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实践创新、合作探究等关键能力,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必备品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篇1: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是最关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实践创新、合作探究等关键能力,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必备品格。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变革的背景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突出教师的教,关注教学效果。新课改以来,课堂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指导,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关注知识的生成以及探究、合作、创新等思想的渗透,课堂教学的生态大为改善。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教学设计的变革是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教学设计意图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注重情感的渗透,注重板块教学和活动-生成,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3、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流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节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1、情境感知、引入新课
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实际问题场景。恰当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情境可以是故事、新闻、视频等。好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情境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感。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数据表,并介绍何为老龄化系数。接着展示本地区各县市老龄化系数表,重点突出公开课所在地的数据(重度老年人口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数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发表看法以激发共鸣,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相互补充。教师点评,再次设疑:我们该怎样应对?教师出示课堂教学目标,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该环节,课堂气氛显著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该环节中,教师是情境的营造者,学生是情境的体验者,激发疑问和再次设疑是亮点,甚至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之上再次生成新问题等。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该环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质疑问难、课堂小结等环节。自主学习部分一般在课前完成,也可以课堂上每个活动前的几分钟完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了解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将自主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带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有思考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的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分别为:
自主学习一:
(1)细胞衰老是细胞的和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和发生变化。
(2)衰老的细胞有哪些特征(图1),与个体衰老特征有何关联?
(3)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有关细胞衰老的原因的理论为和,尝试原理分析。
自主学习二:
(1)细胞凋亡是由所决定的细胞的过程。
(2)细胞凋亡的类型包括:
①个体发育中细胞的;
②成熟个体中的细胞;
③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
(3)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该环节的内容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均需在学生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方能解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使思维走向深入。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基础上,请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
同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社会关爱等情怀。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知识后,这时能力提升和情感激发便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分块,并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关注知识内涵的挖掘及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的联系。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串:
问题串一:
(1)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角度分析,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年轻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你能举例吗?
(3)人体衰老有哪些特征?分别是由哪些细胞衰老引起的?
(4)你觉得我市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社会应怎样积极应对?我们应为此做些什么?
问题串二:
(1)细胞的死亡包括哪两个类型?蝌蚪尾部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吗?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人的股骨头坏死、早衰症属于何种类型的细胞死亡?
(2)比较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串。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在问题串一的问题3回答基础之上渗透关爱老人、理解老人的意识;问题串一的问题4是课堂亮点,是开放性的问题,抛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学生在相互启迪中升华情感,如老龄化原因谈到了计划生育和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等,社会的积极应对谈到了放开二胎以及延迟退休等,我们能做什么谈到了慰问老人和好好学习等方面,通过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本环节在探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如在问题串一的基础之上,抛出:细胞衰老与细胞本身有关,还是与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细胞衰老与细胞核有关,还是与细胞质有关?为设计验证实验,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如核移植技术、年轻细胞与年老细胞混合培养等实验设计方案,将课堂的教学推向了高潮。在问题串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害还是有利的.辩证分析,分析了帕金森综合症和癌症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具备了辩证思维的能力。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的习题训练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针对性地编制原创试题,少用陈题,应注重习题的质量,要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角度命题,要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主讲解和互评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1、哺乳动物衰老的红细胞不具有的特征是
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B、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C、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D、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
2、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细胞坏死一般无上述流程,是被动死亡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细胞凋亡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婴儿体内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染色质固缩
C、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
D、细胞衰老即代表了个体衰老
4、(多选)大多数老年人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是头发基部细胞内()
A、物质转运加速
B、新陈代谢变缓
C、呼吸速率加快
D、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酶活性降低
5、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表2.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3.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1)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细胞核。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等。
参考答案:1、C2、C3、D4、BD5、(1)实验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实验Ⅱ: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物种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实验Ⅲ: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2)物种、年龄、细胞核等
这几道原创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小组合作探讨,教师讲解。如果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较多或产生了新的疑惑,教师可以设计补充练习,进行二次训练。
在习题巩固后,教师抛出: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同时让学生提出心中新产生的疑惑与大家分享。如,有学生提出:我近期也出现了白头发,我是不是也衰老了?我最近老是记不住知识,是衰老特征吗?课堂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疑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知识更加巩固。
三、教学反思
1、找准“核心素养”培养点是成功的前提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教师在知识夯实的前提下找准实际问题,并找到情感的切入点,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很重要。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就知识而言是很少的,但如果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如老龄化问题、二胎放开问题、延迟退休问题、劳保体系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渗透使课堂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2、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课堂的“旁观者”,而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让课堂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前行。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伙伴式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放飞思绪,真正产生创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观察每位学生,发现每个闪光点,及时解决每一个困难和困惑,对于课堂的偏差要及时引导,使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舞台。
3、展示与合作是保障
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自主要和教师鼓励相结合,如果课堂中一味地自主,课堂展示将变为几位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及时观察,及时鼓励,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团队精神及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但要防止过分依赖团队而导致个人奋斗精神的减弱。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合作的同时强调竞争,使学生明白水涨船高的道理,同时要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小权威”和“旁观者”现象,不能让团队合作?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根本
过于随意和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将自评与互评结合,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评价要日常化,注重过程化,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和培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打造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如何实现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这些是课题组目前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实践仍在继续……
篇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变革的背景。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突出教师的教,关注教学效果。新课改以来,课堂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指导,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关注知识的生成以及探究、合作、创新等思想的渗透,课堂教学的生态大为改善。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教学设计的变革是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教学设计意图。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注重情感的渗透,注重板块教学和活动-生成,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3、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流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节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1、情境感知、引入新课
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实际问题场景。恰当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情境可以是故事、新闻、视频等。好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情境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感。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数据表,并介绍何为老龄化系数。接着展示本地区各县市老龄化系数表,重点突出公开课所在地的数据(重度老年人口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数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发表看法以激发共鸣,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相互补充。教师点评,再次设疑:我们该怎样应对?教师出示课堂教学目标,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该环节,课堂气氛显著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该环节中,教师是情境的营造者,学生是情境的体验者,激发疑问和再次设疑是亮点,甚至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之上再次生成新问题等。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该环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质疑问难、课堂小结等环节。自主学习部分一般在课前完成,也可以课堂上每个活动前的几分钟完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了解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将自主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带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有思考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的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分别为:
自主学习一:
(1)细胞衰老是细胞的和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和发生变化。
(2)衰老的细胞有哪些特征(图1),与个体衰老特征有何关联?
(3)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有关细胞衰老的原因的理论为和,尝试原理分析。
自主学习二:
(1)细胞凋亡是由所决定的细胞的过程。
(2)细胞凋亡的类型包括:
①个体发育中细胞的;
②成熟个体中的细胞;
③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
(3)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该环节的内容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均需在学生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方能解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使思维走向深入。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基础上,请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
同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社会关爱等情怀。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知识后,这时能力提升和情感激发便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分块,并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关注知识内涵的挖掘及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的联系。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串:
问题串一:
(1)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角度分析,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年轻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你能举例吗?
(3)人体衰老有哪些特征?分别是由哪些细胞衰老引起的?
(4)你觉得我市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社会应怎样积极应对?我们应为此做些什么?
问题串二:
(1)细胞的死亡包括哪两个类型?蝌蚪尾部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吗?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人的股骨头坏死、早衰症属于何种类型的细胞死亡?
(2)比较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串。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在问题串一的问题3回答基础之上渗透关爱老人、理解老人的意识;问题串一的问题4是课堂亮点,是开放性的问题,抛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学生在相互启迪中升华情感,如老龄化原因谈到了计划生育和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等,社会的积极应对谈到了放开二胎以及延迟退休等,我们能做什么谈到了慰问老人和好好学习等方面,通过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本环节在探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如在问题串一的基础之上,抛出:细胞衰老与细胞本身有关,还是与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细胞衰老与细胞核有关,还是与细胞质有关?为设计验证实验,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如核移植技术、年轻细胞与年老细胞混合培养等实验设计方案,将课堂的教学推向了高潮。在问题串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害还是有利的辩证分析,分析了帕金森综合症和癌症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具备了辩证思维的能力。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的习题训练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针对性地编制原创试题,少用陈题,应注重习题的质量,要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角度命题,要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主讲解和互评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1、哺乳动物衰老的红细胞不具有的特征是()
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B、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C、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D、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
2、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细胞坏死一般无上述流程,是被动死亡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细胞凋亡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婴儿体内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染色质固缩
C、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
D、细胞衰老即代表了个体衰老
4、(多选)大多数老年人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是头发基部细胞内()
A、物质转运加速
B、新陈代谢变缓
C、呼吸速率加快
D、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酶活性降低
5、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表2.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3.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1)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细胞核。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等。
参考答案:
1、C
2、C
3、D
4、BD
5(1)实验:
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实验
Ⅱ: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物种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实验
Ⅲ: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2)物种、年龄、细胞核等。
这几道原创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小组合作探讨,教师讲解。如果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较多或产生了新的疑惑,教师可以设计补充练习,进行二次训练。
在习题巩固后,教师抛出: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同时让学生提出心中新产生的疑惑与大家分享。如,有学生提出:我近期也出现了白头发,我是不是也衰老了?我最近老是记不住知识,是衰老特征吗?课堂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疑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知识更加巩固。
三、教学反思
1、找准“核心素养”培养点是成功的前提: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教师在知识夯实的前提下找准实际问题,并找到情感的切入点,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很重要。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就知识而言是很少的,但如果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如老龄化问题、二胎放开问题、延迟退休问题、劳保体系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渗透使课堂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2、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课堂的“旁观者”,而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让课堂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前行。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伙伴式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放飞思绪,真正产生创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观察每位学生,发现每个闪光点,及时解决每一个困难和困惑,对于课堂的偏差要及时引导,使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舞台。
3、展示与合作是保障:
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自主要和教师鼓励相结合,如果课堂中一味地自主,课堂展示将变为几位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及时观察,及时鼓励,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团队精神及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但要防止过分依赖团队而导致个人奋斗精神的减弱。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合作的同时强调竞争,使学生明白水涨船高的道理,同时要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小权威”和“旁观者”现象,不能让团队合作?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根本:
过于随意和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将自评与互评结合,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评价要日常化,注重过程化,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和培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打造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如何实现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这些是课题组目前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实践仍在继续……
篇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 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 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 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 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 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4: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拥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教育部“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针对当前英语的教学现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具备完善、健全的人格。下面我结合阅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书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去教,仅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一种工具性的目标,而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心智、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与创造性能力,通过英语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结合学科特点,培养良好品德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在教学《I can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时,我先介绍 Sarah 的话语:“Hello, boys and girls. I am Sarah. I’m helpful. I can sweep the floor. I can pick up rubbish. Are you helpful?”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让学生主动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表达自己通过做志愿活动而获得的劳动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等优良品德。
二、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师可利用四级制理念,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T)―助手(TA)―组长(GL)―组员(GM)”的小组模式下,进行小组式探究、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彰显人格魅力,启迪习惯养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包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教育、任务型活动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独特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使其分清是非对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活化教学方法,渗透核心素养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讲故事、歌唱等形式,创设情境,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形成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的品质。
五、整合学科知识,引导正确发展
英语教师要整合学科知识,列举一些正确行为对人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错误行为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判断自己言行的对错,从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另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现代网络,向学生传授核心素养的内容。例如,教师可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较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动画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启发,明白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现。英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新一代人才。
篇5: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习惯让他们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以为“见多识广”,题型练习得越多,考试的时候就越熟悉,越轻松,当然成绩也就越好。可事实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更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如果我们现在只让他们学了应付考试,他们就会觉得很无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能力就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说数学运算,无论是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永远离不开的;还有数据分析,我们也常常用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去超市里购物,我们想到买到价格便宜洗涤剂,也要将自己先前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最便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想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我们的老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
篇6: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因为大家认为学习数学,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比如,教学《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对于第一题目图中的李叔叔“第一天看到66页,第二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然后教材中展示了三位小朋友的算法,问学生哪种更简便。课堂上我没有这样直接问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读清题目,因为教材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看懂题目意思。题中的“看到”与“看了”是不是同一个意思,需要学生认真读,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一个步骤。这个题目并不难,观察一下题目,看看这些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我们可以怎样算得更快,还要让他们想想这是根据什么定律来思考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会从直观的思维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懂得归纳。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开放性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发展学生自我,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一个轻松而丰富的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质疑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样,学生才会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改进中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这样自由开放的课堂,才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
同一阶段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就像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绘画一样,数学课堂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而有的学生则不轻易举手,即使心中已有了答案,还有的学生想举不敢举。这时就需要对症下药,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受伤害。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好强心,他们做梦也想超越他人,他们有权利得到社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只是有的学生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缺少自信心,需要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方法合理,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引导,作适当的提示,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探索,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体现数学学习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教学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学 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使学生在学习时不至 于觉得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逐渐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的通过幻灯 投影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 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提高学习兴趣,因为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之外,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趣味数学小讲座,相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课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 形式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式教学。
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思考,现今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联想,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质疑环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期待的目光和充满爱意的笑容,都会对学生起到鼓励的作用。学生大胆的质疑,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一自学环节后,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相互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某个同学会指向中心,而大多数同学却了解片面。这时,教师不应给予评价,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把握轻重。
其次,要善于引导,大多数学生的“疑”却不知从何“质”起,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说理能力。我们可以采取学生领说,学生仿说的方式。如在讲解“感受大数”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爸爸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要从银行取回来,他拿了一个麻袋能装回来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讨论五百万元人民币摞起来,体积有多大。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感受了大数。
篇7:核心素养培养下的氧气性质教学设计思考论文
核心素养培养下的氧气性质教学设计思考论文
摘要:《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构建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多种核心素养的教学功能。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建立一些基本化学思维模式,培养物质观变化观,物质变化规律探究等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开发与挖掘相关的教学素材,探寻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落脚点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氧气性质;物质观;物质变化观
一、教材内容与培养核心素养的关系和策略
(一)教材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氧气的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物质变化、物质的构成等理论知识以后,系统学习的第一种纯净物。这既是对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与深化,又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物质性质,特别是气体的性质所要树立的模式和范本。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正是本节课在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教育内容。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既要让学生用前面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氧气这种物质以及它的变化规律,又要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氧气的性质。在此过程中为学生从化学角度如何研究一种物质构建一个基本模式,为学生树立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具体物质的思路与方法,并在以后研究其他物质时提供一种参考与借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对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和培养学会用化学的视角来研究物质的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材处理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在教材中氧气的性质一节内容主要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两个概念(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三部分内容。对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学习并不困难,在教材中也没有相关的探究内容,属于一种描述性的知识。一方面,让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教材中归纳出氧气物理性质的具体内容所包括哪些内容,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来描述物质的物质性质,知道气体的密度一般是与空气的密度比较进行定性描述的,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氧气的'化学性质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认识是通过一些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实事建立起来。因此,如何让学生有效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就是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措施。对于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这两个概念来讲,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不一样。在初中化学中化合反应属于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而氧化反应属于了解性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重点是化合反应的教学。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培养核心素养的关系和策略
(一)通过氧气物理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从学生认识能力来看,学生对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有一定感性认识,而且氧气的物理性质属于描述性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应该没有困难。但氧气的物理性质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气体所要参考的范本,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我们研究气体的物理性质要从哪些内容开始,以及对这些性质如何进行描述。这样一个过程其实就是给学生树立一种建模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学生以后学习会有一种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因此,此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方面,让学生树立研究物质需要从特殊走向一般,通过对典型事物的认识,为研究某一类问题提供思路与方向;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在以后学习其他气体时,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到这些气体的研究上。
(二)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多种核心素养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物质变化观的意识对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学习时只需要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表达与描述的模式即可。但对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讲,学生的原有认知几乎为零,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以具体的物质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理解和认识。由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像物理性质那样可以明显的观察到,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从直观感性的素材中去提炼和归纳出来。由于氧气是典型非常金属单质的代表,其化学性质代表了一类物质的性质。因此,通过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正是以日常生活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从碳、硫、磷、铁等物质与氧气反应规律的总结来体验到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为以后其他物质的学习提供对比与迁移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在学习中完成了物质变化观的培养与渗透。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与学科探究能力在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实验探究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和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碳、硫、磷、铁四种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各不相同,实验操作也不尽相同,这些实验的现象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极强的激发动力,会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而实验探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又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与学科探究能力。
(三)通过两个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物质变化规律的思想
在初中化学中,化合反应属于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内容,而氧化反应则属于了解性的内容。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对于化合反应重在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其规律性,而氧化反应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体验即可。由于在这两个概念的学习都是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基础。对于化合反应,只要在前面学习中能做出及时的总结,这个概念的建立应该说是水到渠成。而对于氧化反应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到反应中有氧参加,难点在对氧的理解。但这两个概念的在学生素养培养上更重要的还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规律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物质变化规律的思想,这正是学生学习这两个概念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阮庆元.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实现[J].中小学教学研究,(5).
[2]陈风雷.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以《铝的重要代合物》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7(9).
篇8:基于培养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策略
一、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育部在10月下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正式提到了“物理核心素养”,并把物理核心素养界定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要素。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作为中学物理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要加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要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掌握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迫在眉睫。
二、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具有神奇的魔力,它可以用成果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只关注物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在探索物理知识时所用到的科学思维,以及探索知识时的不畏惧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围绕物理学科的特征与核心素养的内容,教师除了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应在在作业设计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都知道物理来自于生活,尤其是初中物理所学知识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息息相关。但这些现象却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亲身体验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教师要善于结合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模型,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物理学史,物理文化,物理学家自传等,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在精心设计的作业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逐步具有科学观念。我们的作业设计,应为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服务,围绕提高核心素养而努力。
三、作业设计类型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结合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可以将作业与物理学史、物理文化、当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的物质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模型,学会质疑。亦或是适当布置一些实验设计类的作业或者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掌握获取知识的物理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动手的能力,体会物理学家敢于质疑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与责任,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在作业设计上采取以下措施:
1.预习作业采用学案与微课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特点来设计学案或微课,时刻贯穿物理学史,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电磁感应发现的过程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复习作业引入“互联网+作业”模式。学生网上查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查阅资料或视频来让学生体会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讨论雾霾天的治理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在作业设计中加入实验设计或制作学具等环节。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后实验设计及自制学具的作业,例如制作简易望远镜、自制水滴显微镜等。由于此类作业难度较大,可以分小组进行,也可以开展小小创造家的社团活动。
3.在作业设计上,不仅要注重学科内的知识整合,还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实际上,语文和物理作业相结合,学生兴趣会大增。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分析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物理现象、问题的意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作业设计案例
以下面以八年级上册:《光的颜色 色彩》为例。
预习作业:1、查阅色散现象的探究历史,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敢于质疑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及物理学家探索规律时的艰辛与不易、坚持与不懈,唯有善于观察,乐于提问,不畏权威,实事求是才能发现物理规律,找到问题的答案。2、如何得到不同颜色的光,比如说黄色的光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得到?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色散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思考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巩固作业:实验或亲身体会为主
1、收集生活中与光的色散有关的现象,进一步了解光的色散;2、在网上或向摄影师请教照相机滤色镜的作用及滤色镜的种类;3.分析农作物种植在绿色大棚中会怎样?在学习完课程内容后,学生心中会有很多疑问,对光的色散、滤色镜、色彩充满了好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体会到自然的奇妙,同时认识到人类的智慧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业提升:
1、在知道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的色散现象后,请同学们动手制造彩虹;2、动手将各种颜料混合,进一步理解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的不同;此类作业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动手能力、感官感知能力。
五、结语
物理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树立科学观、提高综合认知水平意义重大。在物理作业设计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利于落实学科教育目标,也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作业设计上夯实核心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对物理核心概念进行不断的内化,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