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计划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计划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篇一
下笔如有神
《中医学基础》教学计划
吕月敏 一、课程性质及目标:中医学基础是中药各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一门基础课。它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及方法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疾病的防治原则与康复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学习中医其他基础课和中药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二、基本培养要求:(一)、热爱中医事业、有为发展中医事业献身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
(二)掌握中医专业实际工作所必须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临床诊治技能,重点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中医药的起源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重点掌握内容)第三节 中医学发展简况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掌握内容)(一)阴阳对立(二)阴阳依存(三)阴阳消长(四)阴阳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内容)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重点掌握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二)五行相生相克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内容)第二章 脏腑 第一节 五脏、:心 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重点难点掌握内容)
第二节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掌握内容)第三节 奇恒之腑(了解内容)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了解内容)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重点掌握内容)一、气的生成 二、气的功能
(一)推动作用(二)固摄作用(三)温煦作用(四)防御作用(五)气化作用 三、气的运动
四、气的分类及各自的生成、分布与功能(四)、卫气
下笔如有神
第六节 血 一、血的生成二、血的功能
(一)濡养脏腑经络(二)血液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七节 津液
一、津液的生成 二、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和营养作用(二)化生血液 三、气与血的关系 四、气与津液的关系 第三章:
经络 :(本章为选学内容)
第四章:
病因病机(本章为重点内容)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重点难点掌握内容)
六淫:(一)风
(二)寒
(三)暑
(四)湿
(五)燥
(六)
热(火)第二节 内伤病因(重点难点内容)
一、七情:(一)喜(二)怒
(三)忧
(四)思
(五)悲
(六)恐
(七)惊 二、饮食失宜:(了解内容)(一)饥饱无度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三、劳逸失当(了解内容)(一)过劳
(二)过逸
第三节 其他病因(了解内容)
一、外伤因素:(一)损伤(二)烧烫伤(三)冻伤 二、病理性因素(重点掌握内容)(一)痰饮、(二)淤血 第十二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机理 第二节 病变机理
一、邪正盛衰二、阴阳失调三、精气血津液失常第四篇 诊法辨证 第五章 诊法:(本章选择模块进行学习)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熟悉内容)(一)得神(二)失神(三)少神(四)假神(五)神志错乱 二、望面色:五色诊(重点难点掌握内容):(一)常色(二)病色 三、望舌:(重点难点掌握内容)
(一)望舌质
(二)望舌苔
(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四、其他望诊为了解内容 第二节 闻诊:(了解内容)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掌握内容)一、脉诊
下笔如有神
(一)切脉的部位(二)切脉的方法(三)正常脉象(四)常见病脉 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重点内容)
一、表里辨证二、寒热辨证三、虚实辨证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 气血阴阳病辨证:(重点内容)
一、气病辨证:(一)气虚证(二)气陷证(三)气滞证(四)气逆证 二、血病辨证(一)血虚证(二)血淤证(三)血热证(四)血寒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辩证:(重点内容)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五、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 一、六经辨证:(了解内容)
二、卫气营血辨证:(了解内容)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掌握内容)
第一节 未病先防
第二节 既病防变
第三节 治则 四、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
(一)学时与学分
1、本专业所有课程总学分为80个。
2.专业课模块的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含必选课和任选课)两个部分,必修课100个学分,合80个学时,所有学生均应按量完成(二)教学形式 本专业的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1.课堂讲授: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授课。
2.学生自学:学生利用多媒体教材、网络辅导资源自主学习,或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文字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3.教师辅导: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个别辅导,辅导方式包括当面指导、通信、电话、电子邮件等。
五、考核方式:每讲完一章节,进行章节小测:期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百分制考试,平时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回答问题,课堂讨论,完成作业等进行综合考核制定等级。 六、课时分配:
绪论: 2课时 第一章:阴阳五行 10课时
第二章: 藏象 20课时 第三章:经络学说:(选修内容)
第四章:病因病机 14课时
第五章:诊法:望闻问切 14课时
第六章:辩证: 18课时
第七章:预防与治则 2课时 考试复习
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篇二
中医学专业教学实习计划
第三临床医学院
二oo九年五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专业(骨伤科学方向)教学实习计划
中医专业学生,学制五年,经过前三年的课堂教学,学习了中国医学史、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中医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等西医基础课,从第七学期的8月至11月进行为期12周的中医教学实习。
一、实习的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实习,学习中医诊疗技术,巩固提高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理法方药的运用技能,达到基本懂得辨证求因、审因施治的规律,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以后的毕业实习打好基础。
二、实习科目与时间分配
实习时间共12周:内科4周,外科4周,针灸科2周,骨科1周,药剂科1周。
三、
组织领导在学校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与二级学院办公室全面安排,并负责组织检查实习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
学生由学生工作办公室按实习单位编成若干实习组,设正、副组长,负责全组的日常工作,并每月向所在医院汇报同学的实习和思想情况,重要事情及时请示报告。
以实习医院为单位,由教务处聘任兼职带教老师,协同医院安排实习,并直接管理学生。
2 学生到医院以后的实习和思想政治工作,统一由医院领导,请实习医院有关科室各指派一位比较有经验的老师负责具体安排实习。党团员在医院党团组织领导下,参加组织生活。
四、鉴定与考核
各科实习结束时,每个学生都必须填写实习鉴定表,由带教老师在鉴定表“带教老师(医师)意见”栏,写上能反映真实情况的评语和实习成绩。评语内容包括该生的政治思想,组织纪律性,学习态度,医疗作风和服务精神等表现以及经过实习已经掌握的诊疗知识技能程度。实习成绩,要根据该生对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理法方药掌握运用的实际能力,病例讨论的思考方法、病历书写能力、学习心得质量等,按照四级评分标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给予评定。实习结束,由实习医院医教科写总的鉴定意见,并加盖医院公章。
五、对实习生的要求
(一)服从医院领导,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参加学习,在老师指导下,多看、多做、多想、多问、多记、理论联系实际。
(三)尊重医护人员,虚心学习他们的业务技术,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同医院的全体职工搞好团结。
(四)关心病人疾苦,认真细致做好诊疗和护理工作,保证不发生医疗事故。
(五)自觉遵守纪律,严格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
(六)实习期间的节日假期,听从医院安排。为保证实习质量,实习期间原则上不得离开岗位。
(七)各实习组每月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搞好团结互助。
(八)实习结束,实事求是地做好个人实习鉴定,并协助带教老师做好实习
总结
。六、对实习医院和指导医师的要求
(一)医院领导加强对实习工作的领导,定期检查督促。
(二)严格要求实习生,注意其思想政治表现和业务学习情况。
(三)带教老师积极负起带教的重担,在带实习过程,多作重点讲解,多提问,多启发,并逐步放手让实习生进行实际的诊疗操作;详细审阅批改病历,指出辨证治疗要点;定期组织病例讨论,介绍老师的经验体会,或作专题讲座或上辅导课。
(四)实习结束,对实习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及实习情况作出鉴定。
七、各科教学实习大纲
(一)内科(四周)
1、目的要求
通过内科教学实习,巩固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中医诊疗技术知识,对内科常见病证能运用四诊、八纲和脏腑辨证等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归纳,辨证分型,作出正确的诊断,并立法处方,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临床各科打下基础.2、实习内容
(1)教学实习全过程,见到的病证不少于30个,如感冒、咳嗽、胃脘痛、腹痛、呕吐、泄泻、痢疾、头痛、胸痛、胁痛、腰痛、眩晕、心悸、不寐、血证、虚劳、黄疸、中风、痹证、昏迷、哮喘等,能基本掌握这些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诊断、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规律。(以上所列病证,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不受限制)
(2)学习书写中医病案,病情记录。要求至少每两周书写完整的中医教学
4 实习病案一份。
(3)初步学习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常用实验室检查目的及临床意义,护理工作的基本操作技术(各种注射等)。
(4)结束实习时,每人写实习
心得体会
一份(从业务上进行重点总结,也可整理带教医师的经验)。3、实习方法及步骤
采取病房与门诊轮流交换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教学实习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见习阶段,由指导老师诊断、处方、重点讲解,实习生记录病历,抄写处方,初步掌握四诊、八纲及辨证施治规律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时间约一周。
第二阶段:试诊阶段。在继续掌握四诊、八纲和辨证规律的同时,由实习生对一些常见病先行试诊,初步写出病历和处方,再由指导老师复诊审正。
(2)每周组织病例讨论一次。由指导老师主持分析典型病例,重点弄清诊断、辨证分型、治则、方药及类似方药的取舍,培养实习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思考能力。
(3)根据需要,聘请当地老师讲一些辅导课或介绍临床经验。
4、实习成绩评定标准 优秀:
对内科常见病辨证论治正确;能根据中医特点,按望闻问切,辨证治疗,写出比较合乎要求的病历;理论能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原则性问题;圆满完成教学实习计划的要求。
良好:
对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基本正确;病历记录虽不全面,但简明扼要有重点;理论尚能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基本正确;能较好完成教学实习计划的要求。
5 及格:
对内科常见病辨证论治一般尚正确;病历记录虽不全面,但尚能说明问题;回答问题基本合乎要求;能完成教学实习计划的基本要求。
不及格:
对内科常见病的诊治错误多;病历记录不能说明问题;回答问题常有原则性错误;不能完成教学实习计划的基本要求。
(二)外科(四周)
一、目的要求
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加深对各专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掌握外科常见病的物理检查方法和合理选用各种辅助检查,基本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思路及分析问题能力,基本掌握手术指征和治疗,熟悉医疗工作程序和各种常规要求。
二、内容、法和步骤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每个见习医生接管4-7张病床,负责所管病人的医疗工作,参加所管病人的手术,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要求见习期间,写完整病历一份,需上级医师检查合格后签字,如不合格,需重写至合格为止。熟悉如何书写病程记录、手术记录、交班记录、接班记录、出院记录等。
2、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技术及外科检查法。
3、要求熟悉休克、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
4、要求基本掌握普外常见的诊断要点和处理原则,如阑尾炎、腹部疝、胆道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腹膜炎、甲状腺疾病、外科感染、肛门疾病等。
5、熟练掌握一般外科基本操作技术,如软组织切开止血、缝合、打结、剪线。
6、熟练掌握普外科常用诊疗操作技术如胃肠插管、减压、换药、拆线、导
6 尿、灌肠、肛门检查、备皮等。
7、临床讨论:
教学查房一次(2学时)。(在外科见习的4组学生均需参加)每周一次小讲课。(可参加本病区病房科内讲课)
(三)针灸(二周)
1、目的要求
巩固课堂学过的针灸理论知识,熟悉操作技能,并能初步掌握常风病的针灸疗法,为毕业实习和将来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通过实习,要求实习生做到:
(1)熟记十四经常用穴位的位置和主治,较熟练地掌握取穴方法与针灸的操作技术,包括常用针刺补泻手法。
(2)初步掌握常见病的针灸原则和辨证取穴。
(3)初步掌握艾灸、耳针、皮肤针、三棱针、电针、穴位注射、拔火罐等适应症及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习方法与步骤
主要在门诊,有条件的也可结合病房同时进行,具体作法可分三阶段:(1)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取穴施治,并逐步熟悉科室所采用的各种针灸操作技术。
(2)由指导老师开针灸处方,实习生独立进行操作,并复习针灸有关理论知识,理解方意,观察疗效。
(3)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对一些常见病进行针灸治疗。
(四)骨科(一周)
一、目的要求
7 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加深对骨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掌握骨科常见病的物理检查方法和合理选用各种辅助检查,基本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思路及分析问题能力,基本掌握手术指征和治疗,熟悉医疗工作程序和各种常规要求。
二、内容、方法和步骤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每个见习医生接管4-7张病床,负责所管病人的医疗工作,参加所管病人的手术,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要求见习期间,写完整病历一份,需上级医师检查合格后签字,如不合格,需重写至合格为止。熟悉如何书写病程记录、手术记录、交班记录、接班记录、出院记录等。
2、参加骨科交班、查房,基本掌握骨科检查法,学习常见骨折和脱位的x线诊断及处理原则。
3、了解各种牵引的适应症和石膏、小夹板固定的基本操作方法,有条件参加骨科手术。
4、有机会参加骨科门诊一次。
5、临床讨论:
教学查房一次。每周一次小讲课。参加科内各种病案讨论及业务学习。
(五)药剂科(一周)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将中药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及监督管理等实际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内容、方法和步骤
重点参观中药房及院内制剂室,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配药的基本知识。
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篇三
新加坡中医学院教务处文件 统一编号:jwc-jxgl-05052010-01
新加坡中医学院中医学士学位课程纲要
1.《中医基础理论》(120学时)《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2.《中医诊断学》(120学时)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3.《中药学》(140学时)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4.《方剂学》(140学时)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学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5.《内经学》(120学时)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原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6.《伤寒论》(120学时)
《伤寒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page 1 of 12 新加坡中医学院教务处文件 统一编号:jwc-jxgl-05052010-01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在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并紧密结合临床,通过课堂讲授、见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辨证论治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好基础。
7.《金匮要略》(100学时)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的专著。它既有中医的基础理论,又兼具中医临床学科性质,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主要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掌握《金匮要略》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掌握杂病辨证论治的规律,拓宽临床思路,提高对疑难病症的综合分析与处理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提高临床各科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打好基础。
8.《温病学》(100学时)
《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它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也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学生治疗温病注重病症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辨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术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9.《中医内科学》(240学时)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法则。
10.《中医外科学》(120学时)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要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五年制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的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悉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达到应用型人才标准。
11.《中医儿科学》(80学时)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认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
12.《中医妇科学》(80学时)
page 2 of 12 新加坡中医学院教务处文件 统一编号:jwc-jxgl-05052010-01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之一。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妇科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辨证论治。并能了解、熟悉西医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新技术。重点掌握中医妇科学在调经、治带、种子、安胎、产后调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保证中医妇科为主体的教学质量。
13.《中医骨伤科学》(60学时)
《中医伤科学》是一门研究骨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课程。讲授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学过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伤科的基本理论与伤科疾患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
14.《中医眼科学》(40学时)
《中医眼科学》属中医学外科系统的临床学科。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中医眼科学》教材竭力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力求概念准确,内容精炼和实用。
通过该门课的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临床工作必需的知识,达到正确地诊治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目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眼科知识的能力。
15.《中医耳鼻咽喉科学》(60学时)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耳、鼻、咽、喉生理、病理和疾病现象及其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着重阐述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要求了解耳鼻咽喉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掌握耳鼻咽喉病辨证原则、常用的诊查方法和疾病的防治原则。
16.《中医老年病学》(40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医老年病学的基本理论、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老年疾病的诊治概要,以及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系统常见老年病的辨证治疗及其它综合疗法,使学生能运用中医药知识诊治常见老年病。
17.《针灸学》(240学时)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
18.《推拿学》(推拿手法学)(120学时)《推拿学》主要包括推拿学理论渊源、推拿学的特点、推拿的作用机理和治疗原则、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手法、有代表性的临床各种推拿适应症的治疗等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推拿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推拿的适应范围、副反应和禁忌症;了解推拿手法的操作特点,并能掌握其中基础性手法的操作技能,对部分的常见病症进行适当治疗;为进一步掌握推拿学的理论和实践打下基础。
《推拿手法学》是研究推拿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推拿功法与手法的术式结构、技能训练方法、动作原理、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page 3 of 12 新加坡中医学院教务处文件 统一编号:jwc-jxgl-05052010-01 通过《推拿手法学》的学习及功法、手法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掌握、熟悉和了解推拿功法、手法技术的发展简史及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推拿功法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验研究方法和临床辨证应用规律,为学习《推拿治疗学》与日后从事推拿临床工作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19.《医古文》(80学时)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高等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课程。
通过古代医药文选与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中学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1200个以上及其主要义项、古汉语基础知识以及句读、今译与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学习后续的古典医著课程,毕业后钻研古代医籍,掌握文章主旨,清除文理上的障碍。
20.《中国医学史》(40学时)
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辨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21.《中医各家学说》(60学时)
是一门研究性、提高性的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已经学过中医学各科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与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理论、治疗经验,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2.《中医病案学》(60学时)
《病案学》是让学员学习现代中医病案的写作基础,书写规划,管理和运用的基本知识以及了解传统中医医案的源流和分类、传统中医医案的学习和整理研究等病案学知识。
23.《中医文献学》(20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图书、期刊等常用中医文献的检索途径和方法,常用的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主要的中医药数据库等,以提高学生运用中医文献的能力。
24.《中医养生/康复学》(选修)(40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常用的养生方法,常见疾病的中医康复方法,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养生康复的理论和方法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25.《中医营养/食疗学》(选修)(40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医营养食疗学的基本理论、常用食物的功效、常见疾病的食疗与药膳,使学生能运用中医营养食疗学的理论与方法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26.《中药鉴定学》(选修)(40学时)
介绍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药用矿物学的基本知识,讲解常用中药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以传统经验为主结合现代分析仪器等检测手段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使学生能对常用中药的真伪、优劣作出初步鉴别。
27.《中药药剂与炮制学》(选修)(80学时)
page 4 of 12 新加坡中医学院教务处文件 统一编号:jwc-jxgl-05052010-01 介绍中药药剂学和中医炮制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解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工艺,讲解中药丸剂、散剂、膏剂、片剂、合剂等常用剂型的制作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常用的炮制方法和常用中药剂型的制作方法。
28.《正常人体解剖学》(100学时)
《正常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除阐明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论述之外,在运动系统中另立人的“体表标志”一节,一一介绍这些骨性、肌性、皮纹等标志的位置,为以后针灸、推拿等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内脏各系统中,重点突出各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为中医内科等打下基础;在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强调血管和神经的体表投影,对循环系统的主要动脉,注重于动脉干的摸脉和止血点,这些均将对临床各科有很大帮助。此外,增加了“几个‘危险穴位’的断面解剖”,这部分内容是解剖学与针灸腧穴相结合的新边缘学科,使学生掌握解剖结构的同时,了解到易引起针刺意外的原因。
29.《生理学》(100学时)
人体生理学,简称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学习生理学的目的是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奠定必备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提供健康人体功能的检测标准及诊治依据。
30.《免疫学》(20学时)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前沿学科,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科学,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发展快,知识更新迅速,初学者有一定难度,其中免疫学基础是每位医学院校本科生所必须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免疫应答反应,并运用免疫学理论和方法对有关疾病作特异性预防、诊断和治疗。
31.《微生物学》(20学时)
《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寻找掌握消灭、控制传染病及相关疾病的措施和方法。
32.《病理学》(60学时)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学),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发病学),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改变(病理变化),及其引起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33.《药理学》(60学时)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根据,为中医药学发展、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揭示疾病的原理、促进生物科学发展提供研究方法和中药新药研究开发。
34.《西医内科学及诊断学基础》(100学时)
本课程包括《西医诊断学基础》和《西医内科学》两部分内容。
《西医诊断学基础》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西医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课程。诊断疾病是临床医学的最基本任务之一,是预防和治疗疾
page 5 of 12 新加坡中医学院教务处文件 统一编号:jwc-jxgl-05052010-01 病的基础。《西医诊断学基础》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发展规律、机制及建立诊断的临床思维程序,从而以科学态度在各种情况下去认识疾病。《西医诊断学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内容包括搜集临床资料的步骤和方法,对症状、体征和各种检查结果的评价、分析和推理等,这些是任何临床工作者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因而也必然成为各临床学科的基础。
《西医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全面掌握中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现代医学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熟悉内科急症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中医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促进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35.《急救医学》(40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人工呼吸、胸外按摩等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介绍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等危重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处理原则,使学生能掌握心肺复苏技术,了解危重疾病急救处理的基本原则。
36.《预防医学》(20学时)
《预防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的基本训练,具有卫生防疫、控制传染病与职业病、改进人群环境卫生条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7.《遗传学》(20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近代遗传学的发展。使学生了解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分离定律、独立分配定律、连锁遗传、数量性状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和雄性不育、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及数目的变异、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遗传工程等内容。
38.《医学心理学》(选修)(20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常见心身疾病的诊治,常用的心理疗法等,使学生能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指导疾病的诊治。
39.《营养学》(选修)(40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常用食物的功效、常见疾病的食疗,使学生能运用营养学的理论与方法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40.《综合训练课程》(选修)(100学时)-根据学员学习情况,毕业前给予一定时间的中医实习医师综合能力训练,作为针对性教学,重点传授中医师门诊工作常规、临床技能及诊所营运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课程。
page 6 of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