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可燃冰觅影:历史总在偶然间-综合新能源论文(1)

可燃冰觅影:历史总在偶然间-综合新能源论文(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04 00:36:05
可燃冰觅影:历史总在偶然间-综合新能源论文(1)
时间:2022-10-04 00:36:05     小编:

2009年9月底,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次对外宣布:地质工作者已成功地在青海省祁连山一带钻获可燃冰样品,中国由此成为世界首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这种新型能源的国家。 这本是一则极有可能载入史册的讯息。

只不过,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彼时大多集中在即将启动的国庆庆典活动上,再加上真正了解可燃冰的人寥寥无几,短短数行的新闻报道没能引起更多的关注。 或许,要待若干年以后,人们方能深刻体会到这一发现的非凡意义。

一次偶然发现 很多时候,历史是在偶然间被创造的。 2011年的4月,天气渐暖,青海煤炭地质105队的钻探队员们,又一次集结出发。

从西宁出发,过天峻县,最终是钻探目的地——木里。 木里,藏语意为“有煤的地方”。

钻探队此行的目的正与这个名字相关——探明当地煤的储藏情况。 这是钻探队第二次进驻木里,头一回还是在1965年。

当年,105队从吉林省通化市移师青海,全体队员告别了家乡,来到这片地势高耸、群山连绵、高寒缺氧、气候恶劣,人迹罕至的地方,在这里工作,奋战过很长时间。所以,二进木里的任务对于105队而言可谓轻车熟路。

很快,钻机的轰鸣声便响彻云霄,日夜不停。只是谁也没想到,一个偶然发现正悄悄靠近。

这是8月的一天,时值盛夏,但木里地区已然雪花纷飞。 钻探工地上一片喧闹。

因为空气稀薄,拖拉机的吼声听起来就像人们在高原粗粗的喘气声,迟缓而滞重。宽大的履带不停翻滚,卷起一层层黝黑的泥浪。

黏稠的泥点四处飞溅,如雨点般砸在勘探队员的身上。 衣凤龙正如往常一样,坐着爬犁向33号钻孔靠近。

他是青海煤炭地质105勘探队的钻探队员,十几年来他的主要工作区域就在青海的冻土地带。这个肤色黝黑的汉子曾自豪地宣称“熟悉高原的冻土就像是熟悉自己的身体”,其实,冻土之下蕴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衣凤龙当时并不知道。

上午10点多钟,衣凤龙所在的33号钻孔内突然出现了一股巨大的气流。这股气流顺着钻孔直往上蹿,使得整台钻机都无法正常工作,“当时有点不知所措,不知是咋了。

” 气流很大,紧接着钻孔内的泥浆出现了喷涌现象,喷涌高度刹那间达到了七八米。惊心动魄的几分钟后,气流终于喷涌而出。

衣凤龙随手用打火机在钻孔前点了一下,“没想到井口‘噗’地一声蹿出了蓝色的火苗。”映着高原湛蓝的天空,火苗是纯纯的蓝色,不停跳动。

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衣凤龙记录下了当时钻杆所在的位置:“井深56米”,并及时报告了队领导。 “那时候,还不知道这些气体是什么。

”接到报告的钻探队队长文怀军今天再回想起当时,仿佛又看到了5年前的蓝色火苗在跳动。这次发现的三个多月后,33号钻孔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当钻孔深至65.19米处,孔内再次涌出了不明气体,与之前相同,点火即燃。而这一次,由于气体涌出量很大,影响到钻探施工,致使该孔因未见到可采煤层便报废了。

“虽然当时的任务是探煤,但是作为地质工作者,绝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文怀军和他的队友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素质记录下两次发现的详尽情形,并在第二次发现中采集了样本。

由于是在井口采集的,气体中已经混入了空气。但经过分析检测,不明气体的成分依然被查明。

在105队的勘查档案上,队员们写下一串数字:气体成分经化验,内含CH4:75.70%;N2:20.76%;CO2:1.15%;C2H6:0.11%。CH4,即甲烷,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分。

“当时已经时值11月,到了该下来的时间。”文怀军说,留下记录后不久,野外队员们撤回了西宁休整,检测结果封进了档案。

但是,那个无心插柳的偶然发现,却不时萦绕在大家的脑海中,那种可以燃烧的气体究竟来自何处? “极有可能就是可燃冰!” 2005年,105队的队员们三进木里。 这一次,除了以往的探煤任务,他们还承担了一个新勘探工艺的科研项目。

为了完成项目,105队通过上网搜寻,找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的张永勤博士。 在受聘成为105队新项目的技术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