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走出误区,回归本义

浅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走出误区,回归本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3 01:55:57
浅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走出误区,回归本义
时间:2022-10-23 01:55:57     小编:

作者简介: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会计新领域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应用经济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和投资者关系管理。

一、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本科化”模式

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根据笔者以往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适当、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混乱无序、教学过程与本科生差异不大、师资队伍素质较低、科研训练不足、培养管理水平较低等,这说明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实质上就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如果听任我国各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化”模式的推行和泛滥,这将势必导致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极大贬值,其最终必将沦落为大众化的本科生教育,失去研究生教育的本来要义。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将会导致我国原本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作为研究生教育成果的会计专业研究生自身价值的降低,这在根本上将会影响我国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战略实施,削弱我国会计行业和会计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必将对我国经济建设事业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加大改革力度,重塑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回归研究生教育的本来要义,为我国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精英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走出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两大认识误区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这极大地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目标。因此,必须要寻求突破,找出形成这种培养模式的成因,进而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大认识误区,必须对这一问题标本兼治,走出误区,回归本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效。

(一)认识误区之一:研究生教育大众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战略的实施,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必将会对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带来很多深刻的影响,于是有人提出研究生教育也应该走大众化教育的观点。对此,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不应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领域,更不是普及的领域。社会永远是分层的,社会职业也永远是分层的,当多数或所有适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社会便可能从低学历层次向着注重高学历的方向发展,这也反映了学历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物以稀为贵,研究生教育永远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即使规模有所扩大,人数有所增加,但终究比例是有限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会对研究生教育产生过大的冲击。就连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马丁・特罗也认为,大众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一定要破坏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组成部分,或者是一定要转变成大众高等教育机构。精英高等教育确实仍在发挥着大众高等教育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其中的一些功用是教育和训练经过严格选拔的学生,以使它们适应高标准和高度创造性的脑力工作(马丁・特罗,1999)。

因此,对于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虽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其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我们认为,其发展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教育界、学术界或实务界精英人才的需要。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不仅不会“化”掉精英教育,而且还会进一步凸显精英教育的价值。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高等院校必须要坚持精英教育的思想,时刻牢记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目标,充分认识培养会计精英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切实保障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精英人才的需求。

(二)认识误区之二:唯市场导向的价值取向

市场导向和学术导向是教育价值观的两个基本取向,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以哪个导向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其实施,并最终影响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在进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时,一味迎合市场的需要,唯市场导向决定取舍,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市场导向是指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着重于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从事会计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这种市场导向源于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工具论”教育价值观。它把市场需求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研究生教育的价值首先是满足社会和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它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功利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表现在很多问题上,它都以“是否有用”作为衡量的标准,比如对于“学”与“术”的关系问题,市场导向重“术”而轻“学”,必然会造成布鲁贝克所说的学术的“格雷欣法则”,导致“术”盛行而“学”衰落。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与“术”应当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从长远来看,两者应当并重。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两者并重也未必最佳,比如对于会计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来说,两者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导向是指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着重于对学术、理性和知识的追求,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从事会计学术研究的能力。这种学术导向源于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理想主义”的“本体论”教育价值观。它强调教育不是为了社会的功利目标,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各个学生在人性或理性方面的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近代大学发展至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以至后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的建立,使得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性得以强调。学术导向应当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的标准,它是研究生教育特性的标准,也是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逻辑的必然要求。 专业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这就相当于“学”与“术”的区别。蔡元培曾指出,学以学理、求真为旨趣,术以应用、求实为目标。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专业教育需要高深的学问,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因而专业学位代表着一种学术水平,如果放弃创造性思维,专业教育就会蜕变成职业教育。因此,实施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研究性

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也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最显著特征。虽然从本质上讲,本科生教育也应该把把知识学习与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但本科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还是应该是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反观研究生教育,虽然也肩负着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的任务,但从本质上来看应该是一种以研究为主要内容和特点的教育方式,它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学习和接受已有的现成知识,而是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和创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研究性应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特征。

研究既是发展科学的手段,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手段。所谓研究就是利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活动,是学问生产能力得以提高的手段。所谓学问的生产能力是指在科学的理论、法则、概念、物质的发现与发明方面的数量和质量(胡建华,2002)。而具有较高的学问生产能力正是研究生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是研究生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研究生教育正是科学研究进入大学的产物和标志。德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研究生教育发祥地,19世纪初洪堡就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思想,把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德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并以其高深的学问研究水平和对研究生发展独立的研究能力而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各国研究生教育效仿的模版,美、法、日等国都先后引进了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美国在1876年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制度,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不但要使研究生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智力发展和所学知识的紧密结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这种认识后来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哲学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只有走出目前两大认识误区,回归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专业性和研究性的本来要义,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事业才有希望成为“高大上”,进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精尖”的会计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端会计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