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各类分类之外的素材。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使得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小编精心挑选了以下几篇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一
1、减少作业量。
对于那些学习不好,怕学习的孩子,最不好的方式就是给这种孩子大量做题,想通过做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技能和兴趣,事实证明这是最糟的方式。你越加大他的作业和练习量,孩子越会对学习叛逆,直至厌学。切忌给这类型孩子在老师作业的基础上还加作业。
2、让孩子从做简单容易的题中找到自信和乐趣,先易后难。
学习不好的孩子往往怕做难题和不太会做难题,家长想方设法多让孩子做难题,会让孩子对难题丧失学习更多的信心。正确的方式是给孩子多做容易的题,从做容易的题目中找到自信和尝到甜头,容易的题做得多了,难一点的题目也能做,如此持续。
3、让孩子的学习符合规律,顺应“学习流程”。
“学习流程”认为学习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孩子知道发现问题是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发现问题对学习非常重要,在赏识和暗示中,让孩子乐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并把问题程序出来。
4、让孩子的学习符合规律,顺应“学习流程”。
“学习流程”认为学习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孩子知道发现问题是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发现问题对学习非常重要,在赏识和暗示中,让孩子乐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并把问题程序出来。
让孩子知道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送给老师解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一个会学习的好孩子应该做的事情。
以上四点,供家长参考。不管孩子有何种问题,父母不要把问题推在孩子身上,从自身找原因和自身做起,改变你的教育引导方式,你会发现孩子确会因你的改变而改变。科学规律的教育孩子很重要!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二
实验教学是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验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也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对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中的归纳推理进行了锻炼,从而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科学严谨的学风。因此,通过实验学生对电工电子的理论知识发生了兴趣。那么,如何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1.充分做好实验准备。
学生如果对实验准备不充分,那么在实验教学中是不会感到兴趣的。所以,学生做实验前首先对所做实验的内容充分了解,知道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是怎样的,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前,实验教师必须对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元器件芯片等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调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时,实验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它们。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多媒体,由实验教师现场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验效果。那么,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熟悉和掌握各种电子仪器的使用及基本电路的研究方法,在肯定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起对实验的兴趣。
学习电工电子理论知识后,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通过他们学到的知识经验去培养实验兴趣,是实验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做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做单管放大电路实验,当我调好静态工作点,输入5毫伏1千赫兹交流信号时,输出信号接到示波器,示波器显示放大不失真的正弦波,学生们立即来了兴趣,提出了各种问题。学生提出了偏置电阻变化、集电极电阻变化、负载电阻变化、输入信号变化输出图形怎么变化?通过一个个演示,学生充分理解了单管放大电路,加深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电工电子理论课的兴趣。再比如,做触发电路实验时,当我把两个集成块接线后输出结果,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都跃跃欲试在自己的实验台上认真接线,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原来他们觉得学习这门课抽象不好理解,通过实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实验教师增加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师提前给出实验要求,几个学生一组设计并完成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学生通过完成设计性实验就会有成就感,建立了间接联系。而没有间接兴趣也就没有了目标,过程很难持久下去。综合性实验在课程最后进行,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整个联系起来,设计出一个电路,使所学知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在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确立稳定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让学生对自己树立信心。如果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及时调试,对自己抵触的学科是没有信心学习好的。其次,实验教师积极引导。实验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对该学科的心理障碍,利用成功的经验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实验教师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学生对自己期望太高和能力所限,失去对自己的学习信心,从而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实验教师要积极引导,通过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教师通过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自主地思考,允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和存在一定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通过实验否定不完善的设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归纳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自我成就感,从而培养学习兴趣的激发。
3.参加课外兴趣训练,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学生的理论水平不是很高,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也相对较弱,但是对一些趣味性的实践项目,学生们还是很感兴趣的。因此,实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兴趣训练,在实践中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获得各种能力,实验教师在学生课外训练中予以正确指导,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灵活、更愉快。学校可以让学生成立电工电子专业课外兴趣训练小组,学校提供实训训练场地,有专门的实验教师予以辅导。实验教师开出相关讲座,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小改进、小发明、小维修,以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钻研,从而最终获得真知。实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呢?首先,实验教师让那些对电工电子感兴趣的学生自己选择电路,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制作电路板和选择元器件,引导他们自己设计电路及电路板的布局、元器件的检测及排除故障和调试技巧等,最后要求他们进行外壳包装,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指导学生为什么这么设计电路,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怎样证明结果是正确的?如果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就会详细了解书本知识,会怀着好奇心探索知识,会对所研究的问题感兴趣。通过实际训练,学生明显对学习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了理论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他们认为学到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在好奇、感兴趣的前提下主动去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其次,实验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包括社会和学校的各种相关比赛。学校每年都会让学生参加全国各种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准备这些比赛,学生在已有学到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潜能,这些比赛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如何动手,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将理论变为现实,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效果。
经过实践,学生的实验教学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每次实验结束后,实验教师让学生总结整个实验过程。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何解决,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相互交流,让他们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使学生通过实验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实验教师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完整的总结,指出如何改进并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具有成就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电工电子实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使实验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2]李春艳.浅谈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如何提高学生兴趣[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5).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三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定义、定理、定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的。实验现象对人的感官有较大的刺激,实验过程能让学生有参与科学研究的体验,所以多数初中学生都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安排。实验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也可以在课堂下开展;可以使用实验室配备的仪器,也可以自备自制实验器材,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纸张和钢笔做惯性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平口玻璃杯和纸做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用眼药水瓶做物体浮沉实验、用木板和平面镜做潜望镜模型、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样的实验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不但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压强时,首先出示一幅单杠的图片和一幅沙发的图片,问学生:“坐在哪里感觉比较舒服?”然后再拿出一个装有重物的背包让一个学生试背,一次用扁而宽的背带,一次用细绳做背带,让他告诉全班同学他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得到“压力大小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的结论。又如在讲密度应用时,让学生计算用能装一千克水的饮料瓶去装13千克煤油,最少需要多少个饮料瓶。几乎全班学生都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处理计算结果,得出答案是16个。教师再问:“用16个瓶子装煤油后,剩下的0.2千克如何处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的原则。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事实证明,教师教学语言生动有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教师本人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势能时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落下时,你感觉怎样?而如果是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你会怎样?”由此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又如,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用人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语言中运用比喻,往往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律时,是不能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但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要求,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记住。这时可以举例:父子两人十分相像,我们只会说儿子像爹,而不会说爹很像他儿子,因为先有爹,才有儿子,我们只会说后来的像先来的,而不会说先来的像后来的。又如,在热现象学习中,学生经常将温度“升高或降低”说成“增大或减小”,将“吸热或放热”说成“加热或减热”,似乎意思差不多,但这是不正确的。对此,可举例:张三是胖人,李四是瘦子,胖跟粗差不多,瘦与细差不多,能将张三说成粗人,将李四说成细人吗?这种有趣的比喻学生很容易接受。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有助于他们克服学习困难,较易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物理知识中有一些比较枯燥而难以记住的内容,可在阶段学习小结之后,收集或自编一些容易理解的物理口诀提供给学生,以帮助他们轻松地进行理解记忆。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可总结为“一倍焦距看虚实,内虚外实;两倍焦距看大小,外小内大”,而力和运动的关系可总结为“动者无力匀动,静者无力永静;衡力等于无力,动静参照而定;动态变化必受力,受力未必是动因”。当然,这些帮助记忆的口诀都要求学生首先要理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了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反复成功,就会促成学习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一些经过一定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要注意及时抓住学生的成功之处给予鼓励。常用的激励语言如“思路正确”“解法巧妙”、“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能不能更巧妙些”等,可针对实际情况使用。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四
摘要: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钻研精神,开发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有些学生对学习物理这科茫茫然,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大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物理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课文教学中,结合课本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物理史和古今中外物理学家的优秀事迹,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指南针、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论文范文、氢弹成功爆炸,火箭、卫星、飞船成功升天等。通过这些实例,学生明白了物理与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初中生,要向科学家学习,把“学习”这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当作必不可少的兴趣活动。
二、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时,由于大气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可通过实验提出问题,用悬念来启发学生思考。将一只平口玻璃杯罐满水,用一张厚纸盖在杯口上把水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仍用这只杯子,装满水后,用厚纸片盖上,用手按住,倒置成90°,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又惊讶不已。为什么它不落下来?这样引入新课,开成一种有趣的问题情境。
三、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声音的特征”的时候,提出我们平时买西瓜为什么要先敲击一下来听声音判断西瓜是否熟了呢?如果我们以后成了百万富翁,要买瓷器了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呢?这时学生会兴趣盎然。
又如,讲授“光的折射”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圆形金鱼缸看缸里的鱼会变大,通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入的筷子发现筷子会在分界处折弯,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会进行更广泛的探索。
四、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大多数结论、定理、定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在课堂导入阶段,先进行实验,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教师把粉笔盒压在一张纸上,让学生把文具盒压在一张纸上,教师快速抽出纸条后,粉笔盒仍在桌上,然后让学生也快速抽出纸条时,这时文具盒仍在课桌上,学生感到惊奇,这是操作兴趣的激发。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提出问题,为什么当纸条被快速抽出之后,粉笔盒和文具盒不会掉在地上呢?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鼠标逐步代替了教鞭,把它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在教学“电流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时,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是不可见的。虽然课本中有许多插图,但图片毕竟是静止的,很难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微观粒子宏观化,用动画来演示导体正负电荷的流动,这样将原来枯燥无味的内容真实地显示出来,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兴趣自然增加,越学越想学了。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转载自 FanWEN.chAzIDIan.cOM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觉得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理想因素。不是吗?有些某一学科的偏科生,总是和任课教师有密切的关系。而成绩差的学生见了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对学困生不歧视,多接触。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要做到生动、幽默、风趣、富于感染力,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复杂工程,单凭讲理不行,需要广大教师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在快乐中学习物理。
参考文献:
[1]王世权.浅谈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j].湖南农机,2008(0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五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激发兴趣物理史欣赏物理美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物理教学效果。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得来的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初中物理的内容不是很复杂,但它既有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又要运用实验方法和数学工具,还有许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内容。
由于当前初中生基础相对较差,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缺陷,不少学生对学好物理缺乏信心,严重阻碍了对物理的深入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鼓励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可以克服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培养物理学习兴趣。
此外我也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中我创设各种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例如,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肯定其进步,某次作业、某次测验中的某一题完成得好或取得较好成绩时都及时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又如,复习时经常进行小难度的限时训练。
这样既及时反馈了教学情况,又给学生创造了体验成功的机会。
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良好的自我感觉产生的自信心又使学习获得巨大的动力。
2.注重师生情感,理解学生的需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课外生活,和他们多谈谈话,拉家常,多了解学生的情况,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为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生活的倾听者,遇到困难的解惑者。
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老师尊敬和爱戴,达到心灵的相互沟通,将情感转移到物理这门学科上。
3.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扩大学生的视野。
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物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
物理教师熟悉物理学史,就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生动的事例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熟知著名科学家的创造实践,了解历史上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突破过程,可以开阔眼界,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坚定他们进行科学创造,推进科学发展的信心。
如在学习电学时,可向学生介绍电流的发现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在介绍阿基米德原理时,可以向学生讲王冠的故事;在学习生活用电时,可让学生了解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了解科学家的生平和伟大贡献,从中获得启示,往往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介绍杰出科学家的至理名言,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知难而进,俞挫俞奋,谦虚、严谨、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如力学之父——牛顿,从不居功自傲,在生命快要结束时,向世人说了这样两句话:“我不知世人怎样看我,我只是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一会儿找到一颗特别光滑的卵石,一会儿发现一只异常美丽的贝壳。
就这样使自己娱乐、消遣;而与此同时,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认识、被发现。
”“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可见,物理史可以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学生不仅可以在这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物理的发展历程,更能从物理学家那里学到他们锐意探索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勇气,既可拓宽视野,又可培养兴趣。
4.引导学生欣赏物理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育在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人的审美欣赏、审美创造能力和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物理中的物理实验设计、构思、技巧及公式和定理理论无不体现科学的美。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获取文化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物理中逐渐进行“物理美”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地体验物理美,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启发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5.不断改进教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如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更多采用的是观察法、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法、讲练结合法,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6.把教学多媒体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从感官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科,物理教学过程离不开物理实验,但物理教学的效果却不仅仅局限于实验。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很多媒体都可作为物理教学的辅助手段,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物理教学中更具优势,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多感官学习。
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物理思想的机会,还开阔了学生物理探索的视野。
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7.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物理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现实,应用于社会。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用现实中的物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把例题生活化,让学生易懂易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学物理是有用的,无形中产生物理学习的强化动力。
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
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
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
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
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三、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
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
四、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地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
如压力和压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功和功率,功率和机构效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等。
五、思维定式导致思维障碍。
思维定式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
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式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
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
错选a的比例竟占40%。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小与看到的大小是两回事”。
由此可见,思维定式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六、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
1、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
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2、重视问题的提出就是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
我国教育学家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的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对物理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后提出的疑问。
在科学探究的七要素中,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有的问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才能提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加深理解物理知识,我们还增加了许多随堂实验,即边学边实验。
它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亲自做实验去探索和获取知识。
对于一些可见度不高,不宜演示的重点实验和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小实验。
随堂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激发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提倡和推广。
新思维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
这样才会给我们祖国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六
摘要: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钻研精神,开发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有些学生对学习物理这科茫茫然,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浓。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强大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物理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课文教学中,结合课本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物理史和古今中外物理学家的优秀事迹,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指南针、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论文范文、氢弹成功爆炸,火箭、卫星、飞船成功升天等。通过这些实例,学生明白了物理与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初中生,要向科学家学习,把“学习”这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当作必不可少的兴趣活动。
二、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节时,由于大气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师可通过实验提出问题,用悬念来启发学生思考。将一只平口玻璃杯罐满水,用一张厚纸盖在杯口上把水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仍用这只杯子,装满水后,用厚纸片盖上,用手按住,倒置成90°,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又惊讶不已。为什么它不落下来?这样引入新课,开成一种有趣的问题情境。
三、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声音的特征”的时候,提出我们平时买西瓜为什么要先敲击一下来听声音判断西瓜是否熟了呢?如果我们以后成了百万富翁,要买瓷器了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呢?这时学生会兴趣盎然。
又如,讲授“光的折射”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通过圆形金鱼缸看缸里的鱼会变大,通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入的筷子发现筷子会在分界处折弯,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会进行更广泛的探索。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大多数结论、定理、定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在课堂导入阶段,先进行实验,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教师把粉笔盒压在一张纸上,让学生把文具盒压在一张纸上,教师快速抽出纸条后,粉笔盒仍在桌上,然后让学生也快速抽出纸条时,这时文具盒仍在课桌上,学生感到惊奇,这是操作兴趣的激发。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提出问题,为什么当纸条被快速抽出之后,粉笔盒和文具盒不会掉在地上呢?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鼠标逐步代替了教鞭,把它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的过程和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如,在教学“电流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时,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是不可见的。虽然课本中有许多插图,但图片毕竟是静止的,很难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微观粒子宏观化,用动画来演示导体正负电荷的流动,这样将原来枯燥无味的内容真实地显示出来,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兴趣自然增加,越学越想学了。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转载自 FanWEN.chAzIDIan.cOM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觉得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理想因素。不是吗?有些某一学科的偏科生,总是和任课教师有密切的关系。而成绩差的学生见了教师往往是敬而远之。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对学困生不歧视,多接触。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要做到生动、幽默、风趣、富于感染力,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复杂工程,单凭讲理不行,需要广大教师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创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在快乐中学习物理。
参考文献:
[1]王世权.浅谈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j].湖南农机,2008(01).。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七
即在学习过程中某个知识点没有弄懂,导致知识衔接不上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新的环境会有新鲜感,随着对新环境的熟悉和学习压力的增加,这种新鲜感也就慢慢淡化了。如果此时在学习数学时,某个知识点没有理解或掌握,做题有困难,就会导致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倦或恐惧心理。家长越是给他补课,他就会越发着急,越发担心自己学不好。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不妨先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在知识上存在哪些漏洞?孩子有厌学倾向吗?我们不妨选一些难度非常小、孩子一看就能做对的题目让他做。当发现孩子做对时,及时表扬孩子:“你真聪明,又做对了一道题,看看下面的会不会做……”如此鼓励,孩子的信心就会慢慢地树立起来,对数学的胆怯心理也就会慢慢消失。
2.家长不会赏识鼓励孩子。
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孩子出现错误是不能被允许的。他们经常会在孩子学习新知识时,密切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错,立即十分着急地加以纠正,甚至训斥、打骂孩子,非要让孩子做到分毫不差才行。孩子正值学习阶段,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我们只是采取批评、挑剔的态度来矫正他们的错误,无形间将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甚至让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一次,兰兰高兴地告诉妈妈,她的数学测验考了个b。妈妈看了她的试卷,然后非常生气地说:“你看这道题,怎么能做错了呢,白白丢了5分;再看看这道,你太粗心了,又白白丢了5分。你真够笨的啊!”妈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兰兰头上,本来喜悦的心情荡然无存,兰兰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间。在后来的一次测验中,兰兰只考了c,迎接她的自然又是妈妈的一顿训斥。从此兰兰对数学彻底失去了兴趣,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像兰兰妈妈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让他们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一旦孩子有失误和缺陷,就暴跳如雷、大加训斥,而忽略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不会赏识鼓励孩子。
3.孩子缺乏心灵上的关怀。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如果孩子在学校或家庭中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歧视或打击,就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心灵上无形的自卑的巨石,孩子的潜能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一、运用直观教具,此时无声胜有声。
直观教具因其真实、具体,手可摸眼可看,有的甚至能闻能尝、能动能静,特别利于强化视觉功能,调动多种感官联动,全方位去感知,从而有助于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点的理解,因而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运用中因为学生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以及学生生活体验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自行收集(搜集)的教具,就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去发现甚至去创造,当然更要容许学生犯错。
如在教授球体和圆柱体的认识时,我布置学生每人搜集球体和圆柱体的实物或图片。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将搜集到的球体、圆柱体进行归类,然后在教会学生获得球体和圆柱体的基本知识,对球体和圆柱体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代表上台来判断学生们搜集的实物是不是球体或圆柱体,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球体、圆柱体的应用非常广泛。由于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已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因而学生特别在意别人的认同或反对意见,在此过程中实际上也发挥了学生互相教育的功能,学生不知不觉中自行纠正了错误,澄清了认知上的误区。
二、创设数学情境,身临其境乐其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其生活性,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反馈的积极信息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那么学生将会以获取更大成功与自信为快乐,反之,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没有丝毫联系,学生会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又不会,学生渐渐就会加重挫败感而对数学生出厌恶甚至恐惧情绪,导致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学习陷入恶性循环。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是高度概括、精炼的,如何将精炼、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关联,这就为教师创设生活情景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好动、自制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如果此时教师灵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必能延长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知识得到运用,人际交往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三、发挥表情、肢体语言的功能,身教更甚言传。
教师的表情、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有时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听课中表现出烦躁或心不在焉的状况时,我会适时来个夸张的鬼脸或是模仿某个学生的某种动作,出神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笑声中猛地惊醒,从而心情振奋地投入新的学习中。
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2的组成以后,就不再去教孩子们学习2以后的数的组成,而是拿出3个、4个苹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开始学生们比较拘泥,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就给他们进行示范,分的时候将自己扮作贪吃的“猪八戒”,边分边夸张地做出吃的动作和舔嘴唇开心的样子,学生马上跃跃欲试地纷纷举起了小手,都要表现一番。此时,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分,自己去寻找答案,并且要求孩子们将每一种分法记录在本子上,比比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最先做完。孩子们很快就自己掌握了3、4的组成。
四、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只是吸引。
幽默风趣的语言显然比平淡、毫无激情的语言更有魅力,学生在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吸引下,情绪时而轻松随意时而紧张兴奋,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数学虽不能如语文那样可以有大量抑扬顿挫的朗读,有大量的绘声绘色的表演场景,但教师不时穿插些幽默的调料,精彩的故事肯定能令学生在紧张的思考中得到片刻的休整,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攻克中去。
五、在游戏里体验,从操作中感悟。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贪玩,对游戏有着天生的兴趣,如果在游戏中融入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以游戏的形式来呈现,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游戏当中,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而且愿意为游戏的顺利进行付出努力,从而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减法时,为了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我运用了学生熟知的“小兔拔萝卜”的游戏作为情境,让几名学生扮成萝卜蹲在地上,一生扮小兔拔萝卜,学生随着“拔萝卜”的学生一起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弄明了减法的意义,大部分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并计算出了结果。
学生对于动手操作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动手、动脑,使大量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样,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直观、生动,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比如,在教学球体和圆柱体的认识时,我有意将学生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形体混在球体和圆柱体中让学生动手分类,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些形体自由地摆出车辆、房屋等造型,学生的兴趣高涨,创造力、空间想象力都得到了锻炼。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学会运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将兴趣和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往往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值得我们一直去探索和思考.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当我们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才会有一种想学好它的内在动力。初中阶段,学生才开始接触物理这门课程。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对调动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初中生而言,首先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才能真正地学好它。因此,如何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努力培养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这个教师的所教课程,这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作为一个好教师,首现是能深入学生,跟学生打成一片,俯下身子跟学生做朋友。在讲课的时候,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往往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俗话说“爱屋及乌”,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从而对其所教的学科非常感兴趣。
同样,反过来,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就会讨厌该教师所教的科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真诚地去关心、真正地去爱护每一个学生。能很快地建立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心领神会,师生配默契,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很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一节课,就是成功的一节课了。
二、上好开堂第一节课。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往往在第一节课就有一个定调。教师的言谈举止,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对知识点跟学生接受的结合点的操作,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从而影响到学生对初次接触的物理课的兴趣。课程里孔明灯、宇宙飞船、死海……这样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有经验的教师的解说下,变得更富有吸引力。给学生打开了另一个神往的天堂。当下课铃想起,学生们还在教师的趣味物理里面神游,这第一节课就算成功了。
三、上好每一节课,让兴趣延续。
成功的开始,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物理,知识面虽然还不够太广,难易程度也不够很深。但是要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初中物理知识是分章节的,连贯性不是太强。教师仅仅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慢慢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尽量做到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尽心设置问题,让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例如,讲授《光的折射》时,可以联系生活情境,有的学生弱势,带着凸透眼镜透,通过镜片,可以看到眼睛被放大;通过圆形鱼缸看缸里的鱼会,就会发现鱼变也大了;透过装满水的杯子,看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发现筷子在分界处折弯……这些现象是为什么呢?对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起来,却有一定困难,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带着兴趣去学,就很容易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去观察,从而去真正了解概念、掌握规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手实验,去感知,从而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既有用、又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渴望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仅是成人所喜欢的,对于求知欲很强的初中学生来说尤为明显。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对本节课教师要演示的实验,让学生心里有底,当教师在实验台上做实验的时候,学生的思维紧紧追随老师的每一个步骤,当教师成功地做完一个实验,学生们从心里也已经完成。实验课上,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完成每一个实验,洋溢在心中的成就感,就能更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营造宽松的求知环境。例如,在学习《空气的“力量”》这一节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好挂衣服的吸盘挂钩,一个容易拧紧口的铁皮瓶子。让学生体验小小吸盘产生的强大吸力。用热水把铁皮瓶子加热以后冷却,让学生看到无形的力量把坚固的瓶子压扁。用这些饶有兴趣的小实验,把学生带到空气压强的知识里面。
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亲自去完成实验,让他们去体验成功,体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把学习兴趣与学习文化知识完美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九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十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作好准备。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
[1][2][3][4]。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十一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铺垫。。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精心设计练习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所以,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要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
4、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励,它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是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智力的活动方法,教师的语言中含有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及祝愿等激励因素,常常给学生一语三春的感染力量,幸福和快乐、信心与勇气都来自成功,发现学生的进步就及时表扬,给予肯定,使学生认为自己是成功者,自己可以获得成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快乐。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会达到入迷入神的现象。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从而去努力学习。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十二
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获得读书的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个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
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教学尽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气增加兴趣。
2.教育学生阅读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
提起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便是培养独立阅读本领,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难题是阅读本领不但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
课标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等。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3.养成学生写作的习惯。
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本身对生活的体会和认识,有本身的喜怒哀乐(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有本身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表现的恰恰就需要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
假设依据他们的认识本领,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本领,再加上得力的、充足的语言训练,假设他们对语言现象、语言的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积累,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于带有一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大概就不会感到太困难。起码文从字顺是不难做到的。
也便是说,习作的内容对小学生不是什么太大的难题。教学无非便是处理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难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如何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
如何写要有关到写作的基本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基本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要有关到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不但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的词汇,了解部分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形式,还要有对语言比力敏锐的体会本领和理解本领,这些不是作文教学所能处理的难题,而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处理。
所以,阅读教学就需要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情况,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样立意、选材、安顿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
可是教学中一定要将有关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本领的语言来表述。假设,不妨将“立意”说成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将“选材”表明为针对主要意思所要写的内容等等。
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中的课文多为文章的经典或精品,表现手法高超,自然有许多不适宜小学生学习,但只要是文章,除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外。
还有一般的、基本的表现手法,假设:写景物的课文,作者是如何选取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清朝官员的名称)角度的,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按照如何的次序,将景物写具体的;写事的记叙文,作者是如何将一件或几件事写具体的,是按什么次序记叙的;写人的记叙文,作者是如何写人物的心理、外貌、神色和姿态、动作行为的,环境描写与场面描写和人物相互间的联系等等。
又如:作者在具体描写中应用了哪些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这些语言有哪些特色,这些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
4、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
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5、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
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6、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出色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一、培养“语感”的语言学意义。
学习语文注重培养语感。至于“语感”这一概念如何介定,目前似乎还没有公认的精确的解释。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诸多的语言学论述中,做一些理性的探索。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较早提出“语感”的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看雨’不但解作看天的雨吧。见了‘新炼’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到‘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不难看出,习惯上被称为“语感”或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实质上是属于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它是人头脑中的深层言语结构活动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持续性、规范性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的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说,语感能力成熟与否,是一个人语言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重视诵读对促进语感的作用。
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地造句,巧妙地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只有多朗读、背诵,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指的就是通过朗读训练来感知词语的正误,句子的好坏,文气的滞畅,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语感能力的目的。朗读形式可多样化:教师范读,磁带放音,学生齐读,分组读,男女轮流读等。朗读有一要求:就是必须开动脑筋,高度集中注意力,逐字逐句理解。正如王守仁所说:“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络绎反复(反复思考体会),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使音节高低起伏,心意舒展通畅),久则义礼浃洽(书中的道理能融会贯通),聪明自日开矣(聪明才智自然逐渐发展起来)。”这样,语感的培养也就在其中了。
三、在阅读教学中养成揣摩词句的习惯。
一个词,一句话,什么含义,什么作用,应经常加以揣摩,不要轻易放过。这是语感训练最基本的方式。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有这么一句“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句中的副词“才”用得好,好在含义深刻,寓意丰富: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了解到肖邦杰出的音乐才华,然而英年早逝,饱含着无限痛惜之情;肖邦英年早逝,究其原因在于列强瓜分波兰,迫使他愤忧交加而造成的,岂不深藏着强烈的谴责之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久而久之,也会逐渐增强对语言敏感性的领悟力。一般的说,语言艰深的文章,优秀的作品,或者文章的精华部分,往往都需要精读,反复揣摩词句的含义和用法,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逐字逐句的揣摩,这对培养语感很有帮助。有了一定的语感基础,还可采用略读的方式,大略读去就能抓住重要词语和掌握全文要旨,凡是有效的略读也能起增强语感的作用。至于速读或者跳读,更需要教强的语感才能读好,不过依靠敏捷的思维,也能读出较强的语感来。
四、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的源泉在生活中,语感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必须延伸到课外,使语感培养和个人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多读多说;另一方面,是多练多写,经常性地强化练习,必能形成好的语感。教师可以在语文活动课时将听说与读写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个言语能力。
如在五年级口语交际——演讲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白针对这两个不同的主题演讲时,表情语气应有所不同,在演讲“我最钦佩的一种行为”时,语气是赞赏的,语调是欢悦的,而演讲“我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时,表情相对严肃,语气是批评、劝诫性的。在小组训练时,很多同学都做到了声情并茂的演讲,感动了班上的同学。然后,教师叫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要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因为写作是一种规范运用书面语言的活动,对促进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所以应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开展了活动写日记,看了文章写读后感,并且写好后的作文还可以在学生间互评互改。在长期读写实践活动中形成语感,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言语实践活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握语感的特性,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语感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应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
作文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最集中的体现,培养和提高语感的目的,就是实现成熟的作文。但培养和提高语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要立足于点滴的积累,坚持不懈地进行作文训练和练习,只有这样,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语感才能转化为作文能力。
五、通过生活历练完善语感。
语感的培养又不仅仅是读书、作文本身的事,还需要情感因素的参与,尤其是生活的历练。语感源于所感的语言,由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淀而成。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学习语言,提炼语言,在亲身的语言学习中,在生活的语言运用中,才能逐步形成语感并得到加强和完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只有经过劳动的人,才能感受到“健康的疲倦”这个说法的妙处。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础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十三
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人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一定会引人人胜、妙趣横生。抛“绣球”时,只有“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直到几年后,有些学生还说这个实验很有趣,印象深刻。通过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我,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通电导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枝莲,闫桂琴。《中学物理教学论》。
[2]理查德・迈耶,严文藩。《科学教学心理学》。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十四
兴趣可以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源泉,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至始至终都是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培养兴趣问题更是家长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我就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
第一,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课环节。一节课伊始,教师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把学生分散的关注点吸引过来,并要有精彩的导入。第二,学生用质疑的方式学习。每一个学生接受新知识都有一个迁移的过程,作为一名成熟的教师,切记要耐心引导,不能打击学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勇敢地去质疑,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不断引导并鼓励孩子们去热烈讨论,养成习惯后,学生就会主动思考问题,这样,兴趣便油然而生了。
2.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精通信息技术。教师用图文并茂、音色俱全的教学手段来代替传统古板并索然寡味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学生引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自然过渡到一种高度,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应采取发散的思维模式,如一题多变、一图多问、一题多议、一题多解等形式来训练,刺激反应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引导并训练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给予学习的成就感。
1.给予表扬与鼓励。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就是要表扬与鼓励他人怎么才能乐学,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成功感。夸奖学生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光荣,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知道了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就该多对学生说“好”“精彩”“你是最棒的”,有时候还可以给予掌声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孩子们经常听到这些赞扬的声音,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大脑皮层也就会兴奋活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
2.以学生为主导。
课堂上应该是学生表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学生创造的'热情。教师要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知识熟悉情况全面了解,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教育论文)在班级里也可以分小组,让自学学会的学生去帮助那些没有学会的同学,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愿望,所以他们会努力让自己以最快速度学透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体验师生平等。
1.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家长与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就要权利下放,让学生有支配自己心灵空间的权利,对学生不苛求、不加压,这样学生学起知识来才会如蜂采蜜,如饮甘露。现在学生有一个通病也是致命伤,他们的脑子里想着学习是为了父母,像还债务,有债务的生活是一种压抑的生活,这样不好。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保持一种好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社会在呼吁自由、民主、平等,学生更希望自由、民主、平等。有些教师喜欢通过反复的测试来监视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不但不会使学生主动学习,反而会使他们更加被动、更加厌学,直至辍学。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对学生施加压力会让学生由主动转移到被动,学生被动学习就像奴隶被动干活一样痛苦。因此,要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就要给予学生自由,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竞争、游戏激发兴趣。
1.有趣味性的竞争。
哪里有竞争哪里就会有动力。比起一个人努力学习,学生不如和对手竞争,因为竞争能更大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使自己可以在竞争中求发展。家长和教师,可以适当让孩子和同学一起学习,比一比谁学得又快又好,这叫做合作中竞争。当然,也可以给予孩子自由,让孩子自己默默地找一个比自己成绩略高的同学作为竞争对象,暗下决心,争取逐步赶超他。竞争是一种努力的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竞争式学习有很多好处,通过竞争,能使学生的好胜心更加强大,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大大加强。
2.有趣味性的游戏。
人,天生爱玩,孩子如此,中学生更是如此。中学生是一个最叛逆的时期,游戏往往作为一个贬义词出现在家长的思维中。其实游戏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游戏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融入智力和娱乐的因素,但家长、教师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寓教于乐,精心设计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无形地学到有用的知识,这样他们会感到很有趣味性,并能将知识以游戏的方式更牢固地记忆于心。游戏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于生活,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就应该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进行深度讨论,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三十三中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物理教学方法篇十五
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传授知识的实践活动,也是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如何通过教师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小学教学担负着最基础的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老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优秀学生,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只是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无能为力学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将这种愿望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因而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端正学习目的,让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如今,有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枯燥。当今,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学习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的学生,几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这么多年,但是有很多教师并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髓,照样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因此,要想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存有畏难心。很多小学生常常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对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是不可或缺的四项基本能力,其中读和说常常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是展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可是,由于说话上的基础薄弱,在很多小学生看来,语文学习等待他们的不是成功,而是一次次失败的体验。因此,他们所做的就是尽量避免失败,甚至想方设法地逃避学习。小学生大多数在学习上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等着老师来填鸭式的喂知识,学习意志薄弱,缺乏足够的毅力。例如做作业,前半部分字迹很工整,后半部分马虎潦草,上课时,下半节课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他们把学习看作是苦差事,从小就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不作预习和复习,读书时有口无心。当学习成绩进步时,信心十足,甚至趾高气扬;学习成绩落后时,又认为自己愚笨,丧失信心,不做主观努力,甚至于放弃学习。
(一)创造良好学习氛围,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生愉快地去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气氛的创设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上可采用课前活动法、激趣法、竞赛法、直观法、表演法等。例如:我对低年级阶段语文识字的教学,利用激趣法,在上课前制作漂亮的生字卡,开始用生字卡抽读,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把生字卡作为奖品送给掌握生字的学生,这样就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学得愉快、主动、自觉,且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情境实际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我这样设计:
生(补读):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我听到了。
生: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思索的欲望。
(三)创设思维兴趣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主动与热情的学习状态,启迪智慧的动力,而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动中激趣,培养学生动中思考,动中获取知识,使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课前要求学生拿一个苹果来学校,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课文中说的“平常的切法,里面没有什么,换一种切法――横切,就能看到苹果里有个五角星。”在课堂上,我就让学生按照这种横切方法来切一下,学生们发现苹果里真有一颗五角星,而按照平常的方法来切就没有五角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既获取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另外,要注重成功教育,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起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他们的点滴成绩进行鼓励,让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维持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并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意识,发展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