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建设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建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17:59:05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建设
时间:2023-08-07 17:59:05     小编:

〔摘要〕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和实现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体制机制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完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舆论宣传机制,即强化以人为本的舆论宣传理念,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工作内容,改进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方式;建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机制,即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受理机制,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沟通保障机制;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灌输教育机制,灌输教育的内容注重科学性和通俗性,灌输教育的方法注重针对性和灵活性,灌输教育的手段注重创新性;构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监督管理机制,即增强国家管理部门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掌控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积极推进监督管理的立法进程。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舆论宣传,沟通,教育,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5)04-0027-05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和提升对它的认同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兴衰,事关民族凝聚力与国家软实力的提高,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基础的巩固,事关我国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是一定社会制度合理存在的精神支柱和保证,当一种意识形态所维护的社会制度失去民心、丧失了人们的基本信任和认可时,就会陷入社会的合法性危机。” 〔1 〕 (P22 )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坚持重要的原则,处理好各方面的重要关系,还要积极探索和实现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总体把握水平,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本文是从机制探讨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思路与对策。

一、完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舆论宣传机制

完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舆论宣传机制是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党的领导方式,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旗帜鲜明地批判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错误观点与不合理倾向,努力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环境和氛围应成为舆论宣传工作的广泛共识和解决路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创新舆论宣传机制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度与影响力。

(一)强化以人为本的舆论宣传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中,要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基本的理念,即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角度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工作,体现人文关怀。宣传工作必须主动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实际,深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进行调查,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思想实际和心理变化等特点,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反映群众的生活疾苦和合理诉求,并解决好人民切实关心的实际问题,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在当前消费主义蔓延和价值判断标准失范的情况下,通过思想宣传工作对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宣传健康的生活意识和幸福观念,通过情感关怀、文化关怀和实现自身价值关怀,为社会生活提供一种向上、向美的力量,倡导人文精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度。

(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内容。一种意识形态,要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必须要对人民群众深切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正确的解释和引导。事实证明,鲜活的实例、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主流意识形态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内容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内容要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回答人民群众切实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主要是现实的自身利益问题。这就需要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内容要多从人民群众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在人民群众关注的贫富差距、教育、住房、医疗和社会治安等民生问题上多动脑筋。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广大人民群众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和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广大人民群众心理失衡的外部诱因,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为培育人的和谐心理提供环境支持,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改进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宣传方式。在开放的环境与信息全球流动的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只能靠引导,而不能靠堵、卡、压。光靠自上而下的“灌输”和强制性说教,必将使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一定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应多采取渗透式和双向互动的宣传方式,把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各级党组织和新闻宣传部门要善于运用新闻媒体工具,增强传媒运用力,提高舆论影响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引导。传媒要把握时代脉搏,真实反映社会发展时讯。对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流媒体要把握舆论宣传的主导权,勇于组织对话与讨论,进行及时引导。对于重大突发事件,要用及时准确、客观公正的报道先发制人,引导舆论,以弘扬社会正气,提升凝聚力。政府要用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手段,整合舆论阵地,将网络等各种新型传媒纳入制度化的管理渠道,打造创新平台,从而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构筑牢固的阵地。

(二)灌输教育的方法注重针对性和灵活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教育活动应是一个情通气顺、心理相融的过程。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并将教育对象从被改造对象这一定位中解放出来,尊重其主体人格。首先,灌输教育的方法要注重针对性。针对文化素养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的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灌输教育的针对性。要掌握每个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思想状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以谈话的方式一点一滴,春风化雨于润物无声之中。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填鸭式灌输。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与变化,促成良好的交流气氛和语言环境,这样就会彼此产生共鸣,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使受教育者敞开心扉,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对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与认识。其次,灌输教育的方法要注重灵活性。灌输教育要不拘泥于单纯的讲堂和会议座谈,可以随时随地促发感想,于一时一事中触景生情,引发议论和交流。教育无小事,潜移默化的渗透比起抽象的理论说教更为有效。礼仪是有效宣传伦理、教化民众的方式。为此,必须着力开展和加强社会实践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充分利用各种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纪念和庆典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同时,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待之以诚”才能“动之以情”。把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统一起来,摆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位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当社会向其成员传递出的信息是一种接受的、开放的、帮助的聆听姿态时,教育对象才会将教育者视为可信赖的人对之倾诉,才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劝导看作是爱之深、情之切,并内化为自身的要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灌输教育的手段注重创新性,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灌输教育的媒介呈现出多样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正逐步从以讲授为主过渡到以传播媒体为主。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广泛覆盖和应用,教育情报检索和数据库的建立,都为主流意识形态灌输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化手段。主流意识形态灌输教育应注重手段的创新性,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高新科技成果,推动各种文化传播手段的互相融合,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转变传播理念,增加传播的信息量,提高内容的真实性,成为我国对传播事业的基本要求。为此,传播机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原则。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来宣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到祖国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一致,增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增强实践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4〕(P33)这表明,提高网络环境下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重要方面。不可否认,网络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造成冲击,加剧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这对党和政府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灌输教育工作必须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领域中的影响力,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灌输教育工作的新平台,引导社会舆论,发挥社会整合功能,以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

四、构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监督管理机制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既需要主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认可和接受,也需要外在的监督与管理,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力,为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要适应新的情况,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监督管理机制的创新,建立和完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监督管理机制,只有这样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才能够真正做到“管住”和“放活”,发挥正能量作用。

(一)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管理部门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总体掌控力,完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导,理顺和构建以主管部门为主体,其他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合力管理格局。各级党政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障。各级党组织应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行政管理、行业自我管理、主体积极推进的管理体制。宣传文化系统、教育管理机构、信息产业、党校、高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口把关,各负其责。各级各类管理部门要把倡导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分内工作,要对所辖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切实负起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在日常监督和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从而使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罚。同时,要在各级各类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舆情的调查和理论研究,从而使各级党委能够及时掌握和分析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加强宏观调控。

(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把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科学监督和依法监督,保证舆论监督的有效性。目前,我们党对广播、电视、电影和报刊等传统媒体的管理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党和政府的声音以及事关国计民生的政策能够及时地通过这些传统媒体传播给社会,进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在传统媒体上保持一定的影响力。然而,目前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受众规模越来越大,并在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增加了我们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掌控的难度,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党要不断加强对这些组织和媒体的管理,不断创新监督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提高监督管理的水平,努力形成主流舆论引导新格局,使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既管得住,又管得好。一方面,创新对电台、电视台、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管理体制和方式,对其进行整合和分类管理,如可以分为新闻政治类、文化产业类、社会公益类等,要求他们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宣传主旋律,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监管。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使网络舆论导向日益理性和客观。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创新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网络舆论监督的评判功能、宣泄功能和警示功能。

(三)积极推进监督管理的立法进程。每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都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和维护。从制度和法规上有针对性地抵制和消除外来不良思想与文化思潮的渗透和干扰,这是许多欧美国家的意识形态国家层面的管理经验。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意识形态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几十年的风雨历程、社会变革也昭示了这一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民主法治建设相辅相成。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思想方向的引领和原则性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起到保障和巩固的作用。提升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积极加强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监督管理的立法进程,以立法的方式使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实现法制化,进而使意识形态的内容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立法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法律的权威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工作中要把对舆论监督管理的立足点放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上,真抓实干、服务人民、服务大局;实行科学监督管理,尊重客观视律、掌握事实真相、分析科学全面;实行依法监督管理,做到内容、手段、程序各环节严格遵照法律。同时,通过健全法治,切实提高党对主流意识形态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保证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淑梅.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J〕.学习与探索,2005

(5).

〔2〕〔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林振,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