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教案的结构要合理,包括导入、展示、讲解、练习和总结等环节。以下是一些教学设计的案例,供您借鉴和参考。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1角=10分。
1元=(2张)5角=(10)张1角=(5张)2角。
5元=(5)张1元。
10元=(10张)1元=(5张)2元=(2张)5元。
20元=(2张)10元=(20)张1元。
50元=(5张)10元=(50张)1元=张20元+()张10元。
100元=(10张)10元=(100)张1元。
付出的钱数-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商品的价钱)。
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
观察与测量。
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3、去游乐园——(认识米)。
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1、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会通过刻度尺观察物体的长度。(起点不是0刻度)。
5、能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
去游乐园(认识米)。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来自 FaNwen.chAzidiaN.cOm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详细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生动详细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建议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时课改中教师们竭力寻求的。一年级上册教材规划了赋有童趣的学习资料和活动情境,例如6~7页的小猪帮小兔盖房、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第18页的排队购票、第29页的小猴吃桃……这些都是儿童喜欢、了解的,可亲可近。在教育中,需求结合实践把静态的文本资源加工成动态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教育“比多少”,应充沛运用主题图给学生叙说“小猪帮小兔盖房”的童话故事。
让学生走进情境,细心查询、比较,感悟“多”“少”“相同多”。再如教育“0的知道”,教师可依据第29页的主题图编制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猴玩耍、小猴回家、小猴吃桃,用生动诙谐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喜欢。再经过查询小猴吃桃的情境:盘子里有2个桃,小猴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盘子里一个也没有了……领会“从有到无”的改变,感知0的意义。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能够把日子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变得生动诙谐。
让学生自动获取常识。
数学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的再发明。新课标偏重:“数学教育活动有必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打开水陡峭已有的常识经历基础之上……向学生供给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着手实践、自主根究与协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办法……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生动的、自动的和赋有特性的进程”。
教育中,要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讲堂上给学生供给充沛的查询、操作、考虑、沟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常识。
(一)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根究获取数学常识。
例如教育“立体图形的开端知道”时,课前为学生预备各种形状的物品,让学生仰仗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历,查询、沟通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并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进而谈论“这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相同”,了解物体形状的特征……学生依据日常日子中堆集的经历和对实践情境的感触进行根究,将理性经历进一步笼统化,打开空间观念。
(二)让学生经过着手操作,获取数学常识。
一年级学生的思想,离不开形象和动作,着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办法。例如教育“9加几”时,在学生沟通不同算法的基础上,请学生用“放进1盒凑成10”的操作活意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主意,使学生直观了解凑10的进程。接着,安排“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边实践操作边进行核算,详细形象的操作进程与笼统的核算进程一一对应。外显的动作驱动内涵思想活动,学生在着手操作中感悟、了解新的核算办法。
(三)让学生经过协作与沟通,获取数学常识。
例如数学“9加几”时,由“校园运动会”的详细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后,把根究处理问题办法的“使命”交给各组来完结。先让学生独立考虑,并在小组内谈论沟通处理问题的办法。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日子经历用自己的思想办法考虑,会发作“点数”“接着数”“凑10”等多种核算办法。接着,请各组向全班学生介绍展现本组的研讨作用。使学生了解别人和自己找到的不同的办法,由此领会到处理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办法。一起,在沟通中,学生赏识自己的发现、赏识本组的作用、赏识全班发现的多种办法,不断领会成功的高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根究知道和喜欢,增强学生协作学习的知道。
精心规划数学活动。
新课标特别偏重:“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践问题笼统成数学模型并进行阐明与运用的进程”,重视数学常识的构成进程是当时数学课题改造的一个重要理念。
例如“1~5的知道”,教材先表现从实践国际中笼统出数,接着让学生经过摆小棒进一步领会数的基数意义;知道物体和图形,教材先以“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进步学生对物体形状的直观知道,接着出现立体图形引出物体形状的称谓。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常识描绘地址的日子空间……在教育中,需求以教材供给的底子资料和学习活动条理,为学生规划查询、操作、考虑、沟通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常识构成的进程。
例如教育“1~5的知道”时,由学生去过公园或动物园的事例,创设“去野生动物园”的情境,先请学生查询、了解有哪些心爱的动物,再请学生把查询和数的作用通知组内的小伙伴,讲给全班同学听,学生经过查询、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从实践国际中笼统出1~5各数。接着,让学生依据数摆出小棒,或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卡片来摆。学生在着手操作中把笼统的数详细化,加深对1~5各数的基数意义的了解。学生经过看、数、说、做各项活动知道1~5各数,经历了数概念的构成进程。学生不只领会数的发作和作用、加深对数概念的了解,而且尝试用数学眼光看周围事物,并取得成功的领会,增进学好数学的决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介绍教室。
(一)创设情景。
(二)介绍教室。
1.学生介绍教室中有什么物品.
2.这样介绍淘气只知道我们的教室中有什么东西,你能用我们所学过知识来介绍吗?
3.谁愿意到前面给淘气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4.刚才两位同学介绍的一样吗?为什么?
5.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小结:你们面对面坐着,因为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在叙述中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正好相反.
二、活动二:介绍去学校各个专业教室的路线和各个专业教室。
1.淘气现在想到我们的各个专业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怎么才能到各个专业教室吗?
2.出示图片:学校示意图。
3.学生介绍专业教室的所在位置.
4.淘气想到自然教室去参观,你能说说应该怎样走才能到那吗?
5.学生选择任意一个专业教室说路线.
三、活动三:游戏。
1.淘气:同学们,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来做游戏吗?全班一起做“文明操”.
2.看卡片指方向.
学生看卡片做动作.(卡片为:前、后、上、下、左、右、空白7张.学生看到卡片后将手指指向相应的位置.速度由快到慢.)。
3.听口令反指方向.
规则:手指指向与淘气的口令相反的位置.
四、活动四:介绍自己的房间。
1.我已经了解了你们的学校,还没有了解你的房间呢?请你介绍一下.
2.学生任意介绍自己房间物品所摆放的位置.
教案点评:
这节课中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通过“淘气与我们一起上课,参观校园”这一情景贯穿全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不同的角度中进一步感知位置、确定位置,不断体验探究位置与顺序。对有关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运用。位置的`相对性是本课中的重点、难点,巧妙的创设情景,设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前后变化的相对性。让学生体会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同学们合作交流中合理判断推理出位置的顺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课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活动性于一体,有效的进行教学,突破难点。本节课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上好一节复习课作了一些尝试。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不进位的加法20+30=5067+2=6968+30=9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注:凑十的两个数互为补数)。
2、20以内进位加:凑十法:8+72=15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2+8=10,2是8的补数)。
3、100以内进位加362+8=44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方法和20以内一样)。
三、退位减法。
1、20以内退位减:破十法:161-9=7个位加补数。
2、100以内退位减:361-9=27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减1,个位加补数。
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前后(前后的位置关系)。
1、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
2、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
3、注意让学生会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上下(上下的位置关系)。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左右(左右的位置关系)。
1、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在情境中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数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并能正确表达出比的结果。
2、联系生活实际,知道一些特殊物体的对应。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4、培养学生互相关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数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特殊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各种比较的物体(铅笔与笔套、瓶子与瓶盖、语文本与数学本)。
教师:手套若干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师:星期天的早上,我们的小伙伴约好去公园玩碰碰车。他们来到了碰碰车的场地(出示主题图)。
问: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图,说说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主题图后交流。
(车不够:又6个小朋友,只有5辆车;已经4个小朋友有坐在车子里了,还有一辆车空着,可是有2个小朋友从后面跑来;……)。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用数数的方法知道了车比人少,也有的小朋友用一个小朋友对一辆车。
的方法比较知道了车比人少,这种方法称为一一对应。
问:生活中我们外出活动经常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如果你遇到了会怎么办呢?
生:(略)。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数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板书:比较。
二、动手实践。
体验方法。
师:在你们的桌上分别有铅笔与笔套、瓶子与瓶盖、语文本与数学本,现在请你们同桌一。
起来比一比哪样物体多,哪样物体少?
生:同桌合作进行比较。
师:请你们来汇报一下比较结果。
(要求说三句话:说说比的是哪两样物体?用什么方法比的?比的结果怎样?)。
生:交流(老师对学生语言组织进行指导)。
问:你们都会比较物体的多少了吗?谁能说说比较物体的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交流。
【二期课改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悟知识和方法。老师在学生已经知道。
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操作比较物体多少,从而让学生体。
三、巩固练习。
方法运用。
生:愿意。
1、p20题2(左图)。
问:图上是谁?她要比什么?
生:是小巧,要比较布丁和盘子哪个多,哪个少?
师:请你比一比并将你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同桌。
生:进行比较。
反馈。
注:学生如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的请学生交流怎样做是一一对应(用线连一连)。
2、p20题2(右图)。
问:这幅图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
生:是小丁丁,他在比较瓶子和塞子哪个多,哪个少?
师:请你自己比一比。
生:交流。
3、p20题3生:独立完成比较后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
全班交流。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用今天学到的本领为小伙伴解决的困难。
四、联系实际。
拓展提高。
1、出示7只手套和4个小朋友的图片。
问:看看谁来了?老师要给他们发手套,请你们看看老师准备的手套够不够?
生:四人一组讨论。
上黑板演示怎么分?(注意:1人分一副手套,同时还要注意左右手的搭配)。
问:黑板上的小朋友分的合理吗?为什么?
生:自由交流(每人有两只手必须是两只手套对一个小朋友,两只手套要一只左手一只右手)。
2、联系生活实际。
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和手套一样是2对应1的呢?
生:举例。
3、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比较物体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还知道了些什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224×()37。
()×211()×5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通过、完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归纳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完成减法表,并在表中探索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减法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资源:
复习题第1题图;加、减法表挂图。(有条件的可用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位加、退位减计算方法。
1、出示第13页复习题第1题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根据图列出三个算式,并把自己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3、反馈交流。说说每一题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几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二、减法表。
1、减法表。
(1)师:白鸽是动物王国辛勤的邮递员。它们每天都要给各家各户送各种信件。瞧,今天它们已经送了这么多信了——(出示第2题挂图)。
(2)仔细观察信箱的排列规律,看看这三只白鸽带的三封信应该送到哪个信箱里去?
(3)你能替辛勤的白鸽们把剩下的信送完吗?请你试着填完整这些信箱中缺的算式,有困难的可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
(4)反馈交流,师填完整减法表。
(5)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信箱的排列上也藏着一些小秘密呢?(先在小组里讨论,再组织集体交流)。
(6)找出差是5、8的算式。
(7)师随意指算式,让学生快速口答得数。
(8)同桌进行此项活动。
(9)完成第4题,让学生说说这类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做?
三、算一算、赛一赛(复习第6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口算,师掌握时间。
2、反馈校对,奖励前10名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
四、全课。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复习。
减法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style="color:#125b86">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摸棋子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出把6个黑棋子,4个白棋子放在盒子中和“说一说”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入学习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摸棋子活动的准备。)。
二、摸棋子实验a。
1、教师提出摸棋子的活动和用“正”字记录黑白棋子的出现次数的要求,全班同学轮流摸棋子。
(设计意图:学生猜并摸出棋子,亲身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交流学生统计的情况,把结果记录在表(一)合计栏。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的过程,为下面的交流作铺垫。)。
3、提出:观察全班摸棋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从全班统计结果的描述中,感受统计的意义,为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积累直观经验和素材。)。
三、摸棋子实验b。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9个黑的,1个白的,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发表意见后,全班进行摸棋子实验。然后整理统计记录。(设计意图:改变事物的条件,让学生猜测,再摸,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理推理能力,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2、让学生观察描述统计结果。
然后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黑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观察描述摸棋子结果的过程中,感受摸棋子实验的意义,初步体验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次数和盒子中放的这种颜色的棋子个数有关系。)。
四、摸棋子实验c。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1个黑的,9个白的,让学生猜一猜摸中哪种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再摸。然后整理统计结果,填在表(三)合计栏中,并和大家猜的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背景下,进行猜测、实验,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白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两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中,再次体验到,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可能性和放入盒子里这种颜色棋子的个数有关系。)。
五、可能性大小。
1、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次数跟盒子中棋子个数有关系吗?得出盒子中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摸中的次数就多,反之就少。
(设计意图:在亲身实验的基础上,认识盒子中放棋子的情况和摸棋子结果的关系。)。
2、教师介绍可能性大小的含义。鼓励学生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的结果。
(设计意图:理解可能性大小的部分意义,学会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结果。)。
六、课堂练习与问题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1角=10分。
1元=(2张)5角=(10)张1角=(5张)2角。
5元=(5)张1元。
10元=(10张)1元=(5张)2元=(2张)5元。
20元=(2张)10元=(20)张1元。
50元=(5张)10元=(50张)1元=()张20元+()张10元。
100元=(10张)10元=(100)张1元。
付出的钱数-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商品的价钱)。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
3.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6.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
观察与测量。
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3、去游乐园——(认识米)。
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1、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会通过刻度尺观察物体的长度。(起点不是0刻度)。
5、能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
去游乐园(认识米)。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来自 FaNwen.chAzidiaN.cOm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情境。
2.体验左、右。
(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拍一拍: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得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1)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自己的右手褡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作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靠右走,按次序地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兔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3.师小结,全课结束。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1.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文档为doc格式。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一册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掷双色片,学习用“|”和数字来表示所统计的红蓝双色片数目。
2.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3.对投掷结果的可能性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用红蓝双色片摆出5以内数的各种分拆,从无序到有序,并能用方法进行记忆,培养学生合作、观察、归纳、整理及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难点:
可能性的猜测。
教学准备:
红蓝水笔各1支,同桌一个一次性杯子,10个双色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学会表达。
1.明确要求。
2.学习记录。
(1)教师在黑板上逐一出示图片,学生记录(边记录边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用“|”也可以用数字来记录,当哪一种颜色的圆片没有时,我们用0来记录。
(2)这些题是什么意思呢?(书16页题1)。
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练习并反馈。
想不想自己掷、自己记?同桌一人掷一人记,圆片任意拿,每人两次。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动手动脑,发现新知。
活动一:分组活动,感受新知。
1.同桌合作,一人掷一人记(第1、2组掷3个圆片,第3、4组掷4个圆片)。
2.学生汇报各种情况,教师板书于可移动的卡片上。
3.观察并整理。
这么多的情况老师一下子记不住,你们有没有好办法?
学生整理汇报,教师移动卡片。
4.你们能把这些全都记住吗?你是怎么记的?
学生交流方法。
(1)左边一列的数字越来越小,右边的一列数字越来越大。
(2)两个好朋友一块记,如:1和3、3和1都组成4。
5.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6.对口令:拍拍手,我出3,你出几?(师生、生生)。
活动二:独立尝试,整理记录。
1.如果有2个或5个双色片,会有哪些不同的投掷情况呢?你能有规律的记录下来吗?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板书。
3.小结。
4.对口令。
活动三:深入探究,有序思考。
2.学生上台翻转圆片。
他翻得对吗?有什么秘密?
3.请你们为小丁丁记录刚才的结果。
4.如果没有图,你能记住吗?学生尝试记忆。
三、回顾总结,提出要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想知道10个双色片的投掷情况吗?回家后试一试,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四、故事激疑,猜测验证。
1.听故事,想原因。
2.探索原因。
小组4人,共20个双色片,每人掷1次,并记录结果。
师生统计各种结果出现的次数。
3.观察,比较:哪些掷的结果经常出现,哪些掷的结果很少出现?
得出结论:同一色的情况较少出现,中间几种情况出现的较多。
师小结:全部是红色的和全部是蓝色的结果很少出现,所以那个财主总是输。其实这里面还有更深奥的秘密,希望你们长大后能揭开这个秘密。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掌握量词;对字母表掌握并运用。
2.能力目标:积累词句并运用;积累古诗并背诵;正确阅读《阳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教学重点:识字,积累词句并运用。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掌握量词;对字母表掌握并运用。
2.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字词。(教师正音)。
2、从这些字词里你们有什么发现?(都和量词有关)。
3、你还能说一些这种形式的词语吗?(一个人、一座山……)。
4、集体齐读字词。
二、字词句运用。
1、找一找,连一连。
(1)背诵字母表。
(2)学生独立完成:给大写字母找到对应的小写字母,并连一连。
(3)学生展示。
(4)按照顺序读一读。
2、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左边生字。学生领读。
(2)同学们读完有什么发现吗?(明、星、早、阳是给日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3)同学们还能组成其他新字吗?(音……)。
(4)学生自由读右边生字。你们发现什么了?(给寸加偏旁组成了新字过、时、对、村。)。
(5)集体齐读这些生字。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句并运用;积累古诗并背诵;正确阅读《阳光》。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
1、出示词语,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齐读。
4、选择其中几个词语说一句话。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教师简介作者孟浩然。
3、请学生试说《春晓》的意思。(教师指导)。
4、集体齐读,学生背诵。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阳光》,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四、课堂总结。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数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用具: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为别人分过东西吗?你是怎样分的?(板书:分一分)。
现在,我们来帮助鼠妈妈、淘气、笑笑分东西,要分得公平合理。
1、出示情境图。(课件)。
(2)淘气、笑笑分苹果。
a、(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看淘气、笑笑在分两个大苹果,他俩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2÷2=1个)。
b、(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现在少了一个苹果,现在淘气、笑笑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1÷2=)。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表示这一半的苹果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
指名汇报,上前展示自己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
3、引入。
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这一半的数,我们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生看完后,师指出:一半可以用表示,并说明所表示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学生举身边的事例来说明。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几分之一。
(1)涂一涂,感受。
(课本53页下)提示:涂之前要先找出什么?生试着涂,师巡视指导。
(2)折一折,加深理解的含义。
生汇报不同的方法,师相应点拨。
2、认识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他平均分成4份,然后按54页的要求去做,看看你又认识了哪些分数。
生边涂色边做书上的填空题,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3、加深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课件出示)。
(1)把一块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面包的三分之一,写作。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
(3)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
4、分数的组成及读写法。
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叫什么名字?快到书上找一找。
学生看书后,指名汇报,板书的各部分名称,并指导读。
你还能举例说出几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吗?
5、师小结。
三、知识运用。
1、(书上54页下方)。
(1)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2)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55页第1题)。
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55页第2题)。
4、判断:(55页第3题)全班讨论订正。
5、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55页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细心人,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分数。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4÷2=22÷2=1。
1÷2=(一半)。
分数:()。
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确定空间中物体间左右的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感知数学是有趣和有用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确定空间中的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参照物不同,方位不一样,所看到的物体也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1.健康操比赛。(出示主画面)。
师: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巧、小亚、小胖来到课堂里,要带领大家一起去逛街。大家高兴吗?在出发之前我们先来做做健康操。(通过游戏,复习左与右)。
2.师举手表扬大家:大家做的真棒!我举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师小结。
二、创设情境,展开探究。
(一)确定参照中心,判断其左右事物。
1.(出示“在街上”主题图)街上到了!瞧!街上车来人往。司机和行人都很遵守交通规则,你对交通规则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说。
2.师:小巧过马路,先看哪一边?向左看,她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又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告诉旁边的同学。
4.比较,发现不同点。小结:小巧和小亚站的位置不同,所以两人的左右也不同。
5.师:小胖和小丁丁也要过马路,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位小朋友轻轻的说一说,向左看,看到了什么?向右又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有困难,可以出来站一站。
三、联系生活,巩固深化。
1.摆一摆。(课件摆学习用品)。
(1)把学习用品排成一排,师说要求。
(2)学生做小老师,说要求,其余同学摆。
2.师: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福娃图)。
关于福娃,你知道多少?
(介绍福娃的相关知识。)。
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本领说说福娃的左与右分别是谁吗?
3.看一看(课件出示)。
师:看,谁来了?出示小丸子和侦探柯南:“在马路上有一元钱,小丸子说在他右边,可柯南却说在他的左边,这是为什么?”
师:小朋友经过小组讨论、动手摆摆数卡,得出了123、132、213、231、312、321六个三位数。
四、共同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比的方法。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音乐《春天音乐会》(出示歌词,会唱的同学可跟着唱)。
2、板书课题:1春笋(认读,正音)谁能说说春笋的样子?二、初读课文1、范读课文(配乐)。2、齐读课文要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标好自然段序号。3、认读词语:唤醒冲破掀翻冒出来迎着笑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段,师生评议,正音。2、春雷是怎样唤醒春笋的?(看春笋生长的有关录象)3、谁来做春雷爷爷叫醒小春笋?(指名表演,一起表演)4、(播放有雷声的音乐)师指图说:春天来了,小春笋在春雷爷爷的呼唤中醒来了。想想,春雷还会唤醒谁?(出示填空)一声春雷,唤醒了,唤醒了(),唤醒了()------5、师指图引读第二句,引导学生表演。(演一演春笋破土而出的样子)。
6、师:盖在身上的泥土多厚啊!可春笋把它们冲破了;压在身上的石块多重呀!可春笋把它们掀翻了!春笋一个接一个,你追我赶地往上长,终于冒出了地面,它们多顽强呀!读着读着,老师忍不住夸起春笋来了。(师有感情背诵第一段并以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背诵)7、师:小春笋睁开眼睛一看,呀!好大的一个世界,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请你把自己当作小春笋,和你的朋友说一说。(走下位子练习说话)指名说。四、学习第二自然段1、师:刚出来的春笋是怎样的?自己读读,指名读。2、通过看图体会春笋的可爱,指导朗读第一句。3、自读第二句,指导朗读。“迎着”该是怎样的?师指图:你们看,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笋娃娃挺起了小胸脯,笑得多甜呀,多神气呀!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名读,师生评价。4、春笋是怎样长的呢?指名读最后两句。5、师:春笋从嫩嫩的笋芽儿,长呀长呀,越长越高,越长越高,长成了一根根竹子。你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春笋是怎样生长的吗?(指名上台说)。
6、春笋长大后变成了什么?(竹子)老师也希望你们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才,像竹子一样位人们做贡献。
五、学习生字1、认读生字并组词。2、自学笔顺。3、说说书写注意点,教师有选择地范写。4、在田字格内描红。5、写练习《三段法》。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能够将相邻区域的小圆片的个数相加。
2.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3.通过摆圆片、填合适的数,感受到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教学难点:
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磁性黑板、三角盘、翻转片、数字卡。
教学过程:
一、找规律。
2.出示一个三角板,将小圆片放到各个区域中去,教师不做解释的摆放第一张结果数卡。
3.用磁性小圆片和数卡将书上题2摆在三角板上,然后学生得到计算三角的草图,并摆出题2,求出结果数并填入。
二、提高过程。
1.题3:只给出一个结果数,且一个区域没有摆出。教师摆出三角板,给出题3,提问:你们能填一填吗?说出为什么这么填的理由。
5+()=1111-5=()。
三、探究。
1.题6:摆出题6的三角板,师:你们能够用小圆片摆一摆,试一试吗?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一:首先上方摆上3个,那么左下方如何摆或者右下方如何摆。探讨:这样摆可以吗?不可以的话是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2.检验:4+3=73+5=85+4=9将小圆片抽象到数,填入题目中。
四、练习册的练习。
1.简单题型将相邻的区域相加并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2.难度增加:2个区域是空的。师:你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吗?(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
4.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略。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与描绘自己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关系;空间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巩固环节中,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情感与价值观:利用游戏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区分躯干上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参照物,描述出不同物体各自的左右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先来猜字谜,看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出示)。
谜面一:一横一撇长,工字在右下。(左)。
谜面二:一横一撇长,口字在右下。(右)。
师:是呀,小朋友都能又快又准确的猜出这两个字,但是你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区分左和右呢?(板书:左与右)。
二、游戏。
1.听口令做动作。
(课件)。
师:请小朋友根据老师的命令,如:伸出右手,抬起左脚、摸摸右耳„„谁又快又准确,谁就是冠军了,为了比赛更激烈,我们先一起来热热身。
(游戏)。
2.排排座。
三、分析辨别。
1.出示图片1。
师:你知道这是左手还是右手吗?为什么?师:所以我们可以在照片下的空格里写上“左”,表示左手。
2.相对的位置关系。
师:出示一只手(左)这是我的左手,有哪个小朋友愿意和老师拍拍手,说说那是你的什么手?这是我的右手,请小朋友和老师拍拍手说说是自己的哪只手?为什么老师是左手而小朋友是右手呢?请小朋友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老师和小朋友是面对面的。
师:面对面称为相对。当两个人在相对位置的时候,左与右是相反的。再举例,进一步巩固。
师:与同学们面对面,这是我的右脚。
生:这是我的左脚。„„游戏:同桌两两相对,拍拍说,伸伸脚,摸摸小耳朵,并相互用左与右说说。
3.出示课件(图片3)。
师:这是左还是右?说说为什么?
生:图片中的手和我们是相对的。
4.出示课件(图片4)。
这个小女生的耳朵是左还是右?学生可以模仿照片中的动作判断出左和右。
四、拓展练习(出示课件)。
1.辨左右,答问题。
3,9,7,6,4,2,10,8,9,11,0,5,1,数字6左边最小的是____,右边的是____数字0左边最小的是____,右边的是____将这4个数从大到小排列。
2.(出示课件图片)。
小灰兔出去玩,看见小白兔从()边走来。小白兔的()手拿着花,()手拿着气球。小马从小灰兔的()边走来,正在和它()边的蝴蝶游戏。
3.想办法使左、右两边的柠檬同样多。
左边有___只柠檬,右边有___只柠檬。如果从___边拿走___只柠檬,就和___边同样多。或在___边添上___只柠檬,也和___边同样多。还可以从___边拿___只柠檬放在___边,两边也是一样多。
动脑筋:(出示课件)。
1.小丁丁整理铅笔盒时把铅笔放在尺的左边,橡皮放在尺的右边,那么铅笔在橡皮的()边。
2.看电影时,小红坐在小兰的右边,小兰坐在小华的右边,那么,小华坐在小红的()边第()个位子。
五、总结。
说说今天学了些什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二十
1、相差较远两数比多少,可说大数比小数多得多,小数比大数少得多。
2、至少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至少用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4、摆一个正方形至少要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至少要用六根同样长的小棒。
5、购物需用人民币,它有单位元角分,一角可以换十分,一元需用十角换。
6、比较钱数多和少,单位统一直接比,单位不同化一化,化成相同再比较。
7、计算钱数要注意,单位相同才加减,加满10角进1元,加满10分进1角。
8、几元减几角,计算有妙招,几元拿1元,当做10角减。
9、整十加、减很容易,只把十位数字来计算,十位计算得几十,个位只需写上0。
10、整十连加和连减,计算顺序有规定,从左往右依次算,步步都要算仔细。
11、两位数加以位数,先把个位数加个位数,再加十位数。
12、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用十位数加十位数,再加个位数。
13、进位加法不难算,满十进一是重点。个位相加满了十,向十进一要切记。
14、两位数减一位数,先用个位数减个位数,再加十位数再加十位数。两位数减十位数,先用十位数减十位数,再加个位数。
15、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数相减,十位数不变,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数相减,个位数不变。
【知识点】。
1、数的认识。
(1)数数,读数,写数。
(2)比大小(“”或“”〉,排序。
(3)数的组成。
(4)基数,序数。
2、0的认识——-表示没有,表示起点。
3、计算:
加法计算——-意义的理解,认识加号。
减法计算——-意义的理解,认识减号。
会相关的计算(5以内):加法、减法、0的计算。
【练习题】。
1+3=1+1=()3-3=()2+3=()。
4-4=()3-3=()3-1=()2-2=()。
1+1=()3+1=()2+3=()1+4=()。
1+2=()3-2=()4-3=()2-2=()。
1+1=()2-1=()3-1=()4+1=()。
2-2=()4-2=()3-3=()2+3=()。
4-3=()2+2=()3-2=()2+2=()。
4-4=()3-1=()2+2=()3-2=()。
4-4=()2+3=()3+1=()3+1=()。
1-1=()4-3=()4-1=()4+1=()。
3+1=()1+2=()4-2=()2-2=()。
3-1=()3+1=()4+1=()1+1=()。
2+2=()1-1=()3+1=()2+1=()。
4+1=()4-4=()2+1=()3+2=()。
2+2=()4+1=()1-1=()2+3=()。
1-1=()3+2=()4+1=()1-1=()。
2+3=()1-1=()1-1=()3+1=()。
方法一。
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在学习中出现漏洞,这时候就需要在职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点回忆一遍,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
方法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口算能力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的体会是教师念好“基(抓基本)、教(教方法)、练(常训练)”三字经是至关重要的。念好“基”字经“基”是指基本口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它是计算的基础,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
方法三。
手脑速算是以人的不同器官模拟电脑的相应构件、原理运作,模拟电脑开发人体的运算、记数潜力。它是通过模拟电脑0、1理论分解计算为一位数的运算和记数,模拟电脑归纳法处理信息的方式(软件)来实现快速计算的。它既是一种计算方法,又是一种训练人的手脑模拟电脑快速运算、记数的方式。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二十一
2个2个地数:2,4,6,8,10,12,14......
3个3个地数:3,6,9,12,15,18,21......
4个4个地数:4,8,12,16,20,24,28......
5个5个地数:5,10,15,20,25,30,35......
10个10个地数:10,20,30,40,50,60......
2.68前面的一个数是(67),后面的一个数是(69);。
3.百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对于百数表,孩子们需要知道:
(1)后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大1;。
(2)下面一个数比上面一个数大10.
(3)能利用以上规律在不看表格的情况下解决下面的问题:
4.“多一些”:只多几个;“少一些”:只少几个.
“多得多”:多得较多;“少得多”:少得较多.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能说出空间中物体的左右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注:请学生事先以小组的形式,围圈而坐。)。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跟我做”。请你跟我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要求学生一边跟着说,一边跟着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左与右”。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1.出示题1。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左与右,我们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揭示课题)。
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板书)。
2.出示题2。
师:小丁丁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请个别同学回答。
3.出示题3。
师: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独立完成后核对。
4.小组合作、尝试探究。
师:碰巧小胖也在过马路,那么小胖向左、向右又会看到什么呢?小组讨论。
小结:与小丁丁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师:那么小亚呢?
小结:与小巧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三、设疑问难,总结交流。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与右与在街上”,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左与右。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吗?
[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索,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多少,还有什么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