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杠杆教学反思篇一
杠杆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学生对杠杆相关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对学习简单机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教材在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两个内容安排上篇幅较小,重点突出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但结合我校的学生实际,对于力臂的理解、实际作图都需要强化训练,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杠杆的平衡条件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彻底解决为什么一定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必须要先弄清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在此基础上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最终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简单应用。
在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收获和感悟:
1、通过探讨这节课,我再次深刻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智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常见的问题“假如有一大石头挡道。我们用手搬不动,手边只有一根木棒,你们有没有办法将它搬走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的欲望,然后出示课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具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学习杠杆种类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一改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大胆猜测,敢于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解决有关问题。我预设到学生对于画杠杆的力臂会犯难。故在这个问题处理上用时较长,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杠杆的五要素,也进行了画力臂的有效训练。
4、存在的不足:
(1)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上较紧张,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研究没能在本节课进行,造成了本节课不够完整,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缺憾。
(2)课堂上我用问题引入,但现在想来,如果能把让学生尝试使用羊角锤、虎口钳和剪刀等工具解决拔木板上的钉子等实际问题放在课前引入,那么问题更为直观,也更能体现“sts”的有效融合,效果也将会更好。
(3)尽管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过预设,但是对于学生认知水平预估过高,这是导致本节课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扎实抓好备学生这个环节,设置有坡度的练习,逐步推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进一步拓展。
杠杆教学反思篇二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同学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妙,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可以告诉同学两步骤,
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螺丝刀撬开筒盖、夹子夹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开酒瓶盖不少同学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分析。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多准备些实物,当同学不甚明了时,通过操作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同学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教师有必要进行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同学考虑“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可结合夹煤饼的火钳,比较能说明问题。
对于“小杆秤的研究”,建议专设一节课来开展相应活动。因为假如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顶多就安排同学课后去制作,而同学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价。因此,可以先通知准备相应的资料和工具,然后布置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研讨“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探究的一个小结。
杠杆教学反思篇三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课有两个内容,分别是“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和“小杆秤的研究”。在课堂实践中,我只完成了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第二部分没来得及细说,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故以下反思仅针对第一部分内容。
什么是杠杆?书本第4面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这样的描述是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考虑的,显然不够严谨。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这样定义:人们通常把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哦,按这样的定义,撬棍、天平、剪刀、老虎钳、跷跷板都是杠杆,这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订书机、裁纸刀和铡刀是杠杆吗?它们可不是一根硬棒,而是由两根硬棒围绕中间的连接点组成。杠杆工作时,动力点和阻力点同时发生作用和反作用的,可订书机类工具在工作时,是先动力点开始运动,到最后接触时阻力点才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它们不是同时作用的,这样的工作原理和杠杆原理应该是有区别的。倒是螺丝刀转螺丝的时候,更像杠杆,接触面是支点,握手的柄是动力点,螺丝钉的转动是阻力点,它们是同时作用的。
算了,搞不清楚,还是先照书请客吧。书上安排了三幅图,分别是撬盖子、夹子和开啤酒盖,要求比较这三个杠杆类工具的相同和不同点,卡通人物提示可以比较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的位置,还可以比较省力不省力情况。在备课做课件时,我觉得三张图片太少了,就加了羊角锤拔钉子、老虎钳剪铁丝和订书机。在对这6张图片进行三点分析之后,先根据支点位置的不同,将各种杠杆类工具进行分类。然后话题一转,还是这些工具,按能不能省力再次分类,我不仅引入了初中科学概念“等臂杠杆”,还把“动力臂”和“阻力臂”也给鼓捣出来了,通过比较力臂的长短学生判断杠杆是否省力就比较轻松了,而且表达起来也比较简洁。
然后,我把讨论的焦点聚集在“理发剪”和“铁皮剪”上,让学生思考:
1、为什么理发剪要用费力杠杆来做,铁皮剪要用省力杠杆来做?
2、用省力杠杆做理发剪好吗?
3、费力杠杆能给我们什么好处?
从而让学生明白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省力只是工具的一个作用,工具还有给人们带来方便的作用,如:延长手臂(指)、方便拿取等。
杠杆教学反思篇四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于“杠杆应用”的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既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间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了共同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但是,我感觉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忽视了评价的三重功能:一是让生知道“对”与“不对”;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给学生指明研究方向。特别是探究三种杠杆的特点时,没有给弱势群体学生更多的关注,由于他们基础和能力的积累不够,不爱动手、不善于发言和表达……所以教师容易忽视他们,不能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也没有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对于画力臂,学生掌握还不够,力臂还需要通过练习多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不能利用杠杆的知识进行分类。这种现象说明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物理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头脑中除了那些来自课本的公式、定义、定律等结论性的知识外,再也没有什么了。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感到能力不足、束手无策。因此怎样让学生把知识学活,提高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杠杆教学反思篇五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第二课《杠杆的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探究活动,本课一共分为两个内容,内容一是"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学生在上堂课已对杠杆的三个点(用力点、阻力点、支点)有了初步认识,本堂课通过对文中的`生活物品等示图进行判断,让学生对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不费力杠杆加以区分,从而理解生活中杠杆工具的作用原理。内容二是"小杆秤的研究",学生经过教师引导大多能在课堂上完成小杆秤的制作,亲自感受秤砣(用力点)到提绳(支点)的距离越大于秤盘重物(阻力点)到提绳(支点)的距离越省力的科学道理,我们在制作过程中用一次性筷子模拟秤杆,其实在标注称重量程的时候,数据搜集还不够多,如果能用长度更长的竹签,学生应该更能明白“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
杠杆教学反思篇六
本节课重点难点杠杆平衡条件和力臂。教学中,我讲解了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力臂就要下课,安排时间极其不恰当,我想讲解杠杆定义和五要素时应该在15分钟以内,10分钟之类最好。讲解杠杆平衡条件在15~20分钟以内最好。
的画法学生是不好掌握,我先让学生画出力的作用线,然后再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在讲解杠杆平衡时,我课后思考,学生先猜想(学生主要想到力相等杠杆即可平衡,实验验证);探究时先研究力相等,力臂相等的.情况,在研究力不等力臂不等的两种情况,最后研究弹簧测力计拉的情况,强调竖直向上拉,目的从杠杆上测出力臂。
杠杆教学反思篇七
《杠杆的科学》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中,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来研究杠杆省力费力的规律。通过实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上这一课时,却出现了这几种不同的现象:
在上实验课时,我也注意到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六个和七个钩码,小组之间肯定不够用。于是我就特意强调:老师今天只分给每个小组10个钩码,但是不够用,小组之间想想办法,看看那个小组最先做完实验?说完之后,学生开始做实验。学生们到底会怎样的?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观察着。不一会儿,我发现第2小组的同学开始下位到别的小组借钩码。当走到9组拿起钩码的时候,这个小组的同学立马把钩码抢回来了,这个同学没有办法,只好又到别的小组去借钩码了。不一会儿,2组的同学把实验做完了。紧接着,我看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这时九组的同学也做到这一组实验数据了,抬头看看其他小组都到8组那儿去借钩码用,也只好去借钩码了。看到全班同学都做完实验,于是我问八组的同学:“为什么你们小组的同学做的这么快呢?你们不是也只有10个钩码吗?”八组的李海星说:“我们是先做的这一组数据,先跟五组借了三个钩码,然后他们组用的时候再跟我们借的。”听到这个,我说了一句:“俗话说的好,众人捧火火焰高,既然我们做实验,要求小组之间合作,其实也是要求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还有一句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帮助了自己,为什么不去帮助别人呢?看看五组和八组他们不是合作得很好吗?”。听到这儿,刚才几个不借钩码的小组的同学的脸刷的红了起来,低下头不再说话。
通过观察学生做实验,我发现有的小组做得很快,而有的`小组却迟迟没有做完。通过询问,我得知:四组和七组、五组和八组的同学通过协商进行了合作,而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是小组之间自己做自己的,根本没有进行合作,所以耽误的时间还是很长。针对这样的结果,我对全体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实验之前,老师已经做了提醒,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听到这个,没有合作的小组低下头。我想他们一定是在为他们的做法做反思吧!但愿他们能从这节课中能悟出点道理来。
给两个班上完这节课,我也想了很多:
第一:在上科学课尤其是在做实验时特别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个实验,学到更多的知识。有的小组内能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实验做好,而有的小组内却只有个别同学唱“独角戏”,其他同学在看热闹,坐享其成实验结果。小组之间都合作不成,何谈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呢?这恐怕是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第二:不同的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应如何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教育,这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又提出了一个难题。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文档为doc格式。
杠杆教学反思篇八
什么样的简单机械属于杠杆?我让学生自己举些日常生活接触过的例子,找到他们工作时共同的特点来定义杠杆的概念,效果很好。在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其中“力臂”概念是教学中一大难点,以往教学过程中一般只告诉学生什么叫力臂,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在杠杆问题中要出现力臂这一概念,所以接受“力臂”这一概念时有点茫然。这节课通过学生动手,亲身体验力的作用点与力的作用方向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影响,因而引出力臂概念是水到渠成的;同时,对学生学习下一节“杠杆平衡条件”内容作好铺垫。这个设计对学生理解力臂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力臂的具体画法。因为是较好的班级,所以我就示范了一个例子,让他们做了六道不同类型的巩固习题,掌握程度还可以。六道习题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图来总结杠杆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作图该注意的地方,强调作图过程中要规范。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里进行缓慢,时间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拉力f=,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4段呢……n段呢"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继续追问到:"如果忽略动滑轮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达式会是什么样呢"通过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缺陷:虽然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应并不是很积极;由于语法知识不是很难,所以教学中拓展了一些新单词,但由于学生实际水平较差,掌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活动要尽量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个环节,尽量开发他们的潜力,调动积极性,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机会。
这学期,我们科组明确规定了今后教学的方向,用八个字概括为“聚焦课堂,追求实效”。
我上了一节课——《杠杆》,感触较深。这节课我尽力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来生动形象的把物理知识融入到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展现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其中有一个道题目是这样的:小明买了一条2kg的鱼,因为现在的商贩有投机倒把的现象,小明想用刚刚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这条鱼是否足量。可是身边只有一把直尺和一个量程只有10n的弹簧测力计,还有一根系东西的细绳子。谁能帮小明来验证这条鱼呢?(条件是要保证鱼的完整。)。
这道题的内容一目了然,不象有些含混晦涩的题目,读了半天不知所云,最重要的是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是每个人差不多都有过的经历。所以,题目一出来,同学们便跃跃欲试,谁都想大显身手,做个热心人,我便趁机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展开小组讨论,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同时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回到基本的知识点,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能力,还牢牢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最关键的是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相应的训练某些技能技巧。与此同时要特别加强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物理学的根本特点就是以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学习物理必须从观察和实验出发,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高度的分析和概括,最后运用这些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把目光聚焦于课堂,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使今年的中考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
杠杆教学反思篇九
本节课的主要知士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里进行缓慢,时间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杠杆教学反思篇十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我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我先告诉学生两步骤:
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小撬棍撬开油漆桶盖、长夹子夹远处文具袋、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但是用开瓶器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我这里用大量时间加以引导分析,强调支点的位置和重要性。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我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我的操作使用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我进行了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利用生活中在面包店买面包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让学生明白费力杠杆也有好处,节约距离、卫生、方便。
在课中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在本课教学,我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合作完成教材中要求的两组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兴趣浓厚,探究过程中也非常的积极与配合。
本课我还采用了画图表示的方法,自己感觉还不错,用图示直观,可以让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容易让学生在杂乱的实验数据中进行归类,从而找到规律认识到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力。
对于“小杆秤的研究”,我另外专设了一节课来开展相应活动。因为如果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顶多就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价。因此,我先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探讨“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探究的一个小结。
杠杆教学反思篇十一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理想,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
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从第二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杠杆教学反思篇十二
“当用力点是两个钩码而阻力点是一个钩码时,杠杆保持水平,是省力还是费力?”
“费力”
“当用力点是一个钩码而阻力点是两个钩码时,杠杆保持水平,是省力还是费力?”
“省力”
当省力与费力的标准确定后,我将几组数据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行判断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学生在经过自行动手验证之后,很快得出判断。
此时我第一次提问,“从我们的数据表格中能够发现,杠杆在什么时候省力吗?”
此时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并不多,但已有部分学生隐隐约约猜测到了省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可始终无法摆脱钩码数的干扰。
为了帮组学生理解,我将表格中所有的钩码数全部从黑板上擦去,只留下了格数与验证信息。
学生们眼前一亮,干扰他们的主要信息没有了,很快就发现距离与三种杠杆之间的密切关系。
为了巩固学生的发现,本人再次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先判断,再动手用杠杆尺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再次体验到三种杠杆与用力点到支点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距离之间关系。
杠杆教学反思篇十三
杠杆这节教学大纲安排两课时,已经上了两课时,但杠杆的类型还没有来得及讲,还需一课时。
相对于前面化学的学习,我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更感兴趣些,较之前的滑轮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也相对简单些。所以第一节课介绍杠杆的要素,特别是介绍如何画力臂时,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加之图片展示杠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应用,更增加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关注度。在五班上课,我发现王德较之前在课堂上有较大的改变,他期中考试只有40多分,学习基础差,但在练习画力臂时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回答问题积极响亮,坐在后面一直仰头观看大屏幕上的内容,我还观察到几次三番由于被前排的同学挡住了视线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形。只要感兴趣就没有理由做不好,他是班上第二个完成课堂练习的人,并且主动交到讲台上来并想和我“套近乎”。
下午第一节课发了一张练习纸,除了后排个别两个基础太差的学生没能完成,大部分同学完成的比较理想。一班情况比五班更好一些。对于这部分作图的练习没有在课堂上讲解,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完成情况较好,没有再讲的必要;其次,在黑板画实物图不现实,讲解不方便。因此对于个别错误采取当面个别分析辅导。
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1、不会作垂线(数学较差的学生);2、找不准动力和阻力,分不清杠杆的受力与施力。
通过辅导,总体下来效果还算不错。
当然自我感觉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后我看了网上其它老师的课件中在讲解杠杆力臂之前给学生复习一下数学知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几种作图方法,其实这个蛮好的,作力臂其实就是作点到直线的距离,对于简单的不需要延长力的作用线的问题,学生容易完成,而当需要正向或反向延长力的作用线时很多学生就容易懵了,再加上在具体的`实物图中更加让学生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