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慢酌细品出真味

慢酌细品出真味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9:05:59
慢酌细品出真味
时间:2023-08-06 09:05:59     小编:

教学是场盛大的宴会,每个参与的角色除了自身的目标,互相契合才有最多的收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过程越充实、越精彩,学生的收获越丰实。《烟台的海》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我不止一次教过。反复研读教材,我发现文本内容与课后习题有小幅的改动,对话角色的增多、文本的修订、教学对象的改变对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再次执教,我希望这是一次不一样的“旅程”,能和学生一起体味浓厚的语文味。

一、过程撷英

片段1:学习有法先得法

师:从第二小节中领略了烟台的海冬季的魅力,你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生1:凝重。

师:凝重是冬季的海给我们的感受,你还想用哪个词?

生2:气势磅礴。

生3:壮观。

师:非常好,概括特点可以用书中的词语,也可以用我们从心里流淌出的词语,那是我们对文字的直接感受。这一小节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

生4:还写了烟台的人很勇敢,不畏严寒,拿海做背景拍照留念。

生5:不仅烟台本地人勇敢,这种精神也感染了来这里的游客。游客也和他们一样勇敢了。

师:说得真好,文章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的无畏,与冬季的海相得益彰。人与海融为一体,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起来感受这片海,敬佩这里的人。(学生齐读第二小节)

师:同学们读得很用心,把感受通过声音传递了出来。刚才我们是按什么步骤学习这一部分的?

生1:我们先默读这一小节,找出写海的部分,整体感受海的特点。

生2:再读写人的部分,感知人的特点以及人与海的关系,最后整体朗读。

师:第一,整体默读,概括海的特点。第二,细细品读,感受海的特点。第三,感受人的特点,再整体朗读。请用这样的学法自学其他三个季节并进行批注。

【设计意图】本文构段方式有共同点,每个季节都是先写海后写人。教师递给学生一根“拐杖”,鼓励他们放胆前进,并在“例段”的教学中肯定学生的感受,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课堂的后半部分完全让出来给学生,学生学得独立,说得才能精彩。语文的课堂不需要生产线上的思想,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得到尊重,也应当有展示的平台。

片段2:似曾相识未必识

师:在冬季的海中看过这个“扑”字,春季的海又写了“扑”字。习作尽量不重复用词,这里你怎么看?

生1:有点儿重复了。

生2:我觉得不太一样。

师:你表达很严谨。哪儿一样,又哪儿不一样?(出示两个句子)

生3:我认为动作一样,但力度不一样。前一个“扑”有力量,威猛气势表现出冬季海力量之大,速度之快。后一个“扑”轻柔缓慢,像小孩子,有逗着人玩的意思。

师:真会读书。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不同,有时意思相同,程度或情感却又有细微差别。这真是“汉字真奇妙,细品出味道”呀。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中将这两个“扑”的句子放在一起,想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感知含义的不同。比较的过程是甄别的过程,任何失误都是允许的,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视角分成了相同与不同两个分支。学生觉得有意思,也就愿意去细细地琢磨。将练习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让教学重点更突出,学生理解更精准,而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片段3:文章不厌百回改

师:春季的海水有什么特点?

生1:很柔美,是绿莹莹的。

师:多美的词啊,嚼一嚼,有什么感觉?

生2:绿得透明,真好看。

生3:海水都是这样的,绿汪汪的,放眼望不到边,看着很舒服。

师:你们说得也很美。以前的教材这里用的是“绿盈盈”。修订时,作者改成了“绿莹莹”。作为读者,你更喜欢哪一个?

(学生各抒己见,两个词语都有人喜欢。能自圆其说,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盈”的意思是?

生1:充满。

师:对呀,你瞧,下面的皿字底可不就告诉我们绿色都装满了嘛,海水绿得浓啊。谁也来从字形上给我们说说“莹”?

生2:“莹”字草头,“草色入帘青”,绿得也漂亮。而且,它下面是个“玉”,不仅颜色美,还有玉石的光泽呢。

师:说得真好,一字传神,我猜作者修改时可能就是爱上了这个字丰富的表现力。汉字意美形也美,真是“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妙呀。

【设计意图】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承载的不仅是学习内容,更是民族文化。热爱祖国文化,先要热爱祖国的文字。热爱祖国的文字,先要会欣赏它的美。虽说是六年级,但字音之美、字形之美、字义之美仍值得花时间让学生领略。学语文的趣味也正在此处,发现美、欣赏美,心之所向才愿意亲近。这样美好的阅读感受是作者深思熟虑后修改得到的,这也是对文章不厌百回改的真实注释,是对学生习作方法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慢酌细品

1.与学生相遇

关于教学,耳熟能详的说法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这样的说法指向教学双方的活动,认识到参与教学的主体。相较之下,我更喜欢这样的教学观:教学是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沟通。学生的身心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学习的内在需要等得到关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学观。我们的所有教学,最终都是指向人的发展。这里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同样一篇文章,每次教学面对的对象不同,作为教师的我们都要重新准备。与学生相遇,是一场未知的魔术,没有一次的情形会完全相同,教什么与怎样教都需要我们审慎地选择。教学,应为不同的学生“私人订制”。

2.与文本相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费尽脑汁要把方法传递给学生,传递什么,教师有权选择,学生也有权选择,只有二者不谋而合时,课堂才能迸发光芒耀眼的智慧火花。基础弱的孩子扶着走,一段教不好,再教一段,慢慢放手;能力强一些的孩子,给根“拐杖”自己走,走不好,牵一牵再走。文本是封闭的,但又是开放的,内容多少任君选择。这节课的学习,我只选取了冬季和春季两个部分学习,一扶一放,边品边赏,相得益彰。与文本相遇,是一顿豪华的“自助餐”,只要消化得了,取多少请君自便。

3.与作者相遇

教学是师生的情感交流,也是和作者的情感传递。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文字,期待师生与其心意相通。我们尊重读者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前提是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随意解读不是读者思维的开放,恰恰说明读者的思维偏向。在学习中,我们感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精妙,体悟到斟词酌句的必要性。本文却偏偏反复用词,但不同语境下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汉语的精妙。还有本文段落相同的结构,整体上给人回环往复的结构美感,这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良机。作者在着笔时是怎样想的,他想让我们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用这个而不是那个?与作者相遇,多数是与智者相遇,敞开心扉聆听作者的心声,教师和学生都能受益良多。

4.与编者相遇

文章浩如烟海,教材的可选内容很多。经过了编者的千挑万选,才有了我们手中的文本。为什么这几篇文章放在一个单元?相同主题下不同文本的训练点在哪里?教材内容的修订为何要修订此处?书后的练习这样设计的意图何在?每一个问题曾经都在编者的脑海里回旋,也被一部分教师深思着。教什么远比怎样教更有意义,教学内容的选取不能不考虑编者的意图。任何一次成功的教学,都是多方智慧的综合,编者是教者的向导之一。昨天我看“绿盈盈”,今天我看“绿莹莹”,万紫千红总是春,都美。但我知道编者修改的目的,学会鉴赏的孩子才是最有智慧的。

心中有人,眼中有文,左手牵作者,右手握编者,让我们共赴语文这场盛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