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我国乳品对外贸易探究“倒奶杀牛”现象的原因与对策

从我国乳品对外贸易探究“倒奶杀牛”现象的原因与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6 00:11:25
从我国乳品对外贸易探究“倒奶杀牛”现象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3-05-26 00:11:25     小编:

2015年伊始,我国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多个省区的奶牛养殖区发生严重“倒奶杀牛”事件,大量的新鲜牛奶被用来喂猪浇地,甚至不惜将高价买来的奶牛杀掉来卖,在牛奶资源大量浪费的同时,使奶农承受巨大的损失。该文从“倒奶杀牛”现象中,深度剖析其出现原因,及牛奶进口现状对我国牛奶市场影响,并结合宏观奶业国际贸易提出合理性的建设化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牛奶市场秩序的稳定提供帮助。

一、我国多地出现大面积的“倒奶杀牛”现象

一月中旬,随着我国原奶收购价格持续下降,“倒奶杀牛”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北京、河南、广州等多地奶牛养殖户也收到严重影响。对于养殖规模在1000头奶牛的散养厂来说,平均每天倒掉的鲜奶量约4吨左右,并且每天还要贱卖掉高价购来的奶牛,损失惨重。

二、“倒奶杀牛”现象的原因分析

国际方面,新西兰和欧盟的原奶价格从2014年下半年国际奶价首次出现跌幅以来,跌幅已经达到30%~40%。世界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在国际奶价低迷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将奶价调至六年来的最低水平,并且调低了中国市场的预期。这个乳制品贸易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的乳业巨头对奶价调低使得国家奶价雪上加霜。

我国牛奶产业市场不成熟。尽管我国牛奶产业发展迅猛,并以跻身世界前三牛奶大国,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产业结构不合理,养殖模式落后,市场进入与监管不规范,行业信息获取困难,质量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等诸多问题并存。相比于奶业发达的新西兰、欧盟和美国等成熟奶业国家,养殖模式的落后是“倒奶”事件的重要原因。国外的乳制品企业与奶农多为合作关系,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对市场的供求动态能够及时洞察并针对进行有效调整,很少会出现“奶荒”或者产能过剩多的情况。而我国奶牛养殖存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养牛小区”这种分散经营模式,使得奶农与乳制品企业之间存在相互博弈关系,奶牛养殖的规模与产量无法与乳制品企业及市场的需求相平衡,从而“奶荒”与“倒奶”交替出现。当国内奶业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乳制品企业对原奶的抢购使得国内奶价提升;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企业有选择、限量的收购原奶,使得奶价一跌再跌。处于被动弱势地位的散养户始终是分散化养殖的受害者。

三、建议对策

政府积极出台相应政策保护国内奶源。此次的“倒奶杀牛”事件严重影响我国奶农养殖积极性,为避免国内奶源失去我国市场主导优势,过度依赖进口鲜奶与奶粉,政府应应尽快构建牛奶收储机制,调节国内奶源与国外进口奶源余缺,防止国内奶价的进一步动荡。在调节进口牛奶的供需时,要实时防范国外奶源进一步抢占中国奶源市场。牛奶是关乎我国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为加强我国对牛奶市场的有效控制与管理,稳定国内奶价,政府应积极出台适当养殖补贴、奖励机制等鼓励措施,以发展国内奶业为主,合理利用国外奶源。

推动国内牛奶产业结构升级。奶牛养殖的分散经营模式在此次“倒奶”事件中已经充分显示出其弊病,奶牛养殖散户对牛奶市场变化适应能力差,进出养殖市场不规范,质量技术问题等。因此,政府与国内行业协会组织应该积极引导推动企业与奶农的一体化经营,把散养小户与小规模养牛小区发展成标准化、规模化的规模牧场。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分散奶牛养殖与鲜奶收购的风险,另一方面能降低养殖成本和奶源的安全隐患,最重要的是养殖牧场与乳制品企业能够及时掌控牛奶市场的供求关系并实时进行调整,规避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带来的风险损失。

提升国内乳制品国际竞争力。国外奶源和乳制品对中国市场份额的抢夺,重要原因是体现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主要是由于国内原料奶生产成本的高昂,包括饲料、技术、加工和包装等环节的价格差。因此,在规模化养殖的努力下,还应多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技术和革新生产加工技术,进一步降低生产制作成本。此外,还应扶持中国牛奶品牌的出口,适当增加出口补贴等鼓励措施。

重建中国牛奶品牌形象。“毒奶粉”事件严重打击了发展中的中国乳业,使国民失去了对中国乳品的信任,因此重振消费者的信任是发展中国乳业的关键一步。首先,要加大对国内乳品质量的安全检测的力度,包括原料奶生产环节和成品乳制品监测,对不合格产品厂商加大处罚力度,甚至取缔经营资格。其次还应规范奶牛养殖市场的进入,及牛奶的喂养过程,确保奶源的安全可靠。最后要建立消费者监督体制,使消费者能够不定时到乳制品企业的生产加工环节进行监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