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范文10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目送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范文篇1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我所喜爱的女作家中,冰心的文字略显矫揉,张爱玲的文字过于冷峻,毕淑敏是理智的,而龙应台则是理性又感性,她被誉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于生活平凡琐细之处写尽温馨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但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我们终将成为父母子女眼中的背影,我们也终将成为父母子女眼中的背影。这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警醒。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珍惜身边的人。每一次的相见,都有可能只是最后一次。你越来越挺拔,离家万里再不需要接送,父母唯有看着你渐行渐远。回首时,父母已越来越沧桑、虚弱。某天,你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却无能为力。剩下的路啊,你只能一个人走。
“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会谈心,”我时常想,当我步入中年、老年,我和姐妹们的相处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是一如年少时光,她带着大包零食辗转到我的城市和我共进午餐,然后她回去上班,我上课;还是像风转蓬一样,各自滚像渺茫,相忘于江湖?然而,又似乎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能够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那些只能一个人走的路,会因为这个人的存在,更加安心。但是……总有一天,与你相伴的人总会离你而去。
读完这本书,为作者与其母亲的母女情,与其父亲的父女情,与其儿子的母子情,与友人的友情而感动。龙应台用冷静的笔触写出深情而感性的故事,令人眼眶湿润,勾起我太多的回忆与想法,同时内心又有些凄然。一想到那些伴我度过美好岁月的人最终只是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一个印记,而后寂然逝去,便生出许多不舍与无奈。我想,她是一个见过世事沧桑终至大彻大悟的女子,平凡如我,只能悟到简单平凡的道理。
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目送读后感范文篇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时隔多日,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有些事,某些景,一些人,在我本已斑驳的记忆里渐次清晰。有些话,本该早些说出口,却被我无声吞咽。此刻,又皆跃然纸上,流淌不息。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一种特异功能——总能在万千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无比准确清楚地捕捉到他要找寻的那个身影。
他们的名字叫父母。
始终记得,大一那年,父亲在老家火车站送我时的场景。
彼时,我们每人手中都拖着一个皮箱,只是父亲手中的那个,像一个严重积水的矮熊,笨重且又肿大。从数百米外的公交车站,一直拖到狭窄拥挤的车厢小道,最后再用他坚实的臂膀,托举到我头顶的行李存放台上。
然后,他转身,用极其严肃的口吻第无数次告诫我:“今后你一个人出门在外,事事都要谨慎小心,切不可……要注意安全,出门一定要和别人一起……”
终于,我怀着无奈又无语的心情目送他一步一回头地走出车厢,而后,开始为这来之不易的解放与自由在心下暗暗庆幸不已。
火车如期开动,我拉开遮挡视线的车帘放飞我彼时轻松的心情。一转头,却看到父亲依旧站在我们登车时的那个站台,正朝着我车窗这边笨拙地挥手告别。
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看他挥手,竟与电视里播放了无数次的那些老套又滑稽的桥段有几分的雷同。
我是否该取笑父亲那笨拙的挥手姿势呢?
火车的轰鸣声继续不止,载着我奔向他视线的尽头,只余他执拗地站在车尾的那头,目光触不到火车移动方向的另一个尽头。
彼时,正值初春,而我却看到父亲早生的华发与这万物勃发的时代大潮流极其地不相适应,沧桑地在风中随他一同朝我笨拙地挥手告别。
或许,是火车的渐渐驶离给我造成的视觉错觉。忽然发现,父亲曾经在我眼中的高大形象瞬间土崩瓦解。彼时,他像一棵气息奄奄的佝偻老树,无声地伫立在原地,目送曾经长在他枝头的叶,翩翩飘向他根茎所触及不到的另一方天地,再无力去挽回些什么。
最终,他在我视野中慢慢缩减成一个圆点,直至,消失不见。
火车前,是我心飞往的方向,火车后,是他心没落的地方。
我不知道,那天父亲究竟在原地站了多久,又目送了我远去的背影有多久。只知道,次日,我打电话回家向他们报平安时,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的那句抱怨:“你爸真傻,昨天去送你时,明知道风大,还穿那么少,回来就感冒了……”
彼时,我并不懂,父母目送子女渐渐远去背影的眼底里,究竟深藏着什么。只知道,那天,我从父亲伫立在站台上略显伛偻的身影与久久凝望的目光中,隐隐感到丝丝的落寞、无力与凄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逝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读后感范文篇3
选择买这本《目送》,纯粹是被扉页上的这段话吸引:“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当我平静读完这段话的时候,心突然剧烈颤动了一下,那种感觉是不受控制的。龙应台果然是一个奇女子,烈焰燎原却长着一颗玲珑心。我曾看过她写的时文,犀利毒辣;没想到她的散文却完全是另一种文风:言语朴实,情感真挚,沧桑巨变和悲欢离合都在她笔下娓娓道尽,超脱而波澜不惊。
龙应台是经历过时局动荡和家国变迁的人,所以文字里带着难以安定的焦虑感;她又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精英,人过中年,其文章格局越来越恢弘大气,透着已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超脱与豁达。她的特殊人生阅历,决定了她写散文时,字里行间总是充斥着淡淡的忧伤,哪怕是表达喜悦的时候,也似乎是在尽力压抑和挣扎,知天任命而强作欢颜。她的散文风格,含蓄、温婉、脆弱、感伤,用最犀利的笔把最真切的生活情感柔软地写到纸面上,让人细腻地咀嚼、深沉地感动,正是人间烟火的味道。她的文字,像早春晨曦中的嫩草,带着清新的芳香,扑面而来;亦如寒冬雪夜里的炭火,散发温暖的光亮,照进心房。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龙应台的七十三篇亲情感悟散文。作者写了儿子的成长单飞,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朋友的离散牵挂和兄弟的重逢携手等。把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取舍”都诉诸文字,使读者读来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似曾相识的人生情景。通过分享她自己与亲人相处时的喜悦、失意、脆弱和放手,龙应台用平铺直叙,带着读者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终极问题,把聚与散、离与合这类残忍的选择题血淋淋地摆到每个人面前,在不动声色间径直扣问人心,催人泪下。无论是生离死别还是缘聚缘散,世间所有的大小事,都沉寂于作者所记录的生活点滴中。
《目送》所描写的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甚至是正在经历的日常亲情琐事,能轻易地引起人们的共鸣。文集的第一篇标题也是《目送》。文章开头,作者写了自己在儿子从第一天上学起到中学毕业,一次次看着他走进校门,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又写到孩子十六岁时选择出国留学,在机场离开时只留给了她一个决绝的背影。这个做母亲的人,还未来得及品味儿子长大的喜悦,儿子就已经急不可耐地要离开自己了,只能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独自咀嚼剩下的落寞。文章第二段,龙应台想起了自己成长的岁月,回忆作为女儿时与父亲的一些琐事。
父亲每次都开着破车来学校给她送东西,为了不让她被同学取笑她,总是把车停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然后走到学校来。父亲走时,作者就总是默默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不敢去追。直到父亲故去,看着他被推进殡仪馆的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了,才后悔这辈子还没去追赶过父亲的背影,就已经再也没有机会了。作者发出了那段触目惊心的感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的眼眶不能自已的湿润起来。“不用追”三个字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和内心。父母子女是血脉连结的缘分,骨肉至亲却经不住岁月冲蚀,在一次又一次习以为常的目送中,走着走着就彻底散了,再也不能回到一起了,再也不能再相见了。人是注定孤独的,父母子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到了该分手的路口,父母只能站在那里目送子女远去;而到了该子女目送父母远去的时候,那就是再也不能相见的永别了。也许只有在永别的那一刻,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才看到那个一直默默注视着我们背影远去的人的背影。那是被忙着长大的我们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后面默默注视着我们,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无助时第一个出现,在我们开心时抿嘴偷着乐。很多人都像龙应台一样,在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很多遍了。
《目送》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该尽的责任,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而是繁华褪尽处,不曾留下任何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在《目送》其他的篇幅中,龙应台通过记录亲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分享了她所捕捉到的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在平常的柴米油盐中参悟着生命的本相。第二篇《雨儿》,作者写了她每天给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打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思维不够清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当作者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怀疑地说着“你好像我的雨儿”,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样地确定着:“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你的女儿要看见你笑”。在另一篇《寒色》中,当别人问龙应台“家,是什么”的时候,她却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历数了一个个叫做“家”的地方: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在其他如《散步》、《为谁》、《我村》等文章里,龙应台用她清新细腻的文字书写了世间的人生百态,处处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这是一本“生死笔记”,读完一本书就是读遍一生。
也许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喜悦也好,庆幸也好,遗憾也好,不舍也好,都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一直向前走,用当下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再出发的时候,别急着走,回过头来看一看身后目送的人,微笑着挥挥手,豁然作别:天涯路远,我行有方;善自珍重,归期再见。
目送读后感范文篇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的这段话,像小心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尘一样轻轻地飘入我的眼帘,但却软软地划开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条叫做成长的路途,他已充满力量,蓄势待发,急着去披荆斩棘去开天辟地,再也不能忍受母亲对他缠绵的爱。于是只是吝啬地留给她一个无情的背影。着背影轻飘飘却冷得彻骨,灌入母亲的瞳孔里如同倒入一股寒风。母亲只能目送他,最终她双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风吹灭,没有任何火星的残留光亮,只剩下一滩湿漉漉的灰烬,散发着草木香灰的悲凉后调,沉淀出无奈心酸的轮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思绪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锈的时光中。“文韵!走慢点,妈帮你背书包送你进去吧!”母亲的嗓音突兀地闯入寂静的校园。我不耐烦地转身对她翻白眼,“不用。”冰凉的声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凛冽的光。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诉她:不必追。于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离开。而那句“不用”的话语断在阳光里看不到痕迹,可是谁都听得到那些痕迹破裂在她的内心深处,千沟万壑。唯独我选择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来,这段回忆在我的心上践踏出一片空荡荡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恼自己当初为何不给母亲爱我的机会,为何还要伤害她呢?只是因为嫌弃她穿得像大婶,怕给自己丢脸?我真是不孝啊。要补偿还来得及吗?
后来我常梦到这样一个梦。梦中,我和母亲分别,我离去的背影牵扯着母亲绵长的目光,我不断回头,瞥见她的目光里盛满温柔,仿佛夕阳一般笼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涟漪般徐徐散开的笑容抚醒了一大簇绚烂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但是请在离别时,回一次头,给那个目送你的人一个微笑,哪怕只是轻轻的一瞥。趁现在,趁她还在。当记忆的时钟缠上碧绿的爬山虎与白色的野蔷薇穿插在我们灵魂的空隙时,才不会留下遗憾。
目送读后感范文篇5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需要去南昌出差几个月,临行那天母亲坚持要去车站送送我。
傍晚的车站没什么人,我和母亲坐在候车室。“你一个人到那里要好好照顾自己,饭要按时吃,不要经常熬夜,一个人住要锁好门窗……”母亲絮絮叨叨地叮嘱着,我如捣蒜般点头应付。上车后,我在靠窗的位置坐下,母亲在站台上与我告别,她有些吃力地挥着手臂,脸上满是担忧。火车渐渐开动,母亲的身影也渐渐模糊,我猛然站起身,贴着窗户,想再多看母亲一眼。
这一情景,让我想起了前不久读龙应台的《目送》。书里写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的文字总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仿佛是晒过阳光的那份温暖,又像是刺破帷幕的尖刀,她总能抓住最不经意的一瞬间,掀起读者阵阵感动。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父母的背影,看完《目送》我才幡然醒悟,似乎很久没有与母亲一起坐下来,聊聊天,谈谈现在的生活,也许久没有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出去散散步,看看风景。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文章,里面母亲问儿子:“等你长大了,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上班,你还会记得我吗?”儿子说:“当然啦,我永远都会记得你!”母亲笑了,“只要你有出息,过得好,就算把我忘了我也不怪你!”每每读到这,鼻子总是酸酸的,每位母亲的一生都是在为子女操心,都在目送着我们渐渐远行。
面对时间,面对背影,我们往往是无言以对,或许,人的一生,就是对生命、对亲情的目送吧!
目送读后感范文篇6
在《目送》中,我们读到了另外一个龙应台:不再谈犀利的社会议题,不再关心国家大事,而是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来描绘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充斥着对亲人的眷恋和对命运轮回的敬重,向我们讲述了一场场生命的“目送”。
龙应台,之前没有读过她的文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不知为什么是一个有些激进的女子,也许是因为一些道听途说。后来知道了她的《人生三书》,讲育儿与人生,《目送》是其中第三本。
这一本,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人生,归根结底,是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这种生而为人的孤独感,会以各种形式袭来,或和缓,或暴烈。有太多的时刻,我们要目睹太多的人离开,有形式上的,实质上的,或短暂,或长久,或永远。儿女的长大成人,朋友的日久疏离,亲人的疾病缠身,以及尘世最终极的告别——死亡。对这种孤独感,认知应该是第一步,之后就是面对,最终希望可以达到平衡与超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仿佛昨天还抱在怀里,嬉戏玩耍的几岁小儿,转眼就成了个头比父母还高的“大人”,从对父母无尽的依赖,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是每个身为父母之人的必经之旅。这过程中,做父母的,会有多少的不适应,又会有多少的不舍。
“而愚钝如我会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是因为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痛彻心扉,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大悲的深渊,如何安渡?“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爱如莲心之灯,是我们心中永远不灭的光,而我一直相信,至亲至爱之人,永远不会真的离开。而生命之旅中的爱与陪伴,希望是那一条可以载我们抵达彼岸的船。
既有相遇,便有别离,任凭缘分再怎么美好,也无法阻挡自然规律的轮回。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步从时光深处走来,一个身影渐渐挺拔,两个身影渐渐弯曲,最后,无论谁先放手,已长大的孩子都躲不过一个人前进的命运。有些必要之路只准一个人走,有些风景只能独自欣赏。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些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伸张的人。”远足的孩子们离开时的步伐是轻快的,因此他们没有想到过再回头看一眼父母,也只要再多看一眼,他们便能轻易发现,不苟言笑的父亲泪湿眼底,多愁善感的母亲已将晶莹挥洒于离别的路上。只是,不约而同的,他们的嘴角都有一抹欢欣的笑意,轻浅却如此清晰。
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目送读后感范文篇7
我尚未为人父母,无法了解与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测,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触,看着我成长,且喜且忧,无法茁壮成长的小雏鹰总有一天会独自飞翔,却无力抗拒我的成长。
小时候,父母是子女最亲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阳光下,星光里,然后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时候,我以为一辈子大概都是这样了,以为父母子女是一生不变的缘分。
每每谈及我的小学时代,我妈妈总会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学,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节课。爸爸最会烧面条,只要我说想吃面条了,爸爸就会一大早去买新鲜食材,等我起床,已经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等我了。一样的配料,一样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腻。我家在镇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小时候常常会觉得,世界大概就这么大了吧。
目送读后感范文篇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
如果你看过《安妮日记》,你就会学会坚强;如果你看过《老人与海》,你就会学会坚持;如果你看过《夏洛的网》,你就会学会真诚;如果你看过《目送》,你就会学会关爱和孝顺。
是的,关爱和孝顺,这本书里无疑体现出了作者对儿子的慈爱,对母亲的孝顺。从作者的母亲对作者的爱到作者的爱对他儿子的爱。让我们从文章中感受出深深地情谊。
龙应台的母亲因为得了老年痴呆症,所以见过的人、见过的事、听说过的,全部都记不住。包括自己的女儿,也就是作者,并未记住,见过就忘。我能理解龙应台的心情,无奈和辛酸,把自己一手抚养大的最亲的挚爱,居然记不住他,虽说在记忆中有雨儿这么个人,却不知道龙应台就是他女儿。如果你的妈妈有一天和你说我不认识你,你是谁?当你在夜晚默默帮他盖被,她拍掉你的手然后说我不认识你不要碰我的话后,你就会体会到这种感觉,那么的难过。作者尽可能的抽出时间看母亲,只为了想让她记起自己而已,这本是每个母亲都会、而且不需要子女去说的事儿,可在作者看来,让母亲记住自己已经是天方夜谭罢了。
对于儿子,就是你站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对于作者来说,看到儿子发的母亲节礼物,心里有些开心,因为安德烈貌似意识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所以发了这个网站。孩子长大了,独立了,对妈妈的依赖性不大了,什么事都自己去做,可能做事的时候即使有一些小问题也不会想到妈妈这两个字了。
中国梦,我的中国梦就是希望那些已经成年的人,不管有多忙,都可以陪陪父母。你可以忽视他们在你年少时生病送你去医院,一夜未眠;你可以忽视他们在你的野蛮耍赖下带你去他们可能觉得浪费或者没有钱去的地方;你可以忽视他们从帮你换尿布到送你出国。但是你不可以忘了,他们是你的父母,养了你十几年甚至更久的人,最亲最爱的人。
我更希望那些有孩子的在外打工几个月甚至一年不回家看儿女的人,可以抽空回家,尽管你很忙,尽管你可能抽不出身。但是记住,一定要去看他们。他们是孩子,还需要父母的爱。他们不是父母溺爱的,万千宠爱集齐一身的孩子。他们需要关爱。你或许会说他们有叔叔阿姨老师陪着,不会寂寞的,但是你想过么,这些亲人再亲,也亲不过你们,因为你们是生他养他的人。谢谢龙应台的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亲人的可贵。
父母,亲人无疑是你最亲的人,所以,抽空陪陪她吧。
目送读后感范文篇9
《目送》这本书,龙应台用平实的词汇描写出母亲同时也是女儿在面对亲情时的无奈,同时又敢于直面生活带来的无奈。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近乎诗句的意景写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有点像《论语》,用对话而且只用对话,只不过龙应台将对话换成了描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
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觉得这是因为龙应台是女的,这是必然的,我感觉散文是不是会分性别。
目送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龙送儿子的离别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与冷漠的儿子形成了对比,深情的“目送”没有换来不舍的“回头”,而作为女儿的她对待父母我个人认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误差,我认为这是男女之间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儿子可能更喜欢对外界的探索、冒险,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决绝,女人则多愁善感。
文章描写的龙应台就像现在被人诟病的“直升机妈妈”,整天徘徊在儿子的头顶,其中还涵盖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作为龙应台来说包容的不仅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别外,而且还中西文化的差别,这就让龙作为跨国母亲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读后感范文篇10
几年前女儿推荐我看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至今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过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记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学的时候,母亲不也是目送着我渐行渐远,就如我现在每次目送着女儿一次一次的别离……
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越来越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更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女儿离开我们,独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尝舍得,只愿女儿将来终能明白,现在的付出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因为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儿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儿女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她学会独自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学会与人分享努力过后的豁然开朗和欣然喜悦,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我知道女儿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迈出了第一步,留给父母一个“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