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做中学”项目式驱动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基于“做中学”项目式驱动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13 04:12:41
基于“做中学”项目式驱动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13 04:12:41     小编:

摘 要:深入分析了计算机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基于“做中学”项目式驱动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之道。根据杜威“做中学”核心理念,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按照“做中学”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思想,借助当前大力推广“互联网+”的契机,践行了“做中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做中学”;项目式驱动;应用型人才;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N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2-0-02

0 引 言

计算机本科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软件开发或者测试能力,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管是从事IT行业,还是相关的机关单位,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本科教育阶段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理论、技能进行综合应用,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结合,真正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来,尽管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长,但他们在专业工作上却很难担任主要科技力量,只能做一些基础和辅助性的工作。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本科教育的角度来看,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因此,如何提高本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等问题是当前本科教育应该反思的。

1 相关概念

1.1 “做中学”理论

实用心理学代表杜威对知与行这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且提出了“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原则。他认为,“做中学”其实就是“从活动中学”、或者“从经验中学”。他指出,从“做中学”是比传统的“从听中学”更好的学习方法。它把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1]。

1.2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的生产技术专业人才[2]。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同点,又有普通本科教育所没有的特点,主要包括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前者是指人才在基础理论、研究能力等方面具备高等教育的水平,后者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1.3 “互联网+”战略

“互联网+”的概念是2012年11月被首次提出,2015年3月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这一行动计划旨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并促进其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3]。

2 计算机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2.1 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方向单一

由于众多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社会上的IT培训机构也日渐增多,从事计算机类的学生数目逐渐庞大起来,因此计算机行业的就业竞争也更加激烈。由于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再加上各方面办学条件相对艰难,目前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综合竞争能力相对不强,实践经验缺乏,导致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苦于寻找人才。

2.2 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由于计算机专业很难实际做到任务驱动教学,学习内容与当前社会需求脱节,虽然现行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技术需求,但是因为目标不具体,很难做到让学生全面、系统、一体化的了解这个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很难适应当今计算机工程化需要。

2.3 课堂教学存在弊端

现在知识爆炸,学科和课程门类激增,教学大纲只能完成传统的“选课程,保学时”,教师在繁重教学任务中所教授的知识在数量和深度上急剧膨胀,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发展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

3 基于“做中学”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教学实践表明,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采取的以下方法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创新基地,构建逼近真实职场氛围的教学环境

建立这样的基地,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由学校申请资金,为学生搭建集软件、硬件于一体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解决了最基本的条件问题。这样,学生也不会有后顾之忧。第二,真实的职场氛围可以使学生从心理上将自己视为职场人而非学生,提前完成从学生向职场人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包括更加注重时间观念,还包括更加注重团队精神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等。从这样的创新基地走出的学生,将会比没有同样经历的学生更能适应职场环境。

3.2 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采用项目式驱动模式

企业项目来自于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学生在做项目时,就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中,或者通过自学找到问题解决之道。同时,这也要求老师教学能力强且具有真实项目开发经验。当学生参与到一个项目的开发之后,就较清楚企业项目开发的流程,同时也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3 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今“互联网+”的势头有增无减,与之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也随之增多,包括近几年的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今年第一届“互联网+”创业大赛。这些比赛的真正意义在于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创意,实现创意就要求学生明确个人学习行为的目的,要求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有动力的学。即使创意没有被实现,但这种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比强行灌输更有意义。

3.4 利用竞赛,以赛促学

通过科技竞赛,不仅能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情况,还能加强与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积极性;对积极参与者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赛热情。在科技竞赛中,学生不仅要联想学过的知识,调动知识储备来研究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自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同时,一些知识竞赛,如大学生数学建模、数据挖掘竞赛,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密切关联,或者来源于生活。这类竞赛的意义就在于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从而领会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举一反三。

3.5 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实现大学生的“创业梦”

个别大学生在做项目的时候构思了好的创意,而这个创意是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够变成真实可用的产品。例如,某大三女学生在做课外调研的时候,发现了“背篼”(云贵地区挑夫的别称)的发展市场。之后,在她个人的不懈努力和学校、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她在大学毕业之前就开办了个人的咨询公司。因此,鼓励大学生创业,实际上是符合“做中学”初衷的,因而学校应当大力支持。

4 结 语

针对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实施“做中学”项目驱动式模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根据本校近年来实施的举措,总结了几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目前这种模式初见成效,但也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1-7.

[2]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4-6.

[3]马化腾.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http://www.netofthings.cn/GuoNei/2015-07/5705.html,2015-07-09.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