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共生理论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探讨

基于共生理论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探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9 00:27:38
基于共生理论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探讨
时间:2023-08-09 00:27:38     小编:胡雪萍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逐步深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劳动关系形态及调整模式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劳动纠纷及劳动争议口渐增加,劳资间矛盾及冲突时有发生,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处于劳动关系矛盾的多发期。因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进一步要求: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无疑,和谐劳动关系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向。本文引入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将和谐劳动关系视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通过分析劳动关系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新的角度,阐述和谐劳动关系的运作机理,并提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思路。

一、共生理论解释和谐劳动关系的适切性

共生本是生物学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首次提出,并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其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此后,范明特(Cami ntsi m) ,利勒瑞(Caullery),斯哥特(Scott)和马格里斯CMargulis)等生物学家发展了德贝里的共生思想,并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起,共生理论开始运用于析学、工业生态学、社会学、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有研究者提出,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劳动者(劳动者群体)与企业以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①这一观点的形成其实就是基于共生理论思考的结果。但是,笔者认为,还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共生理论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解读和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一把钥匙,不仅能够揭小出互惠共生劳动关系的内在运作机理,而且能够刻画劳动关系的理想状态和进化方向,对称互惠共生。更重要的是,其多元共生、和谐共处、互动发展的精神实质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和谐劳动关系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对称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即在劳动关系构建过程,劳动者(雇员、雇员团体)、雇员、雇员组织(行业协会)、政府等有关各方,以稳定健康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良循环为目标,以利益分配和协调平衡为主要内容,为达成利益分配共识,实现利益最大公约数和均衡化而开展协作活动,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共生模式和运行过程。这恰恰是生态共生理论所追求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因此,就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内容、目标和机理而言,共生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适切性。

二、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劳动关系解析

(一)共生单元主体存在缺陷

劳动关系共生单元指构成劳动关系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劳动关系共生体的基本条件。当我们把劳动关系看成一个共生体时,劳动关系的各个参与方就成了一个个共生单元。目前,强资本、弱劳工已经成为劳动关系的基本态势。在国有企业,少数经营管理者在劳资利益关系,的地位和权力不断加强,对劳动者的雇佣和辞退、工资报酬标准以及劳动管理拥有很大权力,劳动者很难能够作为独立的员体切实维护自身利益。在民企、外企,雇佣劳动制度强化了资本对劳动的占有支配权,低报酬成为利益趋向的鲜明特征,劳动者要行使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会遇到很多障碍,难以落实。而在私企,雇员在劳动关系中的员导地位十分突出。就劳动者自身而言,存在文化技术素质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不相适应、身体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在利益分配方面只好听任强势的雇员安排,处于被动地位。地方政府作为特殊的共生单元,某些行为出现偏差,很多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不计代价招商引资,常常忽略劳动者的价值地位,甚至对投资者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出宽容。此外,工会行政化阻碍着工会维权职责的发抨,工会地位)噬尬。由于工会负责人的劳动关系在用人单位,其工资和职务的提升都受制于单位的管理者,这种依附关系决定了工会很难有效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二)共生模式不够健全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关系,通过共生模式,各共生单元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产生共生效益。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经历了自由契约式的劳动关系模式、集体谈判的劳动关系模式和人力资源劳动关系模式三大阶段。自由契约式的劳动关系模式早已失去其存在的制度空间,被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所摒弃,我国自然也不可能采用。而人力资源劳动关系模式又因适用条件比较苛刻目前难以在国内推)、。因此,所能采用的也就只剩下集体谈判的劳动关系模式。这就使我国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变得很单一。考虑到劳动关系调节模式的发展趋势,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劳资关系多元化调整模式势在必行。

(三)共生环境有待改善

共生环境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共生环境对任一共生体来说,都有正向、中性和反向作用。就我国目前劳动关系情况而言,正向激励的共生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经济环境来说,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依然非常巨大,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高达9. 3亿。①与此同时,供求关系错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政策和法律环境来说,一是社会保险覆盖面过窄,覆盖水平过低,大量就业人员尤其是非国有经济部门雇员没有进入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缺乏必要的保障,社会保险制度的差异严重降低了劳动者的公平感。二是分配制度的改革相对忽略了劳动者劳动收入的权利,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劳动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目前已严重偏低。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50.7%下降到2011年的50.9%,致使劳动者不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在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态下,不同就业群体就业机会不同,工资差异明显。三是政府的教育与培训政策严重缺失和滞后。此外,劳动关系相关立法尚欠完善,《劳动标准法》履待出台。从技术环境来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结构随之改变,相应要求劳动者技术能力及职业素质提高。

(四)共生界面尚待优化

共生界面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或者说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决定着共生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畅通的共生界面能源源不断地催生共生过程中的共生新能量,促进共生系统的发展。构成劳动关系共生界面的各种机制就是劳动关系共生体的基础设施,但从目前来看,显然还不完备。主要体现在多方协商沟通机制,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职工诉求表达与疏通机制,发布信息和提供服务的中介机制,劳动市场预警机制等方面。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一)强化共生单元素质

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重新定位角色。要尽快从劳动关系的单纯行政管理者转向劳动关系的调控者和服务者,对劳动关系子以指导、监督、调整优化;企业要提升素质,树立现代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充分发抨和谐劳动关系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员工潜能的巨大激励作用,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劳资利益一致性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劳动者要注重提高自身就业素质。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而出现的新业态、新岗位,对劳动者的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劳动者就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在劳动关系中的博弈能力;工会要加快改革,加强自身建设。赋子工会相对超然的地位,杜绝单位委派工会员席的做法,从而使工会成为能够真正代表劳动者利益的组织。

(二)推动共生模式发展

现有研究成果对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模式的完善已经提出很多建设性建议与措施,无庸赘述。在此,笔者仅从国际社会劳动关系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提出共生模式发展的一个思路。合作伙伴关系是21世纪劳动关系新概念,其核心观点是经济成功社会公平以及工人、雇员和政府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协作。①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有三个员要模式,即美国的新产业关系、德国的社会伙伴关系和英国的新合作员义。美国模式强调工会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制定了一些特定计划,包括雇员参与决策计划、自我管理的雇员团队计划、劳资合作解决问题的团队计划、宽泛化界定工作的计划、企业与雇员分享经营信息以及经济收益的计划,等等。德国模式除了强化企业中的口常合作外,还在职业培训考试、劳资纠纷裁决、社会福利保险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英国模式重新定位工会与雇员的关系,强调两者之间的伙伴关系。政府设立合作关系基金,鼓励密切合作关系的各种活动和员张,鼓励合作关系在更大范围内互动和发展创新。这些模式都值得我国借鉴,通过融合创新,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三)加快共生环境改善

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增长,调结构,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统筹考虑混合所有制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从金融支持、财税优惠、社会服务、教育培训等多方面,促进大众创业就业,拓展就业空间;要逐步破解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困局,消除既有的各种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开放竞争的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营造劳动力自由选择和合理流动的良好环境;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收入分配改革,逐步缩小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之间不合理的劳动待遇差距,特别要消除工薪差异的垄断性因素;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把劳动关系建立、运行、监督、调处全过程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致力共生界面优化

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实现劳动合同制度全覆盖为突破口,加快完善职工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和企业裁员机制;要以健全公平公正、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薪酬增长制度为突破口,加快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正常工资增长常态化,推进员工持股,形成劳资利益共同体;要以劳动关系中的关键性元素治理为突破口,构建多元对话磋商机制,就终身职业培训、职业病防治、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社会保险等开展)、一泛务实高效的对话,分门别类加以解决;要以政府转型和中介服务规范为突破口,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如建立企业用工诚信等级评定与发布机制,欠薪惩罚与追缴机制,违约制裁机制;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与价格体系,加快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提高中介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建立劳动市场行情预测预警机制,并可开通官方微信微博,随时发布相关信息,实时动态监测,及时研究和制定实施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预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