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中国山水画空间形式的演变

论中国山水画空间形式的演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8:41:10
论中国山水画空间形式的演变
时间:2023-08-05 08:41:10     小编:初剑峰

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雏形

现已知中国美术史上存世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隋朝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游春图》。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可以看见山水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早已出现。例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这个时期的山水绘画非常稚拙,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讲的就是这种绘画现象。水面没有画出波澜壮阔的感觉,人物画的比山水还大。这被常常用来指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稚拙或当时山水画家还不能很好的把握描绘对象之间的比例关系。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这非但不是稚拙,反而是成熟,因为正是由于画家丰富的经验,了解和观察到在日常生活中远处的景物理应比近处的人物小,且这样做正是为了突出画中人物的主体性。正如达芬奇《蒙娜丽莎》中的人物和背景一样。画家为了突出人物的刻画与表现,就不需要把背景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确显现。背景在画幅中只是符号,是一种主观的意象处理方法。例如很多佛教壁画中,为了突出重点人物的风景背景一样。这样的观点或许有其道理。但笔者更愿意相信山水画形式的最初更应当是充满稚气的,因为逻辑上这更符合美术史发展的历程。

二、提神太虚的散点透视

中国画中的布局与空间关系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画的空间布局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关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意。这也就是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如何描绘山川提出了三远的视觉规律: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此三远也。这和西方的焦点透视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五代画家荆浩的《匡庐图》中由山前到山后,由近山到远山。科学的焦点透视是不会有这样的构图的,因为从空间上来说,山前挡着山后,近山挡着远山。现实中是不可能有如此开阔视野的视觉体验的。然而艺术虽然会受科学的影响,却毕竟不是科学。而这也正是中国山水美学的独特之处。中国山水画不是为了科学的再现,而更多的是为文人墨客把玩的目的。

散点透视也称动点透视。有移步换景的审美特点。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鸟瞰的视觉感受使人有咫尺天涯画中游的感受。南北朝时宋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曾经感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后来卧游被当成了山水画的代名词。在山水画中,由于散点透视,画中更多了虚静与空灵的审美感受。画面中更多了一份气象万千气韵生动的意境,而这正是不同于西方审美的中国天人合一的终极美学价值。

三、西方透视学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西学东渐,西方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不仅摧毁了封建的清王朝的大门,更是摧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自信心。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等人逃到海外,至此他们又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国美术革命和中国画的改良运动也正是受这一思潮影响。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又正是受了中国画改良运动的影响。西方的写实技巧和现实主义传入中国。素描的绘画方法被移入进中国画的绘画方法中。1918年,徐悲鸿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后改名为《中国画改良论》)他认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这里的不佳者指的就是文人山水画中的写意画法。西画之可采入者指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绘画。我们可以从徐悲鸿先生的山水画绘画作品中明显看到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感受到画面的平面纵深。徐悲鸿先生深受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影响。然而他却忽视了20世纪的西方正是抽象绘画思潮兴起的时代。在以徐悲鸿先生为代表的反对文人画的浪潮声中,陈师曾发表了一篇《文人画的价值》为其辩护,旷观古今文人之画,其格局何等谨严,意匠何等精密,下笔何等矜慎,立论何等幽微,学养何等深醇,岂担心浮气轻志之辈所谓望其肩背哉?他认为文人画的价值在于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并且看到了西方绘画正在走向移情和表现,而不是写实主义。

在这场辩论的浪潮中,这个时期的山水画绘画形式大致分为两类。第一是以齐白石为代表的传统型画家。他们由于没有出国留学的经验,很少受到西画的影响。在这些画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仍然是中国绘画传统的笔墨韵味,作品中体现的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景物的观察方法的画面的空间及虚实等的处理方法,都是依照传统中国画为基础的。第二是以徐悲鸿、李可染为代表的中西融合型的画家。徐悲鸿主张以写生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他的一切造型艺术自然也包括中国画的山水画。例如,在他的大写意画《漓江山水》中,虽然是中国绘画的笔墨,但是画面的空间纵深感明显是受了西方焦点透视素描的影响。李可染的绘画不像徐悲鸿那样讲究借鉴西方的写实技巧。李可染先生的画更像是用中国绘画的笔墨表现西方的抽象绘画,真可谓有意味的形式。岭南画派则更是打出新国画折衷派的旗号进行现代新国画的创作。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绘画形式已经开始走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了。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博弈,也正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下,想要再形成一种过去封闭式的流派或许的确是一件很难得事情。然而却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形式中有内容,感受中有观念⋯⋯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这不正是悠久人类文化经历史积淀的审美感受吗?正如西方图像学方法中,图像学阐释,即发现艺术作品的深层意义和人类心灵的基本倾向,揭示一个国家、时期的宗教信念和哲学主张的基本立场。所以尽管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任何艺术包括中国山水画都将因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而经历它独有的美的历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山水画表现形式仍然是今后的主要旋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