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4 12:19:0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时间:2015-09-14 12:19:01     小编: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展开,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学习本单元教材目的是让学生的精神经受洗礼,心灵受到震撼。本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视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在教学设计上,立足文本,充分让学生和文本对话是本课的着眼点,使他们充分表达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新课程理念还强调拓展语文教育资源,本课设计上基于一篇引出多篇,由4篇来自世界各地孩子呼唤和平的信,加深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和共鸣,突破教材难点。然后从课文内容延伸到文体,书信体固有的魅力,会让孩子们换个角度去感受语文。

教学目标:

1.以读促悟,以读激情。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2.拓展延伸,由一篇引出多篇,加深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和共鸣;从课文内容延伸到文体,让学生感受书信的魅力,同时换个角度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细品细读,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情感迁移

我们生活学习在幸福美丽的风华园,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可这幸福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在世界的某些角落还发生着战争,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起再次去聆听这位中国孩子内心的呼声(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现在孩子的幸福生活引入,让学生知道这幸福并不属于全世界的每个孩子,唤起孩子们的情感,达到情感迁移的目的。】

二、自由读文,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静心品读、激发情感(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请同学们静心品读,把最让你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请你用笔画一画,并在旁边做批注,写出你的感受。可以自己静静体会,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感受。

2.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

语段一:“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

语段二: “我们如约捧着

鲜花……”

语段三: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

4.选取一处深入挖掘,激发情感。

师:其实这一段话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出示课件: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xuè)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xiě)。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师:刚才有那么多同学和老师一样,被深深地感动了,你还愿意来读一读这段吗?(指名朗读)。

师:听着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的脑海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愿意把你的画面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的感悟、情感的熏陶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的。这部分内容通过让学生静心品读来一次次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使他们有自己的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同时训练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最后教师选取一处深入挖掘,激发情感。】

5.资料补充,想象练笔

过渡语: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我们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他们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就像这个孩子的父亲一样,在和平年代执行维和任务中壮烈牺牲。

(1)补充资料。

(2)想象练笔。

师(过渡):你看了老师补充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生说。)

师:不仅是你想说,维护和平的爸爸也想说,请你发挥想象完成导学案的内容。

(课件出示。)

(学生填空。教师巡视。汇报。)

师生复沓朗读,烘托气氛。

爸爸仿佛在告诉我:(孩子不要难过,替我好好照顾妈妈。)

爸爸仿佛在告诉战友:(请继续完成我未完成的维和事业!)

爸爸仿佛在告诉全世界:(呼唤和平!和平!和平!)

(板书后两个“和平”。)

【设计意图:资料的补充,声音的效果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文字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了解维和战士,了解世界的不和平。而师生的复沓朗读,进一步烘托悲壮的气氛,表达了我们强烈的呼唤和平之心。】

6.师生共读,升华情感

仿佛“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候机大厅,在等待着朝思暮想的爸爸,可却迎来了爸爸的灵柩,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端起来,一起来读读这段话,“我们如约……”。

师生配乐齐读,(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读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仿佛身临其境,这时的朗读,孩子们的情感就会喷薄而发。】

四、群文阅读、以一带多

师(过渡):爸爸为了维和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么世界就此和平了么?

1.课件出示:“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师: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师:老师之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了4封信,请你拿出手中的信,完成小组合作学习。

(1)组内成员任选一封信读一读。

(2)边读边记录你读后的感受、组内简短交流。

(3)完成导学案内容。

你读的这封信是来自( )国的小朋友写给( )的一封关于

( )的信。

3.师巡视指导。

4.生汇报交流。

5.师总结: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需要大量积累,只单纯就一篇文章进行研读,很难实现我们的阅读目标,仅仅着眼于篇,那么语文的学习将是多么的可怕和枯燥。所以在这部分教学设计时,基于一篇引出多篇,以一带多,大胆尝试群文阅读,把4篇来自世界各地孩子呼唤和平的信带到同学们面前,加深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五、对比感受书信的恒久魅力

1.过渡语: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通讯那么发达,我们平时都用什么方式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交流呢?

生:打个电话、发个短信、QQ、email、微信.........

2.这么多通讯方式,小作者为什么选择用一笔一画、方方正正的中国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课件出示这封信的全文。)

3.讨论:书信这种文学体裁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传承下去?

4.师介绍有代表性的书信。(课件出示各种语言的信,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文章,到底书信这种文学体裁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传承下去呢?于是,从课文内容延伸到文体,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书信的魅力,同时换个角度感受语文的魅力。】

六、实践延伸

同学们,如果让你也写一封信,你想写给谁?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延伸,通过让孩子亲自动笔写信,进一步感受书信存在的必要和不可替代性。】

七、总结

反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之美在于变化不同,诚如我们的语文课堂,着眼点不同,所呈现的课堂效果也是千姿百态、各具其美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常规教学,不拘泥于一篇文章,大胆尝试,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点燃了学生们对阅读的热情。从文本出发,充分理解了小作者失去父亲之痛和呼唤和平之心,然后放眼群文和文体,以此作为探究和创新的着眼点,应该说是一个突破。在课堂上,群文阅读部分是以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人拿到了内容不同的信,各自认真阅读后完成了导学案,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孩子们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了阅读量,同时,进一步充分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训练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导致汇报得不够完整和全面。如果把每小组4封不同的信改成4封相同的信,是不是理解能够更透彻,讨论能够更深入呢?感受书信体魅力的环节,书信体与现代通讯方式的对比还是不够充分,讨论还是不够热烈,和预期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我认为语文课就是要努力帮助学生完成其自身的语文素养,我们设计每一节课都应该站在这个高度。孩子们能够每节课都收获满满,这是我们做教师最大的幸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