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职业道德与法律》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职业道德与法律》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1:48:14
《职业道德与法律》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时间:2023-08-06 01:48:14     小编: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6.14.132

摘 要:《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中职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该文围绕着《职业道德与法律》精品课程的性质、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在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包括课程开发的方向、方法、课程内容等;并提出了《职业道德与法律》精品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精品课程 定位分析 具体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132-05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中职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结合该校办学特色,从2014年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到2016年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程,最终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教学效果良好的精品课程。笔者作为课程申报负责人之一,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认为首先必须明确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向问题。

1 《职业道德与法律》精品课程定位分析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该校始终坚持“发展紧贴珠三角区域支柱产业的房地产、物业及物业设备、建筑类三大‘品牌’专业簇群,中高职学历教育并存、职前学历教育与职后专业培训兼容的房地产类职业学校”的办学总体目标。学校旨在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了实现总体目标,该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一直致力于“内涵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从2006起至今逐步在各专业全面推行“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从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层面提高教学的效益。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两大块之一的公共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也必须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目标。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明确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课程结构由礼仪、道德与法律三部分组成。其中,法律部分内容是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职业道德与法律》大纲明确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任务、目标及结构,同时规定出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目标与具体要求。但《职业道德与法律》大纲并没有对于5个单元制定具体的目标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

2013年,广州市教研室德育教学研究会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大纲以及广州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整体情况及学生总体特点,制定出《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行)》。我们发现广州市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大纲》的而言,在“课程目标”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强化目标导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单元为单位,将教学大纲规定的终结性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的过程性目标,将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细化为教学和评价中可操作目标,具体明确学生学习本单元应该达到的知、信、行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2)突出德育课评价特点。德育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信、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学业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对学生达成教学大纲情况的细化,同时还建议了评价方法。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目标具有以下3个特征:(1)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增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2)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3)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4)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根据《大纲》、广州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结合社会需求、该校专业特点以及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分析,认为现在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作为该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普适性强,但特色不足。

(2)广州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作为全市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广州地区中职德育教学的特色,具有框架性的指导作用。但在教学中如何评价把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学―教―评”一体化?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教学建议,结合不同专业如何具体实施活动教学?

(3)《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广州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都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但在教学中“如何把教学与学生的专业适当地结合?结合点在哪?切入点在哪?结合程度如何把握?”对这些问题都尚存探索的空间。

针对以上问题,依据《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精神,以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为引领,结合该校重点发展的房地产、物业及物业设备、建筑等三大专业簇群的专业特点,以及该校德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二次开发《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使其成为具体化、可操作性强,体现该校专业特色的公共基础德育类精品课程。我们通过转变德育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确立明确的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色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评价,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活动型”课程,以求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该次精品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德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德育教师专业技能及教学教研能力,真正地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扎实、能力突出的德育师资队伍,提升该校德育教学总体质量,从而实现学校的办学总目标。 2 《职业道德与法律》精品课程开发与设计

《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一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在做好企业需求分析、德育教学情况分析、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开发,把该课程定位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活动型课程”。

该课程的基本结构是以《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行)》中的评价内容:教材5个学习单元为5个学习主题,整合为14个学习专题为基本框架。针对每一个学习主题,从单元层面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梳理、整合,以“三贴近”为原则,结合该校房地产、物业及物业设备、建筑三大专业簇群的特点,从贴近学生的实际和有利于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和所学专业实际,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实践活动教学,形成有专业特色“活动型”校本教材、学材,并制作相应的教学资源。以“生本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中职德育特色课型为引领,教学组织形式是在“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主题活动式教学”。教学效果评价是全市质量检测(终结性评价)与课堂学习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2.1 课程开发的方向

(1)课程模式为“活动课程”。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长期以来都是沿用“学科课程”模式,强调道德规范与法律知识的理论讲授,强调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和作用。在这种课程模式下,学生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习后往往未能将道德与法律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要求,往往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这就制约了德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和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根据德育课程的特点,要让学生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各种不同的专题活动,主动去参与、体验来提升个体的认识,内化为个体要求,并转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要求。因此,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模式定为“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它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性,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法制和道德方面的素质而设计组织的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不是完全抛开知识来教学,而是要将专题学习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情景活动中,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各个方面得到了最充分地训练。

(2)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专业需求,体现德育教学与专业的结合。

拟通过“学习专题”的形式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书本进行“二次开发”,具体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做好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添加、删减、整合、重新排序,整合成目标清晰,内容明确,操作性强的学习专题。并结合该校三大专业簇群的专业内容有选择性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从而形成具有该校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校本教材与学材,这样既能达成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目标,又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3)突显“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学模式为“重在学生体验参与的情境活动式的教学模式。”

“学科课程”的课程模式往往容易形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教学的有效性较差。因此,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以中职德育特色课型为引领,把课堂回归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情境活动式”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日常接触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德、法律问题和情景,可以构成一个横向的各种德育活动主题,而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及学生适应现实和将来的社会生活的要求,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纵向课堂活动。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让学生融入具体情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做,更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以目标为引领,将终结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有机结合。

传统的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以考定终身。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以终结性评价来考量学生的学习结果,过于片面,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新大纲》《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行)》的要求,因此,认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评价应该是一个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一方面,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质量检测的成绩,同时,也要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提高,以及潜在的发展能力,并予以充分地肯定;另一方面,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要通过设计真实或模拟情境任务,如,陈述观点、解决问题、设计方案、发表评论、制作图表、模拟审判等,并提出相关的活动组织要求和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评分规则,从而,真正达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教―评”的目的。

2.2 课程开发的方法

(1)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入手,结合广州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通过与广州市中职德育教研会领导、部分广州市中职学校德育教师访谈会,对该课程确定的5个主题,14个学习专题进行整体分析,明确各专题的准确定位。

(2)通过对该校房产、物业及物业设备、建筑三大专业簇群的部分企业进行调研,寻找出三大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的要求,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添加、删减、整合、重新排序,确定专题学习内容。

(3)依据《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行)》,结合企业需求分析,编写课程标准。

(4)根据整合后的学习专题,并以活动教学的方式来实施, 形成一套《职业道德与法律》“活动型”校本教材与学材,及相应的教学资源。

2.3 课程改良的技术路线

(1)理论学习,明确思路。 (2)调研访谈,确定标准。

(3)依纲依标,整合内容。

(4)实践检验,调整完善。

(5)完善建设,全面实施。

2.4 课程的微观结构和主要内容

课程的微观结构和主要内容见表1所示。

2.5 课程内容的组织、排列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内容依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组织和排列。每个学习主题下的学习专题的排列顺序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与心理特征,层次清晰,步步递进: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道德规范的学习再到职业道德的培养;从规则、法治意识的增强再到具体法律知识的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让学生达到知、信、行的统一。

3 《职业道德与法律》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3.1 课程实施环境建设情况

3.1.1 完善、提升课室多媒体平台的功能

该校已在2004年在全校各课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但由于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平台的软件、硬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耗损,直接影响到德育课堂教学使用的效果,学校将通过2014年专项建设预算改造课室多媒体平台设备,提升其功能,为教学实施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

3.1.2 “职业道德与法律”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目前该校在房地产、电梯专业进行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具体有中原地产、合富地产、日立电梯、通力电梯公司等与该校进行冠名班培养。这些大型企业为该校学生提供了职业道德方面的实训基地。另外,准备积极与法院、律师事务所联系,争取让学生能观摩法庭审判,更多地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加强法治教育。

3.2 课程实施

3.2.1 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施方面,采用“情境活动体验式”与案例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中职德育特色课型――“活动课”为主,将教学大纲规定的终结性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的过程性目标,将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细化为教学和评价中可操作目标,具体明确学生学习本单元应该达到的知、信、行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一系列的情境和活动,以目标为引领进行合作探究,参与体验,反思提高,深化认识,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些情境活动的设计必须是围绕目标的达成而设置任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即为学生搭建完成任务有效的“脚手架”。学生最终通过教师、同学、自评等多元主体,通过针对任务的检测、课堂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对其课堂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2.2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在此列出几个策略与方法。

(1)教学策略。

①元认知策略。指不同类型的学习中所经历的心理过程中的知识,它影响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价。

②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

③合作探究策略。当学生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时,他们通过合作,分享资源,产生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互相探究的过程。

(2)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辩论法、情境表演法、知识竞赛等。

3.2.3 教学实验

在确定了教学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拟在2014级一年级学生房地产、物业及物业设备、建筑三大专业中各选一个自然教学班作为实验班,并对应选取相同专业的另一个自然教学班作为对照班。对照班采用原来部颁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等,实验班采用按照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要求进行为期1年的教学实验,通过对学生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全市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质量检测成绩等多方面进行对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整个德育组正在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精品课程的建设,发挥团队的力量,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最终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教学效果良好的市级精品课程。

(注:2016年广州市中职德育教研会学术年会参评作品。)

参考文献

[1] 付翠英.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68-169.

[2] 张毅,丛红霞.中职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电子制作,2013(23):19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