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简述地方高校MBA人才培养的反思与优化——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简述地方高校MBA人才培养的反思与优化——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02:01:05
简述地方高校MBA人才培养的反思与优化——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时间:2023-01-06 02:01:05     小编:

我国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自1991年设立以来,发展迅速,学位授权点由最初的9个增加到目前的231个,每年的学位授予数量由1996年的244个,增加到2014年的3万余个,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MBA培养规模扩张过快,社会对各高校MBA的培养质量褒贬不一。

一、地方高校MBA人才培养情况及调查问卷设计

在我国现有的231家M B A学位授权点中,有121家为地方高校。这些地方高校一方面为各地输送了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在M B A人才培养定位、教育模式和办学条件上也存在明显不足。地方高校的M B A培养定位大多效仿985和211高校,教育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如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和知识构建方式等;师资队伍、实践场地和实践内容均难以满足M B A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些问题导致地方院校M B A人才的供给出现了结构性过剩,M B A人才的培养质量备受诟病。2016年4月,教育部宣布撤销3所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这给地方高校的M B A教育敲响了警钟。因此,如何提炼出能够满足社会所需要的M B A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并改进M B A的教育和管理,成为地方高校MBA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学员自身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学员对M B A学习的期望;第三部分是了解学员对M B A课程体系及设计的意见;第四部分是了解学员对教学环节的意见及学员喜欢的上课方式;第五部分是了解学员对自身专业胜任能力的判断等。

共发放调查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占78.26%,调查对象为地方高校在读和已经毕业的MBA学员。其中,已毕业学员24人,在校学员66人;男性学员53人,女性学员37人;在企业单位工作学员67人,高校等事业单位工作学员18人,其他学员5人。

二、地方性院校MBA人才培养的调查分析

(一)学员学习期望有落差

调查表明,大家选择M B A学习的期望分布如下:通过M B A学习升级知识体系(21.74%);通过M B A学习提升管理(如沟通)技能(20.0%);通过M B A学习实现职位上的突破(27.78%);通过M B A学习实现职业转型(13.3%);通过M B A学习结识更多朋友,获得社会资源(11.62%);通过M B A学校发展兴趣爱好(5.56%)。从结果分布来看,学员选择M B A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提升个人学历以应对职业发展需求,即提升个人的职业胜任能力。因此,调查中学员对专业理论的学习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提升决策质量尤为重视。调查中,26.67%学员认为地方高校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上还做得不够,理论和实践仍然停留在两张皮的层面,学员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从而降低了对培养单位的认同感。还有8.89%的学员明确指出,地方高校的M B A教育定位模糊,培养效果没有达到学习的初衷。

(二)课程设置和内容构成不合理

调查表明,有27.78%的学员认为学校M B A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合理。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偏理论,课程内容重基础。学员指出地方高校注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课程滞后于M B A实务发展,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工商管理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没有及时的融入课堂的情况。二是授课教师学术水平与实践水平不均衡。学员反映尽管地方高校的M B A教师以教授和博士为主,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对工商管理的实践领域并不熟悉,讲课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对于M B A教学中重要的案例教学环节,主要通过从网络和课程培训中获得的案例来依葫芦画瓢,缺乏教师个人对案例精髓的理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学校M B A课程的改进,学员最希望加强M B A实践演练课程的学习(61.11%),其次希望加强市场、管理等综合能力培养类课程的学习(20%)。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不适应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案例式、讨论式及项目导向式等教学方法没有被广泛采用。有些教师往往认为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提几个问题就是讨论式教学,布置作业查资料就是锻炼学员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调查反映,有近25%的教师没有提前布置案例和提供案例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课堂讲授+举例说明,更加侧重于课堂讲授的方法。二是教师对案例缺乏深入思考,学员难以汲取指导实践工作的宝贵经验。有13.33%的同学认为老师现有案例来源于网络或案例库,缺乏深入地思考,讲解十分刻板。61.11%的学员建议老师自己开发的案例,和学员一起讨论。三是课程考核的方式侧重于结果的考核,无论是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还是分析案例,最终的成绩都体现在最后上交的资料上。如果不改进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员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甚至可能因为长期的学习依赖导致学员学习能力退化。调查中,有35.56%的学员对提前向学员发放课程资料和案例资料,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案例查阅资料和解决案例问题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兴趣。

(四)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服务于实践是M B A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学员对于实践教育环节表现出非常高的关注度。地方高校M B A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大致可以分为校内实验课和校外社会实践两个部分。校内实践主要是E R P战略沙盘、学术会议和企业家沙龙等。对于这类校内实验课程,学员整体而言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了89%。但是,学员对于校外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仅有26.67%。学员不满意的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校外实践没有良好的规划。地方高校的M B A生源大多为地方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和技术岗位工作者,以及地方高职院校的行政岗位人员。地方高校对他们的校外社会实践普遍采用了放羊的方式,缺乏具体的实践规划。二是学校传授的理论内容难以指导学员自身的现实工作。由于在校学习期间锻炼有限,学员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际。三是校外导师虚有其名,实质指导不够。为了培养M B A学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弥补高校师资的不足,实现高校和社会资源互补与共享,MB A培养都实行双导师制度。但是,65.56%的学员认为,培养环节主要还是和校内老师联系,与校外导师沟通的机会太少,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五)职业胜任能力提升有待加强

调查表明,35.56%的学员认为M B A学习对自己职业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31.11%的认为帮助较大,17.78%的认为帮助一般;15.56%的认为帮助较小;3.33%认为帮助很小。至于影响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学员认为专业定位不清晰,学校软硬件不配套(57.78%);理论知识不扎实,应用能力不强(53.33%);工作学习能力不足,创造性思维不够(45.56%);应变能力、抗压力等综合能力不高(43.33%)是职业胜任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地方高校MBA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结合学科优势细分培养市场

当前,我国每年M B A招生人数在4万人左右,学校之间招生和就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地方院校如何吸引生源,提高M B A毕业生的社会声誉,除了提升教育质量,做好教育服务外,还应该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学校的优势学科来对生源和就业市场进行细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M B A培养的强势领域。学校的优势学科往往与地方经济联系广泛而密切,学校M B A的培养定位和这些优势学科紧密联系,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和形成培养特色,还有利于向社会输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

2.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认可度

M B A教育是一个职业导向性非常强,职业能力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学位教育,重视的是体现能力、技能和品格的职业胜任能力教育与训练。较之985和211高校,普通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社会资源有限,M B A学员对这一点认识比较清楚,只有约11%的被调查者选择来地方高校读M B A是为了获得社会资源,他们中更多地是为了获得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学科特色,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员的实际工作需求设立实践规划,帮助学员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培养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MBA人才培养的市场认可度。

(二)优化课程教学和改进教学方法

1.突出课程教学中的职业能力导向

根据M B A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优化,帮助学员先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感性认知,进行到一定阶段再转而实施理性认知教学,进而将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以实现M B A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员形成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习惯,让学员通过主动求知,拓宽其知识领域,培养其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2.强化对社会实践环节教学的规划性

实践教学应结合社会对M B A职业的要求,改变过去放羊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尝试实施任务导向型社会实践教学,具体任务可以结合学员的现实工作进行个性化设计,也可以结合校外导师的工作领域精心设计,还可以根据校内导师的科研课题和社会实践项目设计实践任务。让学员在真实的任务导向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对于M B A学员社会实践环节的考核,既要看实践的效果和提交的实践报告,也要了解学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选择的实践手段等过程情况,将结果的考核和过程的考核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3.打造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

要改变过去基地挂名和松散型的实习基地管理模式。选择一些需要M B A人才和能够推荐M B A生源的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通过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拟定实践教学方案,使学员真正接触到管理和决策工作的实务,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企业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校外导师资源,也能为校内导师提供一个丰富其实践经验的大舞台。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

M B A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了学术素质和实践素质两个方面。学术素质是专职教师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迁,企业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旧的理论变得不合时宜,一些原有的理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还有一些全新的理论不断涌现。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经济理论背后深层的含义,并将这些理论和实务前沿的新变化引入到教学中。实践素质的提升要求专职教师积极参与工商管理实践,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案例资料,丰富课堂素材,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2.加强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指导

校外导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决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恰好弥补了校内专职教师的不足。因此,必须结合校外导师的力量,为社会输送既有深厚理论根底,又有较强职业胜任能力的M B A人才。由于校外导师多为企业界人士,工作繁忙,日程变化频繁,给上课和指导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校外导师授课宜以专题讲座或沙龙的形式进行,同时,要限制校外导师指导学生数量,一般一年1个左右,以保证对学生的指导质量。

3.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团队

将校内和校外的导师联合起来,做到每一门课程都有教学团队的支持。在团队中,校内外的导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合开发身边的本土案例。校外导师主要介绍案例的背景和发展的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面临的困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企业面临的问题和进行决策;校内导师则通过深入剖析案例,将案例与专业理论紧密结合,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实施理论教学。只有校内外导师联合互补,才能保障课程质量的稳步提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