦是一句空话。课堂阅读教学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实现。但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泛读,总以专业课繁忙为由不愿多花时间读或根本就不读,错误地认为只要背会精读课本上单词,会做练习就足够了。其结果是课外阅读量越少,对语言的基本形式,诸如语汇、语法和句型就越陌生,读得也越慢,理解也越差。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学习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均来源于阅读。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
1、当前的教学环境。《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说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如上数据,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好,还是新课程实验班级的使用教材,就教材本身来看,都是达到这个量。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我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长期以来,我学校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阅读教学,为拓展课外阅读我们在不同年级开展了读书漂流活动,并在读书漂流的基础上继续了“小书虫”晋级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对阅读建立了兴趣,并获得了家长的支持。
为了将读书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下去,切实了解学生的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我们对此进行调查。
二、二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分析。
选取了**市**第一小学二年级四班全体学生和家长进行了的调查。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1份,发放家长调查问卷51份,回收学生有效问卷、家长有效问卷各51份。
问卷包括六个维度,即对阅读的态度(学生、家长)、阅读方式、阅读条件(时间、环境)、阅读量、阅读内容选择、教师和家长的影响、阅读结果的评价。为方便学生和家长作答以及数据的整理分析,调查题目以客观题形式为主,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同时,调查题目按照不同维度进行编写,每份问卷共计10题。
学生部分。
1、在对待阅读的态度上,35.3%的学生是非常喜欢,49%的学生比较喜欢,66.7%的学生是能主动阅读的,74.5%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一天当中必做的事情,而还有15%的学生选择一般和不喜欢,25.5%的.学生认为读书不是每天必须要做的,。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对阅读建立了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部分学生以后要加强培养,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以后还是要努力培养这些孩子的阅读好习惯。
2、关于用什么方式获取知识,70.6%的学生选择是书籍,,2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很窄,剩下则是其他途径,这与学生的年龄以及环境还是有一定关系,说明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来源于阅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重视阅读。
3、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64.7%都喜欢故事类的书籍,86.3%的学生都喜欢文字为主,配一些图画的,这说明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通过文字来构建自己脑海中的故事,但是还需要一些配图来增加画面感,是他们的记忆印象加深。74.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读的书籍涉猎面很广,这说明在喜欢从故事中吸取自己所需的营养,能从书籍中汲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4、88.2%的学生还是能正确认识到书籍带给自己的进步,而竟然有25.5%的学生不乐意从书籍中了解更多有趣的人和事,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对待阅读和对阅读的理解上有严重的误解,以后要重点加强。
家长部分。
1、双休日,本班有41.2%的学生选择在家看电视和上各种辅导班、写作业,有11.8%的学生逛街道、超市,29.4%的学生选择看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书籍的学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而更多的是选择电视以及外出上课与写作业,孩子们的阅读时间被占用了。
2、在对待阅读的态度上,100%的家长都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还是有非常的作用的,94.1%的家庭给孩子购置有专门的书柜,这说明家长们都是很支持重视学生的阅读的。和学生进行亲子阅读的家长经常性的有29.4%,而偶尔的家长占到70.6%,可见家长们非常重视阅读,但是在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做得还不够,落实不到位。
3、关于二年级学生应该阅读哪类书籍的问题上,只有27.5%的家长认为是国学,这与国家主席主席关于大力倡导弘扬国学文化的构想背道而驰,可见国学的发扬光大还是任重而道远啊;几乎一半的家长还是认为读童话神话故事和科普类书籍对孩子的帮助还是很大;还有15.7%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全面涉猎,看看漫画书也是好的,我想对这样的家长说:你们也是看着漫画书长大的吧?!
4、在阅读量的问题上,15.7%的家长认为1——2本就够了,明显有点少,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家长选择了3——5本和6——10本,这些还是基本合理。只有13.7%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读得再多一些,要是漫画书的话差不多,要是名著之类的书籍的话那就明显有点多了,孩子们的学业任务很重的。
5、96.1%的家长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持支持态度,没有家长反对这种方式,3.9%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应付差事,可见家长对于学校的工作还是支持的,并且是非常重视阅读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
中小学生调查报告篇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有农村涌向集镇、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学生随着大潮涌进集镇、城里。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1、集镇、城市的扩大,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减少。现在农村40岁以下的中、青年很少在原家乡盖房,大多数都在集镇或城市买房,因此他们的孩子也进入集镇或城市就读。这类学生占择校生的25%(我校学区东堰村万众组有十几户村民在孙岗镇佛光路买地盖房,有十几个学生去孙岗镇中心小学就读)。
2、农业收入相对较少,外出务工收入可观,无监护人的学生也随父母外出,在外地就读;即使在家的留守妇女,也想在农闲时到集镇去做服装或打其他零工,这样,他们的孩子也到集镇去就读。这类学生占择校生30%(椿树镇有十几家服装厂,孙岗镇也有十几家服装厂,还有龙兴公司、箱包厂、饭店杂工等)。
3、优秀学生初中陪读成了一种时尚,大同学上初中,小同学随之转学成了一种潮流。可以说一带两或三。这类学生占择校生30%(我校六年级优秀毕业生汤丹丹上汇文中学,她弟弟就转入皋陶小学;陈振上椿树中学,他的三个弟妹就上了椿树小学)。
4、随着交通的便利,学生越向集镇赶。这类学生占择校生10%。
5、也有部分学生因城乡教学质量的差异涌向集镇或城市。这类学生占择校生的5%。
二、学校要自查自纠,外树形象,内抓质量,改变办学思路,规范办学行为,集中精力抓课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政府的政策性很重要。
1、打破一村一校制,调整学校布局,办规模学校。
2、多给教师一点权力,多给学生一点约束。
孙岗镇上郢小学黄道稳。
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