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5:45:0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时间:2023-08-05 05:45:02     小编:

在当下,“同课异构”在教研组、备课组内开展得热热闹闹,老师们很投入,学生们很新奇,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还原出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作为第一线的教师,笔者不禁产生了以下一些想法。

1 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把握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由组织者确定文本,由不同执教者施教。从当前的“同课异构”来看,不仅教学具体过程大相径庭,就连教学目标,教学具体内容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仅仅把“同课”理解为“同一篇课文”,“同一个文本”,显然是不够的。狭隘的理解导致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随意,而这种随意性并不利于学生整体的学习,也不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比如,同样是讲评一篇题为《留一点空间》的作文,一个教师把教学目标设置成“记叙文虚实结合的使用策略”,一个教师把教学目标设置成“如何审题立意”,虽然这两位教师“题”相同,但实际上却是上了两堂无从比较的“同题异课”,而我们所需要的“同课异构”也在一片热闹演绎及讨论中失去了本应有的特色和作用。而对学生而言,结果是一个班的学生主要学习到了写记叙文的一些知识,另一个班的学生在审题上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两个班的学生都在自己的老师身上学到了一定知识,但也因自己老师教学目标的设定,而失落了另外的一些重要的知识,这也造成了一个人为的受教育差异,对哪个班的学生都不算是公平的。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同课”这个概念更加苛刻点,在确定同一文本时,应先让对相关内容有深入研究的老教师或是整个团体来确定大致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所谓“同课”,就是起始的教学内容相同,最终的教学目标也应一致,至于具体如何达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就需要执教者各显所长,创新设计了。这样既避免了执教者的随意性,又能相对保有学生所学知识的公平性。

2 对文本个性解读与定性解读的把握

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语文教师感觉突然卸下了身上的很多束缚,上语文课比起以前自由了不少。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许多教师在培养出个性学生之前,自己先当起了个性教师。不可否认,我们的语文教材当前来看确实给了许多语文教师发挥的空间,一篇课文的解读也有多种理解,甚至某些课文下的注释中也传达出了这类信息。而“同课异构”同样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得我们教师能够在解读文本时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和教学经验,展现自己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这种个性解读既是同课异构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是我们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但任何个性解读都不能违背文本基本内容本身的客观性和确定性,也就是说,任何个性解读都不能脱离对原作的定性解读。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学生群体,而不是学生个人,所以我们在对文本解读时也需要有一些“大众”言论,而不是搞“小众”交流。离开原作内容,任意想象,臆造、曲解都是背离作品原意的,都不能算是个性解读,而只能说是错误解读。

所谓的定性解读,基本原则应该建立在两个方面:①解读作者,对原作作者背景、作品一般风格,以及在所选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文本主旨应有一个正确的把握;②解读编者,在我们现行使用的必修与选修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被编者归属进一个专题单元,这其实也体现了文本本身一个特定内涵,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也要联系文本所在专题单元,利用这些专题来帮助我们正确把握文本的教学走向。所以说,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而不是剑走偏锋的造作。

3 对教学形式与课堂内容的把握

“同课异构”最关键的还是考验一位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上出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的风采,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关键,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异构”呢?是指不同的构想呢,还是指不同的课堂构建过程,抑或是不同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异构”上动足了脑筋,花尽了心思,但效果怎样,仍值得我们商榷。贺克春老师在《散文教学内容的“收”与“放”》一文中,提到他听过的三堂课。“同课异构”的文本是必修一中刘亮程的散文名篇《今生今世的证据》。他叙述其中的一堂课与其他两堂课最不同的地方:“读文后教师抓住证据、证明、自证、无证、生存、虚无等关键词进行提问交流,引入《罗生门》、《邂逅》、心理学家韦斯克兰茨的分析以及一个人面对离去的火车的图片等来谈自己对文本的哲学思考:人为什么会虚无?人成长的本质是自我放逐,人生是虚无的过程也是存在的过程。”笔者当初读到这不禁为这位教师丰富的知识及下功夫的备课所折服,这是一个肯动脑筋又极其钻研的教师,他(她)设计的这一教学环节无疑是独出心裁、与别人有“异”的,但从贺克春老师谈到“整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的课堂反馈中,效果却不是很理想。笔者认为,这应该还是没有完全把握好教学形式和课堂内容的关系。

教学形式漂亮,课堂容量大,这本是好事,但如果不能打开学生思维,学生无法明了或较易接受,那依然是事倍功半的。上面所提到的执教老师应是一个有个性的教师,虽然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但他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自身的教学风格,这也体现了“同课异构”的特色。但还有一部分教师,仅仅为求异而求异,忽视学生主体,抛开文本,特别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泛滥,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颖漂亮,反而失去了对原本文本的一种审美体验。

所以,我们教师在“异构”时,不应只追求外在、表面的东西,再热闹的课堂也有下课铃响的一刻,再漂亮的PPT课件在四十分钟后也只能存在于我们的电脑里,我们要追求的是存在于学生脑海中不会磨灭的一次知识积累,一种情感体验,我们需要的“异构”是要以课堂内容为准绳,以高效课堂为目标。

4 对多人“同课异构”和一人“同课异构”的把握

就当前来看,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形式主要是由不同的执教者针对同一个文本对不同班级施教,即多人“同课异构”,实践下来效果显著,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能从中得到或直接或间接的收获,但除了此种形式之外,我们同时也可以尝试一下一人“同课异构”。我们教师可以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一般为两个班)实行“同课异构”,也可以互相交换组内其他老师的班级来实行个人的“同课异构”。

与其他课堂教学实践相比,“同课异构”课针对的是同一教学内容,无疑更有可比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之后的教师交流、讨论及反思中,教师可以探讨教学环节,可以总结某类文本的教学方法,切磋各自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等等,如能把“同课异构”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落实到深处,相信会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群体带来一番教学格局的新气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