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老家的“五月节”

老家的“五月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3 00:05:52
老家的“五月节”
时间:2023-06-03 00:05:52     小编:

“五月节”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也称端阳节。老家的乡亲们一直称之为“五月节”,并当作一年中极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过得快乐和温馨,还有几分神秘感。

五月初四下午,母亲就把积攒了一春又半夏的鸡蛋、鸭蛋、鹅蛋,偶尔还有山鸡蛋,一同取出来煮熟,然后分给我们。我和弟弟、妹妹都是一人一份,自己保管自己食用。母亲和父亲总是少分得几个,让我们尽量多吃一点儿。东西越少越珍贵,谁也舍不得“大吃”,于是就越发扛吃了,尤其是咸的,能吃六七天。

“五月节”这天,父亲起得最早,天刚亮就上山了,着露水采回一大把艾蒿、桃枝、柳枝,然后把母亲用五彩线和染上颜色的麻扎成的小扫帚系在树枝上,再插在房檐上。那银灰色的艾蒿、鲜绿的系有彩帚的树枝,将古老的土坯农家小屋装扮得生机盎然,那淡淡的清爽的幽香弥漫在院子里。当金色的曙光洒满屋顶时,我总觉得家乡那么美,家那么好,心想若是天天过“五月节”多好。父亲一边将剩下的艾蒿吊在房檐下,一边告诉我说,这艾蒿是药材呢,得了皮肤病,像起了鬼风疙瘩,用它熬水洗了就会好的,特别是“五月节”这天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采的艾蒿最好。用艾蒿的嫩枝嫩叶搓成艾蒿绳盘起来,晾干后点燃,不仅屋子里清香,还能驱跑蚊子。于是,我把这些牢牢记在心里,对那银灰色的艾蒿也有了特殊的情感。我渐渐长大了,到“五月节”这天,我一定不贪睡,而是天刚亮便起床,然后到长有艾蒿的山上去,赶在太阳出来之前把艾蒿采回来,直到进城以后,仍保留着这一习惯。进城后我发现城里人也沿袭这一习俗,“五月节”那天起大早上山采艾蒿的人特多,漫山遍野,人来人往,那热闹的场面不亚于赶大集。后来还有人将采集的艾蒿摆到集市上,一把几角钱,也有不少光顾的解囊者。我每年都把“五月节”这天采回的艾蒿插在门上、阳台上,那一股清幽的淡香沁人心脾。有一次,女儿手臂上起了几个小疙瘩,妻忽地记起了艾蒿,让我取来水煎后给女儿擦洗,果然一次见效,连续几次即好。

我小时候很瘦,尤其不愿过夏天,因为“苦夏”,就更瘦了。一入夏我就盼着“五月节”,一则过节改善一下吃点好的上上膘,二来吃个偏方以免“苦夏”。那年月,乡亲们不太宽裕,平日大米白面很少,只在“五月节”、“八月节”、春节三大节日时,粮库给兑换几斤白面。过“五月节”一般吃顿包子就挺好了,多是白菜芹菜馅的。记得那年我六七岁,“五月节”的中午吃完包子,我偷偷地用小手帕包起两个,吊在屋顶梁柁上。头两天舍不得吃,过了四天实在想吃,一够下来,包子长毛坏了,我难过了好久!

小时候,“五月节”这天,我总是撑得够呛,除了在自己家饱餐之外,我按老人们开的“偏方”走七家,一家要一个包子或饺子,然后坐在井台上一口一个地吃下去,最后一个留一口扔到井里去,这样这一年就不“苦夏”了。左邻右舍、道上道下的亲邻们像是约定了一样,我刚跨进过道门,大娘、婶子便把包子或饺子端了出来,常常让我多拿几个,可我这时候一点不贪,一家只拿一个,而且尽量拣小的拿,因为我清楚自己肚量有限,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一下子装进那么多。而那个杜家大婶偏塞给我一个最大个儿的,简直像特殊加工的,那大大的白面蒸饺差不多有半尺长,是让我多吃点不“苦夏”身体强壮些啊。不过,这种神秘兮兮的“偏方”并没有把我从瘦人队伍中拉出来,一直到长大也没有胖起来。当然,长大以后就不再吃这个“偏方”了,只不过我一直不忘老人们的希冀,一直不忘乡亲们无私的扶助,一直不忘小时候的“五月节”――真挚的父母情、家乡情!

近些年,“五月节”越过越丰盛,大米白面已是家常便饭了,小时候企盼的天天过“五月节”真的实现了。但是,我仍然不能忘记家乡的“五月节”,那多姿多彩的清新惬意的“五月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