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19:02:49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08-07 19:02:49     小编:

摘 要:思维往往都是由问题引起的,而问题又是因为特定的情境产生的,所以思维和情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一样的,通过情境创设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对物理教学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物理实验;新旧知识;物理史料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问题情境创设要讲究科学合理

众所周知,物理是对大自然探索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本节课的知识概念还有基本规律等来设置问题,同时也要在问题设置中注重实验方法的科学性,避免误导学生。

2.问题情境创设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讲授每节课并且进行问题创设的时候,都应该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引起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求知欲望。

3.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可行性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要注意考虑这些问题是不是可行,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如果问题设置得太过深奥,那么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当然也不可以把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等进行问题设置。

4.问题情境设置要新颖

不管是新奇的东西还是新颖的问题,都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问题设置上也是如此。新颖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如果问题是老生常谈,学生自然也没有欲望去找出答案。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物理的所有理论知识都可以看作对大自然探索得出的结果,所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也应该和大自然有所结合,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最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初中物理作为初中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物理教学与情境合作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物理来说,良好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而物理实验就是物理的基础,物理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和趣味等优点,在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同时带来了很多乐趣。比如在学习“压强”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找两块木板,大小和物理课本接近就可以了,在一块板子上钉上一颗钉子,在另一块板子上钉上8排6列钉子,两块板子上所用的钉子是相同的。然后让学生将准备的两个气球分别放在两块钉板上,然后分别用两块板压住气球。实验进行到这一步,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实验紧紧地吸引了,这时候老师观察实验结果,并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就会积极地去思考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在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灌输知识,并且启发学生去自主寻找答案。

2.将新旧知识相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每节课在给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教师都要经历学生从不了解知识到片面地理解知识最后完全掌握和了解知识这个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创设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设置的问题最好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较高的价值,而且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液体压强”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固体压强引入新的液体压强相关知识。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可以了解到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之间的相似之处,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了解到两种压强之间的不同之处,明白了液体压强自身的特点之后也就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3.结合生活实际和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中很多知识都来自日常生活并且可以运用在生活之中,学生对此往往也更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等进行问题创设,通过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的同时加深了他们的印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利用物理史料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其实对于物理学来说,很多创设的情境都可以作为真实可信的素材来进行问题创设,这些真实的情境都是良好的素材。比如在讲解与“浮力”相关的知识时,可以适当给学生讲解一下阿基米德的生平,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学生就会更加有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也更加具有目的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情境创设,在完成教学任务、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颖并且乐于为学生接受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和情境相结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借助情境创设将这些问题运用在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也更符合我国对于新时期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2]巫蓝.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2

(6):17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