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犯罪指数”测量,这个真可以有吗?

“犯罪指数”测量,这个真可以有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5:53:51
“犯罪指数”测量,这个真可以有吗?
时间:2023-08-05 05:53:51     小编:

《心理测量者》(Psycho-Pass)这部动画描述了一个相当先进的人类社会,由“绝对公平”的SIBYLSYSTEM判断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倾向,能做到通过机器扫描在瞬间测量出一个人的“犯罪指数”,指数过高的人就会被判定为有犯罪倾向的潜在犯,再由执行官抓去“矫正”。执行官们还配发了一支连接着SIBYLSYSTEM的特殊手枪“dominator”,瞄准嫌疑人后系统就会自动判定此人的犯罪指数,指数超过100手枪就会自动打开保险允许射击,指数太高的话甚至会被直接轰成分子状态……万一,“dominator”故障了怎么办?

抛开动画制作者大开的脑洞不说,这种类似预测“犯罪指数”的做法,是不是可能存在的呢?答案也许吓你一跳――人类历史上,还真有不少人这么干过。

“你长得就不像好人!”

和测量一个人的“犯罪指数”类似,在20世纪初,就已经有人提出来,能不能通过人的外貌,来判断此人危险性的大小呢?

这听起来有几分道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看起来就有点凶巴巴的……不过,这只是经验性的感觉,直到意大利的切萨雷・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1835-1909)教授将这种观点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提出了一个奇怪的假说:天生犯罪人。

龙勃罗梭本来是学医的,后来去做了大学教授,晚年就开始研究犯罪学的问题了,他试着用人类学的知识解释犯罪的成因。研究来研究去,终于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犯罪的人,天生就长着一张罪犯的脸!

这大致是说:一个人如果犯罪了,那是因为他生下来时就带有这种干坏事、反社会的潜质,而这种潜质则会体现在其外貌特征上。辨别了这些外貌特征,就有助于甄别嫌疑人,更好地抓获罪犯。

这个奇怪的理论不是凭空瞎想出来的,而是龙勃罗梭对于当时大量的罪犯入案照进行研究的结果。在学习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后,他更加相信,这种与犯罪有关的特质是可以通过遗传而传递给下―代的。

那么,什么才算是“奇怪的身体特征”呢?他认为,发际线太靠后,脸部崎岖不平,鼻子太大,鹰钩鼻,上嘴唇太翘且突出,胳膊太长,颅骨两侧不对称,耳朵太大等等都算。一句话,如果你天生“骨骼清奇”,除了被当成武学奇才以外,也可能被龙勃罗梭教授列为“天生犯罪人”的行列。

今天我们再看这个理论就会觉得这事很扯淡,历史上的高颜值谋杀犯一抓一大把。

【案例】

某警察不知情的情况下陪女朋友逛商场,结果一出商场门就被一大群警察给围上了……折腾并搜查了半天后发现了警官证,经总部核实才知道大水冲了龙王庙――抓了自己人。包围的警察原本是要抓毒贩,知道抓成了自己人后非常冒火地问卧底:你不是给我们说长得最凶的这个人么?这是自己人!(这是真事儿,来自一个基层民警的自白。)

“贼的儿子都是贼?”

这种“天生犯罪人”假说,因为实在太不靠谱,很快就被世人所摈弃。但另一个假说的影响却更加深远:“主动优生学说”。简单来说就是:贼的儿子都是贼,所以必须禁止贼来生小孩。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表现很糟糕(比如,因暴力犯罪而被判刑3次以上,长期酗酒,或是先天性智力低下等等),就应该对其强制实施绝育手术,剥夺其生育的权利,因为其糟糕的基因会遗传给子女,这些子女将来也会成为社会的累赘或祸害。

【案例】

弗吉尼亚州的居民巴克小姐,就因为智力有问题而面临强制绝育,她觉得不服气,就一路把官司打到了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结果,1927年联邦最高法院判决下来,9位大法官以8:1的压倒性多数,支持对其实施绝育手术。该判决书中如此写道:“……与其等着那些低劣的基因去犯罪之后,再将其处决;或是任由他们因愚钝而饿死,社会完全可以阻止那些很显然不适于再繁衍后代的人(生育),这对于世界而言是更好的选择。”

这就是法制史上著名的“巴克诉贝尔案”(Buck VS Bell),成为了“主动优生学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这种做法在美国很多州都兴盛起来,至少数千名美国人因此被迫绝育,后来甚至成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理论基础之一。一直到1942年另一个案件后,美国社会才认识到这种观点的荒谬之处,将其逐渐废弃,但大错早已铸成。

回头看看,这种观点似乎有一些证据:相当多的恶性罪犯,其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都是罪犯或品行不端者。然而,很难说清楚,这种现象到底何者是因何者是果:究竟是因为某人是贼的儿子,还是因为某人在成长路上缺乏适当的照顾,才让某人最终也变成了贼?

电影《少数派报告》中也提到了类似的做法:一些有超能力的“先知”,可以“看见”还没有发生的犯罪情景,警察因此则可以将罪犯预先逮捕法办。然而,一名“先知”自己,突然被同僚预测为下一起谋杀案的凶手。在逃亡和揭开真相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一个悖论:某人究竟是注定要犯罪才被“预见”呢,还是因为被“预见”要犯罪才被逼上绝路,真的去实施犯罪了呢?

当然,对于―部科幻作品,我们不必太纠结于其中的细节,不过这种疑问同样适用于《心理测量者》的讨论。在动漫的第1集里,街头扫描器做色相检查时发现了一个叫大仓信夫的人“犯罪指数”超过了100,保安“多隆”(一种街头机器人警察)要求他进行治疗,可他却拒绝治疗逃走了(之前没有犯罪记录),并在逃跑的途中劫持了一名年轻女性作为人质,还一路恐吓伤害她。于是在逃亡的过程中大仓的“犯罪指数”越来越高,最后高到直接被“dominator”轰成了分子状……

当一个人被打上了“犯罪指数”过高的标签后,周围的环境会不会让他真的铤而走险?或者说,这就像是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当我们观察到某个事物时,观察行为本身就对该事物形成了干扰,从而改变了它原本的状态,观察到的结论自然就不那么可信了。

电脑法官?

动画中公安局官方称SIBYL SYSTEM为所谓的PDP模型,通过大量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分散型平行计算,可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倾向都数值化,通过SIBYL SYSTEM,人类所有的感情、欲望、社会病态心理倾向等全部被记录并管理。但在动画的17集中公安局长禾生壤宗道出真相:SIBYL SYSTEM是由247个“新人类”(拥有“免罪体格”,超乎常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不被情感影响理智的人类)的大脑组成的,其中200位轮流组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全国民“心理指数”的及时鉴定。因为机械程序鉴定的项目是非常有限的,要判断更接近人类本质的“犯罪指数”,就需要更强大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换句话说这些“新人类”的大脑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SIBYL SYSTEM本身的思想。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判断一个人对社会的危险程度,人脑和电脑到底哪个更靠谱? 这里有这样一个事例。

在美国各个监狱中,需要定期对在押犯人进行评估,批准或者驳回其假释申请。对于那些已经洗心革面,不再危害社会的犯人,假释可以让他们提早重返社会,但如果依然心怀不良,假释等于就是放虎归山,给公众带来新的危险。所以,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又非常的敏感。

然而,2013年,《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在美国至少已经有15个州,采用了一套评估软件来完成这项工作,将犯人假释的决定权交给了电脑。

据悉,这套系统会综合分析该犯人的资料,比如第一次被捕时多少岁、接受过多长时间的教育、认罪悔改态度如何等等指标,逐项打分后得出是否应该假释的结论。支持者认为,这套软件完全不带个人情绪,又能全面衡量各种因素,所以比由人类组成的假释委员会更加公平、可靠。反对者则认为,人类是一种如此复杂的生物,特别是情绪、态度、思维方式这些很难量化的东西,用预制好的电脑程序恐怕是很难判断的,反而是人与人面对面的谈话中,能够体察出一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

这一技术在有些州已经用了数年,在德克萨斯州甚至已经使用了近10年之久。然而,它判断的效果如何,目前仍没有一个可信的答案。

实际上,另一个疑惑也被反复提及:迄今为止,人类制造出来的任何一个机器设备、软件程序,都不可能100%的保证不出故障,无非是故障率高低而已。那么,类似“dominator”这样的东西,会不会出现误判,将不具备威胁性的人判定为高威胁人群呢?

而一旦出现了这种错误,谁该为此承担责任?电脑系统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就算你拔了插头它也不会知道。人类执法者则会说这是电脑系统出的问题,自己没有也无法干预,所以不能负责,到头来就是谁也不负责。

更糟糕的是,为了避免电脑系统的判断被故意干扰,其算法、判断逻辑通常是不公开的。也就是说,普通人不会知道,“dominator”是因为觉得你气呼呼的表情很吓人,还是因为你的肌肉发达而判定你的“犯罪指数”较高的,存在着执法标准不透明的问题,而这恰好是现代法治的大忌。预防措施?

从历史来看,试图预先评估一个人犯罪可能高低的努力,最后都被证明是失败的;而目前正在尝试的一些措施,则尚未被证明其有效性。不过,还真的有一些方法,是可以作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罪犯的子女,因为缺失了一方或双方亲人的照顾,通常在童年时期会生活艰难,还可能遭受周围的人歧视,因而更容易走上父辈的老路。因此,他们就更需要社会的平等对待、额外关爱,由全社会来共同承担抚育成本。倘若社会吝于这种付出,则很可能在十几年后不得不接受更高的代价――一个罪犯对于社会的伤害也许是很难用经济损失来衡量的。

另外,在反恐战争中,国外一些司法机关,据说也开始使用大数据技术,在一些极端分子常混迹的论坛中寻找可疑的人员。不少恐怖分子都是美国、欧洲等地的合法居民,突然就搞出了孤狼式的恐怖袭击,比如不久前悉尼的咖啡馆人质劫持事件、法国查理周刊杂志社被袭击案等。这些人平时看似与常人无异,唯一可能的破绽就是经常在一些极端主义论坛上参加讨论,发布有威胁性的言论。虽然这些言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却足以体现出他们的犯罪倾向。美国FBI甚至派出探员卧底极端主义论坛,伪装成恐怖分子,成功将几名潜在的恐怖分子给“钓”了出来。这也算是一种对“犯罪指数”判断的技术吧!

总之,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恐怕都很难开发出一种像《心理测量者》中那样神奇的犯罪嫌疑人甄别、预测技术的。然而,技术的发展,使得打击犯罪更加精准有力,无论是DNA鉴定技术还是“天网”工程(就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监控摄像头),都让司法机关如虎添翼,让宵小之徒心惊胆战,这或许比“dominator”更能震慑潜在的罪犯。至于动画中的技术能不能实现,就只有等时间来回答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