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数学教学要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有“新意”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4 10:22:31
数学教学要有“新意”
时间:2015-09-14 10:22:31     小编:

摘要: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也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原先那种的“固化的程式”显然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也不适合社会的需求。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数学中注入新意,让学生在新的意境中感知数学,在新的舞台中运用数学,在新的思维中领悟数学。

关键词:数学 新意

在我们的印象中,数学是理性的,也是按部就班的,这种印象渐渐地将我们的教学思维局限于“固化的程序”、“固定的内容”、“固定的逻辑”,进而使得数学“毫无生气”。然后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也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原先那种的“固化”显然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也不适合社会的需求。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数学中注入新意,让学生在新的意境中感知数学,在新的舞台中运用数学,在新的思维中领悟数学。

1 数学的引入,要做到“别出心裁”

数学的核心是“客观存在的定性关系”。然而这些“客观存在的定性关系”是抽象的、空洞的、甚至是难以琢磨的,这种特征就决定了“数学”与“儿童”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障碍”,于是我不得不化解这种“障碍”,从而让儿童进入数学的世界,进而有序地感知数学的“客观存在的定性关系”。

例如,韩国的一位曹老师在教授《三角形的认识》时,就别出心裁,既将学生引入数学的世界,又将数学“浅显”地置于学生的面前。他在教学时,先娴熟地画出一个卡通画――小男孩,创设一个与学生非常“亲切”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曹老师设定的氛围中。接着,他在这个小男孩旁边又画了另一个卡通画,在画的过程,不断吊学生的胃口:“你们知道我将要画什么吗?”所有的学生都屏住了呼吸,急切地想知道曹老师的笔下形象。渐渐地,学生们惊叫起来:“是鳄鱼,是鳄鱼!”“对,是一条大鳄鱼,它正张开了大嘴巴,想吃掉这个小孩,但奇怪的是,这个小男孩一点儿都不害怕。你们知道为什么?”学生诧异了。看到学生诧异的表情,曹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因为这个小男孩手里有一组小棒,”曹老师一边解释着,一边拿起一小棒在鳄鱼的嘴巴里画上三笔,“现在鳄鱼被制服了!”有一个小女生怯生生地问:“这个小男孩子会被吃掉吗?”曹老师还是不紧不慢地说“我相信三角形的力量,它是不会让我失望的。在所有几何图形中,三角形是最坚固的一种,这就是他不会被吃掉的原因。”正是这种引入,让学生深刻地感知三角形的稳固性。

2 数学的讲解,要做到“形意结合”

在义务教育阶段,任何的学科教育教学都要兼顾到学科知识与思维形成,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意义,还要有教育意义,甚至是哲学意义,从而让学生获得更深程度的发展。

例如《交换律》的教学。交换律既是数学世界中的一种定律,又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更是哲学领域中的一种思维形式。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交换律的深层含义,更为了让学生获得“交换”这一哲学意义上的思辨,在教学时,笔者首先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变与不变”的现象:如水瓶中的倒入水杯,盛水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水的总量没有改变;再骑车上学与步行上学,上学的方式发生改变,但目的却没有改变……接着再将其过渡到数学领域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如“a*b=b*a”,“a+b=b+a”……最后再将这种引申到人生哲学中,如改变的是做事的方式,不变的是成长的轨迹……这样,就带领学生从有形的生活到“无形”的数学,再到更深远的“哲学人生”,让学生获得更新的生命成长力。

3 数学的拓展,要做到“远近兼顾”

“数学是自然界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反映。”这种反映被浓缩在不同编写框架体系的教材中,故而也就使得数学常常以“孤立”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也使得学生难以突破教材的限制。为此我们教师要对数学进行适当的拓展,要让我们的数学做到“远近兼顾”,使数学既关注眼下,又着手于未来。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倘若从圆定义的角度――“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称作‘圆’”来设计教学的话,就有可能这样的“寻宝的情境”:一个宝物藏在距一个人3米的地方,你知道宝物在哪里吗?于是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就在屏幕上出现了无数个点,进而形成一个圆。诚然这样的教学无可厚非,但只要我们设想一下,就发现这个宝物一定就在同一平面上吗?显然不是,“这一平面”是宝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可能,而不是绝对的现实,故而我们教师在教学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距离3米的地方形成无数点,还可以形成一个立体图形――球体。当然这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但如果我们进行适当渗透,定会撑起学生思考的空间。

4 数学的剖析,要做到“浅入深出”

数学是探索世界的一门科学。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已知的,我们看不到的,都是无知的,我们只有教会学生探索世界的方式,才能让他们比我们看得更远,看到更清。

再如《交换律》一课的教学。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向纵深的方向发展思维,我们可以将教学的过程演变成一条科学探索的历程――“猜想――验证――结论”。首先我们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猜想;然后围绕这种猜想寻找材料,从小数到大数,从数字到字母……一一列举,一一验证,力求让结论真实可信;最后总结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求证”方面发展,进而将学生带到更广阔、更深远的数学世界。

总之,我们只有在新的意境、新的思维下进行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