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拈花一笑醉后人

拈花一笑醉后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8 02:56:10
拈花一笑醉后人
时间:2023-01-28 02:56:10     小编:

早春时节,在花香满园,郁郁葱葱的桂子山一隅,我专程拜访了闻名已久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刘守华老先生。

刘守华教授的独子刘文是光电子领域的“长江学者”、业界公认的不可多得的海归精英;刘守华教授在民间文艺界与学术界也是屈指可数的名师。但是,刘守华教授的家中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奢华,随处可见的是高级知识分子生活的氛围――简洁雅致而不落俗套,自然而又清新,整个小小的三居室里弥漫着溢人的书香。而书架上摆满的众多的中外民间文学相关的书籍,凝聚了他六十个春秋在中国民间文学的学苑里,诗意的耕耘之旅,丰收的探索之路。

耄耋之岁不言老

刘守华教授现年近八旬,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花甲之岁。他步履稳健、疾步自如;面容慈祥,服饰极其朴素,却精神矍铄,谈锋甚健,记忆清晰、准确、谈吐明快而谦和,给人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坦然自得。至今,他依然坚守讲堂,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尽显师者风范。

研究生的课堂是青春的课堂,也是激情碰撞、启迪智慧的讲堂。

在课堂上,刘守华教授思维敏捷、讲课风趣,面容如孩童般纯净,笑容爽朗,声音洪亮,其风骨神采与众不同,他将师生之间的互动、情感交流、知识的传递、智慧的引领,生动交织得相得益彰,让学生们很易得到精神上的鼓舞,知识上的不断追求。

研究生的课堂在笔者看来更是浪漫的课堂。

课堂上静静流淌着浓厚的书香和导师刘守华杯中淡淡的咖啡芬芳,构成的是一种浪漫香浓的讲堂氛围。

讲堂上袅袅飘香中的那份明悟,牵引着学生们随着他的节拍,在悠悠的时光中穿越童话与传说的论著,在解读与诠释中悠悠微醉。他授课的魅力给一载又一载的研究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如那咖啡的芬芳和美丽,又像学子手中研读着导师的学术论著《中国民间故事史》一样永恒。

说刘守华教授八旬之岁,能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垂暮之气,学生们都很爱戴他,提起他都是津津乐道。这与刘教授在民间“童话”这块奇妙瑰丽的园地里,长达半个世纪的长期“修炼”是不无关系的。

老骥伏枥硕果丰

刘守华教授常说:“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社会责任三者统一起来,那是很幸运的事情。”刘守华教授觉得自己就是其中一个,以至于他能在民间文艺的事业里安贫乐道,坚持不懈,痴迷地耕耘半个世纪,不断攀登新的学术高峰。

刘守华教授1957年于华中师院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以来,坚持不懈地投身于以故事为主的民间文学研究。他曾说:“民间故事是口油井,要从各个侧面不断对之加宽加深的开掘。”他期待在有限的生命中能有更新更多的发现奉献于世。

拈花一笑待后人

学识渊博的刘守华教授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一生践行着三重并举――

为了深入研究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中国民俗文化,为了让民族的精神植被,葱郁长青,刘守华先生以其深厚的学问,高洁的品行,为了培养好一代代的“守林人”,仍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严谨治学传承学术精神,在教学研究一线传道、授业、解惑。

在德行上,为了民间文学事业后继有人,他更是不遗余力传帮带,在同事和学生们的心中,刘守华教授是宽厚仁爱,行履高超,清风满袖,洒脱自如的长者,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中国民间文艺大家钟敬文先生曾对刘守华教授的寄语:“吾侪肩负千秋业,不愧前人庇后人!”

在学术研究上,刘教授弘志不衰,探索不止。在民间故事学领域田野调查中,他的脚步遍布全省乃至全国偏远的山村,每到一处他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他更是热衷于发现和扶持新人,极力呼吁和抢救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长者的胸怀与学者高瞻远瞩的视野;他长达六十多年追寻人类文化信息,探索民间故事奥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其博雅襟怀、担当和奉献精神,感人肺腑,令人仰望。综观刘守华教授的从业生涯,他对教育对学术研究的情怀与境界,是已超越了文字语言的一种境界。这份不倦地探索和奉献精神早已超然物外、不着形迹,达到了一种“无相”的境界,令人只能感悟和领会,难以用言语表达。他无愧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学苑名师及泰斗的称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