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构建“以学为本”的思想品德高效课堂之探微

构建“以学为本”的思想品德高效课堂之探微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3 01:05:20
构建“以学为本”的思想品德高效课堂之探微
时间:2023-05-03 01:05:20     小编: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主渠道,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没有学生的高端发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直是老师们的追求。

【关键词】以学为本;高效课堂;思想品德;学习目标;激发兴趣;学法指导;学习效果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精致课堂,整个教育界都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提高学生交流、感悟、体验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功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压力,增强学习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高效构建也应该遵循以上原则。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使思品课堂真正走上高效之路呢?

一、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目标激发动力,理念催生行动。有了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才是高效的。聪明的教师往往是在学生“学”的目标上下功夫,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教”。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的教学才是有灵魂的教学,有灵性的教学,有灵感的教学,有实效的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目标精心研究和规划,研究了“学”,知道了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在“教”上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法,才能从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流程。反之,教师的教就会是一厢情愿,就会是“自作多情”,就会远离学生的需要,教学自然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深度、效度是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尺,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一定是“死水一潭”,没有学生参与的课一定不是成功的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惑,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不是“糖衣”胜似“糖衣”粘住学生,使他们学得有滋有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删繁就简,精致学习内容

没有“删繁就简三秋树”怎会有“叶绿貌美二月花”?一节高效的课,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简约、平实”。我们必须摒弃一些刻意的“装饰”和“作秀”,摒弃对学生学习没有帮助的形式,不浪费学生的时间,使课堂教学“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益”,保证师生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自学能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教师的“讲”要做到语言精练,讲解精辟,节奏精美,使自己的讲解具有规范性、启发性、准确性、逻辑性、诱导性,达到讲的虽少,但少而精,精而美,美而全。对重点难点、关键点要“重锤敲打”,对一般知识点要“和风吹拂”,做到略之恰当,详之精要。

四、芝麻开门,渗透学法指导

教师任何形式的“教”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没“学”或者没“学会”,或者“不会学”,那么“教”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课堂教学就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设计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需要入手,注重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搜集信息、整合知识、发表见解,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创造。高效课堂的构建应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课堂教学也只有回归学生,“教学人性化”、回归学情,“教学情感化”、回归学法,“教学艺术化”,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能力去实践,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课堂教学才能获得效益的最大化。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就会使复杂的内容条理清晰,直观形象,易学、易懂、易掌握。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解题、答题的方法技巧,规范学生的答题行为,提高学生的答题成功率,使教、学、考有机统一。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只有学生自己学会的东西才会成为他们永久的知识,教师教会的不算真会。所以,我们在研究教法的同时,必须下功夫研究学法,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技巧、记忆方法、答题方法,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五、学以致用,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学会和会学都不是终极目的,会用才是最终目的,才是最理想的效果和境界,不会用就不算是真会。是否会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得以检测。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不少于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学生进行达标检测,让学生独立完成本堂课的练习和作业。通过科学有效的检测,不仅可以巩固、强化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所学的知识激活。试题的编制要兼顾三维目标,不可仅仅注重知识点的练习。设问要小、巧、活,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都是极为有利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