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嘉荫县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可行性研究

嘉荫县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可行性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7 00:41:06
嘉荫县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3-05-27 00:41:06     小编:高敬伯

摘要 按照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栽培规程进行试验,探讨其在嘉荫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嘉荫县气候条件适合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的生长,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黑木耳;塑料袋地栽;可行性;黑龙江嘉荫

国家科委将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为了加快经济增长,尽快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在嘉荫县进行试验,研究当地气候条件(光照、温度、水分、通气状况等)对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在嘉荫县发展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的必要性及可推广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黑木耳子实体在生长温度为10~25 ℃,温度低于10 ℃子实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超过30 ℃子实体自溶溃烂。根据嘉荫县夏季高温多雨、日照充足,秋季雨水较少、气温偏低的特点,选择在农田上进行摆放,采用南北方向排列,南北所成的水平角为22°,且排水沟是南北方向的,这样便于防涝害通风,使自然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效果。

1.2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选取质量较好的黑29小袋装的黑木耳菌袋3 000袋,每袋重260 g左右。

1.3 栽培管理

1.3.1 摆袋前的准备。一是编制草帘。用稻草和麦草编制长2 m、宽1.25 m、厚3 cm的草帘,用麻绳或鱼网线打6~8道径,要求编制紧密[1]。二是耳床准备。采用浅地沟出耳床,要求床面平整,土壤密实,深浅一致,地沟宽1.10 m、深25~30 cm。耳床做好后,浇重水1次。为了防治地下害虫,用40%辛硫磷滴施,待到床面不陷脚时,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洒床面消毒。

1.3.2 划口摆袋,集中催耳。划口在耳床附近进行,刀片保持清洁,倒立划“V”形口,口的角度为45~60°,角的斜线长2.0~2.5 cm,划口深度0.5 cm左右,每袋分2~3层,每层4个口,共划8个口,呈“品”字形排列。划口应做到“六不划”,即袋料分离严重处不划口,无木耳菌丝处不划口,杂菌污染处不划口,原基形成过多处不划口,菌丝细弱处不划口,雨天不划口。边划口、边摆袋、边盖草帘。集中催耳期保证床内湿度80%以上,床内温度在15~25 ℃之间,早晚揭开草帘适当采光。当原基上分化出锯齿状曲线耳芽时,疏散菌袋,袋与袋之间间隔8~10 cm,摆放25袋/m2左右,呈“品”字形排列,在地沟上每隔50 cm搭一木杆或纵向拉2道铁丝,将草帘盖在上面,进行分床管理[2-3]。

1.3.3 科学管理。在管理期间派专人负责相应事物,并定期进行割除木耳地的草,给黑木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基本满足黑木耳生长所需的湿度80%~90%、温度10~25 ℃的范围。在耳片没有达到1 cm时禁止向袋直接浇水,而是向摆放的草地浇水,当耳片达到1 cm以上时,加大喷水量和通风量,促进耳片迅速生长。在浇水3~4 d后停止浇水3 d左右,使木耳“干长菌丝,湿长木耳”的生长规律得到利用[4]。

1.3.4 适时采摘。根据实际情况,在耳片生长到10 cm左右时进行采摘 [5-6],此时耳片肥厚、黑亮。

2 结果与分析

此次试验共有菌袋3 000袋,共采集优质木耳44 kg,其中第1次采摘9.505 kg,第2次采摘14.15 kg,第3次采摘12.55 kg,最后一次采摘6.295 kg。按照理论产量0.017 5 kg/袋计算,此次试验3 000袋菌袋理论产量为52.5 kg,实际产量为44 kg,实际产量为理论产量的83.8%,对于当年的气候条件来说,产量相对较高,但与理想产量仍有一定的差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产量是计算出来的理想化的产量,是在各种生产条件完全满足某种作物生长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产出,是对某一个体而言的。由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某些个体不可能达到理论产值,这是减产的主要原因。二是由于试验当年气候条件恶劣,7―9月气温相对较低而多雨,日照较少,因此使木耳的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三是在采摘时为了保证木耳的品质优良,对劣质木耳进行了剔除,此部分未记入产量,这也是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差别大的原因。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3 000袋菌袋共采收优质木耳44 kg,为理论产量52.5 kg的83.8%。此次试验,木耳产量较高,由此表明嘉荫县气候条件适合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的生长。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嘉荫县应大力推广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产业对于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 陈影,姚方杰,刘桂娟,等.黑木耳代用料栽培的注意事项和建议[J].中国食用菌,2010(2):55-58.

[2] 苏启苞.木薯秆(渣)栽培黑木耳关键技术[J].食用菌,2008(3):36-38.

[3] 李楠,李玉.黑木耳代用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菌物研究,2008(3):183-186.

[4] 王延锋,戴元平,徐连堂,等.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J].中国食用菌,2014(1):30-33.

[5] 李永镇,李春花.延边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发展史[J].食用菌,2011(2):1-2.

[6] 李英华,魏芳,韩继荣,等.黑木耳市场发展前景及段木栽培技术要点[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增刊1):74-7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