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让“美”在数学课中绽放

让“美”在数学课中绽放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9-07 03:34:12
让“美”在数学课中绽放
时间:2022-09-07 03:34:12     小编: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展现给学生清晰顺畅的教学环节,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时采用肯定的评价方式,通过深入研究教与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做到爱学、乐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

[关键词]环节;教态;评价;教学效果

我校以和育理念为指导,实施和育策略,追求和育理想,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和育课堂是以和育理念为指导,以实、美、谐、悦为特征,以惠风和畅的课堂文化为追求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深入研究教与学的关系,激发对主导与主体行为作用的探究变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课堂“美”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环节“美”――“美”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应是生动有趣的,而且应该体现数学的美。

1.创设故事情境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简单的搭配》的教学中,创设了学生喜欢的童话情境“数学王国”,以此引入新课,通过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按一定的顺序摆放钻石,才能开启通往智慧宫的大门,从而引出新课的学习。教师在预设情境时,应该有一个主题,并围绕主题创设一个个小情境,并自然地串成一个情境串,组成一个连贯、完整、有戏剧般发展的大情境。在这样的大情境中,学生的活动也是连贯的、持续的,这样利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投入,主动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达到乐学的境界。

2.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分一分,可以分成几个什么样的基本图形?想一想,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找一找,每种基本图形求面积需要哪些条件?算一算,怎样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一个组合图形可以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分割后启发思考:

(1)每个图形所求面积的基本条件是否具备?

(2)这些图形的面积怎样求?

(3)哪种方法简单?

学生思维随着操作、观察、比较而展开,他们很快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找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进行优化选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获得数学学习方法,在汇报学习过程与结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思维拓展的作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3.创设操作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这样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不断发展数学思维。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长方形纸和剪刀动手做一做。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想办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或者用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对于展开后的图形,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这一过程是让学生明白,不管展开成什么图形,圆柱的侧面积是不会变的。又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中可以出示这样一道题:有两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3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模型操作拼摆,把周长指给小组同学看,然后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课堂气氛活跃,讨论激烈,学生最后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同时能在每个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为此,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既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提高。

二、教态“美”――“美”的语言,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应使知识点严谨、思路清晰、叙述精准,这对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语言的艺术看起来是口才问题,实则是学识与修养的体现,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不能忽视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1.精确的语言

数学是一门严密、精确的学科,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必须准确、规范、严谨、科学,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低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的教学用语若模糊不清,更易使学生产生模糊不清的印象。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解决16+13这道题后,会出现这样的法则:“数位对齐,个位算起。”看似明了,容易记忆,但接着出现25+4时,学生就搞不清楚竖式中4应该与2对齐还是与5对齐。学生处于打基础的时期,教师语言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讲《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把两步计算应用题中的间接条件用一个非常形象的字“藏”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这一生动的字而激发。在讲《小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导入:“文具盒4元, 圆珠笔1元5角,你们会不会写?”让学生动笔写,这样得出两种不同的写法:4元,4.00元;1.5元,1.50元。教师可以接着说:“同样的钱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样的语言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语言的形象和生动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评价“美”――“美”的肯定,树立学习信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种学习动态、与同伴交流的动态给予及时、合理、准确、赏识激励的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以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主动交流,积极获取知识与能力,从而真正体现评价的作用。

1.真诚的肯定

例如,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班级有一名学生讲到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并向大家介绍了一些物品的价格。我适时地表扬了他,表扬他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用处,并鼓励大家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当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创意、会动脑时,教师应善于捕捉反馈,及时肯定评价,有效运用眼神、表情、手势、语言等给予真诚鼓励,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表扬,更多地应侧重于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告诉学生怎么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

2.智慧的引导

在灵活多变的课堂中,教师评价时应善于捕捉瞬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有更多的发现。例如,教学一年级《认识时间》时,在确认了“时针走过4,分针指着6,是4时半”和“时针走过8,分针指着6,是8时半”的基础上,我接着问:“从以上研究的结果,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时针走过9,分针指着6,是9时半。”我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答:“我是根据以上两个钟表中的信息想出来的。”我问:“能根据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想,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考方法,其他同学也能这样推想吗?”紧接着,学生举出了很多的例子,教师捕捉学生“无意中运用的推想”,运用评价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迈进,使学生领略数学的理性之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数学“美”的传播者,学生是数学“美”的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受到数学知识“美”的熏陶,同时也把数学学习变得主动、轻松而有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王爱梅.数学课堂的开放型操作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6).

[3]张勇.浅谈数学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祖国・教育版,2012,(1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