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

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16:29:57
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
时间:2023-08-07 16:29:57     小编:

摘 要: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重新探讨了邻避现象的成因及治理路径。垃圾处理项目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酸柠檬市场,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而选址、建设、维护、监管流程的不规范操作以及对公众参与的弱视,加剧了信息不对称而推高补偿期望,导致垃圾处理项目最终因群体性事件而无法落地。通过剖析项目当地居民对政府、企业的不信任因子,提出缓解垃圾处理项目中的邻避问题。

关键词: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公众信任;治理机制

一、引言

邻避现象(NIMBY)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从媒体报道情况分析,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垃圾处理领域零星出现以来,邻避现象发生的密集度和社会影响度呈日益高涨之势。快速增加的邻避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研究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二、文献回顾

从已有研究成果看,学术界考量邻避现象大多从社会心理学、公平正义、法权配置角度。但是剖析我国近年来风起云涌的邻避现象后不难发现,信息不对称导致邻避冲突更加激烈而难以调和。虽然台湾学者汤京平(1999)首次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分析邻避效应后也有学者用经济学方法解释邻避现象,但是对于信息不对称考虑却较为缺失。

三、信息不对称下邻避现象的形成机理

垃圾邻避设施的建设者通常是当地政府,为了某一地区处理日益增加的城市生活垃圾而不得不建设的环境项目。由于邻避设施的外部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地的居民与垃圾覆盖城市的全体居民面临着成本-收益不对等的状况。全体居民的收益便是邻避设施带给他们生活上的便利:废弃物的处理、更便捷的生活、安全的保障。这一点上,大家的所得到的是相同的AR(平均成本),其大小与邻避设施的距离无关,因为大家得到的是同质的服务与便利。然而同一区域不同居民面临的成本不同。与邻避设施的距离不同,其主观感受也不近相同,距离越近感受应该越强烈[4],平均成本变成了距离(S)的函数AC(S)。当s>s0时,AC(s)≈0,就是说在邻避的安全区以外,人们几乎感觉不到邻避设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乔治・阿尔克洛夫给出了一个柠檬市场上用于确定不诚实的经济成本模型,来解释在买者信息不足情况下的市场交易状况。运用经济手段,补偿额度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确定。邻避设施的危害是双方都不想承受的,所以这种负产品会带来交易双方效用降低,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补贴其实是双方的成本。信息不对称下弱势一方的居民会将邻避负产品的质量无限放大,造成交易区间缩小直至消失。

I.邻避设施周围居民

假设居民的效用函数为:Us=Us(c,n/m,q)=c-mqn

这里的c指居民其他产品的消费,m是一种效用函数,表示居民对这种产品的质量偏好。n的取值只有1和0,分别表示出售或不出售商品。居民其实是负产品的反应者,也可以理解成供给者。P指商品的绝对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记为1。 居民的预算约束为:Ys=c-pn

联立上式,居民面临的问题就变成:maxc,nUs=Ys+np-mq(1)

要使居民在出售商品n=0时效用最大化则,应p-mqpm。

满足条件q>pm的产品所占比例为:

这时,随着m的增加,瓦尔拉斯均衡区域在减小。

当居民估计的负产品质量无限上升时,对应的成交价格会越来越高,交易也倾向无法达成。信息不充分的双方里,由于居民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容易产生受迫害的心理,他们对邻避政府和企业总是抱有不信任的态度。综合各种研究结果,政府职能的缺失,邻避企业的行为、人们自身的因素和特有的文化传统导致居民不信任邻避企业。从而采取强烈的抵触,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中产生不信任的原因

自2009年来,我国垃圾处理项目尤其是垃圾焚烧项目的建设中出现了数量可观的邻避现象。仔细剖析这些事件后,不难发现导致项目所在地居民对政府、项目运营方的严重不信任的一些共性原因。

1.缺少必要的公众参与。政府支持邻避企业的建立,初衷是为公共带来福利的提升,却因为自己的高姿态遭到民众的排斥误解。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中,面对游行的群众,广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却表示强硬的建设态度,结果引爆了群众愤怒。高压态势下,群众更容易产生抵抗欲望,为了维护利益而丧失理智考虑。政府管理的集权模式,导致城市规划过度行政化。

2.技术标准偏低和监管体系缺陷。垃圾处理领域存在“技术硬件”的缺失。例如在垃圾焚烧产业,我国《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中,是每立方米大中不得大于1个纳克的排放量,远小于欧盟标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对于这些控制标准要求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技术水平有限。

3.发现长期损害可能存在滞后。邻避设施造成短期的负面效应可能尚可忍受,但可怕的是潜在的危害,譬如长期的健康影响和对下一代的摧残。江苏省海安垃圾焚烧厂附近村民谢永康刚出生的儿子患有严重脑瘫、癫痫,他向人民法院状告焚烧厂,成为中国第一起垃圾焚烧致病案。

4.存在较为严重的虚假信息。在信息时代,人们有了众多传播信息的工具。舆论的压力大大增加了公众维权的能力,一定程度弥补了信息不对称。邻避冲突中,人们会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善良的人会被居心叵测者利用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广东省电白县,就曾经发生部分群众误信谣言,造成冲突事件发生。人性本质中就有维护正义的需求,但容易被恶人所诱导,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说,邻避现象中,人们对于政府和企业的不信任因素也不能说没有误解的一部分。

不信任的因素在邻避设施这个“酸柠檬”市场上大大增加了补偿成本。给予公民的补偿其实大于居民所受的伤害,补贴的一部分是用来弥补这些不信任因素的,否则人们对邻避设施不买账。根据上文分析的结果,降低补偿额度能通过减少人们对于政府和邻避企业的不信任来达到。政府解决邻避冲突问题的途径就是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通过信息公开减少不对称性,促使交易达成,从共输局面走向共赢。

五、治理邻避现象的途径

邻避现象的本质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下的居民诉权行为,因而弱化信息不对称应是治理邻避现象的基本思路。

1.选址流程的合理化。究竟距离人们多远才好,其实最简单的答案是:越远越好。如果不是不得已就不要建在居民区周围。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急需处理这类问题,产生邻避冲突也在所难免。人们想要寻求合理的途径参与到选址工作上来,但往往有时候环评部门不公开信息,人们甚至找不到到底是哪个部门在做环评。有些企业往往选址完毕后才找环评,环评变成了被环评。再者,环评部门的经费来源于企业,难免给人一种偏向企业的遐想。所以,从立项到最后的环评报告,务必做到全公开。惧怕公众的项目必然不可行,可行的项目就要接受居民的监督,让公众们了解设施的全貌。

2.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德国汉堡威廉姆斯堡岛,当地的垃圾焚烧厂成为地标性建筑,该项目时刻欢迎居民前来监督,居民既感到了企业对他们的尊重,又能随时了解企业的动向。相比德国邻避企业的做法,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厂也曾经与村民们签订协议,同意他们进厂监督,然而村民们从来没有被允许进过厂。 3.改进补偿机制。除了消除信息不对称,还有通过多样化的补偿方法来弥补居民心理上反感。传统的补偿金方式只是给予居民一定的金钱补贴,并不能有效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台湾的回馈金制度对解决垃圾焚烧厂邻避效应的问题值得借鉴,提升周围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或教育文化水平,修建游乐场、游泳馆等娱乐休闲设施,改善医疗保健,给居民提供补偿性的服务等。

六、总结

邻避现象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冲突。我国邻避冲突往往来得剧烈且惨重,政府和居民在冲突后对立的局面恶化。不理解、不信任因素在“中国式”邻避冲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始终无法像国外那样,政府、企业、居民坦诚相见,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本文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邻避市场上交易无法达成,居民对政府的不信任造成双方“共输”的现状。政府的强硬态度最后却以服从民意不建设告终,让人唏嘘的同时,告诫我们解决邻避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政府来说,增强政府公信力,把握好政府在邻避问题中的位置,站在公正的一方;对企业来说,要心平气和的与居民沟通,用良好的公众形象弥补以前人们对邻避企业的坏印象;对居民来说,合法维权、冷静克制,通过正常的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盲目跟从而是要合理判断。三方共同努力去化解邻避冲突的不对称信息,在通畅、健康、有序的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共同解决邻避冲突问题。(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14XH007)“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形成理与政策建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2] 陈俊宏.邻避症候群、专家政治与民主商议[J].东吴政治学报,1999(9).

[3] 何艳玲.“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的分析[J].公共管理研究,2010(4).93-103

[4] Renee J.Johnson,Michael J.Scicchitano,Don’t call me NIMBY:Public attitudes toward solid waste facilities[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12(3).

[5] Geoffrey DeVerteuil,Where has NIMBY gone in urban social geography[J].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S,2013(6),599-60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