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驻村,从艰难到融入

驻村,从艰难到融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7 02:41:26
驻村,从艰难到融入
时间:2022-12-07 02:41:26     小编:

2017年5月,距离洛宁县马店镇上窑村第一书记张一帆走马上任已有半年。为群众多办实事、改变贫困村的面貌,工作之余读读书、跑跑步、踢踢足球,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与老百姓融为一体,感受着淳朴的民风民情……光是想想,就够让人陶醉的。正式驻村之前,洛阳市接待办业务管理监督科科长张一帆曾经这样规划过自己未来两到三年的上窑村生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包括张一帆在内的很多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生活一段时间之后的共同感叹。

困难

上窑小学教学楼的二楼,临着过道的一间办公室里,有张一帆一张办公桌。窗外一抹竹绿,耳畔书声琅琅――初夏带给人强烈的画面感。这间十几平米的房间同时还是上窑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公用办公室。

5月25日上午10点,还未落座,张一帆先递上来一瓶矿泉水,“这边水不好,凑合着喝吧”。后来我才知道,这瓶水还是张一帆特意为我备下的,算是我这一天的饮用水。

说到水的问题,张一帆说,这个村子至今连自来水的使用都是问题。自从十个月前村里因为种种原因,断掉了自来水之后,小学里所谓的水冲式卫生间成了摆设。上完卫生间想洗手,使劲拧拧有些锈迹的水龙头,没有一滴水流出来。整个学校没有一台饮水机,教职工统共十几个人,喝水都是自己从家带。

“那学生呢?”

“有条件的也从家带。”

说话间,张一帆不时拿起一个硕大的水杯,喝几口枸杞水。这一瓶枸杞水便是他一天的“水粮”。

临着过道的另一间房,原是用作上窑小学的仓储,现在腾出一些空间,兼做张一帆的厨房。厨房里有一大一小两个红色的桶,“大桶里的水做饭,小桶里的水刷碗”。在这两个红桶旁边,还有一只特大型号的白色塑料桶。每个周一,张一帆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提着这只塑料桶,到离学校几百米远的住处打水。张一帆的住所被安置在支书家,那里有井水。从寒风凛冽的冬季来到这里,到院子里整面的墙壁被爬山虎占领,张一帆记不清自己提着水桶来来往往多少次了。天寒地冻时,井水水管冻住取不出水,有时只能取些雪水用电热水器烧开了用,洗澡更成为一种奢求。

上窑村新落成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没有投入使用,从旁经过,一园竹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古人曾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来将极具文化气韵的竹与老百姓的生活巧妙联结。张一帆有些落寞地说,竹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远没有文人心中那么辽阔的想象空间。

在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的浙江安吉,一根竹子,竹根做根雕,竹竿制地板、凉席,竹梢、 竹鞭做工艺品,就连传统竹产业中的废料――竹粉、竹节也得到了100%的利用,被加工成重竹地板和竹炭系列产品。初步y算,一根翠竹的原始价值为15元,经过加工,附加值高达60多元。

可在洛宁县马店镇上窑村这个闭塞的豫西村落,竹子的商业价值还远远没有发酵出来。

除了上窑村党群服务中心,在村里走走看看,会发现边边角角的旮旯,甚至村后山坡上,都有着星星点点的竹。但这些竹子,由于没有规模化连片化种植,不能被赋予文化意象而产生旅游价值。在上窑村,竹子最大的价值就是卖给匠人做竹编,而这些年,竹编的市场越来越小,村里的竹子也无人问津了。

上窑村资源匮乏,人才稀缺,发展不起来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大部分村民组人均土地不到一亩……诸多困难摆在驻村第一书记张一帆的面前。

和解

作为洛阳市接待办业务管理监督科科长,张一帆的日常工作是培训、指导本市各级公务接待人员,也为一些来洛领导人随行讲解。整个洛阳市的历史沿革、文化典故、市情民风……他都了然于胸。上窑村可资利用的优势空间太小,他便想运用自己的优势,在上窑小学开办“第二课堂”,让孩子们也对家乡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龙门石窟美在哪里,白马寺的历史源流,河出图、洛出书……”说起与洛阳相关的这些风物景观,张一帆能够滔滔不绝。

在张一帆的意识里,“第二课堂”不仅仅在于自己的优势范围之内。他还想联系妻子所在的洛阳双语实验学校对口帮扶,英语、音乐等课程都要覆盖到,“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让孩子们更均衡地发展”。

张一帆14岁迷上足球,一发不可收拾,如今45岁了,仍然在踢。就在刚刚过去的7周,他所在的龙祥物业威鹏足球队在洛阳市“市长杯”足球联赛中以六胜一负的战绩获得了半程赛亚军。他想让孩子们也跟着学踢球,甚至暑假的时候带几个孩子专门学,“足球进校园,一点一滴做起!”

从原单位到上窑驻村,张一帆的工作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他面对的是全然不同的人群,从领导干部到乡村百姓。加上洛宁的群众本地口音太重,在机关里几句话能表达清楚的问题,到了老百姓这里,要扯上一两个小时,有时还不一定能扯完。几十块钱、一个证件、名字错了……琐琐碎碎的大事小情,成为张一帆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时项目来了,苦口婆心劝说之下,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又有一些项目,不托底,不敢贸然向村民们推荐。乡里开会、上级检查,大量的文字资料汇编、数据统计整理,让张一帆没有了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界分。“中午加班,晚上加班”,因为只有这两个时间段是那间公用办公室人员出入最少的时刻。

在张一帆的驻村日记里,“继续整理资料”这样的字眼频繁出现,有时不知不觉间,天就亮了,又是一夜未眠。记忆力下降厉害,失眠厉害,脱发也厉害……暗夜里,张一帆沙沙写下每天所思所想,不断地与自己和解。

七岁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正是最需要陪伴、教育的时候,她是张一帆心中最为柔软的部分,当看到妻子发来的女儿的心愿是“rang爸爸不要去村儿了”,这位第一书记的眼泪忍不住决堤。女儿七岁生日时,他和女儿合唱了袁枚的《苔》,女儿稚嫩的童声如今成为他心中最美的回忆。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孩子清脆嘹亮的歌声,犹如黄莺出谷,像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房。 临近六一儿童节,上窑小学的师生们正在排练《经典咏流传》里面的《苔》。

这首静静躺了300年的小诗,因为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被改编为歌曲后质朴的演唱,一夜爆红。这是张一帆特意给校长推荐的曲目,“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更适合乡村小学的孩子们”。

融入

“说实在的,我驻村半年,这一个月来,我才感觉真正融入了!”张一帆这样说。从去年11月中旬入驻协助配合前任第一书记工作,到今年春节后正式接任,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在会议中、在检查中、在档卡中、在电脑前疲于应付,只有招架之功。虽然在洛阳、在县城跑项目、跑企业、跑职能单位,但收效并不很大;为群众多办实事的心愿没能达成;曾经设想的读书、学习、锻炼等计划也被一再推迟。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苦闷、也逼他思索。“发牢骚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自己要融入!”一语点醒梦中人,4月底,在第一书记培训班分组讨论时一位书记的发言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张一帆已有些阴郁的心境。

“马上行动,尽快融入。”张一帆暗下决心。他再次仔细研究民政、教育、社保等专项扶贫政策,召集贫困户开会,一项一项详细介绍解释大家当前能享受的政策,动员大家抓住机遇、尽快行动、早日脱贫;利用村“两委”换届的时机,向广大村民发放“第一书记联系卡”,请群众们出谋划策,积极参与本村的建设;更加频繁地走入田间地头,更加深入地了解贫困群众的生产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与新当选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推心置腹地讨论协商党建工作、发展问题……

5月的上窑村喜事连连:村里因历史问题闲置已经三四年的厂房(欠村民地租款未付清)与一家企业签订了协议,村民地租将不再是问题;市接待办协调爱心企业通过市扶贫基金会捐助的9万元修筑水渠(曾淹死过多人)护坡款到账,村民安全将更有保障;六一前夕,张一帆协调洛阳市窗幕墙协会捐助上窑小学大型复印机、净化式饮水机、夏装校服、电子琴、书包等价值2万多元的物品,市级媒体进行了报道;牵线联系洛阳市地税局稽查局妇委会的爱心妈妈们为上窑小学的孩子们送来了各类文具、食品;上窑小学开设的“第二课堂”正式开讲,张一帆为学生们上了第一堂课。有个学生家长看着孩子漂亮的校服、崭新的书包和文具,感叹说:“别看张书记不咋吭声,光弄大事哩!”

“融入是个渐进的、慢慢深入的过程,也是能感受到快乐的过程!”张一帆这样讲道。这个贫困户给他送来了大蒜,那个贫困户给他送来了青菜,学校给他送了锦旗,老师为他打来了水,朴实的乡亲们用行动肯定了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5月20日,张一帆将自己一周的工作生活情况编辑为《驻村第一书记张一帆的七天――我的工作和生活》,在微信朋友圈发表,引起了强烈反响,点击量超过2300次,逾30人D发,他在文章末尾的诗作也引发第一书记们的共鸣:

《咏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不畏难,

山高岭陡只等闲。

酸辣苦辛五味满,

只愿遍耕四海田。

但得百姓皆饱暖,

我辈何妨耐饥寒。

待到功成回眸日,

笑看世间尽欢颜!

“我会更深地融入上窑村!”张一帆语气坚定。我望着他早已不茂密的头发和被晒得黝黑的脸庞,仿佛更加了解了他,也更加了解了第一书记这个群体几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