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我国失独群体精神慰藉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

关于我国失独群体精神慰藉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5 01:26:30
关于我国失独群体精神慰藉及其实现路径的研究
时间:2023-04-05 01:26:30     小编: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风险增加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承担了独生子女的高频风险。失独群体的数量逐渐增加。失独群体在生活上面临着养老和医疗困境,在精神上面临着老无依靠,精神孤寂等一系列困境。探索建立起一套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关注失独群体的精神慰藉工作,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

关键词:失独群体;精神慰藉;实现路径

自1978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三十余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减少了人口出生率控制了我国人口的数量,遏制了我国人口的急速增长,我国出生人口减少了四亿多,使十三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到来,减轻我国人口相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但是,计划生育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些家庭增加了生活风险。本来寄希望于年老时子女照顾的失独父母在面对生活和养老困境的同时也面临着精神困境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对失独群体精神抚慰的机制尚不健全。因此,对失独群体进行精神上的慰藉,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了不考虑的问题,亟需社会专业力量的介入。

一、我国失独群体的概述

(一)失独群体的内涵

(二)失独群体的来源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婚姻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旧封建社会的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到现在的年轻人愈来愈倾向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乃至丁克一族,甚至是不婚不育的现象[7]。

(三)失独群体的数量推算

目前,关于失独群体的数量还没有官方确切的权威数字。

根据卫生部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所显示的改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10]。

按照以上数量统计和推算,中国失独群体人数已经超过百万。由此带来的失独群体面临的“中年丧子”所承受的精神和心理压力问题亟待解决。

二、失独群体精神状况个案分析

(一)案例一

2008年1月15日,这是令66岁的杨福胜痛不欲生的一天。这天,已经成家立业的30岁儿子因为车祸当场死亡。杨福胜告诉记者,自从自己发生意外后,他和妻子就变得不能正常交流了,是现实版的“最熟悉的陌生人”,说话的内容不能提及儿子,如果沾点边,全家人都会瞬间崩溃[11]。

大多数失独群体都有像杨福胜这样在独生子女离世后变得与人疏远,不愿意与身边有子女在旁的人交往。每到过年时,他们不愿看到左邻右舍全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

(二)案例二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报道,记者在武汉采访时听说有一位叫陈淑芳的失独母亲,儿子和丈夫相继离世,一直和妹妹生活在一起。她的身体不是很好,一直由弟弟妹妹在照顾她。

对于失独群体来说,在他们失去独生子女之后承受着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双重打击,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越来越需要人的照顾。尤其是精神上的打击也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我国有超过百万的失独者,像陈淑芳这样重病在身的失独老人不会是个例外。那么如何缓解失独群体的精神压力和失独群体的精神慰藉问题,是我们当下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事情。

三、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必要性

(一)基于社会现实的考量

早在2007年,国家人口计划系和财政部就联合下发了《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山东省是试点之一,按照此方案规定,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会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年月收入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后来,标准由100元提升到135元。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扶助金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独群体的养老和医疗等问题。

事实上,失独群体在经历了“老年丧子”的痛苦之后,通常都面临着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往往因为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丧失信心。相对于物质帮扶,他们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但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失独群体精神慰藉机制。

(二)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以此由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爱和归属的需要又叫社交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亲情、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等的需要。

失独群体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步入老年的失独者要重获生活希望,最关键的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记忆阴影。所以相比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四、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实现路径

对于失独群体来说最直接,最大的冲击就是精神上的创伤。失独群体与其他弱势群体相比,更加需要精神上的扶助。

(一)国家是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主导力量

从物质扶助需求角度看,失独群体面临的最基本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在失去独生子女之后,谁来为他们解决解决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

国家作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主体,需要为失独群体提供物质上的扶助。尽管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的家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补助相对失独群体日常生活杯水车薪。因此,国家应继续强化对失独群体的经济支持。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和开设失独群体养老院,解决失独群体的实际问题,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

物质决定意识,失独群体的精神孤寂,心理压力,不良情绪等很多都是由自身物质得不到满足造成的。因此,对失独群体的精神抚慰首要应当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加大对失独群体扶助的资金投入。

(二)社会是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重要环节

社会是失独群体慰藉的重要环节。社会应当充分发挥志愿者协会的作用,定期组织上门服务的志愿活动。鼓励志愿者在节假日对失独群体进行慰问。节假是家庭全家团聚,共享天伦的日子。失独群体特别容易触景生情,看到左右邻居全家团聚,其乐融融,心理失去独生子女的伤痛又会重新出现[13]。志愿者在节假日对失独群体进行慰问,让失独群体拾温暖,远离生活的孤寂。处家节日以外,志愿者还应定期组织上门服务,帮助失独群体做日常生活的小时,了解失独群体的生活所需,以便更好对失独群体进行扶助。

(三)社区是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基本依托

社区是联系居民的最基本单位,是失独群体精神慰藉的基本依托。为了更好地做好失独群体的精神慰藉工作,需要配备社区心理咨询师对失独群体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为失独群体提供更加专业的帮助,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避免其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的发生。帮助失独群体尽早走出失去孩子的伤痛。

(四)亲友是失独群体心理慰藉的重要支撑

亲友是失独群体的感情归宿,来自亲戚朋友支持的精神慰藉,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其他任何支持都无法替代的。在失独群体承受老年丧子之后,亲人的精神慰藉出现了巨大的缺失,无论是在心灵关怀还是生活照料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弱化。此时,要积极调动失独群体的亲朋好友,代替失独群体的子女对其父母履行经济支持和生活的照料。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失独群体精神上的慰藉。

参考文献:

〔2〕段诗云,马搏,刘杨.中国失独家庭生活困境及其化解途径研究[J].青春岁月,2013

(5).

〔3〕孙静.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困境及适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谢勇才,黄万丁,王茂福.失独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探析――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J].社会保障研究,2013

(1).

〔5〕王广州.独生子女死亡总量及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

(1).

〔7〕闫玉.当代我国婚姻伦理的演变与合理导向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8〕陈峰.致公党中央:失独家庭应有国家照顾机制[N].深圳商报,2013-3-5.

〔9〕王广州,郭志刚,郭震威.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母亲人数的初步推算[J].中国人口学,2008

(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