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议事规则是解“会议之苦”的良药

议事规则是解“会议之苦”的良药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20:51:15
议事规则是解“会议之苦”的良药
时间:2023-08-06 20:51:15     小编:

【开栏的话:】何谓“议事规则”?简言之,开会议事的规则,又称“会议通则”“议事学”和“议学”等。它主要讨论与会议相关的问题,旨在提高会议效率、合理决策以利于执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议事规则本身也是组织治理的良好工具和必备利器。作为企业,如何让沟通、决策、执行更加有效,也是我们开办“议事规则”专栏的意义所在。

专注于议事规则领域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组织治理、企业决策(特别是大型项目决策)和行政决策等领域颇有研究心得。北京大学特聘议事规则讲师;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会议通则(议事规则)十五讲》《英语民族会议史》《华夏民族会议史》(即将出版)等。

说到会议,相信没有谁会觉得陌生!会议如今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重要。我们这一生: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不是“被召集去开会”,就是要“召集别人来开会”。

其实,会议是个比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久远的传统!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其最负盛名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揭示:人类远在氏族社会时期,就通过开会来解决诸多重大问题,氏族社会就已经存在。氏族会议是氏族社会形式最简单的初级会议,“它是氏族的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引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氏族成员对氏族首领有提名权和罢免权,以此来保障氏族的民主制。比氏族会议高级别的是部落会议和更高级别的部落联盟会议都是从氏族会议发展而来的,后两种会议只有代表氏族的首领(酋长)才能参加。当时的社会政治功能基本上都体现在酋长会议(即部落会议)之中,酋长会议是人类政治机关中最古老的制度,它实际上是近代议会、国会、立法机构的萌芽,也是人类早期组织治理的最有效工具和形式,因而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会议既然如此之重要,那究竟何谓会议?

会议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交、公关、政治、意见交流、信息传播及沟通的活动,由两位或多位人士参与。(会议又是一种社会科学,也是一种人文艺术,成功与失败,在于与会者及各方的诚意及能力。)

可就是这么一个“会议”,决定了中西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与制度)的分野,一直也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最大的差距所在!即使在组织治理和企业管理中,亦不外如是。远在野蛮的蒙昧时代,中华帝国与西方迥异的社会发展形态就已经被两种不同的“开会”方式给暗中定型(定性)了。因为中华帝国的文化里很难孕育出可以烤制“平等的政治思想与制度的馅饼所需的面粉”,因此注定了“生民”是没有资格参与公共事务的,哪怕是执政者(统治集团或称官僚集团)也只能唯最高权力马首是瞻。这种“说一不二”的最高权力也意味着其他人(包括下场几乎都不可能好的二号人物)均是“被通知者”,没有参与和商量的机会。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中华帝国的权力分配模式与运行模式一直几近停留在“朝议”般的形态。

何谓“朝议”:庄严恢宏的朝堂,君王高高在上,下列群臣,就重要议题展开讨论(辩论)。此乃朝议也!此场景应始于公孙轩辕氏时代,至封建时代的夏王朝,贯穿秦以后的帝制社会至今,仍在天天上演。有人说中国早就有“议事规则”,在“朝议”时很多人就是按照“议事规则”的要求来做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近代意义的“议事规则”要求每一位与会者的“议事权”,即发言权、辩论权和表决权(包括召集会议的权利)是平等的!我们不妨从发言、辩论、表决(决策)和召集会议等四个维度来看“朝议”:

一、君臣之间不可能平等,一切都要“圣裁”,群臣意见最多给君主提供参考,群臣之中即使绝大多数(哪怕是全部)都反对做某一件事,君主若执意要为,还是可以乾纲独断,“一票定乾坤”。对君主的制约只能看个人品德、修为和社会习惯、传统礼制等;然明君不可靠的道理毋庸赘言。

二、群臣之间,权臣和一般臣子,不同品级、官阶的臣子之间也很难有平等的“议事权”。这般的“朝议”在“集众人之智”的效果方面可想而知!做出的决策是否“英明”以及在执行层面的落实程度,哪怕从现如今组织治理和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很多所谓效果也是“不言而喻、心知肚明”的!(不排除我们某朝某代也许在某几次朝议上做出了相对具有“民主色彩”的决策,也不排除某朝某代的某位大贤大哲在某一次朝议中展现出了点“议事规则”原则的可能。

三、一言蔽之,不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什么“朝会”“集议”“廷议”“大朝会”,究其本质,都没有改变“朝议”的性质与形态:君王高高在上,下列群臣,按职位高低依次排开,在召集会议、发言辩论、表决等方面没有丝毫的平权,它是按照权力的大小来决定“议事权(利)”的大小,无论以何名目出现,都是集权式的会议,同分权式的民主会议(协商会议)大不相同,这也是我们在会议形态上一直停滞不前、原地打转的根本原因所在!

以此视角来反观当下各种类型组织的会议,组织规模越庞大,顽疾越严重:

一、组织一把手高高在上,下面各色人等,几近唯唯诺诺,一把手他都不用强调,稍有暗示,结果就被别人揣测出来了。

二、组织成员之间,中高层和基层成员在发言、辩论、表决和召集会议的权利等方面很少有平权的时候。单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一点就做不到,遑论其他。

站在组织治理和企业管理的角度,相信这应当是不少人所不能容忍的。此种状况、此类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组织目标:效率、合理决策、执行,更是有悖于现代企业管理原则与制度精神!

会议之苦,苦不堪言。在此略述一二,利于以后,对症解除。

一、缺乏完备的会议主席制度和秘书制度,会议最直接的痛苦是无序,要知道会议主席和秘书是保证高效会议的基本前提,他们在会议中的职责下面会有所涉及;

二、发言没有时间限定,发言人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大多是无益于当时会议议题的;

三、要么位高权重者垄断会议,一言堂;要么与会各方争吵不休、一锅粥,很难形成决议,会议无果而终;

四、与会者议事能力大多较差,不会发言,话说不到“点子上”,发言不会“动议”(指行动或改变的建议,可操作、可执行,包含时间、地点、人财物等资源的来源和分配),要么抱怨、诉苦、发牢骚,要么满嘴的愿景、口号和理念(空话连篇);

五、遇有不同声音,不懂得辩论的基本规则(持不同意见者不可直接辩论,只能对着会议主席发言)和礼仪(我不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声嘶力吼、不能心平气和地倾听和说服,不会用规则来维护自己和尊重别人的权益;

六、遇有反对意见展开辩论时,常曲解对方的观点,论点不够精细化,喜欢大而化之的笼统激变;

七、言语中人身攻击现象严重,扣帽子是常有的(扣别人的和被扣),跑题频繁,转移话题,与会者经常会被(别有用心者)带“沟里”,前后逻辑不一致,喜欢质疑不同声音者的习惯、偏好和动机;

八、发言过于强调“修辞和修饰”的作用,不能陈述基本事实,甚至颠倒黑白、拉帮结派、玩弄权术,忽视会议礼仪,粗鲁散漫,破坏会议秩序和章程(假如有章程的话);

九、不能直言不讳,好揣摩“上意”,会上不说会下说,形成会议“潜规则”;

十、话语和行文假大空,过分夸大逻辑推理结果;如:没有/否定某某某→天下大乱、没有中央集权→天下大乱

一、发言时被别人打断和打断别人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绪激动,拒绝聆听,放弃沟通;

二、发言时一种意见常会一哄而上,压制不同声音,以此造势;

三、发言时能说的总是抢着说,害羞腼腆的得不到机会说;

四、不懂表决的基本常识,总是要弄个“奇数”(董事、股东、理事和监事等都要设置成奇数),担心“平局”的出现;

五、没有议事规则(没有明文的会议制度),会议的召集、发言、辩论、表决等缺少正式明文规定,无法有效地把大家的意愿形成统一的行动,也无法有效地制约权力的行驶,甚至不能保障会议议程和决议的严格有效;

会议的历史及发展形态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会议已经成为社会公共治理的缩影。会议,其实也体现组织治理程度和企业管理水平,会议已经成为给种类型组织最重要的工作方式。可是,会议之苦,你我共睹!每每念及会议之苦,犹如切肤之痛。

试想国人若有三分之一的人习得“议学”(议事规则)的基本知识,那我们的会议效率、企业效率都将会得到极大提高!我们的组织治理程度与企业管理水平将会超越当下不知几何!我们将可以节约多少社会财富!我们还可以多创造多少社会财富!“在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里,很少有一门知识能像议学(议事通则)这样,只须稍加学习即可如此显著地提高效率。”

延伸阅读

议事有规则

美国的亨利 M.罗伯特将军在总结英国议会、美国国会、市政委员会及民间社团的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议事规则》一书,该书最早于 1876年出版,之后多次修订再版。在许多团体的章程中往往说明“如有未尽事宜,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准”。《科利尔百科全书》(1979年版)第18卷介绍此书时说,以容易理解的形式编辑的议事规则,有助于寻找会议中的疑难问题的答案。《议事规则》是美国最广受承认的议事规范。这套规则,对如何提出议事事项、如何听取和发表意见、如何提出动议和如何表决,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该书蕴含着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当、程序性竞争、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等多重理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