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海洋意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浅谈海洋意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9-12 09:54:00
浅谈海洋意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6-09-12 09:54:00     小编:聂棱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我国近几年来钓鱼岛、南海等海洋主权问题的凸显,国家的海洋领土安全、海洋事业建设和国民海洋意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涌现出大量学术成果。在CNKI 数据库中对海洋意识进行主题检索发现,从2003 年到2013 年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0 篇、21 篇、32 篇、53 篇、50 篇、64 篇、88 篇、77 篇、116 篇、150 篇、147 篇,呈明显上升趋势。综合来看,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第一,海洋意识的含义研究;第二,海洋意识的类型及其指标体系研究;第三,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现状调查研究;第四,我国海洋意识宣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除此之外,赵宗金(2011) 还从人海关系的角度研究了人类海洋意识发展阶段。张超等(2013)就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变迁探讨了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发展阶段。张松才(2002)、陈自强(2008)从文学的角度分别对广东近代诗歌和明朝学者吴朴思想中的海洋意识进行了研究。彭松(2013)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洋意识进行了研究。前人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海洋意识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整合、分析前人的研究,梳理了学界有关海洋意识的成果,对其可取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建议。

一、海洋意识定义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海洋意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国外,只有M. Kuijper 曾提及过海洋意识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界定海洋意识的概念。对海洋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本文通过阅读CNKI 中影响力较大200 多篇文献,整理出有关海洋意识的数十条定义。这些定义虽然从表面上看显得分散且毫无关联,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前后相继关系。依据不同流派的根本特点,将这些定义归纳为海权说、人海关系说和实践-认识说三大类。

1. 海权说

这一流派的学术观点源自马汉的《海权论》,其根本观点是将海洋意识视为一种新时期下国民应具备的海洋战略思想,是对海洋领土主权的关注意识,代表人物是马汉。马汉(1890)认为,一个国家想要真正面向海洋、走向海洋,其国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海洋意识。这种意识包括对海洋的热爱、了解,同时也包括对海洋的渴望和征服。此后,有一大批学者从这个角度界定海洋意识。比如,史英(1989)认为,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与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总看法。李德潮(1997)认为,海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在海洋问题上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孙志辉(2008)认为,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冯梁(2009) 认为,21 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指21 世纪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是中华民族对海洋在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全人类海洋事业中地位作用的心理倾向和基本认知;何立居(2009) 认为,海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国家在海洋问题上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在它的内涵里,既包括国家现实的海洋利益,又包括国家长远的海洋利益,既包括海洋经济利益,又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利益。海洋观包括以下几方面:海洋国土观,海洋资源观,海洋权益观,海洋防卫观。总的来看,海权说将海洋意识与海权意识、海洋领土意识等同起来研究,反映出今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国土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学者对海洋领土安全问题的重视。

2. 人海关系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认为海洋意识是在人与海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自觉意识。比如,何兆雄(1998)认为,海洋意识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郭渊(2009) 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海洋意识进行分析,认为海洋意识是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存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知总和。赵宗金(2011)认为,海洋意识是人们对人海关系的自觉意识,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涉海行为的自我反映;陈艳红(2010)认为海洋意识也叫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陈冀斌(2012) 海洋意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把握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海洋意识具体就表现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和心态等方面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海洋意识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活动。总的来看,人海关系说从海洋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了海洋意识的生成过程,由于人海关系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基本概念尚不清晰,因此从人海关系角度来定义和理解海洋意识显得有些晦涩。

3. 实践-认识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海洋意识视为对海洋及人类涉海实践的总和的反映,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对海洋的性质、作用、地位、功能等的综合认识。比如,陈小燕(2003) 认为海洋意识是人们对海洋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或反映;唐复全等(2004)认为海洋意识是人们关于海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理性认识;饶咬成(2005) 认为海洋的客观存在,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使人们产生关于海洋的认识,这种认识,被称为海洋意识;李文睿(2007)认为,海洋意识也叫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 贺义雄(2011)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的反映和认识。从历史的角度看濒海国家、民族海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总体政策的形成。总的来看,实践-认识说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之基础上的对海洋的全面认识,其包含的范围很广,但缺点是缺乏学科视角和理论特色。

三类流派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海洋意识,丰富了海洋意识内涵,并且在流派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为今后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做了铺垫。但也存在着一个重大不足,即没有对海洋意识进行科学的学科定位。本文认为,海洋意识作为人类的一种意识类型,从学科归属上讲,应属于专门研究意识的认知心理学范畴,故应当从认知心理学研究意识的视角对海洋意识下定义;或者,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研究态度的视角将海洋意识视为人们对海洋的一种认知。为了更好地对海洋意识进行操作化,本文依据态度ABC 理论将海洋意识定义为人类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对海洋的观念总和,它形成于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互动过程中,并进一步将其被操作化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这种划分方法更有利于今后海洋意识的调查研究。

二、海洋意识类型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学界除了探讨海洋意识的定义之外,还在海洋意识的类型和指标体系上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所谓海洋意识类型,是指海洋意识所包括的具体形式,比如海洋领土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文化意识等,它们是政府部门、学者、媒体等基于我国海洋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提出来的,是广大民众所应当具备的海洋意识;所谓海洋意识指标体系,是指在海洋意识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用以编制海洋意识调查问卷,以测量国民海洋意识强弱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1. 海洋意识类型的研究回顾

在国外,尚未有学者对海洋意识进行类型上的划分,美国珊瑚礁基金协会(2002)、美国科学促进会(2003)和Brent S. Steel(2005)等也只是针对其中之一的海洋生态意识进行过调查研究。但是在国内,已经有十余位学者先后划分了海洋意识类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陆水明、陈艳红和王华的研究,他们分别从维护海洋权益的角度、发扬海洋文化的角度、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海洋意识进行了类型上的划分,分别划分出若干个子类型。陆水明等(2005) 认为海洋意识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竞争、海洋安全等方面意识,他引用古希腊海洋学家狄米斯托克利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观点,从海洋权益的角度提出我国应该重点增强海洋权益意识,加强海洋建设;陈艳红(2010)认为海洋意识在内容上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并从海洋文化的角度,将海洋意识看做是一种深层次的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灵魂。王华(2009)认为海洋意识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海洋生态资源意识、海洋开放融入意识、海洋战略安全意识等。他引用未来学家托夫勒的在世界文明发展的第三个浪潮中,向海洋进军是一个新的制高点的观点,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着重强调了海洋开发的重要性。这三种划分方法较能反映出学界主流的海洋意识类型,除此之外,温广宇、牟方君、何兆雄、吴青林、郭渊等十余人也对此做过划分,他们在划分方法上的差异并不大,都是结合海洋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战略、权益、资源、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对海洋意识进行直观的划分。

学者们对这些海洋意识类型的称谓不尽相同,在涵盖面、数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产生了许多争议,甚至是误解,这也是本文认为值得专门讨论的地方。本文将目前学界对海洋意识的分类归入政治、经济、法制、文化、生态、安全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了诸多不同称谓,它们之间在含义上的差别不大。综合来看,海洋政治方面包括海洋国土与权利意识、国家安全意识、海洋国土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权益安全意识、海洋主权意识、海洋政治意识、海洋国防意识、海洋国土意识、海洋主权意识等不同称谓;海洋经济方面包括海洋财富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价值意识、海洋开发意识、海洋经济与产业意识、海洋经济意识等称谓;海洋法律意识方面包括海洋法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法律法规意识等;海洋文化方面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海洋价值与伦理意识等称谓;海洋生态方面包括海洋生态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健康意识、海洋生态资源意识、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等称谓;海洋安全方面包括海洋防灾意识、海洋减灾意识、海洋危机意识、海洋安全意识等称谓。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海洋开放与融入意识、海洋竞争意识、海洋创新意识、海洋发展意识等,影响并不大。总的说来,这六大方面基本涵盖了学界目前对海洋意识的认识,这种在同一类意识上出现多种称谓的情况表明我国学者在海洋意识类型表述上还存在许多分歧。

2. 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的研究回顾

目前,国内外有关海洋意识指标系的研究十分匮乏。国外尚未看到有人设计过海洋意识指标体系。在国内,李珊等(2010) 在分析了大连716油管爆炸事件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首次构建出一套海洋意识指标体系。这套海洋意识体系应包括海洋国土与权力意识、海洋经济与产业意识、海洋资源与环境意识、海洋法律法规意识、海洋资源与伦理意识五个类型,他们将其归纳称作主观人海关系意识另外,该体系还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四个宏观层面的意识构建领域。他们认为,左侧五个海洋意识类型和右侧四个宏观层面共同构成海洋意识,而海洋意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指在这四个层面中不断渗透正确科学的海洋意识的过程。赵宗金等(2012) 在充分分析、整合前人海洋意识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意识体系。他们认为海洋意识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多层次、全方位对人与海洋关系反映的内容体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他们将海洋意识划分为权益、安全、开发、战略、保护、教育和参与七个类型,七个海洋意识类型之间是彼此并列的关系,除海洋战略意识之外的其他六个意识类型又都包含若干个子类型,各个子类型都有相对应的概念界定。子类型之间也是彼此并列的关系,相互之间各有所指、统一于海洋意识指标体系之中。

三、海洋意识现状调查研究

1. 国内调查研究成果

中国青年报在1998 年进行过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调查,结果显示,2 /3 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 万平方公里,完全忽视了我国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共青团中央曾在上海大学生中做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 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 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域国土,有的大学生干脆认为争执海岛主权没有意义。王新刚等(2012)采用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大学生海洋意识状况、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状况和大学生对我国海洋政策的认识等三个方面为调查内容,对图2 海洋意识的分类体系河北三所大学理科、工科、农科、文科、艺术和体育等学科的共1500 名本、专科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海洋意识较薄弱,高校应加强海洋意识教育。这些调查结果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尽管有些调查在被访问人群的代表性、问卷的信度效度以及年限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其数据仍被政府官员、媒体和学者广泛引用。国内影响最大、最具解释力的调查,是海洋出版社与深圳互通调查机构、中国民意调查网于2010 年和2011 年,在河海大学社会学系老师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的18 个城市分别进行的两次科学、系统的抽样调查,其2011 年度的调查人数超过了5000 人。经过两年的调查,最终结果表明:第一,国民对海洋的了解比较单一、浅薄;第二,海洋知识较欠缺;第三,对海洋所发挥的作用认识得较浅薄,认为海洋与生活关系不大;第四,环境意识出现背离第五,海洋经济意识较强;第六,海洋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在区域特征上,内陆的海洋意识高于沿海;第七,自我评价过高;第八,在获取海洋知识的途径方面,新闻传播是主渠道;第九,支持海洋知识教育进课堂。

2. 国外调查研究成果

美国珊瑚礁基金协会(2002)通过非概率抽样调查发现,尽管人们普遍关注珊瑚礁的生态威胁问题,但却对珊瑚礁的生态常识知之甚少;美国科学促进会(2003) 也通过非概率抽样调查发现,尽管人们普遍关心沿海地区的生态健康问题,但却只有31% 的人真正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其的影响;Steel 等(2005) 发现,人们对沿海环境状况的关注要明显高于他们所知道的沿海环境政策知识,这不利于他们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海洋环境污染事件。Ballantyne 等在南非一个海滨小镇里做过一项海洋知识调查,调查对象是镇上三所小学的54 名学生,涉及的问题包括水为何会流入大海、大海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海水为什么是咸的等数十个问题,其研究结果表明,受谣言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被调查者对海洋存在许多误解,政府应该建立更多的海洋科普基地,让民众切身认识海洋。

就美国而言,在公众海洋意识调查方面最具解释力、影响力的是Brent S. Steel 等人的研究。Brent S. Steel 等人通过电话访问的方式对美国48个州的家庭进行了科学规范的随机抽样调查,被访者人数为1233 人,调查的内容是海洋知识。调查发现:大众对海洋知识普遍缺乏了解;沿海居民比内陆居民知道更多的海洋知识;大众对海洋重要专业术语普遍缺乏了解;电视和电台对传播海洋知识产生了消极影响,而报纸和媒体则产生积极影响。这一调查结论与我国海洋出版社2011 年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都反映出国民的海洋知识较欠缺,对海洋的了解较浅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表现在:第一,不同于美国,我国内陆居民的海洋经济意识水平高于沿海居民;第二,我国民众获得海洋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传播,但并未得出新闻传播产生了负面性影响的结论。

四、中国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情况的研究

在目前有关海洋意识的学术成果中,有大量关于我国海洋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学者们认为,我国在海洋意识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主管部门对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突出表现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生及社会大众在海洋政策与法制的认知、海洋国土和主权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缺失;第二,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够理想,尤其缺乏高素质教师;第三,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工作几乎都集中于学校,阻隔了广大社会群众接受教育,全民普及程度不够高;第四,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海洋意识教材和读本数量太少,教学比重太低。鉴于此,学者们纷纷提出解决对策,包括:第一,各级相关主管单位,尤其是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非盈利文化机构,要重视海洋宣传工作;第二,加强海洋意识理论建设、法制建设、管理能力建设,使得海洋意识教育科学化、制度化,形成学习氛围,长久保持;第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人们自主参与学习;第四,多建设海洋大学、海洋学科和海洋意识科普中心。

实际上,我国曾在国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上取得过许多成果,这些成果往往为人忽视。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音像书籍出版方面。1998 年,浙江省定海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出版了《海洋知识读本》《中小学海洋教育教材》《中小学海洋教育理论文集》《中小学海洋教育》等研究专集;2008 年,青岛市教育局为迎接奥运会,专门出资为全市中小学校的图书馆购买了《海洋小百科》全书,掀起了学习海洋知识、普及海洋文化的教育活动;2011年,国家海洋局、海军政治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走向海洋》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2013 年,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召开了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编写研讨会,其内容包括海洋科学、海洋资源、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开发、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防务、海洋文化九个方面,标志着我国首套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第二,在科研教学活动方面。1998 年,浙江省舟山市虾峙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海洋教育课程研究课题,初步构建了以海洋教育活动课为主、实践课程和环境课程为辅的小学海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浙江省学校课程改革中最引人注目、最活跃的模块;1998 年,浙江省定海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花了6 年时间完成了更具操作性的综合性海洋教育课题;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海洋专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公众海洋知识教育体系。[35]目前,国内有37 所高等院校、29 所中等学校开设了涉海专业,在涉海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共有20 多个培训点。我国常年利用新闻媒体对青少年进行海洋知识教育,并在沿海地区公众中开展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常识教育,在中国召开的各种海洋会议上发表了不同主题的《海洋宣言》。

第三,在社会活动方面。2005 年,全球29 个海洋城市在国际海洋城市论坛中发表了《厦门宣言》,号召共同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2006 年,中国海洋论坛通过了有关海陆统筹与可持续发展的《象山宣言》;2008 年,世界19 所海洋高等学校签署了《舟山宣言》,宣示了发展海洋教育、创新海洋科技的行动方向;2009 年,《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将文化建设列为海洋行为的首位,主张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2013 年1 月,我们的海洋首届海洋中国新年音乐会在北京、天津、厦门、上海进行巡演,以建设海洋强国为主题的2013 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庆祝大会在辽宁省举行。

除此之外,据《中国海洋报》报道,我国目前已建立22 个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这些由政府和教育科研机构牵头的项目对提升国民海洋意识的作用无可替代。遗憾的是,由于宣传工作的不到位,这些已有的成果没有被大众触及,也没有引起海洋文化专家、海洋意识研究人员的重视,造成了学术研究上的遗漏。

五、评价与展望

1. 海洋意识研究的成果评价

综观前人的研究,他们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特征。首先,在研究视角上体现了政治思维和学术思维的结合。国民的海洋意识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强国的建设进程。新时期下,随着党和国家对海洋建设和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视,学界也开始对国民海洋意识发展状况及其解决对策展开大量研究;其次,在研究内容上,焦点较为集中。主要包括海洋意识的定义、类型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海洋意识实证调查、国民海洋意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经验和实证的结合。对海洋意识的定义、类型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以经验研究为主,而对国民海洋意识现状的研究主要是以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为主,对我国海洋意识教育及宣传工作的研究主要是以文献研究为主。

(1) 在海洋意识类型研究方面。通过分析、比较目前已经提出的海洋意识类型,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很少有人为这些类型( 即一级指标)分别下定义,更没有人做到继续往下发展指标。第二,一级指标间的重合。比如吴青林(2010)在海洋安全意识上犯的重合错误。他认为海洋意识包含七个方面,分别是海洋国土意识、海洋主权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强国意识、海洋安全意识、海洋通道意识、海洋生态意识。其中,海洋安全意识又包含四方面:二是我国海上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遭到严重侵犯;三是国家外向性经济发展面临着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尤其是海上通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这些表述,与他同时提出的海洋主权意识、海洋通道意识产生了明显的重叠。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部分学者对海洋经济意识、海洋发展意识等的表述上。

(2)在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研究方面。李珊等(2010)构建的体系基本涵盖了海洋意识的类型,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第一,只有体系,缺少具体指标;第二,最大的问题在于很难处理左、右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这将直接影响指标体系的清晰度和解释范围。赵宗金(2011)等在指标的涵盖范围上较之李珊等人的研究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它几乎容纳了目前所有可取的类型。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具体表现在:第一,部分一级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行的,存在彼此重合的问题;第二,很多二级指标在表述上存在模糊不清、相互指涉的现象。不过,李珊、赵宗金等人的研究体现了学界对海洋意识进行实证研究的趋势,他们的研究为今后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海洋意识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

(3)在海洋意识调查研究方面。前人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国民海洋意识状况的一手资料,在研究方法、问卷设计等方面给予后人许多启示,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没有对海洋意识进行清晰、科学的定义;第二,既然无法合理地定义海洋意识,那就不能准确地知道海洋意识的内涵及主要类型(一级指标),因此也就不可能对海洋意识进行科学的操作化,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将受到影响。

(4)在学者对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研究的评价方面。前人的研究指出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措施,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在前人的引用资料中,被提及最多的一项调查是1998 年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调查,[36]这一调查所得出的结果被十余位学者争相引用,作为判断国民海洋意识高低的重要凭据,而不顾及其抽样代表性较低、指标较为单一、年代较为久远等缺陷;第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被指责最多的是政府宣传工作不到位、教育部门的成果不明显、出版单位很少出版海洋意识读本和教材。而事实上,我国从1998 年开始就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海洋科普读物和音像产品,举办过许多海洋会议、海洋活动,这些都为学者、媒体所忽视。

2. 海洋意识研究的未来展望

(1)确立恰当的界定海洋意识的学科方向。

海洋意识作为一种人们对于海洋及其组成部分的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从学科归属问题上讲,应该属于专门研究意识的认知心理学,或研究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索尔所(2008 ) 认为:意识(consciousness)是对环境和认知事件诸如世界的形象、声音,以及人的记忆、思想、情绪和本体感觉的觉察。[37]尽管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界定尚未统一,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意识所包含的范围是很比较模糊、宽泛的。海洋意识作为人们对海洋的一种觉知,属于人类意识的一部分。第二,意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认知成分,除此之外它还包含了情绪、情感因素,因此,海洋意识也应该包含人们对海洋的情感以及人们对海洋的认知。

(2)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的建构方法来自环境意识指标体系的启示。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环境意识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就。同样作为意识的类型,海洋意识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借鉴环境意识指标体系的成果。本文将目前国内外对环境意识指标体系及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横向划分法。这种操作化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前人对海洋意识的操作化中,其特征是一级指标间的关系是彼此平行、互不交叉的。比如将海洋意识划分为海权意识、海洋生态意识、海洋法律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海洋安全意识六个方面。第二,纵向划分法。国内外对环境意识的操作化多采用此种方法,其特征是维度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体现出意识的纵向深入。比如Maloney和Ward 将环境意识操作化为知识、情感、行为意向、实践行为四个维度;德国学者Dieter Urban在EA 量表中将环境意识操作化为情感、认知、冲动三个维度等。第三,横-纵向划分法。王民对环境意识进行了横-纵向划分法,他将环境意识的划分为组成部分和层次两个大方面,环境意识的层次与环境意识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环境意识在组成部分上包括环境认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保护自觉参与观五个方面,在层次上包括知识、态度、评价、行为四个维度。

本文认为,应破除对海洋意识的横向划分思维,因为这种划分方法的构建主义色彩太浓,这种划分方法也只能意味着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等同于所有哪怕稍微有关联的指标的大集合,即所有与海洋意识有关的因子都有理由被纳入进来。这种机械的大拼盘模式既显得杂乱、拼凑,又不利于指标的选取,更糟糕的是容易滋生隐性的学术抄袭;纵向划分法虽然具备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层级结构,但又存在着次级指标来路不明的局限性。相比较而言,王民的操作化方法更适合于海洋意识指标体系,这种方法既考虑了设计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又兼顾了次级指标出处的依据,因此更具科学性。这种方法概括起来讲,即通过对海洋意识进行操作化以确立维度,这是纵向的方法;再结合目前有关海洋意识的所有类型提取出合适的次级指标,这是横向的方法;最后,将横向的次级指标归入纵向的维度中,以构建一套科学可靠、层级清晰的国民海洋意识指标体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