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纺织高校编外用工的SWOT模型分析及对策

纺织高校编外用工的SWOT模型分析及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8 02:34:50
纺织高校编外用工的SWOT模型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11-18 02:34:50     小编:

摘要:随着国家人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纺织高校编外用工保证了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本文通过SWOT分析模型对纺织高校编外用工的优势劣势进行剖析,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编外用工的科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见解,希望通过此办法,理顺高校编外用工模式,促进高校稳定和谐发展。

关键词:纺织高校 编外用工 SWOT分析模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在国家的人事政策指引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纺织高校是纺织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至高地,担负着促进纺织技术进步和高层次纺织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亦应时而动,采用了多元化的用工模式。实践证明,多种用工形式在高校的引入,优化了高校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纺织高校编外用工的政策背景及现状

1.政策背景

2.纺织高校扩招的需要

二、纺织高校编外用工的SWOT模型分析

SWOT分析模型(SWOT Analysis model)是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H WEIHRICH)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由于具有清晰、简明、具体的特征,被广泛用于管理学的各个领域,该模型抓住了能影响战略的四大因素: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和W主要是针对内部条件分析,而O和T则针对外部环境分析。

1.编外用工的优势因素(Strength)

(1)摆脱了编制束缚。高校的核定编制数一直是各用工部门的“紧箍咒”,编制数一般都比较紧缺。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动态,世人都有目共睹,有发展潜力的方向,更是分秒必争。为了能在“百舸争流”中独占鳌头,要积极地根据需要,解决编制紧缺的用人困难问题,“不求拥有,只求可用”――编外用工在高校中应运而生。

(2)降低用工成本和风险。纺织类的院校承担着国家重大的纺织类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需要走在前沿,了解并能引导学科方向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配合高层次人才的实际操作人员;由于科研项目的时间周期也难统一划定,随着项目的结束或者某一阶段告以段落,具体操作人员可能就无用武之地,派遣人员的劳动合同就可以及时终止,这样大大节约了高校的用人成本,降低了用人风险。

2.编外用工的劣势因素(Weakness)

(1)纺织高校管理模式落后。纺织服装产业是传统的支柱产业,纺织高校大都有一定的办学历史,且沿用事业单位的组织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利用率偏低,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灵敏度和适应性差,创新能力不足,人事管理和人事改革也比市场节奏慢,不能在政策上与时俱进。

(2)发展资金不足。随着纺织业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纺织业整体萎缩,导致纺织高校和纺织学科发展的动力不足,要在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保持纺织的优势和特色,更要相关学科快速发展壮大,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这种状况下,纺织高校大都力不从心,提供在编教职工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已经是为其所难,编外员工待遇提高更是鞭长莫及。在人力资源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编外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偏低,不能完全胜任工作需求。

(3)编外员工个人成长受限。由于高校编制外用工流动性大,因此,单位在用人策略上,对编外人员基本上重使用,轻培养,有的甚至不培养。造成了编外人员“沉默的大多数”,知识老化,思想守旧,技能落后,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久而久之,对其个人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3.编外用工的机遇(Opportunity)

(1)有利的政策法律环境。纺织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与编外用工之间成立的是普通劳动关系,完全适用《劳动合同法》,这就为高校编外用工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编外员工在高校存在的十余年时间也反映出了各种问题。政协委员王晓龙指出:明确界定派遣制用工条件款限定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

(3)派遣公司日益规范。随着《劳动合同法》的进一步实施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派遣公司的用工管理逐渐走向规法化和法制化,为高校和编外员工双方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编外用工的威胁(Threat)

(3)档案管理困难。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是实行人事代理和人才派遣的另一个意义所在。实践表明,高校的工作量不减反增,表现在:一是档案管理更麻烦,二是档案材料不完备。

三、编外用工管理的应对策略

第一,应对存量编外人员以“疏”为主。编外用工在高校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员工,大多数高校编外人数已超过规定比例,要使纺织高校的编外用工符合规定,要做连续性、长远性的人才聘用规划。可以制定编外优秀员工申请事业编制的相关文件,明确编外教职工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能胜任岗位要求,甚至于已经在骨干岗位的派遣员工,按照相应的考核转编程序,将其纳入到事业编制的轨道上来;对不符合岗位要求,给予相应的淘汰制度,通过这个过程,既稳定了学校正常工作,同时激励了编外员工,也让学校的编外教职工趋于合理化。

第二,扩大宣传力度,提高编外岗位应聘者对岗位的认识。高校编外岗位都对专业性和技术性有一定的要求,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高校的发展和利益,因此需要建设一支有较高政策和业务素质的工作队伍。这就需要引导应聘者从个人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等多方面进行自身评估,从而合理地选择岗位。

第三,人事管理决策者不仅要能够清晰地了解相关人事政策、体制内容,而且对教辅、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对编外用工在学校岗位中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知和预见性。同时,作为政策执行者,要对各方提出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对于权责内的要进行阐释、答疑、改善甚至行动上的回应,对于权责外的要积极反馈给相应层面,以改进制度设计并指导制度执行。

综上所述,高校不仅在实行人才派遣制度时走在前列,更应该在后续工作的跟进以及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矛盾时独树一帜,这样才能以点带面,全面促进高校稳定、和谐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