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议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议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7 01:44:25
浅议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时间:2023-02-17 01:44:25     小编:

摘 要:语文教材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的语文学习又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可以说发展创造能力,客观上有条件,学生主观上有要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思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使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深讲透,再慢进度、多重复、大体量中求掌握教师的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摆正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更新观念,就应从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要着眼于未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培养21世纪的新人才,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多思求异;提倡自读;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进步的动力,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国家的兴旺靠创新,名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教育被提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成为教育研究的新课题。作为今天的素质教育,更应该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材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的语文学习又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可以说发展创造能力,客观上有条件,学生主观上有要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思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使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深讲透,再慢进度、多重复、大体量中求掌握教师的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摆正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更新观念,就应从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要着眼于未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培养21世纪的新人才,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广阔的天地。

1. 要减少统一,鼓励多思求异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词语解释,要以字典、词典为标准;分段,要以教参的提示为标准统一;概括段意、中心要以教参的语句为标准统一;理解内容,要以教参说明为标准统一;回答问题,要以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板书标准为统一;作文,要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统一;甚至连鼓掌都要按照教师的手势、口令统一。课堂上的统一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自感受的自由。这与时代的需求很不相称,实质上是抹煞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需要着力鼓励求异。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的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发现问题;通过巧设疑难,造成悬念来点燃学生的火花。

2. 要减少问答,提倡自读

问答式作文是一种教学方法,其生命力是永存的,但凡事都不能过分。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么理解,每个段落怎样朗读,每个问题怎样解答,都由教师逐一提问,学生逐一作答,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完全是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习的创造性又从何而来?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阅读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词语的解释,可以有几种方式并存;同一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可以采集多种语言进行表达等等。让学生在自读中领悟、发现,这样的阅读,才是创造性阅读。

3. 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不应该把现成的知识交给他们,而是把解决方法教给学生。所以,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去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通过拓展足够的思维空间,在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点拨。但要注意,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学生对阅读提示中“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那些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批评而不愿改正的行为,本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提出了疑问,原因是他们认为“桓候体瘦,使人索扁鹊”这句话明显告诉人们,桓公并不讳疾忌医。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教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体味这则寓言的主体思想,很多学生从质疑中捕捉到思维火花,从而与同学讨论,从中吸取新的思想,提出自己的判断。

4. 引导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全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引导学生对课题产生质疑,既有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见解。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