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国际油储趋势与我国应对之策-综合新能源论文(1)

国际油储趋势与我国应对之策-综合新能源论文(1)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4 01:21:55
国际油储趋势与我国应对之策-综合新能源论文(1)
时间:2022-12-04 01:21:55     小编:

国际石油储备的实践表明,石油进口大国建立石油储备是完全必要的。如今,中国已进入分享国际石油资源的进口大国行列,随着对进口石油依存度的加大,面临的国际风险也将逐渐加大。

国际石油市场的风云变幻——或供应中断,或油价暴涨、爆跌,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能源和石化产业,甚至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石油储备发展趋势“石油储备”不等同于作生产和销售周转用途的石油库存,其特定含义是指为防范国际市场石油供应中断风险,保障产业和国家石油供应安全的石油储存。

国际石油储备从20世纪70年代起,迄今己有20多年的历史。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世界油价上涨了5倍,引起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大动荡,由此,西方各国开始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1974年,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西德、法国在内的18个原油进口国签署了《国际能源协议》,并在OECD(经合组织)中设置了国际能源总署(IEA),以保证当国际社会石油供应再次出现危机时,为各成员国提供帮助。同时,还规定到1980年各成员国有义务保有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

到80年代,国际能源总署成员国的石油库存达35亿桶(约4.78亿吨),相当于当时114天的石油消费量。在实际执行中,各成员国所建立的石油储备已远超过IEA规定的最低限。

历史地看,各国重视石油储备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战给各国尤其是大国的一个主要教训就是:必须拥有足够的石油储备。二战更是为此做了有力的注释。

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对美宣战,获取石油都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主要石油消费国大规模地互相协调着建立石油储备,却是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

1974年2月和10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主持召开了华盛顿能源会议与布鲁塞尔能源协作小组会议,商议拟订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国际能源计划(International Energy Plan,简称IEP)。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减少成员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持有最低水平应急储备、在出现重大供应中断时分享石油供应。

同年11月,24个OECD成员国中的16个签署了IEP协议,同意在OECD框架内建立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Agency,简称IEA)来实施该协议。成员国据此进行了相应的国内立法以建立各自的应急石油储备(Emergency OilReserve),当时要求拥有60天净进口量的应急石油储备,1980年代标准被提高到90天并保持到现在。

实际上IEA成员国都超过这个标准。2009年3月的数据表明,在IEA28个成员国中,加拿大、丹麦与挪威为净出口国,其余25个净进口国应急石油储备平均为134天。

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它从2006年起转为净进口国,虽然每天的净进口量才4.4万捅,但来自企业的巨量商业储备因此都成了应急石油储备。资料显示,3月份只有匈牙利的公共应急储备超过90天水平。

德国负责机构储备的EBV于1998年把标准从65天提高到90天并停止了企业义务储备,因此德国企业只有商业储备。美国与日本是拥有政府储备的两个大户。

美国政府本身拥有60天左右的战略石油储备,它有权利要求企业拥有30天以上的应急储备,但这一权力从来没有动用过,因为企业储备一直远远高于这个水平,3月底的数据为78天。分析大量资料和数据认为,IEA成员国应急石油储备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减少,机构储备增加(但没有机构储备的美国则表现为政府储备迅速增加);应急石油储备的天数在增加,IEA净进口成员国的平均天数从去年10月的123天增加到今年3月的134天。

出现向机构储备转移的原因可能是:政府储备的不足之处是官僚机构运作效率不高,成本较高;而企业则通常是利润导向,对于通常是反市场运作的调节行为,本能上有抵触:而机构储备则兼有两者之长而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二者之短。应急石油储备天数增加的原因有两方面:各国利用低油价增加储备,美国等甚至动用油轮来储备原油;石油消费具有刚性,尤其是对于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的运输业来说,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油价长期看涨,因此,倾向于利用油价从高位回落的时机增加应急储备能力。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现状与规划规划中的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石油储备、三大石油公司商业储备和其他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小型公司石油储备事实上也是企业商业储备,而地方石油储备似乎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