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例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三法

例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三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4 01:59:53
例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三法
时间:2023-03-24 01:59:53     小编:

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必须端正一个观念:学生并非一张白纸!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利用、尊重和正视学生“这张纸”中已经拥有的那么一点也许是可怜的知识、智慧或者经验的“本钱”,去诱导、启发、帮助他们做大做强自己的“生意”――获取更多的知识、智慧或者经验。

由“已知”获得“未知”,是让学生走向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观念,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精髓。一旦有了这种观念的指导,那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点子、路径也就应运而生了。本文仅例举三项。

一、换位出题,完善学生的认知主体功能

一切教育都以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为基础。受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还必须具备主观接受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意愿,才有可能接受施教者的教育。

假如班级里的学生都有程度不同的饥饿,应该给他们多少食物,这取决于他们的食物需求。三分饥饿,就有三分需求;十分饥饿,就有十分需求;不太饥饿,即使满桌佳肴,他们也不会很感兴趣。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拿食物吃,吃多少拿多少,没吃饱或者还想吃些其他食物时,教师则提供帮助。因此,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用怎样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某种认知“饥饿”条件下自行获取“食物”,以及教师在学生的主动获取中进行适当调解的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上海东昌中学东校初一(5)班做了一个实验,每周两节课,每节课发给学生少则几千字多则万余字的文章,让他们阅读理解。教师不做讲解,仅仅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后,每人为有关文章出两道“四选一单项选择题”,然后让其他同学解题。如果产生问题,则展开讨论,教师参与组织并给予指导。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换位出题,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发给学生阅读文章,规定阅读时间;

2.阅读完毕的学生为文章出一至两道“四选一单项选择题”;

3.将黑板分成若干部分(如八等分),请八个学生板书自己出的选择题;

4.分别请八个学生解答以上选择题;

5.出题的学生根据文章判断做题学生的正误;

6.做题的学生根据文章判断出题学生所出题目的优劣;

7.师生讨论题目、答案和文章之间的关系;

8.教师答疑、总结。

以上操作方法,也可以稍加改变:

1.发给学生阅读文章,规定阅读时间;

2.阅读完毕的学生为文章出一至两道“四选一单项选择题”;

3.所有学生将自己出的选择题写在纸上,循环后传,使每个学生都拿到前一个学生的选择题,然后做题;

4.做题完成后,交还前面的同学,让出题学生根据文章判断做题学生的正误;

5.如有任何问题,做题学生和出题学生互相讨论,或者请教师评判;

6.教师答疑、总结。

刚开始时,学生感到奇怪而且不习惯,但是换位出题的实际操作过程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兴趣,平时被动接受教师分析的语文课,瞬间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互相驳诘和热烈探讨的课程。方式稍变,趣味速浓。

一次,教师提供朱自清散文《匆匆》和丰子恺散文《渐》让学生比较阅读,恰好有四位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前来听课,因此邀请他们一起参与换位出题的训练。

大约二十分钟后,阅读和出题都已结束。依照常规,教师请了七个初中生和一个大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他们出的“四选一单项选择题”,然后请其他同学上台解题。

大学生出的题是: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因为其变更是渐渐的……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这位“千金之子”没有上造物者隐蔽时间的当。

C.两位作家,一位感到时间“匆匆”,另一位感到时间“渐渐”,是个人感觉,与时间概念无关。

D.“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其实是说人的生命是幸福的,应该尽量挥霍。

做这道题的初中学生选择的是“C”,然而大学生公布的答案却是“A”。

这时,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马上有学生举手表示反对:“C”是对的,“A”错了,“因为……”;立刻又有同学反对:“C”错了,“A”才是对的,“因为……”。由于意见相左,很多“中间派”为了“明辨是非”,纷纷带着打印文章涌上讲台,一一核对原题,思考、商讨甚至论争。

接着,全班从什么是拟人、什么是比喻,讨论到了什么是比拟;从时间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讨论到了个人感觉和客观概念的关系;从出题的语言是否应该规范好懂或者晦涩难懂“卖个关子”,讨论到了怎样设置问题才更有价值……

课到此处,已如音乐之“华彩乐段”。此刻,大学生出的题究竟如何,中学生解的题是否正确,已经不再重要。一节课的换位出题训练,在“匆匆”中“渐渐”逝去。直到下课,学生还在细细探讨,意犹未尽。

采取换位出题的方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十分明显。

其一,拓展了学生自学的空间。由于选择题是由同学出的,因此做题的敢于质疑,讨论得以生成;同理,出题的也敢于叫板,反驳得以生成。出题中涉及对文章本身的理解和分析,倘若理解有偏颇、分析有高下,矛盾即刻产生,尖锐碰撞的课堂讨论必不可免。教师直到最后才发表意见,为学生的阅读分析打开了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广阔自学空间。

其二,教师得以戒除喋喋之陋习。多年来“一言堂”虽然屡被批驳,但由于本质上没有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讲谁讲?教师不做谁做?现在学生开始掌握学习主动权,改变了传统的“现成知识的结论性传递”教学本质,教师腾出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学,也就可以“稳坐钓鱼台”了。 其三,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出的是选择题,他们的思维必因同一个命题而出现多向性、多维性和多头性的全方位立体思考,这对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深入理解文章,具有巨大的牵引作用和拓展效果。

二、学案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如果说教案是教师上课前制定的具体教学计划,那么学案则是教师根据教案设定的目标、要求、程序、内容、方法、重点、注释、背景、操作以及本来准备口头讲授的内容等,重新编排铺叙,写给学生上课时阅读理解的综合性文字指引,是为了学生自学而准备的案头文字。用学案教学以后,教师的口头讲授将逐渐被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学案教学行为所代替,并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下面请看一则初中课堂作文学案,我们拟通过这个学案,研究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具有主体地位。

《红楼梦》中的“三顿饭”

一、教师的话

生活中的时间和文章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生活的时间不舍昼夜、无法改变,但是文章中的“时间”却可以拉长或者缩短!下面以《红楼梦》中三顿饭的篇幅,看看曹雪芹是如何将一顿饭的情节拉长缩短的。

【材料一】

(宝玉)正闹着,贾母遣人来叫他吃饭,方往前边来,胡乱吃了半碗,仍回自己房中。

(见《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贾宝玉的这顿饭只花了“一行”的文字就“吃”完啦!共29个汉字!

【材料二】

下面这顿饭,就吃得稍微慢一点了,一共“吃”了“六行”,比前一顿饭多了六倍!

尤氏就吩咐媳妇婆子们:“快送饭来。”门外一齐答应了一声,都各人端各人的去了。

不多时,摆上了饭。尤氏让邢夫人王夫人并他母亲都上坐了,他与凤姐儿宝玉侧席坐了。邢夫人王夫人道:“我们来原为给大老爷拜寿,这岂不是我们过生日来了么?”凤姐儿说:“大老爷原是好养静的,已修炼成了,也算得是神仙了。太太们这么一说,就叫作‘心到神知’了。”一句话说的满屋里笑起来。

尤氏的母亲并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儿都吃了饭,漱了口、净了手……

(见《红楼梦》第十一回)

【材料三】

大观园里的吃饭,还有吃得非常慢、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别致的,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刘姥姥进大观园”这顿饭。曹雪芹用了比上述两顿饭要多到十几倍的篇幅进行描写:

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递眼色。刘姥姥道:“姑娘放心。”……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闲话,这里收拾残桌……(从略)

(见《红楼梦》第四十回)

人生在世,首先必须吃喝!所以在很多小说、电影、电视剧里,吃饭总也少不了。上面选录的吃饭情节,是《红楼梦》中比较典型的三次。

第一次既没有细节,也没有情节,简简单单一行带过。

第二顿饭就仔细多了,写了人们的座次、人物对话,还写了一些饭后简洁的卫生工作。

第三顿饭是《红楼梦》中的“华彩乐段”,是最为有名的吃饭描写。其中的人物描写,堪称典范。此中有动作描写、神态刻画、道具描绘、打趣对白,场面热闹,戏剧性极强。正因为此,曹雪芹的笔墨也特别浓烈。

为什么第三顿饭能够写得那么仔细、篇幅那么长呢?那是因为:有环境的交代,有人物动作描写,有丰富的人物对话,有精致的细节。

写任何场景,只要注意了以上四个方面,就能将文章写细写长了!当然,如果还能加点《红楼梦》中较少涉及的心理活动,文章将更为丰富多彩!

现在,我们也来实践一下上述方法,记叙一段我们的生活场景。待会儿,当老师说“开始”时,第一小组的同学按照原来顺序坐到第四小组的座位上去;以此类推,第四组坐到第二组;第二组坐到第三组;而第三组坐到第一组去。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声音最轻?稍后,老师还要下令让大家再坐回去。换位过程中,我们还将让同学们在乱中“定格”,以便互相观察动作细节。

请模仿《红楼梦》的记叙方法,记叙这次“交换座位”的活动,800字以上。

以上学案教学,是如何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呢?

第一,运用学案教学以后,上课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教师讲得少了,把原本口头讲授的内容压缩成了案头文字发给学生自行阅读理解。这样,信息传递的方式便从听觉言语的全盘吸收(已经理解了也得继续听,没有听懂也来不及想一想),变为学生眼球收取信息的主动摄取(懂了就看快点,不懂就看慢点)。课堂教学内容由原先的教师做主(想多讲点就多讲点,想少讲点就少讲点),变为由学生做主(主要信息已经由文字相对固定,学生想看多点就多点,想看少点就少点)。

运用学案教学后,从学习时间的长短掌控,到学习内容的取舍判断,都把学生推到了“主人翁”的高度――就像原先听父母讲故事的儿童成长为靠自己阅读故事的孩子一样。其前后认知水平的高低优劣,是不难判断的。

第二,自行阅读理解,才能停下来思考,才能来得及质疑。思考和质疑,是课堂讨论和驳诘的契机。在这样的课堂上,非预设性的问题多了,学生主动思维的机制得以创设。此外,教师既然已经将讲授重点内容化为文字学案交给学生自行学习,原则上就不用进行繁复的口头讲解或者“照本宣科”了,教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阅读学案并且设定一定的答疑程序。这样,经久不衰的“一言堂”痼疾,有望得到解决。

第三,长期大量运用学案,使学生接受的信息从一直以来单纯的记叙性文字转换为以介绍、解说、诠释等为主要功能的说明性文字。说明性文字是趋向于介绍新事物、说明新问题、诠释新观点、导向新知识的文字表达和接受形式,具有更多的知识迁移性和学科拓展性,就像任何词典运用的都是说明性文字一样。让学生提高说明性文字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将是引领学生学会学习、走向独立、成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技术途径。 三、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主体感受

游戏是孩子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在游戏中模仿、学习生活经验,了解、尝试社会秩序,获得进入社会所必要的技能和本领。

游戏能使严肃的事情变得轻松,使紧张的氛围趋于缓解。把游戏的方法引入课堂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消除对作文的陌生感与惧怕感,从而把“要我写”的被动课堂转化为“我要写”的主体感受。

下面请看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课堂上,怎样利用游戏活动使学生产生主动的表达情绪,从而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美好境界。

【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做三个竞赛游戏!

第一个竞赛游戏。

老师将一叠纸片,放在每一排的第一个同学面前,然后开发令枪:“嘭!”

听到发令枪响,请第一个同学马上将这叠纸片最上面一张拿出来,有字的一面朝下,放在自己的课桌上。然后,把剩下的纸片传到后面的同学那里。

后面的同学拿到纸片以后,将最上面一张拿出来,有字的一面朝下,放在自己的课桌上。然后,把剩下的纸片传到后面的同学那里……直到最后一个同学拿到最后一页纸!

当最后这个同学拿到纸片以后,必须马上站起来喊:“完成了!”

老师要看看,哪一个小组传得最快?我们要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作为第一次比赛的获胜者!

(学生进行第一次竞赛游戏。纸片由此发放完毕。)

师:小朋友,我们现在要做第二个竞赛游戏了!

我们每个人的课桌上都有一页有字的纸片。上面写有一些“秘密文字”。

老师现在开发令枪:“嘭!”

听到发令枪响后,大家赶快拿起这张纸片,看看上面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我们要竞赛一番,看看哪个小朋友阅读得最快、最好!

我们要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作为第二次比赛的获胜者!

(进行第二次竞赛。学生争相阅读。很快,第一、二、三名产生。教师请三名同学分别朗读纸片上的内容。最后,再指挥全班一起朗读纸片上的内容。)

以下是纸片上写的内容:

小朋友:你好!我是大鼻子李教授。以后我们就是朋友了!

我喜(xǐ)欢(huān)读书、喜欢打球、喜欢吃糖(táng)、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以后,我会常常(cháng cháng)来和大家一起做游戏(yóu xì)。

你叫什么名字呢?你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喜欢玩什么呢?请你写在下面的方格子里,然后交给我看,好吗?

我要看看,哪个同学写得最快?写得最好?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pīn yīn)来写。

请你写在下面格子里:(约准备150个格子)

□□□□□□□□□□□□□□□□□

师:好,前面两次比赛都很成功。

下面要进行第三次竞赛游戏了。这次,将更为紧张激烈。

大家一定看到了,纸片下面有许多方格子。请你在方格子里面写上你应该写的内容。看哪个小朋友写得又多又快又好?第一、二、三名是要奖励一颗五角星的!

老师现在开发令枪:“嘭!”――开始!

(发令枪响后,学生立刻开始写作,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着,教师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讲评。)

通过以上活动,不难看到游戏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是怎样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

一般来说,任何人看到写作都会感到繁难。因为写作和说话相比速度慢,必须有条理,不能随意修正,“白纸黑字”有错误明显无法掩饰。学生看到写作更是害怕,因为他们还有语言文字贫乏一憾,所以一直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都是困难重重。

如果在作文课堂上加入游戏的因素,情况就会有所改观。以上述实录为例。上课伊始,教师绝口不谈作文,而是提出要做三个竞赛游戏。这就放松了学生的心境,因为“玩”最符合孩子的天性。听说游戏,学生紧绷的心理放松了。心理放松,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基础。

三个竞赛游戏,以输赢的荣誉感掩盖了学习行为的繁难感,本来讨厌的阅读、可怕的作文,在此都不见了。阅读和写作,在学生眼中只是游戏胜负的“标的”而已,已经不是严肃的学习目标了。

“负担”是一种心理感觉,而非物理现象。有“趣味”,就没有“负担”。以上课堂,正是利用游戏的趣味性,诱导学生成为游戏主角的同时,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学习任务已经蕴含在游戏之中了。

本课,除了教师不教、学生自学,学习的主体性还体现在作文的讲评方面。

作文完成后,教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文章的开头都是:“我叫某某某,我喜欢……我不喜欢……”;但也有一两个孩子这样开头:“亲爱的李教授,您好!看到您的自我介绍,我了解了您很多很多……”见此,教师并不直接评判文章优劣,而是请两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朗读他们的作文,再请全班学生举手投票选举优胜,并让他们说出理由。结果,毫无意外地,学生大多举手表示更喜欢后面那篇写有称呼的文章,理由是:“这篇作文是写给李教授看的,所以应该有称呼才礼貌。”学生的认识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只要因势利导,抠出重点,加以总结:“今后写任何文章都要想一想,你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本课就这样完满地结束了。

经常运用游戏活动,使学生自然产生表达情绪,感受自己写作的主体地位,那么可以预料,“我手写我口”的良好状态必然出现,而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机制也将很快完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