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通用8篇)

2023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02 17:42:04
2023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通用8篇)
时间:2024-01-02 17:42:04     小编:QJ墨客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篇一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部和外部表征的意识。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是指意识脑区前额叶周围,可以从其他脑区获取信息。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秦朝开创大一统局面,开启了中原地区以“书同文、车同轨”为象征的国家统一进程,展开了“五方之民”及其后裔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这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原因所在。

我国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危难中没有四分五裂,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维护、激发和加强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丰厚遗产,集中体现为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巨大优势,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维护、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素和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进中华文化建设中实现升华,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摘要: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是幼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识地对与自身生活有关的事宜进行自我约束控制的能力。对大班幼儿而言,掌握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能为以后的独立生活、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观察后发现:在餐后管理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弱化,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下看似“有序”的背后却问题凸显,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本文剖析现状分析原因,以幼儿为主体,师幼共商为基本理念,促发幼儿的内心向往,使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自我管理;师幼协商;餐后活动。

(一)现状描述。

1.“疏于管理”而混乱无序。当教师因为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无法顾及幼儿自主活动时,幼儿就会随心所欲的活动,状况百出。

2.“忽视幼儿”而无所事事。教师组织了看书、画画等活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活动预设多为教师,使幼儿失去活动的兴趣。

3.“轻视培养”而缺乏能力。教师往往会因为时间限制、环节紧凑等原因,剥夺幼儿动手整理活动材料的权利。

(二)原因分析。

1.忽视环节的教育意义。餐后活动是一个既自主又相对集中的活动,教师常常会忽视这一活动对幼儿自我管理的教育意义。在环节上表现得比较随意,缺少教育目标和活动引导。

2.轻视幼儿的主体地位。通常情况下,活动规则的制定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幼儿是规则的执行者、被动接受者,不是自身的意愿和需要,所以他们会呈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

3.漠视自我管理能力的获得。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幼儿进行餐后活动材料整理的教育。让幼儿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生活有序,做事认真仔细等好习惯,也使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

(一)改教师制定为师幼共商规则,触发内心的向往。

孩子是行为常规中的主人,任何常规的形成只有在孩子认可承认时,才愿意去遵守。因此,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讨论机会,让幼儿制定规则。这样有利于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变要求为需求,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自己被同伴和老师尊重,使班级的氛围更加民主。

1.发起讨论。每次当问题出现时,教师往往以语言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发现、改正错误,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引发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引起他们的关注。

2.自制规则。规则的出现来源于问题,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规则制定的过程。让幼儿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商议,形成“班级公约”。这样不但能让幼儿明白规则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必须遵守的,更让他们愿意主动遵守和维护。

3.图文明确。图文结合是幼儿喜闻乐见,也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请幼儿把他们商议的规则,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些图文能让孩子自主、主动地去理解并逐渐掌握“我”该怎么做,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二)改教师管理为幼儿自主参与,体验自我管理的正能量。

1.方式多样,赢得机会。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自控力,是非对错观念也逐步建立,角色意识比较强。本着发挥每位幼儿的自主参与意识,采取“轮流制”、“竞争上岗制”、“多远推选制”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推选制度,保障人人参与的机会,使得每个个体发挥不同的作用,强化正向行为。

2.分工明确,落到实处。通过幼儿的讨论、商量,设立“值日生”、“管理员”、“小老师”三个岗位,师幼共商让幼儿对每个岗位的工作更加明确。通过每个岗位的分工、合作,让幼儿更好地参与班级的管理。

(三)改教师直接指导为隐性支持,引发长效的自我管理意识。

1.场地、材料巧优化。班级场地有限,可以充分利用走廊上的空间,将一些活动布置到走廊上,不仅提供幼儿各种能力锻炼的机会,又解决了教师餐后环节分管难的问题。

2.标识、音乐隐暗示。环境的探索性、暗示性、引导性,能促进幼儿对自己行为的自治自理。为了引导幼儿按类收放材料,投放一定数量的收纳筐,并在每种材料框上设置相应的形象标记或文字标记。

在收拾整理时,采用音乐隐性地提示幼儿掌握活动时间。如选择两段音乐,节奏舒缓的音乐作为游戏时的背景音乐播放;收拾环节,则用节奏明快、动感的音乐,给幼儿动作要加快速度的心理暗示。当幼儿在熟悉音乐后,就知道哪首乐曲响了,我应该做什么事了,从而逐步掌握活动节奏。

3.鼓励、评价促稳固。在实施自我管理过程中,正面的激励与评价相当重要,老师应摆脱“一言堂”的做法,用鼓励、评价的方法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使他们正确认识了自己,学会自我评价并更好地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徐丹;幼兒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及教育干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12月.

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上立足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将之写入党章,相关论述和观点形成了习近平同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这个重大理论成果是结合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发展要求对以往理论探索成果的发展创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华民族实体建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践要求。

1988年11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泰纳演讲”上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演讲,提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论断。[1]371996年10月,费孝通先生在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的书面报告《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中又对自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2]有学者提出: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费孝通先生在1989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3],并引证了该次会议上習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4]来说明习近平同志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肯定。其实这个论断既是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片面理解,更是对习近平同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国情观的误解。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内容上如果仔细分辨,其实至少包括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其一是关于中华民族实体“自觉”与“自在”存在的两种状态理论。这个理论因为涉及到民族实体的判断标准及其自身的逻辑缺陷,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从民族实体判断标准来看,金炳镐先生认为:“费老的观点没有说明民族实体和民族复合体之间的矛盾性,或者说他认为民族实体与民族复合体两个概念之间具有重合的部分。”[5]65他在详细考察民族实体概念5个方面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中华民族虽然在这五个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但是基本上不符合民族实体的概念内涵”[5]69,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华民族是属于次生形态民族中的合而未化的复合民族”[5]70。从叙事逻辑上分析,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说中的“自在”状态,也即“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是指在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古代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民族的内在联系与整体不可分割性在客观地形成与发展着,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整体联系,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6]57。存在而不自知的状态,准确地讲只能定义为其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而无法用民族实体来界定。更何况用“中华民族”来定义中国各构成民族最早也是清朝末年的事了,[7]此前在王朝体制下的中国民族叙事基本上都是纳入“天下体系”和“大一统”格局中来阐述的。这也说明了费孝通先生“自在”状态的中华民族实体论断本身与民族叙事的历史性之间的逻辑冲突。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自在”说显然无法在概念内涵和历史实然性上满足其自身的逻辑自洽性。当然,指出这样的理论缺陷,并不等于我们就否认这个并不完美的概念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内部联系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其二是关于中华民族内部结构及构成状态的“多元一体结构”理论。费孝通先生在“泰纳演讲”中对该“多元一体结构”的形成历程进行了详实可信的历史分析,并对其现实存在状态进行了理论概括,提出了“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8]3-4,并明确肯定了“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末合的多种情状”[8]36。我们认为这些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光辉的真知卓见才是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最大贡献。正如林耀华先生指出的,其“最大贡献在于它提出并通过论证而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件有力的认识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1]9。有了这个工具和钥匙,就足以让我们把关于中华民族的实体概念与其整体结构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区分开来,也足以让我们把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形态放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其所经历的民族过程和建设历程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这个理论创新为我们站在中华民族整体观上回顾过往、认识国情、创造未来都提供了科学可靠的理论框架和叙事体系。这也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多元一体格局”的本义所在。

综上可见,学者们对费孝通先生理论的争议更多地集中在“一体”的中华民族实体属性方面,在对中华民族结构整体性研究上并无实质性的否定意见,也不存在某些学者所提出的“讨论的焦点是:是否承认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3]。承认“这样的格局”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性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认可,并不等于对中华民族实体属性已经形成的认可,否则习近平同志就不用再创造性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了,直接引用“中华民族实体”的提法岂不更加省事便利?至于有人提出“如果我们在21世纪还要坚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尚未形成’的观点,那么,今天我们提出‘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什么客观基础?”[3]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答案是我们也与之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经形成,那么,今天我们提出“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还有什么客观必要?显然,学术问题如果仅仅是依靠这样简单的质疑而没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就不会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所以,我们仍然有必要在对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观与习近平同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途径问题。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上文中對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自在状态的实体属性叙事判断的否定,并不等于是对中华民族自在状态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的否定。其原因就在于前者从本质上讲属于历史叙事方式的应然性范畴,而后者则是历史实践发展的实然性范畴。前者在话语体系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为历史事实,是“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的历史事实。物必先有其实而后有其名,所以历史存在一般情况下也必先于叙事方式,这是物质存在决定意识形态的基本表现和一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成为能够连接起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然和应然状态的话语桥梁,也是能够连接起中华民族王朝国家体系下的“华夷一体、天下一家”历史叙事和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下国家层次民族建设叙事的话语桥梁。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甚至可以看成是对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实体两种存在状态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实然角度讲,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是对中华民族实然性发展的客观描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几千年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9]150。在开发疆土的过程中,中华各民族以各自所在地区为中心形成政治中心,进而在地区范围内实现不同民族的融合和统一,最终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国。在此过程中,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内部社会分工的发达,民族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的碰撞和渗透,必然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民族的迁徒运动,也促进了民族族体在血统上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互相离不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及各构成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存在时期最显著的发展特点。有些民族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些民族与别的民族相互融合演变成了新的民族,留存下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构成民族在近代世界历史由王朝国家政治体系向民族国家政治体系的演变中,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扩张都面临着国破族亡的共同威胁。外部压力是中华民族实现由自在向自觉状态转化的不可或缺的触媒和催化剂。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和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8]9-10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是中华民族整体在面临强大的外部侵略时所发生的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的标志。觉醒意识的诉求则是中华民族在国家民族层次上的外求独立,在国内构成民族层次上的内求平等。以革命领导阶级和纲领路线的差异为依据,为完成这个觉醒诉求的努力在“五四运动”之前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则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0]1357自1921年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自己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统一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共同了缔造了属于各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为我们考察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形成发展史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叙事体系和民族话语基础。可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实体形成的历史前提和基础。千百年来在王朝体系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构成民族间基于不同社会分工基础上的需求互补和交流融合建立起的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民族关系是其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所在,也为中华民族实体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而近代以来在血火抗争中觉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中华民族实体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历史起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实体建设也正在这个伟大飞跃进程中突飞猛进,但我们依然要谨慎提防某些断言中华民族实体已经形成的论断。因为“苏联民族”轰然倒塌的“乌拉”声还在我们耳边回应,因为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利坚民族也并没有像某些学者所宣扬的那样用公民权力就可以镕铸成铁、合众为一,因为即使是号称老牌的英吉利民族也依然面临着北爱尔兰分裂势力的威胁,更因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家民族层次上推进中华民族实体建设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宣布完成的事。民族实体建设历程是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重要方面和基本内容。在如何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实体建设的历史进程问题上,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重温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准确判断和科学认识。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1957年,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11]214,并首次区分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他看来,“建立”时期不同于“建成”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还很不完善”。这些科学思想无疑为后来我们党提出和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借用这样的话语逻辑,我们应该也能够做出中华民族多元复合性实体“已经建立”但单一民族实体“尚未建成”的判断。1我们认为,这样清醒而又审慎的判断更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历程。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精神要求,在中华民族实体建设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成是重中之重,并为之付出更为坚苦卓绝的努力和耐心,扎实推进而又只争朝夕,多措并举而又抓住根本,才能把这项争取人心、凝聚民心、团结族心的事业做好做成。用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观点来改造和提升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两种存在状态理论,我们尝试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形成建设三个阶段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特点:第一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在存在阶段,为中华民族实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历史基础和基本前提。第二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存在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王朝体系向民族国家体系转型过程中面临西方列强外部侵略而导致实体意识觉醒,从而为中华民族外求独立、内求平等,以新的民族国家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奋斗的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成就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迈向国家层次的民族实体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政治载体和实现途径。第三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为存在阶段,中华民族实体形成建设时期。“自为”阶段与“自觉”阶段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仅对自身的存在和整体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掌握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自己民族实体的形成建设途径都有了科学可行的基本思路。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站起来”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建起来”,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实体形成建设工程施工期。由此意义上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实现之日,必将是也可能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实体形成之时。只有到了这个时期,中华民族全体儿女对自己国家层面民族实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才得到极大提升,在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国际交往中中国各族人民群众都以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作为自己的首要族属认同,都以共享共建共同维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果而感到光榮。毋庸置疑,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形成建设的伟大工程必然具有前者所具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等基本特点。

建设工程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2]3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千百年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同志所指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突出点明了处理好“一”和“多”关系的主线,揭示了“我国的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最成功的”奥秘所在,必将引领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13]这个论断也为我们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自为状态的民族实体形成建设工程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施工途径。

一是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工作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多年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实践证明了的关于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对民族工作经验的历次总结中。这些工作经验的总结成果,既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统一性、进步性要求,又满足了民族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既有社会发展目标的与时俱进,又有民族纲领基本原则的充实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基本内涵的阐述,1则是全面系统地对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经验及纲领、方针的最新提炼、丰富和升华,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容,实现了对新时期民族工作基本原则的开拓创新。我们坚决反对某些学者把2008年的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的乌鲁木齐“7·5”事件这两次打砸抢烧的刑事犯罪事件作为否定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质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甚至抹杀和取消我们以往民族工作成就的依据。[3]我们要看到某些以特定民族代言人自居的少数民族败类自私自利、叛国卖国的丑恶行径永远也代表不了这些少数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主流意志,他们煽风点火、打砸抢烧的刑事犯罪事实既不属于民族问题,也不属于宗教问题。我们绝不能按照他们的荒唐逻辑来思考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糊涂认识,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掷地有声地宣告:“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4]他语重心长地劝告: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最成功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9]19只有以这样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觉,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基本内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篇二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标准。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作为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平台,近年来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合作学习模式是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鉴于此,本文以合作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为切入点,结合笔者实践教学经验,简要分析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促进提高作用,希望对广大教育同仁有所帮助,撰文唐突,如有不实欢迎指正交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模式;课堂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不能一味注重成绩提高,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建立优良的人品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那么如何达到这个全新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引导学生借助集體的力量完成知识的探究与学习,从而达到一齐成长的教学目的,进而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必要的集体荣誉感。

例如:在教学《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节时,笔者在讲解完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生命的意义”为话题展开讨论,分别发表一下自己对“生命的意义”的看法,然后选出一个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笔者在学生进行交流时走下讲台去倾听学生们的看法,走到其中一个小组时,组内成员的对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中一个同学说:生命的意义其实不在于要做多么伟大的事情,我们在利索能力的前提下,帮助一个陌生人,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遇到困难不气馁,不烦躁,平静面对科学处理都是生命的意义的充分体现。等轮到他们小组发言时,他们的代表这样诠释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作为一个环境的“侵略者”爱护每一个花草,捡起未曾命名的垃圾,在点滴的行动中保护环境就可诠释;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作为彼此的陌生人,在一次次擦肩而过中彼此尊重,在纷扰街头中的一次次“抱歉”“对不起”“借过”中诠释;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尊重生命,尊重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中展现。听了该位学生的发言,笔者不禁感叹学生们对于“意义”理解的独特且全面,赞叹合作学习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的思想共鸣,赞叹他们依托小组合作对知识理解的全面。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民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民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此,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当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受到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和狹隘民族意识的影响。为此,要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国内外的形势以及民族工作的新特征,所作出的伟大论断,符合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需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在经历过分裂的阵痛以后,中华民族各民族均对统一、团结产生强烈的渴望,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新篇章,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民族先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走上民主、法治的发展道路。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此,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纵观全球,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渐增多,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化的发展,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发展。同时,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民族问题出现极端化、民粹化的表现,他们的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想对我国的干扰增加,民族问题,始终是他们实施渗透破坏的主要突破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文化、生活习俗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与建设,各民族地区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各民族地区逐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

(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从我国民族工作新形势,所作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保持社会主义政党的本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指导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宗教经验,不断丰富、深化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体系完善、内容丰富的科学理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新时代下,为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开展新时代下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民族工作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开创我国民族工作新篇章。

现实意义方面,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自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日战争激发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党和政府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指导下,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大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赢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信赖与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中国梦”伟大旗帜的引领下,各民族精诚合作、自力更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各民族日益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应为实现国家富强而贡献各民族的力量,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分歧,增进民族彼此之间的感情,消除分裂势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能够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和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为我国国内稳定团结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而西部地区因深处内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地区间的差异开始加大,各地区之间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较为凸显,成为新时代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从中华民族各民族发展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方面较为困难,长期处于贫困、半贫困状态,因较大的经济差异,易与其他民族产生心理隔阂,难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极易受到狭隘民族、宗教观念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想法,只知有本民族,而不知有中华民族,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狭隘民族意识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包含一体,多元凸显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一体体现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当前的民族工作中,过度强调对少数民族的保护、扶持,使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加强,片面放大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削弱各民族共同文化—中华文化的共性,造成多元与一体的割裂,严重时则导致多元与一体的对立,影响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难以促进新时代下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较大,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方面,应注重增进各民族的相互尊重与团结,向各族人员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其次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带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觉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只有始终坚持“两个共同”,才能够消除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打破少数民族中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谣言,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首先要大力推进扶贫攻坚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帮助自然环境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帮助当地发展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农林产品加工制造等,建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当地各族人民的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使其认识只有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共同繁荣发展,既要团结一心,还要在初步繁荣的基础上继续不懈努力,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其次要加大扶持力度,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水平较低,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带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的帮扶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人才扶持力度,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去西部的新疆、西藏地区,支援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缩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安居工程等,提高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水平,为其创造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其次要建立经济互助机制,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蛋糕”,在红利“蛋糕”的分配上,应秉承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各地区的贡献分配,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消除红利“蛋糕”分配中的差异,刺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五个认同”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做好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在所开展的文化建设中,坚持将“五个认同”放在核心位置,依据“五个认同”的要求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增进各民族对党和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少数民族人民能够产生深刻的体会与认知,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核心领导作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容分裂与破坏的,增强各民族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和諧的社会氛围,以消除狭隘民族意识、宗教意识的负面影响。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将其内容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内容相结合,以增强宣传效果,起到深入人心的作用。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进程中,需要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各民族积极参与,以“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力量,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坚持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提高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胡陈芳,粟迎春.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j].实事求是,2018,2.

[4]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2017,6.

[5]冯育林.论习近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篇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此,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当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受到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和狹隘民族意识的影响。为此,要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国内外的形势以及民族工作的新特征,所作出的伟大论断,符合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实际需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在经历过分裂的阵痛以后,中华民族各民族均对统一、团结产生强烈的渴望,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新篇章,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民族先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走上民主、法治的发展道路。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总体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此,我们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纵观全球,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渐增多,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化的发展,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发展。同时,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民族问题出现极端化、民粹化的表现,他们的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想对我国的干扰增加,民族问题,始终是他们实施渗透破坏的主要突破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文化、生活习俗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与建设,各民族地区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各民族地区逐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

(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从我国民族工作新形势,所作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理论,保持社会主义政党的本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指导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国情,结合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宗教经验,不断丰富、深化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体系完善、内容丰富的科学理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新时代下,为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开展新时代下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民族工作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开创我国民族工作新篇章。

现实意义方面,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自近代以来,尤其是抗日战争激发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党和政府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指导下,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大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赢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信赖与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中国梦”伟大旗帜的引领下,各民族精诚合作、自力更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各民族日益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应为实现国家富强而贡献各民族的力量,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分歧,增进民族彼此之间的感情,消除分裂势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能够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和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为我国国内稳定团结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迅猛,而西部地区因深处内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地区间的差异开始加大,各地区之间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较为凸显,成为新时代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从中华民族各民族发展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方面较为困难,长期处于贫困、半贫困状态,因较大的经济差异,易与其他民族产生心理隔阂,难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极易受到狭隘民族、宗教观念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想法,只知有本民族,而不知有中华民族,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包含一体,多元凸显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一体体现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在当前的民族工作中,过度强调对少数民族的保护、扶持,使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加强,片面放大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削弱各民族共同文化—中华文化的共性,造成多元与一体的割裂,严重时则导致多元与一体的对立,影响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难以促进新时代下的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较大,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方面,应注重增进各民族的相互尊重与团结,向各族人员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其次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带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增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觉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

(二)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只有始终坚持“两个共同”,才能够消除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打破少数民族中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谣言,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首先要大力推进扶贫攻坚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帮助自然环境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帮助当地发展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农林产品加工制造等,建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当地各族人民的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使其认识只有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共同繁荣发展,既要团结一心,还要在初步繁荣的基础上继续不懈努力,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其次要加大扶持力度,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水平较低,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带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的帮扶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人才扶持力度,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去西部的新疆、西藏地区,支援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缩减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合作医疗、安居工程等,提高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水平,为其创造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其次要建立经济互助机制,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蛋糕”,在红利“蛋糕”的分配上,应秉承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各地区的贡献分配,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消除红利“蛋糕”分配中的差异,刺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五个认同”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做好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在所开展的文化建设中,坚持将“五个认同”放在核心位置,依据“五个认同”的要求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增进各民族对党和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使少数民族人民能够产生深刻的体会与认知,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独立与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核心领导作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容分裂与破坏的,增强各民族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和諧的社会氛围,以消除狭隘民族意识、宗教意识的负面影响。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将其内容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内容相结合,以增强宣传效果,起到深入人心的作用。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进程中,需要党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各民族积极参与,以“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力量,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坚持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提高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胡陈芳,粟迎春.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j].实事求是,2018,2.

[4]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2017,6.

[5]冯育林.论习近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篇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秦朝开创大一统局面,开启了中原地区以“书同文、车同轨”为象征的国家统一进程,展开了“五方之民”及其后裔连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这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原因所在。

我国在近代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危难中没有四分五裂,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维护、激发和加强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丰厚遗产,集中体现为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巨大优势,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心共筑中国梦。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维护、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素和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利于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文化在融入和推进中华文化建设中实现升华,既是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篇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上立足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将之写入党章,相关论述和观点形成了习近平同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这个重大理论成果是结合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发展要求对以往理论探索成果的发展创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中华民族实体建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践要求。

1988年11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泰纳演讲”上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演讲,提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论断。[1]371996年10月,费孝通先生在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的书面报告《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中又对自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2]有学者提出: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费孝通先生在1989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3],并引证了该次会议上習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4]来说明习近平同志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肯定。其实这个论断既是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片面理解,更是对习近平同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国情观的误解。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内容上如果仔细分辨,其实至少包括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其一是关于中华民族实体“自觉”与“自在”存在的两种状态理论。这个理论因为涉及到民族实体的判断标准及其自身的逻辑缺陷,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从民族实体判断标准来看,金炳镐先生认为:“费老的观点没有说明民族实体和民族复合体之间的矛盾性,或者说他认为民族实体与民族复合体两个概念之间具有重合的部分。”[5]65他在详细考察民族实体概念5个方面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中华民族虽然在这五个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但是基本上不符合民族实体的概念内涵”[5]69,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华民族是属于次生形态民族中的合而未化的复合民族”[5]70。从叙事逻辑上分析,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说中的“自在”状态,也即“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是指在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古代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民族的内在联系与整体不可分割性在客观地形成与发展着,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整体联系,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6]57。存在而不自知的状态,准确地讲只能定义为其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而无法用民族实体来界定。更何况用“中华民族”来定义中国各构成民族最早也是清朝末年的事了,[7]此前在王朝体制下的中国民族叙事基本上都是纳入“天下体系”和“大一统”格局中来阐述的。这也说明了费孝通先生“自在”状态的中华民族实体论断本身与民族叙事的历史性之间的逻辑冲突。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自在”说显然无法在概念内涵和历史实然性上满足其自身的逻辑自洽性。当然,指出这样的理论缺陷,并不等于我们就否认这个并不完美的概念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内部联系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其二是关于中华民族内部结构及构成状态的“多元一体结构”理论。费孝通先生在“泰纳演讲”中对该“多元一体结构”的形成历程进行了详实可信的历史分析,并对其现实存在状态进行了理论概括,提出了“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8]3-4,并明确肯定了“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末合的多种情状”[8]36。我们认为这些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光辉的真知卓见才是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最大贡献。正如林耀华先生指出的,其“最大贡献在于它提出并通过论证而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件有力的认识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1]9。有了这个工具和钥匙,就足以让我们把关于中华民族的实体概念与其整体结构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区分开来,也足以让我们把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形态放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其所经历的民族过程和建设历程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这个理论创新为我们站在中华民族整体观上回顾过往、认识国情、创造未来都提供了科学可靠的理论框架和叙事体系。这也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多元一体格局”的本义所在。

综上可见,学者们对费孝通先生理论的争议更多地集中在“一体”的中华民族实体属性方面,在对中华民族结构整体性研究上并无实质性的否定意见,也不存在某些学者所提出的“讨论的焦点是:是否承认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3]。承认“这样的格局”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性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认可,并不等于对中华民族实体属性已经形成的认可,否则习近平同志就不用再创造性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了,直接引用“中华民族实体”的提法岂不更加省事便利?至于有人提出“如果我们在21世纪还要坚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尚未形成’的观点,那么,今天我们提出‘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什么客观基础?”[3]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答案是我们也与之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经形成,那么,今天我们提出“加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还有什么客观必要?显然,学术问题如果仅仅是依靠这样简单的质疑而没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就不会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所以,我们仍然有必要在对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观与习近平同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理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途径问题。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上文中對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自在状态的实体属性叙事判断的否定,并不等于是对中华民族自在状态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的否定。其原因就在于前者从本质上讲属于历史叙事方式的应然性范畴,而后者则是历史实践发展的实然性范畴。前者在话语体系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为历史事实,是“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的历史事实。物必先有其实而后有其名,所以历史存在一般情况下也必先于叙事方式,这是物质存在决定意识形态的基本表现和一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成为能够连接起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然和应然状态的话语桥梁,也是能够连接起中华民族王朝国家体系下的“华夷一体、天下一家”历史叙事和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下国家层次民族建设叙事的话语桥梁。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甚至可以看成是对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实体两种存在状态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实然角度讲,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是对中华民族实然性发展的客观描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几千年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9]150。在开发疆土的过程中,中华各民族以各自所在地区为中心形成政治中心,进而在地区范围内实现不同民族的融合和统一,最终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国。在此过程中,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内部社会分工的发达,民族社会发展和政治生活的碰撞和渗透,必然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民族的迁徒运动,也促进了民族族体在血统上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互相离不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及各构成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存在时期最显著的发展特点。有些民族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些民族与别的民族相互融合演变成了新的民族,留存下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构成民族在近代世界历史由王朝国家政治体系向民族国家政治体系的演变中,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扩张都面临着国破族亡的共同威胁。外部压力是中华民族实现由自在向自觉状态转化的不可或缺的触媒和催化剂。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和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8]9-10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是中华民族整体在面临强大的外部侵略时所发生的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的标志。觉醒意识的诉求则是中华民族在国家民族层次上的外求独立,在国内构成民族层次上的内求平等。以革命领导阶级和纲领路线的差异为依据,为完成这个觉醒诉求的努力在“五四运动”之前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则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0]1357自1921年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自己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统一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共同了缔造了属于各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为我们考察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形成发展史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叙事体系和民族话语基础。可以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实体形成的历史前提和基础。千百年来在王朝体系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构成民族间基于不同社会分工基础上的需求互补和交流融合建立起的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民族关系是其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所在,也为中华民族实体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而近代以来在血火抗争中觉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中华民族实体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历史起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的实体建设也正在这个伟大飞跃进程中突飞猛进,但我们依然要谨慎提防某些断言中华民族实体已经形成的论断。因为“苏联民族”轰然倒塌的“乌拉”声还在我们耳边回应,因为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利坚民族也并没有像某些学者所宣扬的那样用公民权力就可以镕铸成铁、合众为一,因为即使是号称老牌的英吉利民族也依然面临着北爱尔兰分裂势力的威胁,更因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家民族层次上推进中华民族实体建设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宣布完成的事。民族实体建设历程是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重要方面和基本内容。在如何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实体建设的历史进程问题上,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重温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准确判断和科学认识。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1957年,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11]214,并首次区分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在他看来,“建立”时期不同于“建成”时期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还很不完善”。这些科学思想无疑为后来我们党提出和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借用这样的话语逻辑,我们应该也能够做出中华民族多元复合性实体“已经建立”但单一民族实体“尚未建成”的判断。1我们认为,这样清醒而又审慎的判断更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历程。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精神要求,在中华民族实体建设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成是重中之重,并为之付出更为坚苦卓绝的努力和耐心,扎实推进而又只争朝夕,多措并举而又抓住根本,才能把这项争取人心、凝聚民心、团结族心的事业做好做成。用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观点来改造和提升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实体两种存在状态理论,我们尝试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形成建设三个阶段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特点:第一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在存在阶段,为中华民族实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历史基础和基本前提。第二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存在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王朝体系向民族国家体系转型过程中面临西方列强外部侵略而导致实体意识觉醒,从而为中华民族外求独立、内求平等,以新的民族国家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奋斗的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成就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标志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迈向国家层次的民族实体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政治载体和实现途径。第三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为存在阶段,中华民族实体形成建设时期。“自为”阶段与“自觉”阶段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仅对自身的存在和整体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掌握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对自己民族实体的形成建设途径都有了科学可行的基本思路。这个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站起来”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建起来”,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实体形成建设工程施工期。由此意义上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实现之日,必将是也可能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实体形成之时。只有到了这个时期,中华民族全体儿女对自己国家层面民族实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才得到极大提升,在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国际交往中中国各族人民群众都以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作为自己的首要族属认同,都以共享共建共同维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果而感到光榮。毋庸置疑,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实体形成建设的伟大工程必然具有前者所具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等基本特点。

建设工程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2]3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千百年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同志所指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历史传统的准确把握,是对中华民族团结进步规律的深刻揭示,突出点明了处理好“一”和“多”关系的主线,揭示了“我国的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最成功的”奥秘所在,必将引领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大团结大进步。[13]这个论断也为我们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自为状态的民族实体形成建设工程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施工途径。

一是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工作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多年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实践证明了的关于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对民族工作经验的历次总结中。这些工作经验的总结成果,既体现了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统一性、进步性要求,又满足了民族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既有社会发展目标的与时俱进,又有民族纲领基本原则的充实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基本内涵的阐述,1则是全面系统地对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经验及纲领、方针的最新提炼、丰富和升华,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内容,实现了对新时期民族工作基本原则的开拓创新。我们坚决反对某些学者把2008年的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的乌鲁木齐“7·5”事件这两次打砸抢烧的刑事犯罪事件作为否定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质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甚至抹杀和取消我们以往民族工作成就的依据。[3]我们要看到某些以特定民族代言人自居的少数民族败类自私自利、叛国卖国的丑恶行径永远也代表不了这些少数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主流意志,他们煽风点火、打砸抢烧的刑事犯罪事实既不属于民族问题,也不属于宗教问题。我们绝不能按照他们的荒唐逻辑来思考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些糊涂认识,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掷地有声地宣告:“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4]他语重心长地劝告: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得都是最成功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9]19只有以这样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觉,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基本内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结构形式和民族问题处理模式的伟大创造”[14]29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凝聚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精致的法律技术,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建构与民族平等、保护公民权利与尊重民族差异之间平衡的系统把握,及对统一性与多样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全面考虑。在该制度初创之时,我们党强调的是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的正确结合。此后,与时俱进地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深化和发掘对其优势的认识和本质的把握,避免和防止对其片面化理解和误读。1957年,周恩来同志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各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1992年,江泽民同志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2005年,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后来,又增加了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进一步丰富了该项制度的内涵。为了防止对该项制度认识上出现新的偏差和失误,2014年,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着重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为我们在新时期正确把握该项制度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方向。[9]51-52习近平同志指出:“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15]强调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并不是各占一半的机械结合,而是要和国家及自治地方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考虑两者的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把握两者关系要强调自治多一些,是为了在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保护和发挥好自治地方的自主权;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统一多一些,则是为了弥补民生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缺位等市场经济体制的天然缺陷,加强和发挥好上级国家机关扶持自治地方发展的责任,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一点必须搞清楚,否则就会走到错误的方向上去。达赖集团、‘东突’分裂势力就打这个旗号,要求汉人等都退出西藏、新疆,包藏的祸心就是搞民族分裂。我们的同志不能照这个逻辑走!”[15]新时期我们党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完善,充分体现了该项制度强大的生命力、科学性与适应性,也充分说明了其在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三是坚定不移地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从语义学讲,作为次生复合民族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等同于中华诸民族。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并不是指汉族或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而是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统一体中所有的民族”[16]。形而上学地把两者对立起来,单纯地以为强调一方就必须要忽视另一方的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義辩证法的观点,也不符合党的民族工作实践。我们无法想象,抛开了56个构成民族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关系的平等和谐,单纯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就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建设任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强调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是在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钢筋铁骨,就是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不可摧的民族关系基石。实现这样的目标,当然离不开“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些传统的民族政策话语。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纲领的基本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体现和要求。这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纲领体系之中,但他们各自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民族团结是促进民族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保证,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最终目的,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民族问题上的体现和要求。如果不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那么民族平等团结便失去了发展方向和前进动力。周恩来同志指出:“我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在这个问题上,各民族是完全平等的,不能有任何歧视。”[17]178这些民族纲领在具体实践中具象化为民族政策时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比如在民族平等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尽量减少同一地区中民族间的公共服务政策差距,避免出现民族间的政策陡坡,防止因政策导向人为制造隔阂、强化固化民族意识,强调要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来修订完善和制订出台政策。可以讲,这些对民族平等政策的发展完善正是与时俱进地实践民族平等纲领的深层次要求的充分体现。

四是坚定不移地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民族地区无论从哪个层次和方面理解,也离不开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个核心概念。这些地区不仅具有全国其他贫困地区所面临的普遍性困难和问题,更具有自身一系列特殊的困难和问题。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这些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程度低,多数产业低端化发展,市场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人口居住分散,公共服务半径大,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本高。这样的条件,没有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扶持和帮助,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及其自身条件发展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逐步扭转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全局,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所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实现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条件和物质基础。民族地区只有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上与全国其他地区融为一体,形成相对均衡又相互融合的市场经济共同体,才能为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要着眼于民族地区的特殊困难和问题,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在依靠民族地区自身努力的同时,还需要中央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各方面的扶持。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加大不能减少。同时,还要求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抓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这个首要任务,抓好扶贫攻坚这个重点,抓好教育、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个着力点,以促进市场要素流动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贯通为途径,把发展落实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祉和促进民族团结上,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与科学发展的路子,显然体现了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政治性要求,显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群体性平等发展诉求的尊重与重视。

五是坚定不移地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总体来讲,文化认同是具有不同层次性的差序认同体系,按照文化主体差异性而言,可以分为个体认同——群体认同——国家认同——世界认同等基本认同层级。在中国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系中则可以具体表现为个体认同(各民族成员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国家构成民族的群体性认同)——国家认同(国家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世界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一般而言,低层次认同是高层次认同的基础和组成部分,高层次认同可以包容和引导低层次认同,并且各层次认同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支撑这些认同的利益认同机制的协调发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谙各民族文化认同的政治属性和深远意义。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推动民族工作,解决好民族问题,要依靠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要解决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问题。这是新时期党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更加全面深刻的把握。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这样的文化认同,不仅不能“去政治化”,而且首先强调的就是政治文化的认同,核心就是要增强各族群众在政治意识上的“五个认同”,1其中的基础则是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五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其他四个认同的必由之路,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求。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要反对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和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两种错误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当代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方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政治属性的基本体现。要注意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营养。在民族意识调控上,我们反对某些学者危言耸听地断言“我国存在的真正的民族分裂主义危险,并不在于那些实施恐怖袭击和制造街头骚动的少数极端分子,而在于少数民族干部与知识分子队伍内心中的现代民族意识”[18]。我们认为这样的判断首先是对“现代民族意识”的污名化,因为在当代中国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现代民族意识”是能够正确处理民族与阶级、民族与国家以及民族相互间关系基础上的民族意识,是以“五个认同”为核心的民族意识,而不是西方民族理论中以单一实体民族唯我独尊“一族一国”的民族意识。同时,这样的判断也是对广大少数民族干部与知识分子队伍的污名化,因为即使是以苏联解体为依据,我们也无法把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主体民族出身的领导人应该为联盟解体负的责任归咎到纳扎尔巴耶夫、尼亚佐夫等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头上。六是坚定不移地聚焦民族工作的“关键”和“未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关键”。有学者把“阶级认同”与“以阶级斗争为纲认同”等同起来,把人们的思维导入了阶级认同与民族(宗教)认同二元对立的陷阱,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的拨乱反正导致了“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这两个传统群体认同”对“阶级认同”的取代。[3]我们认为这样简单和武断的判断并不能成立。实际上,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相对应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两个主张都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提出的探索路线,而“阶级认同”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对该阶级领导力量(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力量就是其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路线、纲领及方针的认同,更是对其本身领导地位及合法性的认同。所以,即使在我们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后,也不能说就瓦解甚或否定了各族群众对党的阶级认同,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同时,认同是有兼容性的,一个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群众,同时也可以保持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自己所信仰宗教的认同,这并没有什么认同的冲突可言。各族群众对党的领导的认同,从来也没有因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而发生本质性的改变,相反却因为我们党对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而更加坚固。这样的认同成就,自然也就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为此,习近平同志明确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毫无疑问,这就是新时代各族群众“阶级认同”意识的最好体现和终极表现形态。几十年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成就也反复说明了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正确性。只要我们各族群众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拔我们的民族关系,各民族间“语言不通阶级亲,民族不同心连心”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就会有充分坚实的政治保障。另外,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还明确提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才能赢得民族工作的“未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剧增的新常态后,提出了我国已经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的基本判断。对于这样“送上门来的民族工作”,我们还存在着不重视、不熟悉、不适应、跟不上的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泛,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搞好流出地和流入地两头对接,探索建立跨地域协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少數民族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各类便民服务活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早日融入城市。要把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切实保障好散杂居和城市地区各民族的合法权益,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实现城市让各族群众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是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实践要求对以往中华民族理论成就的伟大创新和发展,是指导我们进行中华民族实体建设工作的理论指南。只有认真、全面、系统地学习、领会和把握好习近平同志中华民族共同体观的基本内涵,切实按照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求,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引领凝心聚力,全面系统地促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发展完善,不断巩固和加强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各族人民的社会主义一致性,不断促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建设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共同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完成历史赋予我们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伟大任务。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孙秋云.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3]马戎.习近平主席近期讲话指引我国民族工作的方向[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

[5]金炳镐.民族理论前沿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6]潘龙海,陈连开.中华民族学初探[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7]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j].浙江社会科学,2002(1).

[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9]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新观点面对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

[14]张殿军.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16]关桂霞.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1).

[1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8]馬戎.21世纪的中国是否存在国家分裂的风险?[j].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2010(7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篇六

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篇七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_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篇八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ww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发布时间:2023-11-22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
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个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大全12篇)
发布时间:2024-03-23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个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个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优质10篇)
发布时间:2023-11-21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收获(大全9篇)
发布时间:2023-11-09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模板14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个人(通用15篇)
发布时间:2023-11-22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接......
2022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6-30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2篇)
发布时间:2023-11-28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给大家......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中华民族心得体会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实用17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
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实用9篇)
发布时间:2024-03-24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2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下面小编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稿600字
发布时间:2023-08-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稿600字,希望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实用12篇)
发布时间:2023-11-09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铸牢中华民......
团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20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06
全体中华儿女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良好归属体验、所秉持的共善价值信念以及所具备的能动关怀意愿,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5篇
发布时间:2024-03-28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和对我国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对我国......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2021范文5篇
发布时间:2023-08-09
  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长治久安的基石,分裂动乱是动荡不安的祸因,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下面是......
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最新5篇
发布时间:2024-04-13
中国是一个有众多人口和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的强有力的聚合体,山河相依,唇齿相联,骨肉相溶,思想相通。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勤劳......
2023年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优质8篇)
发布时间:2024-01-06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
2021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发布时间:2023-08-07
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听着这熟悉而又和谐的旋律,便想起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查字典的小编为您精心挑选了几篇关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
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3-11-21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
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大全13篇)
发布时间:2023-11-22
在撰写心得体会时,个人需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体详细地描述所经历的事物,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优质的心得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精选9篇)
发布时间:2023-11-21
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下面我帮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精选3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2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精选3篇范文,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如何保证整个中国民族不断发展,向前进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精......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实用15篇)
发布时间:2024-04-19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实用14篇)
发布时间:2023-10-28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我......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新范文(精选三篇)
发布时间:2023-08-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优秀9篇)
发布时间:2024-04-06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
最新筑牢民族意识心得体会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优秀11篇)
发布时间:2023-12-03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500字【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20
俗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又友爱。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心得体会5篇
发布时间:2024-03-2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800字五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下面查字典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800字五篇,......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最新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13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新纪元,中华民族展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现出无比的自信心、自豪感。下面查字典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
2022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及感悟范文
发布时间:2023-04-07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
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1000字七篇
发布时间:2024-04-15
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下面查字典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优质13篇)
发布时间:2024-04-06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
2000字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论文3篇
发布时间:2024-04-12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下面是可圈可点小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个人心得体会精选3篇
发布时间:2024-04-18
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是因为我们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才使得我们的祖国在国际舞台上从容彰显大国风范,让世界真正为我们喝彩!下面为大家整理......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精选12篇)
发布时间:2024-03-23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
2021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汇总
发布时间:2023-08-0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27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下面查字典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500字范文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下面查......
2021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心得体会3篇
发布时间:2023-07-2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范文5篇
发布时间:2024-04-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认同层面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既尊重多元,更强调一体,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一体的认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
教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优秀6篇
发布时间:2024-04-02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
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0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认同层面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既尊重多元,更强调一体,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之一体的认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个字(模板11篇)
发布时间:2023-11-04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讨材料精选6篇
发布时间:2024-04-12
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师德的民族。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体现在既爱“双优”的学生,更多地关爱“欠发展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下面是小编给......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材料(大全10篇)
发布时间:2024-04-07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2021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大学生800字最新
发布时间:2023-08-0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大学生800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
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心得体会 共同体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铸牢中华民族......
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会
发布时间:2023-08-05
各族群众认真学习感悟党领导各族人民革命斗争史、建设发展史、团结进步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
铸劳中华名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3-08-06
  名族团结是社会政治稳定,国力增强,人名安居乐业的前提和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重中之重。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三会一课年度工作计划,欢......
政协委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心得5篇
发布时间:2024-03-29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协委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优秀汇总
发布时间:2023-08-25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学习心......
2023年铸牢民族意识心得体会 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优质19篇)
发布时间:2023-11-29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
学校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施方案通用5篇
发布时间:2024-03-23
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推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指导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
民族团结铸造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0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下面小编在......
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心得体会(优质10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心得体会(优秀20篇)
发布时间:2023-12-03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通用8篇)
发布时间:2024-01-10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协议,签订签订协议是最有效的法律依据之一。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合同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发布时间:2023-12-14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通用8篇)
发布时间:2023-12-29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协议,签订签订协议是最有效的法律依据之一。合同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合同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
2022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声亮剑2022(三篇)
发布时间:2023-08-25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党课讲稿精选6篇
发布时间:2024-04-12
党课,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而开的课。党的各级组织,通过党课定期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党性、党纪和党的基本知......
学校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案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8-28
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结合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抓住“拔节孕穗”关键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通用18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生活当中,合同是出现频率很高的,那么还是应该要准备好一份劳动合同。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合同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讲稿300字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4-04-18
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掌握这些以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最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心得体会 共同化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发布时间:2023-12-15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
2021年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征文2000字范文
发布时间:2023-08-04
中华各个民族应该万众一心,拥有同一个中国梦,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营造团结、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征文2000......
中华民族
发布时间:2023-04-30
不.........
中华民族
发布时间:2024-03-25
不屈的民族,中华民族向来是不屈的民族,她的子孙向来以爱国著称。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 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优质8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那么大家......
2023年中华民族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故事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体会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心得(通用18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全文(通用9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合同来调和民事关系,签订合同能够较为有效的约束违约行为。合同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合同范文,仅供......
2023年中华民族心得体会(实用11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
2023年中华民族心得体会(实用9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在撰写心得体会时,个人需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体详细地描述所经历的事物,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那么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心得体会(优质8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实用16篇)
发布时间:2024-01-13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合同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合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合同优......
2023年民族意识的觉醒的体会(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5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
2024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为条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十(汇总17篇)
发布时间:2024-01-14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心得体会(优质8篇)
发布时间:2024-01-10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论......
2023年中华民族复兴征文(四篇)
发布时间:2023-08-13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中华民族复兴......
2023年中华民族演讲稿150字 中华民族演讲稿500字(七篇)
发布时间:2023-06-17
演讲稿首先必须开头要开门见山,既要一下子抓住听众又要提出你的观点,中间要用各种方法和所准备的材料说明、支持你的论点,感染听众,然后在结尾加强说明论点或得出结论,......
2023年民族振兴的论文(8篇)
发布时间:2024-04-17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2023年音乐的论文 民族音乐的论文(通用12篇)
发布时间:2023-12-04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