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8)法学理论论文(1)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8)法学理论论文(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7 17:21:27
知识社会中法律的回应性特征(上)(8)法学理论论文(1)
时间:2013-12-17 17:21:27     小编:

[⑧]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41页。 [⑨] 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都将解放自然或技术作为解放人的必要条件。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没有收录“法兰克福学派”辞条,但在“人道主义”之“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栏中,在论述“人与科学技术”时,论及过马氏和哈氏的观点。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698页。

[⑩] 金吾伦:《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载《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参见周长城:《社会知识:渊源、挑战与展望——记第十四届世界社会学大会》,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2] [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前言),陈峰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5-6页。 [13] 人们认为,“过分信任未来学是不谨慎的”。

参见[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三联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页。 [14] 就现今世界科技发展而言,知识社会的兴起是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而知识社会的发展又为这“三化”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参见金吾伦:《知识社会的兴起》,载《科普研究》1997年第2期。 [15] 参见洪智敏:《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16] 参见王澄清:《知识经济的四大特征》,载《中国科技论坛》1999年第1期。 [17] 在生产要素中,从土地到自然资源,概念更宽泛,环境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因素,这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18] 这里说的“主要”,并不排除其它因素。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并不是说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发展就毫无作用,而知识经济时代也不是说自然资源和资本就不需要。

这里只是相比较而言,哪些才是生产的主要因素。正是从这一点考虑,有的学者将知识经济“更确切点”地定义为“主要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参见李京文:《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前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页。 [19] 当今时代,一项高技术的突破,往往带动一批产业兴起,同时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新手段。

近20年来,信息产业的发展独领风骚,生物工程业也紧随其后。人们预测,这两个产业是21世纪最大的产业,其前景一片光明。

[20]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张军扩、胡和立、叶虎译,张培刚、易梦虹、杨敬年校,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第1版,第73-74页。 [21] 该学说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并经其追随者的继续深入研究而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参见[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4月第1版;特别是该书序言部分和第2篇对资本主义创新的论述。又参见该书另一译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第1版。

[22] 参见《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1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