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一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16个字是对西迁精神的概括。1956年,首批师生从上海开赴西安,他们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有的甚至卖掉了在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的来到西安,面对发展水平与上海差距较大的西安,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开拓奋进,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勇于克服困难,听从党的指挥。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一路向西。18上海建校,1955年举校西迁,再回首,再展望。时光荏苒,历经一甲子风雨磨砺的“西迁精神”,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向西,向远方。交大西迁,是一次响应国家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主体不是军队,而是知识精英。作别黄浦江,扎根渭水河,舍小家,顾大家,爱国家。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西迁之决心坚定,为国之热血满腔。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如今,历60载风雨的交大,新老交大人流着“西迁基因”的血。夯实思想之基,筑牢信仰之魂,厚植为民之情。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以西迁精神新传人的昂扬姿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在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了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并且亲切的会见了西迁老教授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迁精神”只是一个缩影,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都有与西迁人一样,用整个生命来肩负起了祖国的事业,西迁教授们的背后是一个群体,是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代表,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学会文化知识,锻炼本领,有所作为,为国家繁荣富强的事业而奋斗!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二
有一种初心,穿越历史云烟,却日久弥新,永发生机;有一件往事,已随历史远去,却行迹留痕,永恒怀念;有一种精神,经历时代风雨,却日臻厚醇,永放光芒;有一种力量,穿透历史时空,却百折不挠,永远向前。
在那个时代发展却又弥漫着战争后的硝烟的中国,他们一群人迈着朝气稳实的步伐,唱着欢快而又激人上进的歌曲,来到了祖国的西北部。他们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甚至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致力于祖国西北开发。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有这样一位伟人,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面对上海的无限繁华,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他们都是如此令人钦佩的人,宏扬发展西迁精神。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崛起?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动乱,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人才。在当时那个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他们依旧奋勇前行为祖国出一份力,并衍生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西迁精神!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无私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念,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为物质利益所奴役。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翻看西迁的始末,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不由对62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最可爱、可敬之人肃然起敬。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将自己的年华蹉跎。但是幸福却也是创造出来的!没有这些可敬之人,没有党中央的领导,何来今日之繁荣昌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大西北,向科学进军”!他们当时喊出那坚定的口号,并也创造出来了幸福。
我们更应学习这种无私的伟大精神,为祖国建设出一份薄弱的力气!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宏伟蓝图。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而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孜孜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7.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三
西安交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初心,再铸西迁精神之魂。西迁精神是新时代交大人奋斗的动力,西安交大人要发扬西迁精神,以奋斗的姿态,做好本职工作,建好创新港,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西迁人身上体现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爱国奉献和劳动创造精神。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和尊敬。新一代的交大人不能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应该学习西迁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西部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全部力量。
作为当代交大学子,我们不仅是西迁精神的继承者,更是新内涵的创造者。传承西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青年人共同的历史责任,我们当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崇高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响应国家号召,投入新的时代洪流!
“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这是学校的办学定位,也是我们交大学子一往无前的目标,我们将传承西迁精神,努力学习,对祖国、对母校永葆一颗赤子之心,用自己的才干来回报社会。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为交大学子,一定要把西迁精神学习好、传承好、弘扬好,创造更大的业绩、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西迁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新时代西迁精神新传人要高扬四面旗帜,用不懈的拼搏奋斗,让西迁精神闪耀新时代的新光芒!离退休党委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处长申丹表示,西迁精神是学校迈入新时代的不竭动力,爱国奉献是知识分子的永恒信念,全力实现“双一流”和中国西部创新港建设目标已成为所有交大人的共同追求!
“西迁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在那样的年代中,依然能够坚持这种教育精神,心怀天下,为祖国的事业无私奉献,是一种大智慧,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观。
今天我们学习“西迁精神”就是要学习交大人关键时刻为国担当、为国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得失放到身后,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这个国家命运之中,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时代的热忱,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同心协力砥砺奋进;高举英雄主义旗帜,将人生的勇气凝聚在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上;高举乐观主义旗帜,跟着党走,去迎接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明天。
“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国家的宁静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许多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成为了义无反顾的逆行者,正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逆行者们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我们交上了令全国人民满意的答卷。
胸有爱国情怀,干有强国之力。西安交大为国家、民族而生,也将永远把党和国家的发展作为奋斗目标。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西安交大厚重的治学精神、坚实的创新步伐、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作为预备党员的我,应该立志学习“西迁精神”,努力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坚定不移跟党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60多年前,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应党中央的号召,交通大学主体由上海西迁至西安。交大1400多名教工克服重重困难,离开故土来到西安,从此扎根西部,开创了西安交大的壮丽诗篇。
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会批准,将“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作为西安交大一员,被62年前交大师生全力响应国家号召,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种种困难,义无反顾迁往大西北,建设祖国的大西北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西迁彰显了交大师生“爱国爱校、顾全大局,明大理、识大体,一心为国、不计得失的家国情怀。”他们的精神像一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一代交大人爱国、奋斗、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要传承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爱国、爱校、爱院、爱岗、敬业,以实际行动诠释西迁精神。
今日听取了“西迁精神”宣讲报告,对西迁精神有了更加明确、深刻的体会。报告会上胡奈赛教授介绍了老一辈交大教授的事迹:钟兆琳教授安顿好病重的妻子,率先垂范、带头西迁;陈学俊教授上缴上海的房产,携带家人来到西安。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表现出老一代交大人热爱祖国、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交大人,感觉备受鼓舞,心潮澎湃,应将老一代教授西迁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时刻对照检验自己,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西迁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个交大人必须继承及发扬的优秀品质。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以西迁精神鞭策自己不断前进。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师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园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那时候搬迁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师生们都努力克服了。他们一边搬迁、一边上课,做到搬迁学习两不误。当然类似交大这样的迁徙故事绝非个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年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为“备战备荒”,数以千万计的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显著上升;为开垦戍边,百万“知青”向人迹罕至的东北荒原进发,“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为研发“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于石破天惊蘑菇云冲天而起……军人、农民、知识青年、科学家,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同,但都投身时代洪流,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书写了那段中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印证着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亦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纪念馆。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虽然,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绝不能丢。
眺望前路,让我们传承好“西迁精神”,将个人的奋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国家发展历程之中,建功立业、再创荣光!
通过学习西迁精神,我们了解到了当年交大西迁时的一些情况,也意识到这次西迁对于整个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影响。
半个世纪前,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从发达的上海来到了落后的西安,并在这里修建校园,安装器材,扎根于此地。从此以后,西安交通大学一直在为国家的梦想,民族的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中间,交大老一辈经历了太多的困难和磨炼,可以说现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成就都是他们老一辈的付出换来的。当年西迁时的老前辈,他们在极其恶略的环境下,花费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校区的搬迁,并顺利开学迎新。他们的这种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令我们每个人感动。虽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的精神永存。
传承好西迁精神,口号,文献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很难让人真切的体会到西迁的精神内核与实际困难程度。因此,拿上一张印有“公鸡”图案的中国地图,我们开起了大脑风暴。从上海到西安,路程遥远,不可预知的因素太多太多。我们从小处细处着手,讨论关于西迁的细节,例如准备的物资,校址的选定等等。从这些讨论中,我们能够实际地体会西迁之不易。“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西迁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这一点。所有的一切从零开始,这中间的种种不易难以述尽。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体会到西迁精神的真正意义与内核。让今后的西迁精神传承变得更加有现实意义与基础。
交大西迁现在已经成为过去留给现在的一点佳话,但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我们更需要老一辈交大人的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我们要在西迁精神的带领下,为交大争光,为祖国复兴做出贡献。
通过昨天的组织生活会,我认识到了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的有情怀的人:放弃上海优越生活的西迁老教授;为感谢交大的资助,放弃清华、美国大企业抛来的橄榄枝的管晓宏院士;为了追逐自己的医学梦,毅然选择临床医学研究生,并承诺学成归来服务交大的金伟秋。他们的事迹令人动容,值得学习,我们也应该叩问自己的内心,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怀,或者说是否能在更好的选择面前,坚定这份情怀,有勇气选择这份情怀。
西迁精神不能只是口头之谈,作为交大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努力将其践行到行动中去,向西迁老前辈看齐,向优秀校友标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交大学子的殷切希望和号召,回报社会,为祖国做出自己应该有的一份贡献。
把国家使命扛在肩上,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投入到伟大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
如今,又将是一次西迁的征程,在中国西部创新港的建设中,更加需要相关的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做出努力与奉献,交大正在蓬勃发展,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更应向老一辈看齐,“爱国没有选择项,奋斗永远都是进行时”。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发挥作用,如何丰富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如何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专业需求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的克服困难,是新时代西迁新征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秦岭一片白云飘,关中平原真富饶,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在今朝”,读西迁老教授陈学俊当年眺望秦岭写下的《迁校有感》中的这两句,一片荒凉的西安,必定无比坎坷的前路,但满腔的爱国热血与使命感责任感,让当年迁来的教师学生对于迁校建设大西北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迁校后西迁来的中青年教师前赴后继地投身学校学科的建设,电子信息类学科群的组建就是当年蒋大宗、万百五等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通过自己手动搭建实验平台、潜心备课、出版教材来逐步筹建的。在这片原本一片荒芜的西北土地上,他们不惧怕从零开始,而是因为把国家使命扛在了肩上,用他们崇尚科学、爱岗敬业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培养需要的人才、让国家更加强大。“西迁精神”,被一代代优秀的交大人坚守传承,培养出了更多的爱国优秀人才,西迁精神血脉传递。
西迁精神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交大人奉献报国、开拓创新的永恒精神财富,是交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西迁先辈们牺牲了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团聚,绘就了激励着着无数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壮丽诗篇。61年过去了,交大学子们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谨记西迁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品格。
在这个伟大而又瞬息万变的时代,身为新一代的交大学子我们要有西迁先辈们一样的敢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要敢于拼搏,不畏艰难,向西迁先辈们学习拼搏的精神;要善于学习,立足当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在行进中不断丰富和考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思辨之我、踏实之我、坚韧之我;更要深入了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习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西迁精神”。
作为一名交大人,我在这些优秀杰出的先辈们、老师和同学们带给我的感动和激励中学习,我深知要学习的不只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学科精神,更是支撑所有优秀交大人坚定投身学科事业的西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就像一剂强心针、一颗定心丸,我相信只要我们稳定军心,各方携手,坚定信心,我们一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总书记在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的讲话催人奋进,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新时代有新机遇,就需要我们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和全国青年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功绩。
总书记提出的“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其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作为共青团干部、作为高校教师,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立足学校发展定位、服务校院中心工作,弘扬西理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培养一批批优秀的西理青年。
对辅导员工作而言,我深知作为青年学子的大家长,肩上担负着呵护学生成长的重要使命。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领路者,一方面,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躬先表率、身体力行地弘扬传递西迁精神,让更多青年学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于先辈们这种精神,我非常敬佩,西迁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是这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永不过时。不论是从国家大局,还是单位企业,甚至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西迁精神都非常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毕业生辅导员,眼下正是大学生春季招聘的黄金时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们更要把学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就业动向,整合就业资源,确保实现“一生一策”的精准施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要认真习“西迁精神”中各位先辈们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学习本领建设祖国。我们将始终鼓励学生坚定就业信心,相信“中国力量”,树立“中国信念”,同时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早日就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始终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做好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有一种初心,穿越历史云烟,却日久弥新,永产生机;有一件往事,已随历史远去,却行迹留痕,永久怀念;有一种精神,经用时代风雨,却日臻厚醇,永放光芒;有一种气力,穿透历史时空,却百折不挠,永久向前。
在那个时期发展却又弥漫着战争后的硝烟的中国,他们一群人迈着生气稳实的步伐,唱着欢快而又激人上进的歌曲,来到了祖国的西北部。他们不畏艰辛,艰苦奋斗,乃至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致力于祖国西北开发。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情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份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有这样一名巨人,被誉为“中国机电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面对上海的无穷繁华,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返顾。他们都是如此使人敬佩的人,弘扬发展西迁精神。
如今我们国家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雅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汹涌澎湃的奋斗史,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能突起?正是由于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巨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早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材。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材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程,响应党的号令,情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资生活条件,拖家带口,决然毅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骚乱,任何风风雨雨曲折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良好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材培养范围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间,输送人材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出现出许多人材。在当时那个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他们照旧奋勇前行动祖国出一份力,并衍生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西迁精神!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要珍重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
当前,国内外情势正在产生深入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成功。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忘我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心,寻求完善的精神境地,不为物资利益所奴役。宏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忘我奉献;宏扬传统,艰苦创业”。翻看西迁的始末,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不由对62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令,告别繁华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最可爱、可敬之人肃然起敬。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将自己的年华蹉跎。但是幸福却也是创造出来的!没有这些可敬之人,没有党中央的领导,何来本日之繁华兴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大西北,向科学进军”!他们当时喊出那坚定的口号,并也创造出来了幸福。
我们更应学习这类忘我的伟大精神,为祖国建设出一份薄弱的力气!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雄伟蓝图。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此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华富强而孳孳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2月3日,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迎来了交大的一名退休老教授——胡奈赛老师,她讲述了”西迁精神”和背后的故事。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进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18,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初期最富名誉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出发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向传统。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精华。汉朝的太学、唐朝的国子监,均发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13的文明进程。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范围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唆使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开工。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仪式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份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展开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胡奈赛老师还讲述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故事。
钟兆琳,搬迁时,本来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但他积极报名,第一批到了西安。
胡全贵,为交大的绿化付出了终生血汗,在他退休那天,他走遍校园,最后抱着他亲手种下的梧桐树,失声痛哭。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份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剂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周恩来总理亲身关怀,付出极大血汗。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大众满腔热情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发大西北成为全校共同心声,多少人情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乃至不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返顾。在迁校和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辟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巨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发。
交通大学在迁校进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近六十载岁月里,传承良好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宏扬“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忘我奉献,宏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交大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忘我奉献,宏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
我们要好好学习“西迁精神”,宏扬”西迁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任务,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气力。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四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
我国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反对教条式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更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不断彰显。我国改革开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具有普遍性,能够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有效指导实践发展。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雄辩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它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而不是僵化的教条,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必将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事实说明,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回答新的时代课题中永葆青春活力。
同时也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既有凯歌行进,也有困难挫折。但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的前景是光明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代表着人类前进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稳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完全能够通过改革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走向新的辉煌;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五
六十多年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投身西部建设,他们在西北扎根几十年,不仅为西部培养了大批的顶尖人才,也为西部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西部大地的关切和对于“西迁精神”的指示更加坚定了我心中的理想,也踏实了脚下的力量。“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眼中,这不止是一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口号,“西迁精神”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奉献精神,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支教生涯中数百个日夜挑灯备课,定期家访辅导困难学生,这将会成为我一生最宝贵且炙热的回忆。
五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陕西,尤其是来到西安交大,不仅给陕西的父老乡亲带来激励,还给我们在陕西读书的学生们一种感动。总书记带领我们回顾了西安交大的发展历史和“西迁精神”的内涵意义,为我们讲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伟大进步的历史,让我们无比感动和高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肯定,也让我们重新翻开那些尘封的一件又一件可歌可泣的事迹。正是因为老一辈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教育的发展。正值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全国上下仍然众志成城面对着这次“大考”。
我相信青春最大的幸运,是将个人成长的点滴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在接下来的支教时光里,我定将践行“西迁精神”,用青春和热情努力“绣”好扶贫和扶智的同心圆。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无数奋斗在一线的青春力量更是生动诠释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西迁精神”。曾经,我作为一名防疫志愿者,尽管疫情肆虐,我也一直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测量每个人的体温,做好每个人的信息登记,只为守住家乡一片净土。现在,疫情有所好转,但是疫情不息,战斗不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时刻牢记自己退役大学生士兵的身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我青春热血,献身战“疫”实践!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六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18,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贯传统。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精华。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监,均发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13的文明进程。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胡奈赛老师还讲述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故事。
钟兆琳,搬迁时,本来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但他踊跃报名,第一批到了西安。
胡全贵,为交大的绿化付出了毕生心血,在他退休那天,他走遍校园,最后抱着他亲手种下的梧桐树,失声痛哭。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付出极大心血。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群众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发大西北成为全校共同心声,多少人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不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拓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
交通大学在迁校过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近六十载岁月里,传承优良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弘扬“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交大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
我们要好好学习“西迁精神”,弘扬”西迁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七
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事担当的情怀,今有“胸怀大局”的西迁精神。回顾交通大学西迁的历程,西迁精神的爱国热忱恍如就在眼前。作为我国首个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自启动建设之日起,航空基地便肩负着我国航空产业与地方经济融会发展实验田的历史使命。作为承当基地建设的航空城团体,历经1年多发展,已初步奠定了“打造世界1流航空城”的重要使命。在国家建设中我们是新时期的奋斗者,在团体发展中我们是运营管理的掌舵者,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心有方向,胸怀大局,掌控大势,着眼大事,将国家壮大、基地建设、企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真正做到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企业。
要有没有私奉献的标杆精神。
1956年,刚从上海奔走来西安的教授们全然不顾本身休息,1下火车就忙着准备建校开学之事。当年的9月下旬,新学期正式开始,1切井然有序。西迁教授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举手投足间体现出对工作的酷爱及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期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英才。“西迁精神”最为宝贵的就是全部教职工身上的那种兢兢业业、工作第1的忘我奉献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对忘我奉献的最好注解。不论是航空城团体的基层员工,还是中高层干部,都应当将奉献精神内化为1种平常的主动行动,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才能使个人聪明才干充分发挥,生命价值才得以完善展现。航空城团体相较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组建成立时间其实不算很长,现有每位员工可以说均是企业的肱股之臣,那就更应当体会到肩上的重任之深沉及使命之光荣,以企为家,要经常保持1种忧患意识,时刻建立忘我奉献的标杆精神,才对得起本职工作,保得住本职岗位。
要有宏扬传统的创新精神。
在这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62年间,西安交大的师生们不断创新,不断超出,走出了1条求实创新、超出自我的开辟创新之路。自党的108大以来,西安交大更是开辟进取、锐意创新,不断迎来发展新机遇、创新新模式,并位居西部地区科教事业前列。虽然当年西迁教授中的大多数人已不在了,但是留下来的“西迁精神”仍然在西安交通大学每任教职工、学生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新时期的交大人让“西迁精神”延续发光发热,并内化成为西安交大建设世界1流大学和1流学科的精神气力和动力源泉。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创新”。而现实中有的企业家说:“宁可死在互联网化的路上,也不要在传统世界里活着”,这是1种决绝乃至“悲壮”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则说,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是1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更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究其根本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航空城团体扎根于西安航空基地这片沃土,其后续发展应当以航空业绩为指引,打破以往经营模式,在市场化运营中不断求新求变,方能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要有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西迁队伍中,有著名的教育家、教授,也有讲师、助教、管理职员、技术员,还有炊事员、理发师、花工等后勤服务人员,乃至包括酱菜厂、煤球厂的工人。当时西安的条件10分艰苦: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非常紧张。建校早期,野兔在校园草丛中乱跑,半夜乃至能听到狼嚎。冬季教室仅靠1个小炉子取暖,洗脸水得到工地上去端……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精神饱满,干劲10足,还是咬紧牙关扛过来了。回顾西迁,最使人感动的是第1代交大人在迁校、建校进程中所经历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日子。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期是奋斗者的时期。与62年前的西安相比,我们目前的工作生活条件比之前的任什么时候期都优越。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工作,我们不应有所懈怠,惟有充分发挥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方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抢抓发展新机遇,勇于担当新使命、用艰苦创业创造幸福生活,在不懈努力中体悟幸福真理,为航空基地追逐超出保驾续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新的荣光。
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绝不能丢。眺望前路,让我们以西迁教授为榜样,做好西迁故事的学习者。眼观未来,让我们以“西迁精神”为指引,勇挑时期重担,做新时期“西迁精神”的传播者及继承者。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八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老一辈交大人背负着祖国跟人民期望,告别繁华的上海,义无反顾的踏上开往西北的列车,践行――“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精神,使在场的每个人感动,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佩。西迁精神内涵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现在仍然适用于我们。
翻看“西迁”的始末,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不由对62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最可爱、可敬之人肃然起敬。
“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有担当。西安交大“西迁”不仅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也是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国西部而无私奉献的壮丽凯歌。学习他们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胸怀人民,胸怀祖国,有担当,有抱负,将一腔热血散布在祖国最“干涸”大地上。
学“西迁精神”,无私奉献树标杆。西安交大的全体教职工,无一例外的把建设西部、建设祖国作为毕生追求,扎根西安,献身大西北。热工先驱陈大燮、数学家张鸿等等,一批批西迁人都在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燃烧自己。
“西迁精神”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各类人才们表现出来的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令我深受感动。“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我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西迁精神”只是无数为国家繁荣富强奋斗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同西迁人一样用尽了整个生命肩负起建设祖国,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使命,我们立志要学习“西迁精神”,扎根基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向老一辈西迁的革命前辈们致敬。
文档为doc格式。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九
作为教师,应该时刻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铭记在心,扎根西部,服务国家,在科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那你知道西迁精神教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需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西迁精神教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5篇最新。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是“西迁精神”的核心要义,同时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优秀品质。我对“西迁精神”的内涵感触很深,真切体会到了交大人西迁的不凡历程,觉得西迁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凝聚成了今日的累累硕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用心体会领悟“西迁精神”,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西迁精神”。
62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来到西安扎根创业,西安交大的建设者用辛勤的实践,在三秦大地上熔铸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奋勇前进。
而如今身为交大学子的我们走入西迁历史纪念馆,浏览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重温那些过往交大师生们艰苦创业,不辞艰辛扎根西北的流金岁月、奋斗年华。在西迁历史纪念馆内,展厅里陈列的几本迁校时期的教科书,那泛黄的纸张上留下的却依旧是整洁的字迹,丝毫看不出印刷的痕迹。而由于当时艰苦的条件,这些看来整洁的教材,是当初一笔一划小心刻制后再进行油墨印制而成的。而通过这一个个微小的细节,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表均显制书之人的细致灵巧,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透过一页页珍贵的文献得以流传至今,他们挥洒青春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奋发岁月跃然纸上!而每一位看到这本书的交大学子都一定会有所感悟,对学问之道有所思虑。
不光是在校园,我们交大的“西迁精神”在社会上也是颇具影响。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精品剧目、大型现代秦腔戏《大树西迁》再次走出陕西来到北京,在梅兰芳大剧院进行了首演。《大树西迁》讲述了留洋回国女教授一家三代西迁的故事。该剧在演出初期就得到社会各界强烈反响,400多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深受观众喜爱。可见观众们对于“西迁精神”的认可与尊重。而在此次会议上,作为提案联名人之一,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正是这部戏的主角,她对“西迁精神”感受颇深,她提交的第一份提案就是关于建议设立“西迁精神”纪念馆。她说:“‘西迁精神’在当代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创业精神。希望通过建立‘西迁精神’纪念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些西部大开发拓荒者的感人事迹。”通过李梅等人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西迁精神”,这种精神一定会影响更多的人,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它、关注它、学习并效仿它,在社会范围内引领起“西迁精神”的学习浪潮。
“西迁精神”也得到了总书记的认可与宣传。在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并且在2018年的新春贺词中再次提到了老教授们,当时我也非常认真地进行了学习,我的感触是年轻时的教授们毅然决定投身西部奉献自我,而80余岁的他们现在仍紧跟国家趋势,关心并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教授们的信件中“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这句话非常地打动我,这里就是他们所进行的事业,就是他们所爱的土地,就是他们的家!我看到了老一辈交大人用自己的行动铸就的金子一般的“西迁精神”。
步入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好西迁精神更是我们身为交大人要关注的部分,我们的王树国校长就曾表示,西安交大会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学校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的主导思想,并付诸实践——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就是西迁精神在新时代引领交大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的又一创新举措。作为新时代西迁精神的新传人,西安交大将继续牢牢扎根祖国西部,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勇于扛起高等教育改革排头兵这面大旗,为国家建设、西部发展作出西安交大人新的贡献。我也在上学期有幸参观了西部科技创新港,对宏大的设计、全方位的科研孵化产业印象深刻,对我们交大未来的发展更是抱有相当的自信,我也非常憧憬未来能够为交大、为陕西、为西部建设添砖加瓦!
当下,我国高校在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一定会高质量发展,我们研究生也要践行“西迁精神”,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书写不负时代和人民的人生华章!
六十多年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投身西部建设,他们在西北扎根几十年,不仅为西部培养了大批的顶尖人才,也为西部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西部大地的关切和对于“西迁精神”的指示更加坚定了我心中的理想,也踏实了脚下的力量。“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眼中,这不止是一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口号,“西迁精神”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奉献精神,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支教生涯中数百个日夜挑灯备课,定期家访辅导困难学生,这将会成为我一生最宝贵且炙热的回忆。
五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陕西,尤其是来到西安交大,不仅给陕西的父老乡亲带来激励,还给我们在陕西读书的学生们一种感动。总书记带领我们回顾了西安交大的发展历史和“西迁精神”的内涵意义,为我们讲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伟大进步的历史,让我们无比感动和高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肯定,也让我们重新翻开那些尘封的一件又一件可歌可泣的事迹。正是因为老一辈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教育的发展。正值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全国上下仍然众志成城面对着这次“大考”。
我相信青春最大的幸运,是将个人成长的点滴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在接下来的支教时光里,我定将践行“西迁精神”,用青春和热情努力“绣”好扶贫和扶智的同心圆。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无数奋斗在一线的青春力量更是生动诠释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西迁精神”。曾经,我作为一名防疫志愿者,尽管疫情肆虐,我也一直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测量每个人的体温,做好每个人的信息登记,只为守住家乡一片净土。现在,疫情有所好转,但是疫情不息,战斗不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时刻牢记自己退役大学生士兵的身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我青春热血,献身战“疫”实践!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辉煌历史,更是永恒的传承,“不能辜负西迁老前辈的期望。”带着这份信任与重托,管晓宏投身实验室建设中。这个过程中,西迁老教授纷纷出人出力,搭平台,压担子,举荐管晓宏担任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放手让管晓宏根据国家需求组建团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代代交大人始终在西迁精神的影响下创造着交大新的辉煌,赋予西迁精神更加深刻的内涵,他们的精神在交大人的血液中持续流淌!
“典型是最好的教科书,榜样是鲜活的价值观”。管晓宏院士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刻苦学习,自学考入清华大学;看到西安交通大学需要年轻一代交大人开拓创业的召唤,婉拒了母校的留校挽留,主动要求到西安交大系统工程研究所任教,决心到这片曾奋斗过的三秦大地上建功立业;赴美留学后又再次拒绝多家企业及研究机构的邀请,毅然回到西安交大,着手组建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传承西迁前辈们开创的事业。管晓宏院士说道:“不能辜负西迁老前辈的期望。”
西迁精神的内涵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管老将毕生所学所思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肩负老一辈西迁前辈的殷切期望,让其在大西北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更要秉承爱国主义精神、西迁精神,做一个踏实,能干,肯干的优秀党员。弘扬西迁精神,把西迁精神所代表的扎根西部,不怕吃苦及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融入到学习与工作之中,不断贯彻“西迁精神”,争做合格党员。向书本学,向群众学,向典型学,才能提高能力素质,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团结同志、紧密联系群众,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切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16个字是对西迁精神的概括。1956年,首批师生从上海开赴西安,他们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有的甚至卖掉了在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的来到西安,面对发展水平与上海差距较大的西安,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开拓奋进,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勇于克服困难,听从党的指挥。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一路向西。1896年上海建校,1955年举校西迁,2020年再回首,再展望。时光荏苒,历经一甲子风雨磨砺的“西迁精神”,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向西,向远方。交大西迁,是一次响应国家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主体不是军队,而是知识精英。作别黄浦江,扎根渭水河,舍小家,顾大家,爱国家。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西迁之决心坚定,为国之热血满腔。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如今,历60载风雨的交大,新老交大人流着“西迁基因”的血。夯实思想之基,筑牢信仰之魂,厚植为民之情。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以西迁精神新传人的昂扬姿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在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了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并且亲切的会见了西迁老教授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迁精神”只是一个缩影,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都有与西迁人一样,用整个生命来肩负起了祖国的事业,西迁教授们的背后是一个群体,是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代表,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学会文化知识,锻炼本领,有所作为,为国家繁荣富强的事业而奋斗!
1956年,交大西迁时,彭康校长就敏锐地决策,着手完善电子信息类学科,设立计算机、自动控制和无线电技术三个专业。不仅为我校网络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电子信息专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六十多年来,交大培养出了许多网络工程领域的人才与专家,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建功立业。我们这些青年人要学习这些前辈爱岗敬业、扎根一线、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我们应该把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他们崇敬科学、勇于探索、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得时代精神。
当今的世界,正悄然地步入一个新时代,正步入一个关乎中国国运,世界和平与繁荣、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新时代。
我们国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学校也同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不能在认识上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势必会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一流大学应有的大视野、大责任、大担当、大作为。
但在前行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来路。正是在一辈辈的西交人、西迁人的不懈奋斗下,才铸就今天欣欣向荣的西安交通大学。
当代大学生既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更是国家将来的储备之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的绝不应仅仅是科学的理论,更要有担当国家重托的崇高意志、拼搏奉献的社会担当。
我们坚信道路是光明的,前途是美好的,西安交通大学在校领导的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奋斗下,一定会更加取得更大更辉煌的成就。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十
64年前,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指挥,主体西迁,在大西北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我们要始终持党的领导,高扬“四个主义”旗帜,传承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为西迁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那你知道2020学习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需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学习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5篇精选。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西迁精神”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国家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征程。面对国家的战略部署,交大师生们义无反顾背起行囊,在三秦大地的一片农田上从无到有,艰苦创业,建设西安交通大学。任程宇通过自身的学习,感受到了这种艰苦朴素,其不怕万难的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对西部计划志愿者来说,绝不仅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的的确确是无数西部计划志愿者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条道路。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也作为一名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我认为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和践行西迁精神,努力发挥本领,勇攀时代高峰,在工作条件和工作基础比过去更加优越的新时代,我们更应不断拼搏努力,砥砺奋进,用知识、用双手、用行动为建设美丽新时代,构筑伟大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对于西迁精神,任程宇会带着自己的理解,按照精神的指引继续奋斗。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把“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疫情当前,我们每个公民都责无旁贷,义无反顾,积极投身国家的抗疫情战斗中去,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5年,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支持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交通大学自此扎根在西部,为祖国大西北地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来信做出重要指示:“向当年相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60多年来,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成为一代代人“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精神密码。而作为一名交大人,我为自己的学校而骄傲,更为一代代交大人扎根西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而感动。在如今这个充满现代化的交大校园里,在国内第一所没有围墙的校园创新港内,我们唯有认真学习、积极科研,才能接好西迁精神的接力棒,为祖国、为西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交大人,在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应向陈学俊、马知恩教授等“西迁人”学习,学习他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定“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信念。弘扬“西迁精神”不应做口头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要将“西迁精神”体现在生活和学习中,时刻牢记“西迁精神”,同时要以此感染他人,将“西迁精神”发扬光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老一辈交大人背负着祖国跟人民期望,告别繁华的上海,义无反顾的踏上开往西北的列车,践行――“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精神,使在场的每个人感动,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佩。西迁精神内涵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现在仍然适用于我们。
翻看“西迁”的始末,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不由对62年前,数千名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繁华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国家建设、为西部的文教事业奉献出青春年华的最可爱、可敬之人肃然起敬。
“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有担当。西安交大“西迁”不仅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也是响应党的号召为建设祖国西部而无私奉献的壮丽凯歌。学习他们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胸怀人民,胸怀祖国,有担当,有抱负,将一腔热血散布在祖国最“干涸”大地上。
学“西迁精神”,无私奉献树标杆。西安交大的全体教职工,无一例外的把建设西部、建设祖国作为毕生追求,扎根西安,献身大西北。热工先驱陈大燮、数学家张鸿等等,一批批西迁人都在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燃烧自己。
“西迁精神”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各类人才们表现出来的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令我深受感动。“西迁精神”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使命感。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党员,我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西迁精神”只是无数为国家繁荣富强奋斗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同西迁人一样用尽了整个生命肩负起建设祖国,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使命,我们立志要学习“西迁精神”,扎根基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向老一辈西迁的革命前辈们致敬。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189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贯传统。
西安,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2000余年,历经十三朝光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精华。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监,均发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举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1300年的文明进程。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
胡奈赛老师还讲述了一些其他老师的故事。
钟兆琳,搬迁时,本来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卧病在床,他可以留在上海,不去西安新校,但他踊跃报名,第一批到了西安。
胡全贵,为交大的绿化付出了毕生心血,在他退休那天,他走遍校园,最后抱着他亲手种下的梧桐树,失声痛哭。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付出极大心血。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群众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发大西北成为全校共同心声,多少人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不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拓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不辞,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
交通大学在迁校过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近六十载岁月里,传承优良学风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弘扬"延安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交大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
我们要好好学习“西迁精神”,弘扬”西迁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西迁精神,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座丰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交大人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作为新时代的交大人,我们应饮水思源,认真学习西迁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动工。1956年7月和8月,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专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举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是年,国务院根据学校内部实际情况和西安、上海两地需要,决定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他和张鸿、陈大燮、锺兆琳、赵富鑫、周惠久、黄席椿、沈尚贤、严峻等许多教授专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交大的西迁,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没有一所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从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几十年的不懈奋斗中,扎根西部的交大人铸造出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一流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区别在哪里?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文化,如今的交大,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速路上砥砺前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每一位交大学子为之努力奋斗。
弘扬西迁精神,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是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也是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身为学生干部,应牢记一点,学生干部也是学生,不能以干部身份自居,干部身份意味着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并积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身为预备党员,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向身边优秀的同志学习,力争早日转正。
弘扬西迁精神,应拓宽视野,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身处西部,但我们不能只做西部一流,我们的目标是世界一流,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向一流看起。我们不能只满足于顺利毕业,而应走出去看看,目前世界一流大学的同龄人们日常都在做什么,我们和他们还有哪些差距。只有眼界宽了,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厚积而薄发。
弘扬西迁精神,我们应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中,在实践中奉献自己,锻炼自己。
最后,用迈曾书记的几句话共勉吧: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永远热爱我们的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奋斗,做一个有抱负的交大人;高扬集体主义旗帜。深刻理解集体的伟大价值。为自己所代表的一切树立良好形象,做一个有爱心的交大人;高扬英雄主义旗帜,拥有超越前人的勇气。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交大人;高扬乐观主义旗帜,开阔我们的胸怀。用乐观来感悟人性光辉,激励前行意志,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交大人!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十一
看到习总书记对“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作为西安交大校友,内心深受鼓舞。六十一年前的“大树西迁”是一次历史性的迁移,当面对国家的需要时,老一代交大人为“大家”舍“小家”,离开了生活条件优越的上海徐家汇,来到相对落后的大西北地区,为国家西部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老一代交大人对党无限的忠诚,对责任勇敢的担当,对事业不断的创新,对祖国无私的奉献,就是一代又一代交大人的永恒品质和精神追求。我们必须与党同向同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全力拼搏,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好西部科技创新港,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如今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时代,而西安交通大学也处在建设“双一流”的关键时期,此时我们重温“西迁精神”,将国家的需要永远置于首位,让交大人在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出更多力量。
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当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铭记于心,当国家有需要时,义不容辞,迎难而上,发挥出交大人应有的作用。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十二
作为新时代的交大学子,我们应该传承、弘扬交大老一辈开拓者“爱国、奋斗”的西迁精神。为交大提倡的“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禁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四种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四面旗帜。
“向西迁老教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重要指示,让每一个西交人感受到了62年前老一代交大先辈们,舍小家为国家,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爱国情怀,扎根西部,建设大西北,为了一句“国家需要”而不懈努力,奋斗一生。
如今,“西迁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包括“四种文化”: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四面旗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胡教授在分享西迁故事的时候几度哽咽,我看到了身边的老师们也默默的拭去眼角的泪。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来到大西北,一来,就是一辈子。这种全局意识让我们为之感动。
西迁子女代表和青年教师代表的宣讲也同样让我为之触动。“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是每个交大人应该弘扬和继承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努力的动力,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忘记西迁老前辈们给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永远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标杆。相信在“西迁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将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十三
当时交大人有一句口号,‘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有爱,哪里就是家’。很多人主动放弃上海优渥的生活,克服困难,登上西行列车。面对祖国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召唤,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至今想起来,令人更感动。
如今,西迁精神正在新时代催人奋进,西安交大承建的中国西部创新港将在今年建成,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研发中心将为国家西部发展提供新的智慧引擎。
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做强双创示范平台建设,营造更浓郁的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打造人才特区、创新高地、创业基地,加速释放更多的活力和势能,让更多的新点子、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都能在西安蓬勃生长,都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一个新开垦的地,新的一幅纸要作画,能够展现无限的可能,要建设好它,更需要有“西迁精神”的延续。
西迁精神个人心得体会篇十四
“西迁精神”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
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国家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征程。面对国家的战略部署,交大师生们义无反顾背起行囊,在三秦大地的一片农田上从无到有,艰苦创业,建设西安交通大学。任程宇通过自身的学习,感受到了这种艰苦朴素,其不怕万难的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对西部计划志愿者来说,绝不仅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的的确确是无数西部计划志愿者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条道路。
“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也作为一名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我认为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和践行西迁精神,努力发挥本领,勇攀时代高峰,在工作条件和工作基础比过去更加优越的新时代,我们更应不断拼搏努力,砥砺奋进,用知识、用双手、用行动为建设美丽新时代,构筑伟大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对于西迁精神,任程宇会带着自己的理解,按照精神的指引继续奋斗。
“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把“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疫情当前,我们每个公民都责无旁贷,义无反顾,积极投身国家的抗疫情战斗中去,为建设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