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09 02:54:00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
时间:2022-11-09 02:54:00     小编: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创建了良好氛围,要充分认识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现实与理论意义,以文献研究为主,以座谈、访谈为辅,分析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现状与成因,以马克思幸福观为指导,结合民办高校教师及民办高校发展实际,探索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举措。

关键词: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 民办高校 教师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旨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二批活动更为贴近基层,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2014年3月7日正式启动以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加以落实,结合学院工作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工作。自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坚持以“下基层、解民忧、促发展”访谈调研活动为载体,注重把学习教育贯彻始终,深入师生、服务师生,解决学院发展存在问题、改进工作作风,促进理论研究、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教师幸福感,促进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助力学院内涵式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笔者着眼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研究探索马克思幸福观的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分析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现状,探索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举措。

1 阐析马克思幸福观内涵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马克思的幸福观,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重温马克思的幸福观,可谓意蕴无穷、启迪颇多。从马克思对幸福的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基点,实践活动是马克思幸福观的产生源泉,集体主义是马克思幸福观的终极归宿,统筹兼顾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实现途径。

中国幸福感研究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集中在老年人领域。进入21世纪后,教师群体的幸福感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对高校教师研究尚不充分。英国教育家Elizabeth Holmes在《教师的幸福感》一书中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情绪体验的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民办高校教师是民办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还承担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等重要职责。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要以马克思幸福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现实与理论意义,结合民办高校教师及民办高校发展实际,探索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具体措施。

2 开展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9个教师节上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对广大教师表示亲切关怀,充分肯定教师在教育发展全局中所肩负的重要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并明确地提出“三个牢固树立”,言简意赅、立意深远,希望全国广大教师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终身学习理念、改革创新意识,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才是核心,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对推动教育整体现代化、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可替代。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服务水平和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在新的形势下,探讨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对提升整个民办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民办高校必须着眼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找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全面落实好十八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各项教育工作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本人职业生活的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幸福,一个内心没有幸福感的教师,如何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民办高校的教师,其在身份、待遇、保障等诸多方面与公办大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部分民办高校内部,从事党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职工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地位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凡此种种导致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缺失,严重阻碍和制约了民办高校的科学发展。因此,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教师的切身利益,大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就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3 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现状与成因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晚,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民办高校的教师作为―个特殊群体游离于具有正式事业单位编制群体之外,他们既要应对公办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所有工作,还要应对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各方面的压力,民办高校的教师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民办高校教师无论是在其劳动强度、收^水平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公办教师有着较大差距。这种现状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下降,幸福感缺失,影响了工作质量,势必影响到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民办高校教师是民办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发动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研究民办教师幸福感缺失的现状,多渠道、多方式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 笔者通过搜集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相关文献资料,展开深入全面的研究,组织召开学院教师座谈会、并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依据严密的归纳总结梳理,认为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缺失存在如下几个因素:

民办高校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是民办高校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整体实力与竞争力较强的民办高校会增强教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教师自会与学校荣辱与共,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到学校发展中,会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反之,会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缺失。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民办高校的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宽松的工作氛围会让民办高校教师感受到愉悦和幸福,民办高校良好人文关怀氛围会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反之,会侵蚀教师的幸福感。

民办高校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的成长、事业的发展会增强其幸福感,会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和成就感,这种成功离不开民办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举办培训学习、对外交流学习,搭建教师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反之,会降低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办高校体制机制毫无疑问会保障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教师招聘、学生管理、培训学习等方面的成熟做法,要尽快形成体制机制,促使民办高校的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不因时间的推移及民办高校领导的更迭而改变,可以依据民办高校的实际作出适当的改进,这样会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幸福感也会增强。反之,会挫伤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

4 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路径探索

4.1以凝心聚力为基础,增强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

学校凝聚力实质是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给教师的归属感,教师对学校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总和。凝聚力是一个群体的灵魂,是生命力,没有凝聚力便没有战斗力。民办学校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与保障监督作用,探索发挥党委“凝心聚力、保障发展、促进和谐、服务师生”的政治核心作用的方式与途径,增强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通过提高民办高校的声誉及影响力、开设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氛围等方式,增强教师对学院的责任与使命,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真正融入学院,与学院的生存发展荣辱与共。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必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学院就会内外均表现出很高的整合力与很强的竞争力。“良禽择木而栖”,这样有凝聚力与整合力的学院必将增强教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就会吸引优秀的教师从教,从而形成民办学院发展的良性循环。

4.2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民办高校教师群体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当其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最希望得到的是尊重和理解,进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民办高校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又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并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拓展多种渠道,关注教师合理的多方需求,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

4.3以专业素养为立足点,加强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包含着教师需要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成就感,而教师的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职业幸福感。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知识经济的挑战,民办高校的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成长与事业发展会产生“焦虑”,民办高校能否为教师专业与事业的发展提供机会与平台,关系到符合马斯洛需要理论所示的顶峰一“自我实现”能否得到满足,事关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也决定了民办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民办高校要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及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

4.4以体制机制为保障,夯实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基础

自2002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一法一例”的颁布使我国的民办教育走向了依法办学和依法发展的道路,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和规范提供了制度保证。民办高校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步凸显,时代赋予了民办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即提升质量、提高内涵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促进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要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夯实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基础。

5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提升教职工幸福感实践创新

几年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一直着力加强教职工的幸福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职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围绕教职工住房、福利待遇、职业化发展、文化生活、婚姻择偶等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实效,教师的幸福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显著提升,而且有一大批夫妻均在学院服务的双职工,教师队伍相对稳定,有力确保了学院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学院党委努力办实事办好事,增强教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每年支出20余万元资助百名工会积极分子暑期外出考察学习;每年支出100多万元用于发放节日福利、职工生日蛋糕券、职工生病和生育慰问金;投资百万元建成1100平方米的功能齐全的职工活动中心,为职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阵地保障,周一至周五每晚为教职工免费开设瑜伽班、健美操班、排舞班、民族舞班和太极拳班,经常性开展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棋牌、登山、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建设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增强单位内部的凝聚力;教代会、工会积极参与住房建设论证、医疗门诊设置、职工住宅区娱乐健身设施建设、工资方案征求意见等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

坚持立德树人,努力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以“笃学”、“感恩”作为校园文化主旋律,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每周邀请一位院士来院讲学,先后有9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台湾研究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光临学院讲学130余场,极大地开阔了教师的学术视野,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学术能力的快速提升。

6 结束语

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是个很大而且很有意义的课题,涉及到多个学科,事关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对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就实际而言,民办高校与其他公办高校一样,承担着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具有公益性与社会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民办高校教师的幸福感需要教育界、理论界的关注,也需要社会、政府的帮助与支持。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提升事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及民办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