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谁把爆款变成了危险款?

谁把爆款变成了危险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13 12:21:01
谁把爆款变成了危险款?
时间:2015-08-13 12:21:01     小编:

“畅销款”是随时变化的

任何一种销售形式,其本质都是商品和时间在赛跑,就是说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最多的商品,峰值越高,销售越高,周期越短,获利越大。

畅销款调拨的本质目的,就是促使畅销款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最大的销售量。

什么叫“畅销款、平销款、危险款”

笔者是反对“滞销款”称呼的。商品销售慢,可能是临时性因素,所以对于这部分商品不应采取“定性”的管理手段!“滞销”的概念,很容易带给销售团队不利的错觉。

畅销款同样不是商品的固有属性,而是随时间周期变化的。这个月畅销,下个月可能就不行了。传统的“TOP10”做法虽然也是变动取值的方法,却非常不合理,因为这种做法并不能反映畅销款合理的范围,以及销售占比是否处于良性状态。

1.因为气候因素、库存因素、关注因素,畅销款会不断在发生变化,要从变化中分析出原因;

2.畅销款SKC(单款单色)的数量能够反映销售和库存风险,正常畅销款应该在全部款式的1/3左右。过多,说明关注不够集中,销售峰值无法抬高;过少,则说明平销款的销售研发不足,商品类别存在比较大的库存风险。

所以正确的取值方式应该是:畅销款的取值=(时间周期内)销售金额最多的前60%的款式。

这样的取值方式,出来的结果才是变量,同时满足统计SKC占比的要求。

畅销品调拨与业务匹配

1.“调拨量”和“调拨周期”要匹配。

如果一次调拨满足不了一定周期的销售,就要追加调拨,所以每次的调拨量要匹配调拨的时间间隔。

2.“畅销款调拨”和“畅销款管理”要匹配。

畅销款管理(店铺关注度)做得不好,畅销款的稳定性就差,峰值就低。因为调拨依据销售预估,店铺销售稳定性越差,调拨的风险也就越高。

3.“调拨业务”和“补货业务”要匹配。

公司使用调拨业务,对畅销款实施统一管理,店铺补货业务就要规避畅销款。

这样做,既可以规避店铺先要先得、先下手为强的现象,又可以满足单店铺畅销款差异,解决店铺和商品部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

这个畅销款管理不简单

畅销款郑氏平衡调拨

商品调拨要遵守两大原则:企业利益优先;店铺权益保障,因此要实现“平衡调拨”(如图)。

畅销款平衡调拨

畅销款对哪家店更重要?

不考虑库存的问题,现在有10件畅销款要分给A、B店,有两种分配方案:

1.全给A店,1周销完。

2.给A店4件,B店6件,也是1周销完!

前面说了,所有的销售形式都是商品在跟时间赛跑,在这个前提下,要考虑到所有店铺的利益,利用权重法进行平衡调拨,就不会让业绩差的店铺没有畅销款。

平衡调拨最后的结果就是:旗舰店拿到多数普遍畅销款,A级店拿到部分畅销款,B级店拿到少量核心畅销款。

畅销款“流向”问题

传统的做法,就是优先销售好的店铺,一般是用“销售量”或者“售罄率”判断,但是这两种做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用销售量判断,会导致畅销款流向好店,那差店怎么办?

2.用售罄率判断,库存成了影响判断的条件,尤其是在周期短、铺货浅的情况下,单店售罄率取值周期过长,干扰因素(调拨、气候)对数值的影响较大。

所以畅销款流向,应该从“店铺商品贡献率”的角度做判断,而不是“商品店铺贡献率”。

“权重”可以理解为这个款式对店铺的重要性,因为还要考虑气候环境等综合因素导致的趋势变化,所以应该包含品类对店铺的重要性。

郑氏调拨权重=(单款销售金额/品类销售金额)+(品类销售金额/全部销售金额)

畅销款调拨“流量”和商品集中

在例行调拨的情况下,每次对目标店铺满足的调拨量,就要依据调拨周期而定。

畅销款如何进行商品集中?

答案是:如果每次调拨都满足目标店铺合理调拨量,商品就会自动形成均衡,匀速地集中,无须人工判断。

执行“畅销款集中”业务的商品部,一定没有管理好畅销款调拨。

畅销款“转款”问题

把畅销款调往目标店铺,目标店铺就需要负责销售出去,这个过程中至少要解决几个问题:信息对称、陈列搭配、销售话术、管理闭环。

畅销款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重点解决店铺关注不足的问题:信息的传递,传递后的监控,监控后的反馈。

畅销款转平销款

当前畅销款被有效消化、库存无法支撑销售的时候,就会自动退出畅销款范围。这个时候,应该会有一个销售较好的平销款进入畅销款范围,因为顾客信赖你,在你提供的商品范围内,他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商品。

畅销款因库存不足退出畅销范围,是畅销款管理做得好的表现。

但是如果没有平销款及时补充进入畅销款范围,则会导致畅销款SKC减少,说明平销款“销售研发”不足,应立即关注。

畅销款变成危险款

畅销款变成危险款,是严重的管理问题。危险款的定义应该是销售少、库存大的交集。所以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发生这种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种:投产过多、关注不足、新款淹没、追单失误。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