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林郑月娥:爱穿旗袍的第一位香港女特首

林郑月娥:爱穿旗袍的第一位香港女特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21:15:50
林郑月娥:爱穿旗袍的第一位香港女特首
时间:2023-08-04 21:15:50     小编:

谁将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带领香港再现“东方之珠”的荣光?答案是林郑月娥。她的形象,用香港社会的评价,只需两个粤语词汇便足以概括:“硬净”和“好打得”。一个指的是她够坚强、有原则,一个指的是她敢担当、能任事。

“二号候选人林郑月娥女士,在这次选举当中取得超过六百张有效票……我现在宣布,林郑月娥女士当选。”

这是2017年3月26日,香港会展中心的中央点票站。透过扩音器和环绕音响,选举主任朱芬龄字句铿锵地宣布。

表情严肃的林郑月娥,礼节性地鞠了个躬。抬头的一刻,她脸上又再次绽放出了经典的“林氏微笑”――提起笑肌,双眼眯成一条线。

“超过六百张有效票就可以当选下一届香港特首”,这是《行政长官选举条例》里的明文规定。在特首选举委员会的1194票中,候选人林郑月娥最终获票777张,获票率66.8%。

这个得票数,比她的“老领导”、现任特首梁振英2012年竞选时,还要高出88张。

电视里,香港新闻媒体不断强调,这是自九七回归之后,香港的第一位女特首――在香港回归中国20周年之际,这一刻写入了历史。

现年59岁的林郑月娥自1980年由香港大学毕业后便一直担任政府公职,在36年的时间里出任过20个不同的政府职位,负责过除教育外几乎所有主要政策领域,如卫生、财务、福利、规划等。参选特首之前,林郑月娥是香港政务司司长,为港府的“二把手”。

当选后的记者会上,林郑月娥和丈夫林兆波、长子林节思一同出席。在发言中她说:“香港,我们共同的家。今日存在颇严重的撕裂和积累了很多郁结。我的首要工作就是去修补撕裂和解开郁结,团结大家向前看。对我来说,团结是要实实在在、一步一步建立起来。”

唐楼走出个“手袋党”

1973年,香港电视台悄悄推出了一部电视剧,没有大牌明星,没有狗血剧情,也没有感官刺激,讲述的都是香港街头巷尾最普通小市民的寻常故事与悲欢离合。但却在此后超过20年的时间里,长盛不衰。

这部电视剧,叫做《狮子山下》。现实中的狮子山,见证了香港由一个小渔村到国际最知名大都会之一的艰辛历程;而精神化的“狮子山”,则代表着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香港经济腾飞时,草根阶层的努力、挣扎与顽强不息。

林郑月娥,也是这种“香港精神”的代表。

1957年,祖籍为浙江宁波的林郑月娥,出生在香港湾仔一个普通家庭里。

父亲是由上海而来的移民,早年是“行船”的,后来做点小生意,母亲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家里一共五个孩子,林郑月娥排行第四。

林郑月娥一家当时的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要和其他五六户一共二十多人一起租住在一套公寓里,而且是在条件相当破旧的湾仔告士打道的一间最普通的唐楼。

所谓唐楼,是19世纪末开始在港岛兴起的商住混合的楼房。没有电梯、没有抽水马桶、缺乏采光、极度拥挤、毫无隐私……唐楼里的生存状态,几乎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底层社会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湾仔唐楼那间残破的、十几平米的小屋里,林郑月娥兄弟姐妹五人共度了青少年时光。林郑月娥记得,当时家里很穷,她甚至都没有一张用于学习的书桌,只能把双层床的上铺用作书桌,站着写完功课。

母亲是家人中对林郑月娥影响最大的。一家七口和老人住在一起,全靠母亲操持一大家子的起居饮食,后来林郑月娥的祖母、外祖母、父亲又相继中风,也是母亲负责照料、勉力维持。林郑月娥后来回忆起母亲时,说她“任劳任怨”,认为自己的性格受到了母H的影响。

母亲对教育的重视也改变了林郑月娥的命运。虽然母亲本身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她觉得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聪明的女儿找一所最好的学校,这毫无疑问是相当有远见的。林郑月娥也因母亲的努力在7岁时得以进入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读书,这是一所湾仔地区条件较好且乐于招收中下阶层子女的教会学校,同时也是香港历史最悠久、全港最好的女校。多年来,这间自1869年就创设的天主教学校为香港社会培养出了很多人才。这些如今仍然叱咤在各界的知名人士除了林郑月娥以外,最著名的校友当属香港回归时期,就担任了大律师公会主席的余若薇。

林郑月娥在这所学校里度过了小学、中学、预科的十多年时光,在大小考试中屡屡夺得第一,在其中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领袖,考入香港大学,由此跻身香港社会的精英阶层。在林郑月娥的很多同学看来,“文静、分析能力强、有自信、低调、随和”是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林郑月娥比大家印象中更加好强:一次考试中没能如往常拿下年级第一的名次,这让她垂头丧气,嚎啕大哭。

18岁,林郑月娥考入香港大学社工系。在她的竞选宣传手册里,林郑月娥说这是因为自己中学七年级时候,看了一部电视剧《北斗星》,深受演员刘松仁饰演的社工感召,希望将来也做一名社工,帮助有需要的人――大二时,林郑月娥从社工系转到社会系。

但她真正的复杂人生,从1980年才开始。那一年,林郑月娥加入当时的香港政府,担任政务主任一职。在香港,这一职位被视为“高级公务员的踏脚石”。政府会重点培养他们,会定期将他们派往各决策局和部门担任职位,制定政府政策,以熟悉政府不同部门的运作。

在香港政界,女高官并不少见。香港主权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后一段时期,媒体将当时香港政府里以当时的布政司、主权移交后的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为首的一众女高官,戏称为“手袋党”,“手袋虽小,但勇气大、官位高。” 由于林郑月娥的工作性质,丈夫也做出了相当的牺牲。本来林兆波有机会在国外大学任教,不过为了妻子而回到了香港,于香港中文大学任数学副教授。二人也直到婚后六、七年,林郑月娥任职于卫生部门上班时间较稳定时,才考虑生育问题。两个儿子林节思、林约希相继出生。

谈及两个儿子,林郑月娥笑言自己不是怪兽家长,没有强迫孩子要做医生、律师或学才艺,但两个儿子都是剑桥生。

她对教育的理念是一定要宽松,从不要求孩子要学什么,两个儿子“从来没有补习,没有学小提琴,也没有学奥数什么的”,结果两个儿子都考上了知名学府剑桥大学。

她以过来人身份分享:“小孩自己会学,你只要给他一个启发、富有满足感的环境。尤其今天网络发达,不用你灌输知识,反而要培养追求知识的热诚跟动力。”

据大儿子林节思自述,母亲很重视和他还有弟弟的感情,出任公职期间会尽量推掉不必要的应酬以回家多陪他们。林节思上中学时,林月娥已经是政府高级官员,是半个公众人物,同学经常会以此揶揄和攻击林节思,导致林节思在学校与同学交恶,也无心学习。林郑月娥由此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将儿子送去英国读书,并且主动申请降职,出任职位较低的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在英国陪伴儿子成长。

目前大儿子林节思已任职于科技公司,小儿子林约希仍在剑桥读书。

谈及家庭,林郑月娥说自己凡事也会征求丈夫意见,“事实上,我每一次的决定都会问他,其实我也只是个小女人”。2012年她一度计划卸任发展局局长后不再出任公职,在英国小镇过清净的生活,不过丈夫林兆波说服了她继续为香港服务。本次特首选举之前,林郑月娥亦曾数次表示不会参选,不过在梁振英宣布不谋求连任后,因“局势有变”而决定参选,这背后也得到了丈夫和儿子的理解与支持。

林郑月娥曾动情地感谢家庭:“我能够在政府做到今日的位置,能够投入那么多时间,一定是因为有家人、特别是丈夫的支持。”

林郑月娥穿起旗袍的韵味是人见人赞,她说,自己特别钟爱本地设计师品牌。尽管身担重任的她身形消瘦,仍不改“旗袍狂热”,许多公开场合都爱以旗袍示人。“我确实是喜欢穿旗袍,因为穿了之后特别有信心。”言语间透露出一股“小女人”的心态。

在林郑月娥密友眼中,她“为人高尚、有同理心、友善、体恤别人、而且风趣”。这些特质,也许可以从她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内在的逻辑。

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往往为未来的人生埋下伏笔。贫寒的出身让林郑月娥十分懂得珍惜,林郑月娥亦有在访问中回忆自己童年往事,虽然自己基层家庭出身,但没有羡慕他人,亦不计较生活物质,她曾笑言,现在只要晚上回家洗澡时打开花洒能有热水出来,就会觉得好幸福。

正是由于深知底层民众的疾苦,在林郑月娥担任香港扶贫委员会主席的这几年,香港“破天荒”地划定贫穷线,将收入在中位数50%以下的家庭住户悉数纳入扶贫范围,将香港贫穷率拉至7年来的最低位。

她一位前同事曾写道:“事实上,从她的很多看法来看,不仅头脑清晰还乐于助人,尤其是对弱势社群。无论人们出身如何卑微,林郑月娥都会用心、尽力帮助他们”。

相信有丰富政府工作经验且心怀民众的林郑月娥定会不遗余力地造福于港人,同时也为国家做出贡献。

(综合摘编自《看天下》《三联生活周刊》《南方都市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