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天然气产业三大“拦路虎”-综合新能源论文(1)

中国天然气产业三大“拦路虎”-综合新能源论文(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8 22:31:17
中国天然气产业三大“拦路虎”-综合新能源论文(1)
时间:2013-12-18 22:31:17     小编:

目前我国天然气产业还面临着三个更为现实、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这就是—— 下游该不该无条件承受进口高气价2008年,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3.8%。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目标,这个数字在2010年将达到5.3%。今后10年是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天然气需求量年均增长量将超过100亿立方米。为满足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从2006年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运营开始,中国开始了大规模进口天然气的时代。

2008年,国内天然气总产量为775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44亿立方米,约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5.57%。2009年11月,国内“气荒”导致液化天然气紧急进口。

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进口液化天然气由10月的433946吨增至588439吨,同比增长近35%。出于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态势的积极判断,近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石油公司在天然气业务上投资巨大,与国外签署了多项天然气进口合同。

其中,中国海油广东大鹏、福建莆田、上海等3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落实的气源,因签约比较早而价格低廉。随着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天然气供需偏紧,天然气价格开始走高。

到了油价飙升的2008年,天然气的长期合同和现货价格都达到近年的峰值。而这一年中,中石油和中国海油都签署了几项重要的长协合同。

然而,随着2009年以来国际天然气市场供需关系的整体变化,天然气价格大幅回落,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陷入尴尬:早先签署的卡塔尔、澳大利亚高更等气源价格比现在的国际市场现货价格都高太多,下游用户失去履行合同的动力。去年卡塔尔天然气在南方市场遭到拒绝,就是矛盾显现的开始。

国际能源机构(IEA)称,未来几年,全球天然气供应将会过剩。这将对亚太地区天然气市场结构和天然气定价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分析人士称,这至少表明中国签署天然气进口的合同“踏错了时点”(这与两年前中国企业大量进口硫黄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尽管从中长期看国内天然气肯定是紧缺的,国际能源价格可能也看涨,但未来几年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价格可能“恰好”是偏高的。

一位中石油的相关人士无奈地表示:“谁能预料到2008年能源产品价格有那样的走势!中国天然气如此紧缺,为了满足需求必须加快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建设和气源的落实。谁都想买在低点上,谈判都很艰苦。

如果今天国际气价还在上涨,大家还会庆幸当初买得早、买得对。”参与进口谈判的人士认为,三大石油公司进口天然气除了出于产业发展的战略考虑外,还是一种商业行为。

既然是商业行为,就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因此,无论是三大石油公司还是下游用户都应该承担风险。

但国内不同意见认为,过去三大石油公司签下什么价格,都可以转移给下游用户。价格风险更多地由没有议价能力的下游用户来埋单。

这不公平。因为天然气进口是个垄断行业,用户没有选择权。

民营企业能不能参与投资管网建设去年11月以来“气荒”的出现,还折射出全国性天然气管网和接收站等硬件设施的规划出了问题。硬件建设投入巨大是能源行业的普遍特点,发展初期的中国天然气产业更是如此。

除了下游城市燃气业务外,无论是上游天然气开发、中游长输管道建设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都是由三大石油公司垄断建设和运营。外资曾有意参股西气东输一线,后也撤出。

而民营资本的踪迹更是难觅。分析人士指出,三大石油公司独立发展管道和接收站,有利于提高积极性、各自发展自己的区域市场。

不过,因此而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各自为战可能导致重复建设或者考虑不全面。

规避建设中投资过大而回报相对较低的环节,比如储气库的建设成为短板。其次,天然气毕竟不是三大石油公司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他们会根据自身当年主营业务的业绩、现金流等情况调整对天然气业务的投资,控制开发进度。再次,三大石油公司对上游和中游的过度垄断,对原本放开的下游市场造成打压。

特别突出的表现是,三大石油公司在沿海已经规划了十几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北至大连,南至海南,几乎沿海各省市无一例外,仅在广东就有5个项目已建、在建或规划中。

三大石油公司各自独立规划,独立海外找气,独立为气源寻找下游用户、建设相关管网,一些地区出现重叠。中石化2003年就开始在山东省布局天然气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