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登山临海皆有意?摹声绘色俱有情

登山临海皆有意?摹声绘色俱有情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00:17:42
登山临海皆有意?摹声绘色俱有情
时间:2023-06-06 00:17:42     小编:

(本专题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阅读与鉴赏”第一单元相对应)

【专题解说】

古人“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登临则草木摇曳于足下,风云舒卷于目前;凭海则星辰奔涌于天幕,日月吞吐于胸怀。许多描写山川万物的写景名篇,读过之后常令人心驰神往。可是不少同学表示,名家无非也就是登山临海,我也亲近自然了,但看到的无非就是那山那水,没有什么突出之处,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等到自己动笔作文时,自然搜肠刮肚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文可作。

同样是登山临海,为何与自然交融的效果差距这么大?关键在于要慧眼独具,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发现景物的独到特点;要匠心独运,调动多种方法,充分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只有抓住景物独特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才能使文章特点鲜明、引人入胜。

【方法点拨】

一、慧眼观察,慧心取材

自然是巨幅立体画,那么采用什么角度、选取什么素材进入画框,便需要慧眼慧心了。亲近自然,善于观察,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众人所见的事物,如何能够发现独到之美,能鲜明地表现出景物的特点?所谓的观察并非仅仅是我们习惯的用视觉去感受,我们还可以听,可以闻,可以尝,可以摸。我们不仅可以去看它静态的形状、色彩、大小等,还可以看它动态的生长、变化、摇曳……我们不仅可以看此物,还可以看与它相似、相近、相反、相对、相关联的它物。虽然视线不能拐弯,但我们自身是活的,我们可以仰视,可以俯视,可以正视,也可以侧视……

仔细观察,甚至还可以凸显出一定的时空感,发现所观察的事物是动态的,变化的,有生命有灵魂的。如: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陆蠡《囚绿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故都的秋》

在陆蠡的《囚绿记》中,看常春藤的生长可以见到柔软卷须的舒展和变化,以及纤细的脉络、嫩芽,生命的初始和衰老,其声如诗,其态如舞,让人深深感受到这就是陆蠡眼中心中的、独一无二的常春藤!而在郁达夫的眼里,破屋壁腰的蓝牵牛花、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无一不带着清、静和悲凉的美,由此他对于故都的复杂心情也隐约可见。

二、变化角度,立体描摹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写山水形貌,节令物候,须有声有色,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景状物时,要尽可能地描写得细致准确,形象逼真;转换多种角度,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立体化地描形绘景,就能使读者阅读时仿佛可以身临其境。

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他的意思是说世界是丰富的,文章也就应该是多彩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里不仅能看到荷塘的曲折,叶子的疏密、形态,花儿的颜色,开放的姿态、神情,还能闻到荷塘的清香,调动了多种感官,不仅表现了静态荷塘的清幽,也表现了动态荷塘的灵动。这样一幅立体的月下荷塘图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读者在这样的文字引导下,自然就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精心取舍,情景交融

学会调动所有感官,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世界,观察景物,我们一定能发现许许多多以前发现不到的美。然而我们在作文时不必面面俱到,将这些美都呈现在我们的文章中。那么对这些美我们又如何取舍呢?

仍然要以“慧心”来取舍,而文情便是决定取舍的关键。登山临海皆有意,摹声绘色俱有情。文中所立之意、所含之情对进入画框的风景进行了裁剪甚至修改,使它显示出独到的个性风采: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欧阳修《秋声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同为秋天,欧阳修看到的是惨淡的秋色,萧条的秋意,寂寥的山川,而毛泽东看到的却是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长空鹰击,浅底鱼翔。情感不同,取景不同,所以不同作者眼中的秋就有不同的色、形、意。欧阳修被贬他乡,有家难归,有国难报,其内心是凄凉的,所以他看到的是契合他内心情感的凄冷、萧条。毛泽东正在为解放底层的人民而奋斗,他充满信心,斗志昂扬,所以他看到的是四射的生机,抒发的是满腔的豪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色彩。这与观景人的修养、情感和审美情趣有关。所以我们要将最最契合我们内心真情的美保留下来,对它进行描摹,将它和我们的情感融合起来,借以表现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样也才是真正的“亲近自然”。

四、点染着色,妙笔生花

摹声绘色来写景,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法技巧对景物进行加工,将景物的特点鲜明地呈现出来,使它能够更好地渲染氛围,烘托情感。这也是最能体现出文采的方面。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朱自清先生在这段文字里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不仅给我们视觉的感受,还有嗅觉、听觉,生动、鲜明地将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呈现在我们眼前,春天的活力扑面而来。

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先生在这段总结性文字中,以鲜明的对比、形象的比喻、隽永有味的排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美,使人深深地沉浸在其景、其境、其情之中。

描摹景色的手法有很多。可白描、细描,也可比喻、拟人、排比、想象、夸张,还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灵活地运用多种手法来描摹景物,可以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征,烘托作者的情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