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中国画中的“阴阳观”

浅谈中国画中的“阴阳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1:31:20
浅谈中国画中的“阴阳观”
时间:2023-08-07 21:31:20     小编:安沙舟

阴阳之说,源于易经太极图。我们看到易经中太极图由一黑一白两条鱼首尾相连,白色鱼中有个黑色圆点,黑色鱼中有个白色圆点。而黑色是阴的表现,白色代表阳。白色中出现的黑色与黑色中包含的白色,都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和谐的表现。太极图的阴阳是和谐的,黑鱼与白鱼组成了一个圆,天与地组成了自然,男人与女人组成了人类。因此阴阳和谐,相互依存。同时,阴阳和谐的理念包括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扶阳抑阴,正是这样才达成了阴阳的和谐。也符合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

一、太极图体现了阴阳对立观

也就是矛盾观里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体现了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从阴阳鱼来看,一个圆象征着整个自然界,而圆又由两个一阴一阳的鱼组成,象征着天与地,因此事物皆有相反的两个属性,由两个属性组成,就像阴与阳。事物相对立的观念运用于中国画,就像一副画中既有大型物体也有小型物体,既有山也有云,既有动也有静。如夏圭的《溪山清远图》中,有如斧劈刀砍的群山,矗立茂密的大树,整个充满了刚毅的阳 如果仅是这样,《溪山清远图》还不至于成为名画,中国画中讲究的是有阳有阴,《溪山清旅图》中还有氤氲环绕的云,有平静如镜的湖,给阳刚增添了些许柔情。

二、太极图体现了阴阳互根观

阴阳相互依存,互为其根本; 也就是说事物中相互对立的二个方面,既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存在。这就是阴阳和谐的理念。正如没有阴,就没有阳; 没有黑,就没有白; 没有弱,就没有强; 没有热,就没有冷一样。

阴阳相互依存,阴阳和谐的理念正是中国画中美的基本理念和依据。国画构图中讲究布局的节奏,要有变化又要和谐。这正是易学中阴阳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构图中讲究大小,虚实,聚散的对比,就如阴与阳的对立,有对比才有美,通过一方来衬托另一方。山水画中,通过水的柔来衬托山的刚毅; 花鸟画中,通过花的静来衬托鸟的动; 人物画中,通过自然之物来衬托人等等如此。比如,画中有大的花瓶,就会附带小的花钵、花盆; 有大个的石榴再加上几个小的荔枝,有大有小,大大小小,小小大大,便有了节奏感。如现代王雪涛其中的一幅《岁朝图》中,先是以一串设紫红色葡萄开头,后一组大蒜与水壶,分别以双钩法勾勒成蒜和水墨写成水壶,两者用线与面表现虚实关系。接着一组水仙和牡丹,同样也是一线一面,前后分开,整个画面虚实穿插得当,使画面有了空间感。画面中这样的聚聚散散,既有了节奏,又紧凑,倒也显得热闹不至于乱而花眼。很多的例子都能证明阴阳互根观。

三、太极图体现了阴阳消长观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一方在增长,另一方就会减少,就如阴消阳长,阳长阴消。两者在竞争也在相互适应退让,这就是真正目的,从而达到阴阳和谐。正如《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国画构图中的主次关系,就是运用了这一理念。绿叶衬红花也就是这个道理。清沈宗骞云:凡作一图若不先立主见,漫为填补,东填西凑,使一局物色各多不相顾,最是大病。讲的是画要有主次之分,也就是阳长阴消,以一物为重,而另一物轻。也就是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画中把握好平衡,有抓有放,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和谐,画面和谐。这一观念也体现在构图中,大小、虚实、聚散的对比。画中有大有小、有虚有实、有聚有散,有对比,有偏重,整个画面才和谐。就如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规律,鸟吃老鼠,蛇吃鸟,老鹰吃蛇,这样的此消彼长,自然界就能平衡的存在。

四、太极图体现了阴阳转化观

意思是两个原本意思不同的事物,可通过相互转化,阳变阴,阴变阳,达到和谐统一。如国画中计白当黑的理念。说的就是白可当黑,黑能作为白出现。在留白与空间处理上,古人多采用三面留白,背景的留白是对画面虚实的处理,既能衬托出主体,拉开画面空间层次,又能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画家通常将白当成是无,而黑作为有。画者匠心独运,将画面的留白表现成一个物象,引观者无限遐思。从马远、夏圭开始的,用白代替黑色,来表现氤氲的云和浩瀚的湖水。

五、太极图体现了扶阳抑阴观

在周易里,通常把阳当做是正义的、崇高的,值得人人膜拜的象征。在古代,就是至尊无上的皇帝象征。而阴就是邪恶的、柔弱的,无力的象征。在古代,这就是陪衬皇帝的皇后,是不能上正殿论政的弱者。这就是教人要站在正义的一方。在哲学上说,就是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国画中构图中,要重视主次观念。首先要知道,画面中哪一个是应该是主体,哪一个是次要的。就是要懂得哪个是阳,哪个是阴。构图中,作为阳的主体,应该放在视觉中心,应该占据大的面积,而且要重点描绘; 另外的物体,就应该作为陪衬,画的稍小、稍弱一些,懂得取舍,才能达到平衡。就像一个画面不能有两个主体,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能二主。同样也不能阳盛,阴也盛。因此扶阳抑阴也是国画构图中的准则。比如: 南宋《出水芙蓉图》中,荷花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而荷叶只是露了一点点。《芙蓉锦鸡图》中,明显的作为主体的锦鸡是最大的,这是扶阳 旁边的花儿再好看,它的位置却不重要,花也小,明显是次要的,这是抑阴。

不管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还是扶阳抑阴,这些目的都是达到阴阳和谐,在国画中的运用,也是为了达到画面和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