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三个面向”

关于“三个面向”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20:26:45
关于“三个面向”
时间:2023-08-05 20:26:45     小编:

摘要: 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于“三个面向”可能而且应当作更细、更精的思考:首先教育要面向人的发展;其次,教育是兼顾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中国和世界的;最后,教育既是“面向者”也是“被面向者”。我在长期教育工作中也归纳了自己的“面向”:面向学生,面向我的大学,面向我的民族,面向我们可爱的中华大地,从而也面向家人和自己,以及自己的一生。

关键词:教育;面向;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11-30

作者简介:张楚廷(1937-),男,湖北天门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名誉校长,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的研究。

关于“与时俱进”,我们已经知道是汉唐时期早有之的,它并非今天某个人首先提出来的。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却是邓小平先生提出的观念。

邓小平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他在教育上所提出的三个面向也是贴切的、适宜的。他所具有的改革开放思维,可能必然导致他提出这一观点。他深邃的战略眼光,也让他能作出这样的战略判断并产生重大影响。

可以想得到,邓小平经常忙碌的是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防等众多方面的事情,他思考的主要对象可能就在这些方面。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还能为教育作出这样深刻的思考,提出这样具有战略意义的构想,实属不易。

我们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整天思考的是教育问题,如果在教育问题上比邓小平想得更多、更宽并在某些事项上想得更深,是很正常的。否则,反而是不好理解的。虽然我们不太可能像邓小平那样高屋建瓴,那样气势恢宏地提出三个面向,但我们可能而且应当作更细、更精的思考。

比如说,我们不只要面向未来,还要面向传统;不只是面向世界,还要立足中国;不只要面向现代,还必须面向我们的历史。

三个面向是很精练的说法,然而,它也缺了一个极重要的面向:面向人的发展。没有人的发展,怎么会有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科学发展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没有人的发展,谁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没有人的充分发展,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的现代化从哪里来?或许,邓小平不会不注意到人的发展,但“三个面向”中确实没有面向“人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缺点与错误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首先是对不对;对了,还要看够不够。邓小平已说的,是对的,没错的;却还是不够的,有缺点的。

邓小平日理万机,能够提出“三个面向”也是他的战略思想在教育领域里的显现。然而,我们教育领域里的专业工作者,应当有进一步的阐述。前面已提到了“三个面向”的不足之一,事实上,其不足还不是这些方面。

“三个面向”再加一个“面向”:面向人的发展。不是“四个面向”了吗?并且,似乎还要加一些,但必须加进去的,最重要的,还是面向人的发展。一切未来的发展都有赖于人的发展,而今,教育之首要使命、直接的使命,即求得人的发展;没有教育,没有有效的教育,就很难有人的普遍而有效的发展。

无论是“三个面向”、“四个面向”或是更多的面向,都是说教育面向别的什么,俗一点说,就是教育总要看着别的什么,眼睛盯着那些东西。然而,应不应当有别的什么也面向教育呢?有没有别的什么的眼睛盯着教育呢?谁来面向教育?教育只能扮演面向者的角色,总不能是被面向者吗?教育的地位就这样吗?

教育是人类千百种活动中最早出现的,它是老资格,只有经济活动可与之并列第一。然而,老大的地位为何只是一个面向者呢?老资格就处在这个位置吗?

谁来面向教育?在民间,对这个问题有更朴实、更贴切、也更有力的回答。村民们、村长们,他们就是面向教育的,他们眼中的教育,不是面向别的什么,就面向村里的小孩,面向人。问题不在于他们说出了面向人的发展,而在于他们做了。

乡长们、县长们若不重视教育,下一任他们能否还保住自己的位置,就是大问题了。那些面向村民、乡民、县民的好官,全是面向教育的人。如果他们知民心、顺民意,就不可能不面向教育,而且他们会把办好教育视为造福于一方。

在那些偏僻的小村里,知道三个面向的人可能很少很少,但是,企盼教育、面向教育的人会很多很多。在山村,把教育只视为“面向者”的人可能难找到一个,但自觉或不自觉地视教育为“被面向者”的,几乎人人皆是也。

归纳起来说,“三个面向”有三点不足:第一,没有面向人的发展;第二,没有兼顾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中国和世界;第三,只视教育为“面向者”,忽视了教育应为“被面向者”的那一方面,可能这三点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和第三这两点。

相比而言,“与时俱进”比较适合从商的、从政的,但“与时俱进”是根本不适合于教育的,教育天然地保守,又天然地向着未来。而“三个面向”是适合的,适当的,只是存在某些不足。

无论是面向,还是被面向,在现实教育活动中,还是要看一个个的教师是怎样看待、怎样理解的;他们也许并不直接表白,但事实上的相关观点是存在的。

我热爱教书,是因为我热爱书,更因为我热爱学生。我一直追寻着把书教好,在教学内容上尽量讲解透彻,尽量故事化,只要有可能,也力求趣味化;方法上当然也随时讲究,让教学艺术化。这样,我也有了一个“三化”:故事化、趣味化、艺术化。

这个“三化”不为了别的什么,就为了学生,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获得知识。为此,需要有兴趣的引入,需要让他们透过知识看到一个新奇的世界,充满故事的世界;更好地获得知识,除了是为着学生有宽阔的视野之外,还是为了扩展志趣、陶冶情操,把自己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与历史和艺术联系起来,与自己的民族未来的事业联系起来,与美好人生联系起来。 我就是真真切切地为了学生,面向学生。这是我教学的根,是我作为教师和校长追寻的基本目标,学校里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学生及其发展而展开。

我面向了未来吗?我面向的是学生,通过面向学生而自然地面向未来;是先想到了面向学生而导致面向未来,而不是先想到了面向未来才想到面向学生的。根在学生那里,本在学生那里,其余为末,或为由根出发而生长出来的枝和叶。

由此,我认为,一个虔诚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面向未来的,即使他不这样说,也一定是这样做了,而且很实在,实实在在面向学生的未来。那个未来是属于谁的?没有人比教师更清楚,没有像教师那样以自己的辛苦耕耘来面向学生未来的。教师们知道,未来属于自己,更属于年轻、青春的学生。

我面向了世界吗?“面向世界”是一句很有气魄的话,弄得不好,就成了大话,我不容易说出这种大话来。我作为教师,切切实实地面向学生,面向听我课的学生、我所指导的研究生;我作为校长之时,就切切实实地面向全校学生。

我是从面向学生而面向我的大学的;再跨进一步,我能面向我的民族,面向大江南北的这片土地。这跟面向世界或许还有一大段距离,不过,我并没有强烈的愿望去缩短或消除这个距离。我也自然地有了自己的“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我的大学,面向我的民族。由此还可以加一个面向:面向我们可爱的中华大地。我的“面向”是归纳式的,而不是逻辑演绎出来的。

我的“三个面向”或“四个面向”,是我作为教师的良知并得到提升的必然结果,不是他人提醒的,不是被要求的,所以我才能说自己是真真切切、切切实实、实实在在的面向。并且,我也决不会提醒别人要像我一样三个或四个“面向”。大家还是听邓小平说的“三个面向”吧,并且通过自己的教育践行去化为自己的面向;或者,从自己的实际体会去确立自己的面向吧。

说到面向世界,倒是我有另一种体会,我特别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更奇妙的世界,它没有那个物质世界宏大,却远比物质世界更为神奇,更为深邃,因而,也更为神秘且神圣。“面向心灵世界”与“面向世界”应当是有所不同的。

学生的这个心灵世界,可以因为良好的教育而变得更加辽阔。人的胸怀是可以拓宽的,谁来拓宽?人自己。然而,教育的神奇作用之一,是帮助、辅助人去拓宽。而拓宽了胸怀的人,能看到一个更为壮阔、更为灿烂的世界。“宰相肚里能撑船”,学者脑里可翻江倒海,他的心胸更为广阔。教育的伟大表现之一,就是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

我面向了现代化吗?我不知道自己应当感到惭愧,还是感到自豪?我跟现代化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我主张慎提“大学现代化”,并将为此展开更充分的论述。

有许多现代化的设施,但我尽量不靠近它们,夏天再热,我不想要冷空调;冬天再冷,我也不想开热空调。说一句大一点的话:我尽量靠近大自然,它让我热,我就热着吧;它让我冷,我就要学着耐寒。一年是四季,为什么你只喜欢春秋两季呢?严冬与炎夏,不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吗?我们来自大自然,活在大自然,又终将回归大自然。活着时就不要离大自然太远了,死的时候就可更加从容,到自己应当去的天国。

至今,我还是在稿纸上写作,这一本本的格子纸就摆在面前,我也就在它上面爬着格子。似乎是轻松异常,然而,这与登山无异,爬格子亦如爬山。

许多年以前,我发表的论文和著作,编辑们收下的是我手写的稿纸,而今不行了,要求交电子稿。有人送给我电脑,我又转送给他人了,我的书桌上没有电脑。这太不合时令了吧?我只好把我写好的稿子,请人帮忙输入。帮我输入最多的,是柏才丽,她在认认真真做好公务的同时,也帮助我。

当然,我也不上网。不上网,在今天这个信息量剧增的年代,你过得下去吗?你不会变得日益孤陋寡闻吗?如今的时代,秀才不出门还能知天下事吗?

天下所有的事你都能知道?这不可能吧,我之所求在于,我想知道的事就能够知道。做到这一点似乎也不容易,但我想,我可能大体上做到了。有什么保证,有什么条件?我也列述几点如下。

第一,我相信人的想象力,不一定都靠见闻,看不到、听不到的,可以想得到。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有许多许多的人,有教授们、博士们在研读,这能不知道吗?

第二,康德时代无电脑,他也不出门,不是也能知天下事吗?比很多很多人知晓得更多。他的脑比电脑强一万倍还不止。人有灵巧的四肢,人有明亮的眼睛,但人更有一副脑袋,没有人脑,这明亮,这灵巧,从哪里来?人最伟大的,是它有思想,这是什么现代工具也替代不了的;因而,人最珍贵的是上天赐予的大脑。

我不会因为我不使用电脑而否认电脑在现代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如今的世界还能没有电脑吗?任何一个家庭,你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里,都有一个“脑”,一个小小的电脑,家庭如此,学校、企业、办公大楼里,哪里没有电脑?

有人作过比较,用手写比较之用电脑写作互有优缺点。电脑写作的优点是便捷、快速,容易修改、编辑。用手写作的优点,是更容易产生灵感,相比于电脑那些优点,手写就是缺点了。但我不太缺,比如说,我的写作速度也很快,并且我是顺水而下不回头的,不需要修改,亦无需有大幅调整的那种编辑,因而电脑的优点,我并不需要,而我的优点,电脑没有。当然,如果都用更好,但我偏好用手写作,并且,可以断言,我会一直手写下去,直到手颤动不已,写不下去了。

人各有志,我不可能认为都要像我这样,如果真这样,电脑的销量也将大打折扣。

第三,有许多朋友明白我想知道什么,他们常把在网上得知的信息告诉我。有些朋友、有些学生,也投我所好,他们常为我买一些认为我会喜欢的书,有时还从网上下载一些东西给我看;我只看纸质的。这些学生和朋友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我的耳目。

第四,我知晓世界的另一个窗口,恐怕就是报刊、杂志了,还有影视新闻之类,以及与朋友的聊天。每天我都或多或少与这一类的东西打交道。

大概是近五六年了,晚上我不再写作,就看看电视了。对新闻只花一分钟左右听一个提要,有兴趣的地方,在晚间九点的《中国新闻》中再听听,选择性地听听,花时间在几分钟之内,其余主要看体育节目和音乐节目了,有时看看小品和魔术之类。这样,除天气预报看看湖南台外,基本上就锁定在央视第三、五、十五频道,偶尔看一下电视剧。这是彭英认为我可能比较喜欢而推荐我的,但极少极少。

至今,我仍有输入,却进入了一个输出的高峰期。讲课大约也主要是输出性的,我讲过了23门不同的课程。迄今我仍站在讲坛上,依然每周有课。如果30年前我选择了仕途,就决不可能一直站在课堂上,一直写作、发表或出版。

我面向了书本,面向了学生,面向了教学,面向了我的大学,面向了我的民族,面向了我们中华大地,从而,也面向了我的家人,我自己,以及我的一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