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文化产业适应新常态发展若干建议

文化产业适应新常态发展若干建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1 00:14:53
文化产业适应新常态发展若干建议
时间:2023-04-11 00:14:53     小编:

[摘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一些新特征:文化消费潜力有待挖掘,消费形式更具个性化;创新型新兴产业逐渐取代实体型传统产业成为投资重点;文化资本输出与文化资本引进同时突破;小微文化企业更具活力;竞争方式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换等。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存在实力有待增强等突出问题,应采取措施增强大型文化企业实力,提高小微文化企业活力,增强产业组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和提升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 新常态 文化产业 新特征 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4-0070-04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建设研究”(14ZD04)。

[作者简介] 纪芬叶(1981 ― ),女,河北沙河人,河北行政学院讲师,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高宏存(1970 ― ),山东临沂人,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文化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方向:文化管理与文化政策。

经济新常态必然带来产业发展的新环境和新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消费、文化投资、文化贸易、产业组织形态、发展动力、竞争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征。

一、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征

1. 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消费形式更具个性化、差异化。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指数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约为4.7万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0%,而2013年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为10388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同时,文化消费结构性矛盾凸显,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文化消费需求不同步。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地域,以及城乡居民之间对文化消费有着不同的偏好。文化消费模式同样由模仿式排浪式消费逐渐转为个性化、差异化消费,文化消费的理念、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 创新型的新兴产业逐渐取代实体型传统产业成为文化产业投资重点。过去文化产业投资多集中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产业门类,随着世界经济新趋势,文化产业投资逐渐向文化创意产业、新兴文化产业转向,并取得一定成效。

3. 告别单纯文化贸易,文化资本输出与文化资本引进同时突破。2013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74.1亿美元。文化贸易在稳步发展的同时,文化投资也有了突破性进展。文化投资可以从文化资本输出与文化资本引进两个方面衡量。2013年,港澳台商投资文化创意企业为1309家,外商投资文化创意企业为1775家,这两类企业虽然分别仅占全部文创企业的0.5%和0.7%,但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分别高达6247.5万元和5572.4万元,分别是内资企业的14.7倍和13.1倍①。文化贸易逐渐向文化贸易与文化投资双向发展转换。

4. 小微文化企业更具活力。2013年,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为41351家,仅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4.5%;在文化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进一步提升。在2013年全部规上文化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14321家,比上年增长15.0%,所占比重为79.2%,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从业人员195.5万人,增长6.7%,占39.2%;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73.7万人,增长11.6%,占34.9%,小微企业成为拉动文化制造业企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②。小微文化企业有利于消费分众,有利于实现产业发展的精细化,是文化产业组织形式实现专业化、小型化、集约化的有效载体。

5. 市场竞争更加充分,竞争方式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换。各产业、各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渐形成;以量取胜逐渐转为以质取胜。消费者看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新兴媒体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带来娱乐产业竞争的差异化。

二、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从国内空间来看,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与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国际空间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总量水平偏低,与先进国家之间差距较大。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26%,约3/4的经济体在4.0%~6.5%之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69%。联合国贸发会议2014年初预测,2015年全球文化产业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升至7%左右,每年平均提高0.7~0.8个百分点③。而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每年只提高约0.2个百分点。2013年,全球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5.49%,约3/4的经济体在4.0%~7.0%之间。2004年时中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2013年末全国文化产业单位法人从业人员约为1974.3万人,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5602.3万人④。

(二)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待增强

经测算,2007年至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依次大约是3.33%、2.03%、2.73%、4.68%、4.62%、4.19%、5.55%,而在2012年墨西哥,仅文化旅游对GDP贡献率就达到8%。可见我国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未能充分走产业化道路

一是文化创意水平不够。目前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意人才缺乏,好的内容不能通过好的创意表现出来,使得文化产品不能够和现代生产生活密切结合。二是生产方式落后。目前许多文化产品特别是特色文化产品仍然存在于家庭小作坊,技术手段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不能形成产业化经营。三是经营理念陈旧。许多文化产品的生产依然是就产品论产品,就生产论生产,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四是获得的支持有限。由于文化产品特殊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所得的产业支持政策一直以来少于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文化产业自身的重创意、轻资产等特点也带来了长期的融资局限等。 (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水平较低

一是集约化水平不高。集约式发展是重视科学管理,重视创新创意,重视竞争力,资源配置最优化,取得较高投资回报率的发展模式。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干预较多,难以避免行政区划之间的竞争,造成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各个地方政府争相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但是又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和具体产业支撑,造成有园无区,资源浪费等后果。二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现有文化企业一方面缺乏实力雄厚的航母型企业,另一方面小微文化企业尚未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准,文化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中度较低。三是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文化产业所需资金过于依赖政府财政支持,文化消费过高比例依赖政府消费,文化市场过多受到政府干预等。

三、文化产业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建议

(一)增强大型文化企业实力,提高小微文化企业活力

大型文化企业与小微文化企业的优先发展权问题以及怎样协调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是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组织小型化、集约化发展背景之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做到增强大型文化企业实力和提高小微文化企业活力是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支持大型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文化产业航母,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型文化企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现实,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大型文化企业在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图培育一批经济规模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其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加强政策支持,激发小微文化企业的活力。我国小微文化企业蓄势待发但又身处困境。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在发展环境、市场融资、政府帮扶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小微文化企业在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吸纳就业等方面取得实质进步。但是,小微企业依然没有破除自身发展的瓶颈,在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不能获得平等的支持,发展环境依然不容乐观。今后,应该继续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财税、金融、人才等的支持,尤其是加大制度创新,增强政策支持的杠杆效应,使得小微文化企业获得权利、机会、规则上的平等,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活力。

(二)推进产业组织专业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专业化将是产业组织的新特征。对于文化产业而言,一方面要求提高其创意集中度,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将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扩大其应用领域,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专业与广泛并不矛盾,产业组织专业化与产业融合可以和谐共生,在努力实现产业组织专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如文化与制造业相融合。我国文化制造业在企业数量、就业人数、营业收入、研发投入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2013年,全国有规上文化制造业法人企业18076家,比上年增加2136家,增长13.4%。制造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使得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得以有效应用。同时文化创意为制造业注入新鲜活力,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离不开专业的文化创意与制造业融合的力量。

再如文化与服务业相融合。文化创意与服务业融合可使得文化更加鲜活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使得服务业更加生动活泼。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文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48.3万家,从业人员和资产总计分别为596.6万人和50654亿元。2013年,我国规上文化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占全部文化服务业企业的比重为62.0%。2013年,规上文化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82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①。文化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体现出文化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巨大力量。

(三)转变文化产业发展动力机制

一是由生产要素驱动转向创意驱动。劳动、土地、资本、组织、技术,新的优势生产要素不断生成。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细化,创新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特别是对于文化产业,创意就是生命和灵魂。二是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新常态下,投资、出口受限,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让消费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增强国民文化素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三是由政府推动转向市场驱动。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为各个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发展的环境,让各市场主体充分竞争,激发活力,实现最佳效益。四是由部门推动转向全社会联动。很长时间以来,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文化部门自身组织管理,缺少多部门的联合推动和统筹规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应该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政府、社会齐动员,齐参与,齐担当,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四)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同时,提高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提升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的重点,一是提高文化企业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企业和文化产品。通过文化企业内部发展创新、兼并重组、先进的管理运营,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二是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扩大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地范围,加大文化资本输出和文化资本引进的力度。三是形成更为合理的文化贸易结构。逐步缩小文化贸易逆差,增大文化贸易顺差;不断丰富对外贸易的产品形式,形成更加全面合理的贸易构成;增加文化贸易在国家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四是转变文化“走出去”方式。文化“走出去”不是送文化,而应该是卖文化;文化“走出去”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文化“走出去”不是与其他文化相割裂,而是可以与其他文化相融合。五是加快文化产业立法。文化产业立法不仅可以规范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行为,还可以为文化产业国际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祁述裕.文化建设九讲[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12.

[2] 张占斌.中国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

[3]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

[4] 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2014).

On Adjusting Cultural Industry to the “New Normal”

Ji Fenye , Gao Hongcun

(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89 )

Abstract: There are several new feature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s new normal.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to be tapped, and the form of consumption becomes more personalized and differentiated. In the past, traditional industry was focu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vestment, but nowadays, the focus is innovative new industry. Cultural capital export and import have made breakthrough at the same time. Small and micro cultural enterprises are more dynamic. Market becomes more competitive. The form of completion is quality not quantity.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in cultural industry:the strength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to be enhanced;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little; cultur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is immature; the level of cultural industry market is low. Therefore, we can further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way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following areas: attitude toward to large scale 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small cultural enterpri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al’s dynamic mechanism, and the ascension of cultural industrial’s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Key words: china’s new normal, cultural industry, new features, new thinking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