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8:59:15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时间:2023-08-06 18:59:15     小编:

在小组合作学习风靡语数等小学主要学科课堂的当下,原本更强调实践操作的小学科学课堂,理所应当地应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法宝”。笔者认为,除了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等方面的有益影响以外,“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也很有探讨价值。

科学课堂案例重现:

在执教《今天天气怎么样》一课时,我安排了一个由学生小组合作创作气象图标的环节,因为这一环节十分贴近日常生活,学生们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不少学生都中规中矩地制作出了常见的天气图标,与天气预报中使用的标准天气图标大同小异。在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之后,我一一予以肯定,因为这至少说明学生不但能很好地掌握传统天气图标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理解创作天气图标的基本原则,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创作”中“作”的比例太大,“创”意不足,缺乏亮点,有些遗憾。当我再一次巡视课堂时,无意间发现了一幅令我眼前一亮的“晴天”天气图标――烈日下,操场上,一个孩子大汗淋漓地在跑步。这么富有创意的图标为什么没能代表小组在全班展示呢?在我的引导下,小组内的其他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图标画起来太麻烦了”“这个人画得不好看”“我们在电视和书上没见过这样的图标”……回想起这些听起来理直气壮的批评,我陷入了沉思……

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支柱,也是这门学科所应坚持的原则,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科学课所要追求的根本目标之一。我们的科学课必须在坚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之科学态度的同时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播下科学探索精神的种子。笔者认为,科学教师理应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空打造成孕育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帮助学生拾级而上的扶梯,有望呵护“创新之花”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空中次第绽放。

扶梯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

用多极对话制替代组长集中制,构建科学课的合作小组,保障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

科学教材的编号越来越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规律,越来越便于让学生从经验和现象中生长出新知识、新经验,而这种对新知识、新经验生长过程的体验比知识数量的叠加本身更重要,更贴近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鉴于此,小组合作理应避免组长集中制,以最大程度地消解“优势学生”对“弱势学生”的话语制约,使得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学困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充满儿童智慧、充满思考的想法得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由呈现和表达。

在课堂小组活动中,特别是讨论猜测等环节不设组长,只设主持人。而且主持人随机更换,让每个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可以大胆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思考,人人发表看法,并学会对别人以及自己的观点作出客观的评价,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注意肯定学生的多种想法与思路,明确我们所研究的“科学”是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科学,所以要接受一定范围内的多种结论并存。相信在这样民主、平等的合作氛围中,会有更多更好的想法得到肯定及展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听到拔节的声音!

扶梯二:培养“众人拾柴”的协作意识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对话规则才能更好地培养协作意识,使个体思维中“一闪念”的“创意”在“众人拾柴”式的协作下丰富、成型。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需建立“各抒己见”“扬长补短”“非否定”式的对话规则。另辟蹊径的创新思维往往稍纵即逝,也不够成熟,单单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很容易卡在思维的瓶颈处。难以突破壁垒。这时如果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能迅速将思维汇集到共同的兴奋点,集思广益,一定有益于催生出创新之花。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如果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认同并遵守“不否定”他人创意。积极为他人创意“补台”的合作原则。那每一个成员就都能放下怕被人耻笑、怕得不到共鸣之类的思想包袱,就能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之中,就好比形成了一个促进创新能力尽情施展的能量场,能大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激活思维的效益。

扶梯三:设置“动静结合”的合作模式

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的脑海里往往首先会浮现出学生们热热闹闹的讨论场面。的确,自信的表达、思维的碰撞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能帮助他们拓宽思维广度。挖掘思维深度。但有时那种场面上的热闹只是一种表象,并不能说明课堂的真正成功,更不能说明学生真的有多大收获。因此,笔者试想,如果在小组讨论之前和小组汇报之后各留出一段时间给学生静静地思考,也许能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所帮助。胡适就曾讲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仅仅会大胆假设的人,可能是莽撞的,可能既没有根据,也没有对结果的充分估计,更没有对实验成功可能性大小的分析,这是不负责任的胡乱猜想,不是科学的行动。同样。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创新的想法可能没有结果,也可能是非理性的破坏作用,所以在小组讨论活动之前安排短暂的静思能让学生在不受任何干扰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观点、看法进行一番自我甄别和完善,避免讨论时的莽撞。当然,也可以在班级交流之后设置“补充与评价”的环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怕挫折的精神和随时准备纠正错误的态度,可以让学生回味、筛选、整合、消化刚刚接收到的诸多信息,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从而真正有所悟有所得。

小组合作学习让我们的课堂告别传统的“单向传输”或“双向传输”模式,形成了多维互动的课堂模式。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了创新的活力。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唯有不断更新、不断优化这一课堂模式,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不断增加最新鲜的生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